“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02: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

第一篇:“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

“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方向、中心、角度。借助教具、游戏情境描述图形的旋转。

3.体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旋转的三要素,如何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用三要素描述物体的旋转。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小玩具,大家玩过吗?互相传阅玩一玩。说说怎么玩的。

„„„„

:像这样的玩具,你还玩过类似的吗?谁来说一说?

生:旋转木马„„

师:这些玩具为什么会让大家玩得兴致勃勃呢?好玩在哪?

生:因为它们都在旋转。

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新知探究

1.认识旋转要素。

师:这里有一个大转盘,上面有一些图案。现在让它旋转起来,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图案在移动。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一样的转盘,同学们请看――

生:一个图案往里,一个往外。

师:都是一样的转盘,一样的图案,为什么旋转起来却不一样了呢?

生:因为它们的旋转方向不同。

师:看来啊,旋转是有方向的。(板书:方向。)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师:我们一起动手比一下。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转盘,旋转后两个转盘哪里没有变?

生:中心。

师:好,也就是说旋转还有中心。(板书:中心。)我们可以给这个中心起个名字吗?

生:O点,其实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只要你能找到它。

师:请同学看屏幕上的两块钟表指针的旋转,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钟表的指针旋转的角度大,一个旋转的角度小。

师:大的多少度?

生:90°。

师:这个90°,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两个指针形成直角,或者12个大格每个30°,3个大格正好90°。

师:对,旋转是有角度的。(板书:角度。)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旋转是有方向的,旋转还需要有中心和角度。

2.建立表象,加深理解。

师:谁能根据黑板的提示来说一下指针的旋转? [提示:指针绕点(),()时针,旋转()度。]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下?

生:指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那这个呢?(去掉提示。)没有提示会说吗?小组说一说,谁来回答?

生:指针绕点O逆时针旋转120°。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掌握了,那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验证一下。每人手中有一个序号代表着钟表的数字,把你的数字放在桌面上,你们一组就是一个平面的钟表。看过电影中狙击手经常说几点钟有敌人,今天我们也来玩一下,看看谁是最有智慧的狙击手。被打中的同学要正确地描述指针的旋转就能死而复生。(在学生进行游戏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应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游戏开始:

狙击手1:三点钟方向有敌人。

生:指针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狙击手2:十点钟方向有敌人。

生:指针绕O点顺时针旋转300°。

师:还可怎样说呢?

生:指针绕点O逆时针旋转60°。

师:很聪明,我们换一种玩法,看看哪组最快,我来说旋转过程,枪迅速指向敌人,敌人判断好后快速起立,看谁速度快。

师:指针绕O点逆时针旋转90°。指针绕O点顺时针旋转60°。

„„„„

师: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啊?

生:因为我快速地计算出我的度数和旋转方向。

师:你真是思考得太有条理了。

3.模拟操作。

师:我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支铅笔,让铅笔围绕一个中心旋转一下,看看铅笔可以怎样旋转。

(生白板展示。)

师:你们知道谁旋转棍子最厉害?猜一猜?

生:孙悟空。

师:没错就是孙悟空,大家请看――

师:孙悟空真厉害,棍子快速旋转变成好多棍子,好像成为了一个面一样。如果是旋转一个面呢?

大家手中有格子图和一个三角形abc,你能把这个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吗?大家试试看,同桌互相看一看。

师:老师黑板上也有一个和你一样的三角形谁来一边旋转一边说一下。

师:我们旋转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才能旋转得比较准确呢?

生:和旋转中心连接的直角边。

师:看多媒体是怎么样解释的。(播放课件。)

师:每组同学桌子附近有一个格子图,大家可以站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个交叉点代表一个人,看好自己的点位,听我指挥看看哪组动作最快,最准确地进行旋转。

(学生活动。)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旋转中心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那么这个正方形以a点顺时针旋转360°,旋转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学生猜测后,多媒体展示得到的图形。)

生:老师,如果我以边上的一个点为旋转中心,又会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展示后,学生对比观察旋转的中心点不同,得到的图案也完全不同。)

(多媒体出示一个旋转中心在图形外面的旋转之后得到的图案。)

师:这个旋转中心又在哪呢?

生:在图形外面。

师:旋转中心可以在图形外也可以在图形内,而且我们的旋转中心不仅仅只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条线。图中的长方形以这条边为旋转中心,会成为怎样一个图形呢?

师:(多媒体展示圆柱。)长方形以一条边为旋转中心旋转,会得到一个立体图形。如果你手中的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旋转中心,旋转会得到什么图形呢?想象一下。

师:看来旋转不仅仅可以产生美,还可以有很多未知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收获。)

师:同学们,老师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希望可以旋转手臂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空。虽然老师没有做到,但是我希望你们通过今天学习可以开拓思维展翅高飞。

反思:

“有趣的旋转”是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关于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都已经对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有了初步认识。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同时又要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比较重要。

1.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教师转动大转盘,让学生发现图案旋?D是有方向的,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旋转还有中心。通过看屏幕上的两块钟表指针的旋转,学生发现钟表的指针旋转是有角度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如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是运动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策略。让学生“做中学”,这样既契合了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让学生从运动角度去认识图形的旋转。

在整节课中,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转盘引入旋转、方向。在验证环节中,又让学生做智慧狙击手,被打中的学生要正确描述指针旋转就能“死而复生”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兴致盎然,比较容易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感受图形旋转的应用。

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在感受旋转的应用的环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让学生设计、制作图案作了伏笔。

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游戏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控局面,出现了一点小混乱。以及在钟表展示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动指针,这样能更真切地让学生感受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大同小学)

编辑/魏继军

第二篇:《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

10月11日我所上的平移与旋转公开课是一节移植创新循环课的第二节课,在这节课我的设计与第一位老师的基本一致,创新的部分是在习题的设计上。比起我的第一节课来说有一点点进步,在环节设计上基本还可以。但在即将结束时我问了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一下,有一个同学问:“黑板是不是移动?”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平移与旋转现象,重点是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他们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换气扇、吊扇、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我没有把重点突出,也没有强调要出现这两种现象物体必须是运动的,静止的物体没有这两种现象。其他地方也存在问题:语速比上次有所减慢,但还是很快,孩子接受不了,没有抑扬顿挫,语气生硬,发音不准,应加强普通话练习。由于语速快导致了提前讲完了。时间没有搭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提出问题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所以孩子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很好。

提问的普及面太窄了,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孩子的表扬很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自己被表扬,我以后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对于欣赏音乐这段设计的不错但没有充分利用好,可以全部欣赏完请同学们一边回忆一边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一个同学说不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起到所有同学都在努力的回忆有一种倒计时,竞赛的感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符合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是死学知识。

我的板书很差,下一步应重点联系,希望尽快提高。

数学语言不精确,废话较多,大部分时间还是我自己说。就象是自问自答,由于自己的语言不简练、精确导致孩子心理明白也是表达不出,以致最后测试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回答的很乱。

通过不断的被听课,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很幸运有很多老师的帮忙,给我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下一步我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会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进!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2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中涉及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两种图形变换的教案,教材本着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观察、实验画图,总结规律,简单运用的主线,展开了知识点。由于学生储备了较足的准备知识,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学生面临的是根据要求画图的要点,在说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的难点,而这些课本中又忽略掉,采用模糊过程,承认现实的做法。学生学习起来很高兴,一看一说都清楚;一作业问题就出来了,该保留什么样的痕迹?如何反映要点?都注意什么样的解题格式?课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示范。第十六章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而在逼近这个要求的过程中又没有明显的循序渐进,这个问题有点乱。

有鉴于此,我在教案中就有意强化,给予学生明确的示范,甚至是摒弃教案理念的束缚,与学生共同学习。每一节课前都督促学生做必要的预习,课中,强调作图,通过作图,带出图形的特征。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作图,不强调原因,但要作出正确的图形,在练习中来感受。不怕浪费时间,要的就是培养作图的能力,力图落实在课堂上。在一些细节上,我把分开的叙述聚拢来,条理化。

平移图形的教案中,平移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特征,对应点的连线段的特征,书中采用分段式(先一般后特殊),其中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笼统概括之。学生极易认识完整但做不到位。在教案中,我把一般的和特殊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

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角;

对应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对应点的连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学生对特殊情况对应线段和对应点的连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感觉不深(或忽略),放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 根据图例,我也给出作图的具体要求,强调几何作图的完整性。 前面要有: 解:如图所示 (好比打仗中的先头部队,侦察兵) 在规定的位置: 按要求正确的画出图形(保持整洁)

找对应点的痕迹画虚线,在不写做法的情况下,平移图形要在图中 表现两要素(方向与距离),旋转图形要表现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知识与技能的再现)

图后要有交待:则即为所求。(横线上是所作的图形)(下结论。好比打扫战场)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几何中有的知识点是条理化的,没有发散性思维可以贯穿其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明晰的思考下图形的完美表现。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也要求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体现各个要素,说理的严密性是一个渐进性的,一步一步达成。

图形的旋转,我干脆直奔主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工具直接画旋转图形,教师的示范性必不可少,学生对为什么弄不清楚,但可以接受,可以画出旋转图形。亲身体验的实验有时更有说服力。图形的两种变换学习之后,我设计一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示例图形 对应角 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对应线段 对应点的连线段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段 所有的旋转角 1 / 2平移图形 旋转图形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点提一下: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所成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打牢学生几何图感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去研究几何图形作充分准备。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一方采用了同学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教师大量的实物演示,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然后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参与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学生思维成长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但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一样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好些。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41至43页,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

[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

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

(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

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

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

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

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

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

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

生2:转出来是圆形。

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

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

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

生3:拉抽屉是平移。

生4:滑梯是平移。

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

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

(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

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

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

(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

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

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

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那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运动的感觉?好,轻轻的站起来把凳子放在桌子下,站到桌子两边。(学生放好凳子,做好准备)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接下来的,这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与反思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师:听好口令:两手掐腰,向前平移跳一步,向后平移跳一步,向左平移跳二步,向右平移跳二步。(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平移动作大家会做了,那旋转呢?(会)听好了,旋转时老师不让停可不准停。预备,开始,转!转!转!(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真棒!现在请回到位置上坐好。(学生回位)谁来说说刚才的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生:旋转之后很晕。

师:你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为什么会发晕呢?做平移的动作时有这种感觉吗?(没有)

生:因为头在不停的转。

师:说的多好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学生闭眼,师生一起体会)回想一下,你刚才在做平移运动时,无论是向前平移,向后平移还是向左,向右平移,你脸面对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注意教师语速要慢,个别字眼要有力度)

生:没有。

师:那你再回想一下,在旋转的时候,由于在不停的转动,所以你脸面对的方向一直在?

生:转。

师:对啊,一直在转,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生:改变,变化。

师:对啦,睁开眼睛。这就是做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最大的不同方向。(板书在副板书部分)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方向一直不变,而做旋转运动时,方向一直在变化。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半节多课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有些疲惫,学生的舞蹈和全体同学都参与体验的平移与旋转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稍稍休息一下,而且巩固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另外,即将学习的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把人的移步与图形的平移建立联系,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

1.师:讲的非常好,看来,我们每天都在与平移与旋转现象打交道。舞蹈里还存在数学的学问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长方形,也喜欢运动。她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大家帮帮它!(学生自己用学具移动长方形)

师:谁能移给大家看看?(一学生上来在投影上操作,明确移动1格的位置。)

2.师:如果长方形想到这来,该怎么办呢?

生1:向左平移2格

生2:向左平移3格

生3:我认为是向左平移4格。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共同用学具验证。)

生:(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该是4格

师:谁能再给大家数一次!(一名学生在投影上移动学具数出4格)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在看长方形的前脚,前脚平移了4格,那你认为长方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

生1:前脚在前,它走的路多。

生2:应该是后脚走的路多吧。

生3:不对,它们走的一样长,都是走了4格。

师:请你来指指,大家跟着数,看看后脚走到这是平移了几格。

生4:后脚走到这儿是1格,到这儿是2格、3格、4格。(在大屏幕上边指边数)

师:看来前脚、后脚平移的格数是相同的,还有哪个点也是平移了4格?

生:头顶上的点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眼睛也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它身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了4格。

师:说的真好!看来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它身上的每一个点也就平移了几格。

3、师:长方形要到这儿,应该怎么办呢?

生:向上平移3格。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学具。

生2:我是找到一个点,数这个点移动的格数。(在大屏幕上指一指)

师:这个办法非常好,而且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点作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4、师:如果到这里,应该怎么办呢?请同桌两人一起研究一下。(同桌讨论)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让长方形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是了!

生2:也可以先让它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

生3:还可以直接让它斜着平移!(学生边说边操作)

[评析:明确移格的方法,然后通过对长方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义的动画效果,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播放)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

很神奇是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你的这儿(脑袋),很多事情只要你想的出,就能做的到。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总评:作为本次课改增加的内容,平移与旋转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形成空间观念都不容忽视,而今后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也需要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去思考。本课在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思考条件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

1、创设具有动态效果的典型实例情境。

首先教师把青岛版教材情境图中选取的实例做成了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观热电厂这一情境,观察寻找有哪些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接着比划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两次思维桥梁的搭建。

本课中使学生会数图形平移格数是个难点,部分学生易把图形本身包含的格数数进去,还有部分学生只数平移前后图形空隙中的格数。为此教师设计了第一个桥梁包含旋转及平移步数的舞蹈, 然后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使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为难点的突破作了孕伏。学生在平移图形时,把图形的移动与学生舞蹈中的移步联系在一起,明白图形平移与图形所占的总格数没有关系。第二个桥梁在长方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上分别画上前后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点上,为学生理解平移的特征及掌握根据一个点数格的方法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

3、课件欣赏。

最后教师提供的因平移和旋转而制作出的各种图案上海音乐厅的平移,体现了知识的延伸,给学生提出了努力学习的方向。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5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用课件,直观导入

游乐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会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互相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扩展延伸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7

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要求,本套教材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强调了情感方面的考虑。数学教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的不同游乐项目的运动状态,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更是踊跃积极。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心灵,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起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和谐的课堂氛围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对上课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信心,以良好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时地赞扬道:“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会动脑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情绪异常激动,个个自信满满。同学之间,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点头赞同,教师给予热情地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学生更爱学习了。教师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更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感觉这节课有趣、好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情感教学,调整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道催化剂。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8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从教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虽然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呢。

我反思整节课的教学实践,觉得以下几方面比较成功: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伊始,我就让学生通过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情景(游乐园的游乐项目):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类,讲述为什么要这样分,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的运动现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以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生活中你看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都能讲出一些常见的如:拉窗帘、风扇的转动、屏幕的升降等,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辨析了日常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二、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

在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后,我让学生用学具在桌面表示平移和旋转,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更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深刻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现象,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了平移和旋转的游戏,引导学生利用肢体现场体验,在教室里左移、右移、在原地转圈,来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准确地钻研、把握教材。

正确画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学生往往会把两座小房子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于是我由游戏引入:聪聪和明明搬智慧树,到达后却发生了争吵。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一下子就提起精神了,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的学习中。然后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怎样的一组点或边叫做对应点和对应边,然后全班一起数格子、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方法: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这一组对应点之间有几格就是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平移各个对应点再将对应点连线,由此来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

但纵观课堂,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处理不够妥当:

1、在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时候,教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分类再讲述为什么这样分。但我在巡视中发现分类情况五花八门,怕学生意见不统一,于是我就先讲述分析了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再分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2、没有很好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找对应点和对应边时,多是老师或个别学生示范,大多数学生在下面听,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到位。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过程,再亲自来数一数、说一说、画一画,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重难点也就掌握得更好了。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9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安排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年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别;最后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学生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判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判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学生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晰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解释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形状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楚,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学生面前再向后转,让学生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绕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和方向,只改变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紧,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进行反驳和议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中才会有突破。

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学生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该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如果这样转呢(逆时针)?学生就会发现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绩,还是应该从细节处抓起。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去探究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本节课,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也愿意表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少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表格呢?(因为没有先找出基准点)移动后,那个点在哪里,即点对点。在活动之前应该先说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点上还有所缺乏。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2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4

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简单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而已。我不由得思考:这节课我要讲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可以在这节课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试一试”的问题二: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难在准确描述平移的格子数(距离)。教材呈现了铅笔和三角尺,由于铅笔近似于一条线段,描述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后来的练习中发现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存在问题,他们在描述铅笔(线段)平移时,总是数最近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XR就是这么错的。所以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强化,进一步让他们感受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平移的距离。平移三角尺要麻烦一些,我引导孩子们在图形上描出一对对应点,描述点的平移过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过程。最后,在两种答案都出现以后,我让孩子们找出两种答案之间的共同之处。孩子们发现两种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数是相同的,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于是,我追问孩子们:要描述平移过程要说清楚哪些元素。HZH表示要说明方向和格数,我补充道:格数就是距离,我们要说明方向和距离。在评讲练一练第4题“俄罗斯方块”时,题目没有给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所以我让孩子们先根据题目要求想象出方块应该落在哪里,然后再找出对应点,描述出方块的平移过程。总之,在今天的独立练习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后期来解决。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

周三上午,我在我们班与二班上同时教学《旋转与平移》。但是同样的课题同一个老师,但是课堂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二班第一节数学课,我满怀热情,阳光的走进教室,期待和孩子一起愉快的开始一天学习。当我站在讲台上,孩子们仿佛没有我是隐形人一样,整个教室一片嘈杂。我没有说话,我静静地站在我的三尺讲台,伸出我的手指一下一下数,孩子们好奇了,渐渐的静了下来。我对孩子们:“孩子们我是非常满意,你们能够自觉地安静下来,大家都说完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但是李老师有一个要求,那个同学想说话请你先举手。”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安静地坐好,心里都在想:“这是怎么了?”开始讲课了,我让孩子们认真听并帮我分辨下面的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孩子马上举手:“风扇在转动”我接着问:“怎么转动?”“围绕一点在旋转”。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围绕一点运动的现象叫旋转。你能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吗?孩子们又开始唧唧喳喳的张嘴去说,没有一个举手的。本来安静的教师立马又沸腾起来,而且有一部分孩子还趁机放松一下说个悄悄话。我又举起了手一下一下的数。旋转与平移教学反思5篇。孩子们才有逐渐的安静了下来。本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就在我与孩子相互的斗争中,只讲了什么是旋转和平移,练习一个没练就下课了。是我的讲得太差劲了,还是孩子们的问题。

带着疑问,我又走进我们三班。我打开电风扇,孩子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拋出问题:“我们的风扇在做什么运动?”孩子们马上两眼放光积极地举手,于是我交了一个同学,他说风扇在旋转。于是我又发问:“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孩子们心里明白,但是说不出来。于是站在讲台上做手臂绕环运动,“我的胳膊围绕什么运动?”于是孩子们相互总结归纳出:“围绕一点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我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运动是旋转现象吗?”孩子们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比较完整流畅,而且也偶有回答不完整,孩子们会互相补充,仅仅在教室里大家就找到了好多的旋转,小到螺丝,大到门,孩子们充分观察,都能列举出来。在学平移时,我在讲桌上推着粉笔盒运动,“这还是旋转吗?”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到:“不是旋转是平移。”“什么运动是平移?”孩子们开始积极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沿直线运动的现象是平移。”我在黑板上板书。“你还能列举出平移现象吗?”孩子们从教室到生活找到许许多多的平移现象,而且也能正确的区分旋转和平移,并说出合理的理由。拓展练习孩子们看到火车马上就意见不同,有的说平移,有的说是旋转。于是我们展开讨论。你的理由是什么?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同意了意见,车身是平移,车轮是旋转。这节课在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中结束,孩子们学科快乐,还有一点意犹未尽。我作为老师而感到非常的欣慰。

纵观两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们的教学必须要能点燃孩子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那需要我们必须精心的研读教材,细致的研究学生,合理的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孩子被我们的深深吸引,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有效。

第三篇: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1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本节课,我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演节目创设情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尝试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然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介绍你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图上画角,给学过的角排排队等课堂活动。还安排了时间表,这一道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想象出该时刻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再判断其形成角的类型。尤其最后一个小问题:“9点半、12时、3时的时候”,这是道提高题,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考查的不仅是角的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学层层递进,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感知各类角,感悟他们的特征。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2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引入,师生发指令,一学生按指令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来,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探讨它们和直线及射线的区别,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

在认识完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介绍你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图上画角,给学过的角排排队,笑笑星期天的时间安排表等课堂活动。时间安排表这一道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想象出该时刻钟表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再判断其形成角的类型。尤其最后一个小问题:“9点半的`时候”,这是道提高题,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考查的不仅是角的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本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学层层递进,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感知各类角,感悟他们的特征。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经验尚浅的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仍有待提高,对课堂的突发情况要迅速做到处理到位。比如在用身体摆角的环节,没有准确指出边在哪里、顶点再哪里。此外在猜角的条件设置中,对于平角的条件给得不够明确,因为“两边在同一直线上”是否能作为平角的充要条件,我感觉是一个争议性较大的问题,所以最好加一个条件“顶点在中间”,那样学生就能准确判断出结果来了。

作为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技巧,合理准确利用生成资源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3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旋转活动角得到相应的角,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角,也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接着还是通过活动角旋转得出平角和周角,进而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画法,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整个教学设计我是按照以下三点要求来写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一次是讨论平角是不是角。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学中缺乏动态生成资源的处理技巧,如何合理准确利用生成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在以后教学中应加强。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目标是认识平角、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操作活动来实现。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教学中,从游戏开始,让学生把角的组成和刚学过的线的认识联系起来,概括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接着用活动角来让学生明白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变化情况。然后活动角,了解平角的.特点、组成和名字的含义,找平角、画平角。、

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周角和0度角的概念,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所讲的太多,学生表达的机会相对减少,问题也提的太细,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了老师所定的范围中,这样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平角、画平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小组凝聚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点:我用活动角设计了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活动,我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独自操作,让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在旋转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第二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衔接语不够自然,不够孩子话的语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课堂上的口头语太多,没能体现数字语言的严谨性。要如何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使得整堂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修改衔接语,使得数学语言更有严谨性?不足之处还有望改进。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6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全课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简单的学具——活动角,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旋转的过程中角的变化,然后认识平角和周角。整个教学设计体现的是: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一次是讨论直线(射线)是不是平角(周角)。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存在问题及困惑:

1、复习直角、锐角、钝角这些已学过的角时是否也应让学生先直观操作,再抽象概括,能否直接运用复习?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7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学生复习了什么是角及学过哪些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然后出示课件:小猴子在单杠上旋转,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各种角,并发现、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找到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启发学生找出平角和周角,讨论什么叫平角,什么叫周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因为学生有了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在没有学习过角的度量时,稍加提示就能做出一些比较难的求角度的习题,课堂效果良好。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8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分别讨论平角、周角是不是角。

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

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

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9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在于激励与鼓舞,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用数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悟和激励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等,从而感受数学产生的美,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旋转与角》时,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问题情境中感觉数学的趣味美

我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旋转就产生角,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我们老师给予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他们就能以数学意识,主动地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角”也不再是书本上一个“有棱有角”的生硬面孔,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通过旋转活动角与课件展示,学生对于这些平常见过而又没仔细去思考、观察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学问,感受数学之趣味美。

二、在操作活动中感觉数学的线条美

学生通过活动角操作感受周角、平角的形成,进而领悟它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身体摆角,进一步感受角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探究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新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自己操控,自主探索旋转中形成的各类角的特征,体验周角与平角的形成过程,用巧妙的疏导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情感共鸣,学生体验角是由线通过旋转形成的,同时,感受我们的身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角,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中的线条美。

三、在体验新知中感觉数学的应用美

数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观察一系列的生活中的图片,激起学生主动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尤其课后让学生去思考应用角的知识来设计生活中的用品,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美,创造美的舞台,在解决问题中,不仅达到巩固知识,更领悟到数学的应用美。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10

在旋转与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认识角,边在生活中寻找角,边做一些认识角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理解。效果很好。判断中,学生明白了锐角有很多个,只要小于90°的角都是锐角等,比如1°、89°。为下一节角的度量和画角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量角、画角的`时候,经常把钝角量成了或画了锐角,把锐角量成了或画成了钝角。这除了与量角器的不会使用之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脑中根本就没有锐角、钝角应该分别是什么样的,或说印象不深。上述教学中的一临时做法,恰恰可以弥补这点缺陷。

第四篇:《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梯、风扇、风车、旋转门、伸缩门等,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是不清楚。

二、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同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想出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当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巩固较少,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强等。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距离的方法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数火箭又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2

xx年12月12日,xx小学数学组参加了xx小学第三次校本课例研究,课题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平移与旋转》。对于这个课题,我曾听了好几个老师执教,加上卫岗小学殷佳老师的前两次执教,所以并不感到陌生,也渐渐地熟悉了起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听课是熟悉教材、专业发展的捷径,也是必经之路。所以,每次听课,对于我而言,像是对待一场电影一样,期待.....本节课较前两次课相比,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有了些改变。在导入部分,殷佳老师采用的是播放一段视屏。视屏里出示生活中:动车的行驶、卫星发射、地球旋转、汽车行驶,清晰的动画配着悦耳的音乐。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很好的冲击,对学生包括我们听课而言,是一种享受。学生充满了好奇。

接着是引入本节课的新课内容,师生一起学习,并且充分地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比划,在操作中探究发现新知。更可贵的是教师用图形(向左的箭头、向上的箭头)表示平移运动,更形象化、直观化。用实物操作感知,到图形深化,最后上升到数学思维概念的认知。层层递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让学生充分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然后设计一个平移数学书的游戏再次巩固深化。教师以错误示范的方式,弯曲地移动,让学生纠错,然后正确示范,学生给予肯定评价。小小地师生互动,也恰恰体现了教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不是在做数学而是在玩数学。学生在演示书本平移时,白板出现了问题。而此时殷佳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用实物书本在黑板上平移。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机智,而且在实物上平移效果更好。殷老师的自然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教学机智,体现了以生为本——生本智慧课堂。

对于例2“旋转”,教师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采取了自学方式。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交流并汇报。生生互动,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殷佳老师也巧妙地采用顺时针、逆时针图形表示旋转。并设计转盘游戏,在这里课堂生成了“顺时针与逆时针”。此时,殷老师没有更好地抓住升成,则是说目前没有学到的`处理方式。而后来王晨博士评价:应该注重课堂的升成,因为数学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为此课而学,出现未学的,可以做一个处理,抓住,而为今后作为储藏。对于课后练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殷佳老师用擅长的白板技术巧妙地展示了树叶重合现象,老师做了提升,剩下的树叶则可以通过先平移后旋转或者先旋转后平移重合。在这个问题处理上,因为之前的铺垫与功夫,学生在充分认识到平移与旋转下,是可以说出剩下的树叶则可以通过先平移后旋转或者先旋转后平移重合的。加上老师精湛的白板技术,演示动画,更是直观、形象、深化。本节课是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度过的。整节课,学生动了起来,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有序,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设计。生本智慧课堂,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以生为本!

像专家点评所说:明白、轻松、扎实、愉快。简单、精炼的8个字,是一何等的修为境界?对于我,一个新进的年轻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项而求索。我,受益匪浅!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41至43页,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

[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

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

(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

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

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

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

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

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

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

生2:转出来是圆形。

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

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

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

生3:拉抽屉是平移。

生4:滑梯是平移。

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

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

(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

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

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

(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

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

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

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那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运动的感觉?好,轻轻的站起来把凳子放在桌子下,站到桌子两边。(学生放好凳子,做好准备)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接下来的,这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与反思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师:听好口令:两手掐腰,向前平移跳一步,向后平移跳一步,向左平移跳二步,向右平移跳二步。(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平移动作大家会做了,那旋转呢?(会)听好了,旋转时老师不让停可不准停。预备,开始,转!转!转!(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师:真棒!现在请回到位置上坐好。(学生回位)谁来说说刚才的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生:旋转之后很晕。

师:你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为什么会发晕呢?做平移的动作时有这种感觉吗?(没有)

生:因为头在不停的转。

师:说的多好啊。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学生闭眼,师生一起体会)回想一下,你刚才在做平移运动时,无论是向前平移,向后平移还是向左,向右平移,你脸面对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注意教师语速要慢,个别字眼要有力度)

生:没有。

师:那你再回想一下,在旋转的时候,由于在不停的转动,所以你脸面对的方向一直在?

生:转。

师:对啊,一直在转,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生:改变,变化。

师:对啦,睁开眼睛。这就是做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最大的不同方向。(板书在副板书部分)做平移运动时,物体的方向一直不变,而做旋转运动时,方向一直在变化。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评析:半节多课的学习可能使学生有些疲惫,学生的舞蹈和全体同学都参与体验的平移与旋转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稍稍休息一下,而且巩固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另外,即将学习的数图形平移多少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把人的移步与图形的平移建立联系,有助于突破难点。]

四、数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

1.师:讲的非常好,看来,我们每天都在与平移与旋转现象打交道。舞蹈里还存在数学的学问呢!有一个非常可爱的长方形,也喜欢运动。她要在方格纸上向左平移1格,大家帮帮它!(学生自己用学具移动长方形)

师:谁能移给大家看看?(一学生上来在投影上操作,明确移动1格的位置。)

2.师:如果长方形想到这来,该怎么办呢?

生1:向左平移2格

生2:向左平移3格

生3:我认为是向左平移4格。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同桌两人共同用学具验证。)

生:(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应该是4格

师:谁能再给大家数一次!(一名学生在投影上移动学具数出4格)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在看长方形的前脚,前脚平移了4格,那你认为长方形的前脚比较辛苦还是后脚比较辛苦,谁走的路多?

生1:前脚在前,它走的路多。

生2:应该是后脚走的路多吧。

生3:不对,它们走的一样长,都是走了4格。

师:请你来指指,大家跟着数,看看后脚走到这是平移了几格。

生4:后脚走到这儿是1格,到这儿是2格、3格、4格。(在大屏幕上边指边数)

师:看来前脚、后脚平移的格数是相同的,还有哪个点也是平移了4格?

生:头顶上的点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眼睛也是向左平移了4格。

生:它身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了4格。

师:说的真好!看来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它身上的每一个点也就平移了几格。

3、师:长方形要到这儿,应该怎么办呢?

生:向上平移3格。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学具。

生2:我是找到一个点,数这个点移动的格数。(在大屏幕上指一指)

师:这个办法非常好,而且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点作代表去数就可以了。

4、师:如果到这里,应该怎么办呢?请同桌两人一起研究一下。(同桌讨论)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让长方形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就是了!

生2:也可以先让它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3格。

生3:还可以直接让它斜着平移!(学生边说边操作)

[评析:明确移格的方法,然后通过对长方形拟人化后前脚与后脚走路远近的比较中,明白图形平移了几格,图形上任意一点也平移了相同格数,从而学会通过数一个点移动格数来确定图形平移格数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欣赏

师:生活中存在大量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艺术家们也常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图案和一些有意义的动画效果,请大家来看一下。(课件播放)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

很神奇是吧,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你的这儿(脑袋),很多事情只要你想的出,就能做的到。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总评:作为本次课改增加的内容,平移与旋转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形成空间观念都不容忽视,而今后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也需要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去思考。本课在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创造思考条件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

1、创设具有动态效果的典型实例情境。

首先教师把青岛版教材情境图中选取的实例做成了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观热电厂这一情境,观察寻找有哪些正在运动中的物体,接着比划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并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争论,从而进一步加深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两次思维桥梁的搭建。

本课中使学生会数图形平移格数是个难点,部分学生易把图形本身包含的格数数进去,还有部分学生只数平移前后图形空隙中的格数。为此教师设计了第一个桥梁包含旋转及平移步数的舞蹈, 然后全体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区别。使学生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同时,为难点的突破作了孕伏。学生在平移图形时,把图形的移动与学生舞蹈中的移步联系在一起,明白图形平移与图形所占的总格数没有关系。第二个桥梁在长方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上分别画上前后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点上,为学生理解平移的特征及掌握根据一个点数格的方法打下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

3、课件欣赏。

最后教师提供的因平移和旋转而制作出的各种图案上海音乐厅的平移,体现了知识的延伸,给学生提出了努力学习的方向。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4

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简单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而已。我不由得思考:这节课我要讲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可以在这节课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试一试”的问题二: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难在准确描述平移的格子数(距离)。教材呈现了铅笔和三角尺,由于铅笔近似于一条线段,描述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后来的练习中发现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存在问题,他们在描述铅笔(线段)平移时,总是数最近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XR就是这么错的。所以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强化,进一步让他们感受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平移的距离。平移三角尺要麻烦一些,我引导孩子们在图形上描出一对对应点,描述点的平移过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过程。最后,在两种答案都出现以后,我让孩子们找出两种答案之间的共同之处。孩子们发现两种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数是相同的,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于是,我追问孩子们:要描述平移过程要说清楚哪些元素。HZH表示要说明方向和格数,我补充道:格数就是距离,我们要说明方向和距离。在评讲练一练第4题“俄罗斯方块”时,题目没有给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所以我让孩子们先根据题目要求想象出方块应该落在哪里,然后再找出对应点,描述出方块的平移过程。总之,在今天的独立练习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后期来解决。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5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突出主体性。

新课开始,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常见的“平移和旋转”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从而了解“平移和旋转”。然后,继续让学生观察和实践生活,让学生亲自移一移,转一转,进一步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练习时,再一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试着创造平移或旋转的图案,应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加深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创设情境后,提出现象的分类问题,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在如,学习按不同的方位平移时,把所有的问题都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空间,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对自己所持的见解或观点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逐步体现出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基本采用了教材上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为能更好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信息窗1中所呈现的旗帜图片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制。所以我在出示的图片中既有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又有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旗帜图片,再将它们进行分类。这样设计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验,并通过观察、主动地分析、判断去体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成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尝试着去总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充实、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远远强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完善。

课的最后,欣赏几组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优美的音乐、清晰的画面中,让学生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7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8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安排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年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别;最后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学生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判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判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学生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晰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解释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形状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楚,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学生面前再向后转,让学生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绕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和方向,只改变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紧,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进行反驳和议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中才会有突破。

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学生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该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如果这样转呢(逆时针)?学生就会发现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绩,还是应该从细节处抓起。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9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也愿意表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少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表格呢?(因为没有先找出基准点)移动后,那个点在哪里,即点对点。在活动之前应该先说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点上还有所缺乏。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

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要求,本套教材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强调了情感方面的考虑。数学教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的不同游乐项目的运动状态,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更是踊跃积极。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心灵,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起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和谐的课堂氛围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对上课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信心,以良好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时地赞扬道:“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会动脑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情绪异常激动,个个自信满满。同学之间,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点头赞同,教师给予热情地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学生更爱学习了。教师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更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感觉这节课有趣、好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情感教学,调整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道催化剂。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1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设计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择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平移小房子、给房间设计一扇门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

设计本课时,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分析、推理中探究知识。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探究兴趣和思维火花,都给予了由衷地赞赏和肯定。整节课,学生们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用手势或姿体语言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创造符号表示平移和旋转”、“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设计一扇门”等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2

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中涉及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两种图形变换的教案,教材本着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观察、实验画图,总结规律,简单运用的主线,展开了知识点。由于学生储备了较足的准备知识,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学生面临的是根据要求画图的要点,在说理过程中运用知识的难点,而这些课本中又忽略掉,采用模糊过程,承认现实的做法。学生学习起来很高兴,一看一说都清楚;一作业问题就出来了,该保留什么样的痕迹?如何反映要点?都注意什么样的解题格式?课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示范。第十六章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而在逼近这个要求的过程中又没有明显的循序渐进,这个问题有点乱。

有鉴于此,我在教案中就有意强化,给予学生明确的示范,甚至是摒弃教案理念的束缚,与学生共同学习。每一节课前都督促学生做必要的预习,课中,强调作图,通过作图,带出图形的特征。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作图,不强调原因,但要作出正确的图形,在练习中来感受。不怕浪费时间,要的就是培养作图的能力,力图落实在课堂上。在一些细节上,我把分开的叙述聚拢来,条理化。

平移图形的教案中,平移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特征,对应点的连线段的特征,书中采用分段式(先一般后特殊),其中既有位置关系又有数量关系,笼统概括之。学生极易认识完整但做不到位。在教案中,我把一般的和特殊的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

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角;

对应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对应点的连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学生对特殊情况对应线段和对应点的连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感觉不深(或忽略),放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 根据图例,我也给出作图的具体要求,强调几何作图的完整性。 前面要有: 解:如图所示 (好比打仗中的先头部队,侦察兵) 在规定的位置: 按要求正确的画出图形(保持整洁)

找对应点的痕迹画虚线,在不写做法的情况下,平移图形要在图中 表现两要素(方向与距离),旋转图形要表现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知识与技能的再现)

图后要有交待:则即为所求。(横线上是所作的图形)(下结论。好比打扫战场)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几何中有的知识点是条理化的,没有发散性思维可以贯穿其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明晰的思考下图形的.完美表现。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也要求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体现各个要素,说理的严密性是一个渐进性的,一步一步达成。

图形的旋转,我干脆直奔主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工具直接画旋转图形,教师的示范性必不可少,学生对为什么弄不清楚,但可以接受,可以画出旋转图形。亲身体验的实验有时更有说服力。图形的两种变换学习之后,我设计一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示例图形 对应角 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对应线段 对应点的连线段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段 所有的旋转角 1 / 2平移图形 旋转图形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点提一下: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所成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打牢学生几何图感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去研究几何图形作充分准备。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3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整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挥自己的潜能,去体验、感受、经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投入。课中有两个地方处理得不错:一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转动作时,教师当堂示范,加深了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理解,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二是当讨论“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时,学生天真的笑脸上绽开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们积极探索出“平移”的本质特征!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

《旋转与平移》这节课我上过后觉得教学效果很满意。在课堂上,我较成功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有关信息掌握有关旋转与平移的知识,并能说出评议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贯穿课堂活动的仅仅是对知识的变通和灌输,而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今年,在听同事教学旋转与平移这一节时,受到一个小小的课件的启发,突出了“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便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中感受、掌握数学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游乐场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场景,所以同事在开始上课就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通过这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这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感受两种运动方式的过程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站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学生们互相探讨、互相比划,兴致勃勃地体验。课堂活了起来。

由于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最后,老师鼓励学生们回想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我难忘。

通过这节课的观摩,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火者。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播下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第五篇:《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2

周三上午,我在我们班与二班上同时教学《旋转与平移》。但是同样的课题同一个老师,但是课堂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二班第一节数学课,我满怀热情,阳光的走进教室,期待和孩子一起愉快的开始一天学习。当我站在讲台上,孩子们仿佛没有我是隐形人一样,整个教室一片嘈杂。我没有说话,我静静地站在我的三尺讲台,伸出我的手指一下一下数,孩子们好奇了,渐渐的静了下来。我对孩子们:“孩子们我是非常满意,你们能够自觉地安静下来,大家都说完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但是李老师有一个要求,那个同学想说话请你先举手。”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安静地坐好,心里都在想:“这是怎么了?”开始讲课了,我让孩子们认真听并帮我分辨下面的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孩子马上举手:“风扇在转动”我接着问:“怎么转动?”“围绕一点在旋转”。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围绕一点运动的现象叫旋转。你能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吗?孩子们又开始唧唧喳喳的张嘴去说,没有一个举手的。本来安静的教师立马又沸腾起来,而且有一部分孩子还趁机放松一下说个悄悄话。我又举起了手一下一下的数。旋转与平移教学反思5篇。孩子们才有逐渐的安静了下来。本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就在我与孩子相互的斗争中,只讲了什么是旋转和平移,练习一个没练就下课了。是我的讲得太差劲了,还是孩子们的问题。

带着疑问,我又走进我们三班。我打开电风扇,孩子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拋出问题:“我们的风扇在做什么运动?”孩子们马上两眼放光积极地举手,于是我交了一个同学,他说风扇在旋转。于是我又发问:“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孩子们心里明白,但是说不出来。于是站在讲台上做手臂绕环运动,“我的`胳膊围绕什么运动?”于是孩子们相互总结归纳出:“围绕一点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我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运动是旋转现象吗?”孩子们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回答的比较完整流畅,而且也偶有回答不完整,孩子们会互相补充,仅仅在教室里大家就找到了好多的旋转,小到螺丝,大到门,孩子们充分观察,都能列举出来。在学平移时,我在讲桌上推着粉笔盒运动,“这还是旋转吗?”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到:“不是旋转是平移。”“什么运动是平移?”孩子们开始积极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沿直线运动的现象是平移。”我在黑板上板书。“你还能列举出平移现象吗?”孩子们从教室到生活找到许许多多的平移现象,而且也能正确的区分旋转和平移,并说出合理的理由。拓展练习孩子们看到火车马上就意见不同,有的说平移,有的说是旋转。于是我们展开讨论。你的理由是什么?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同意了意见,车身是平移,车轮是旋转。这节课在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中结束,孩子们学科快乐,还有一点意犹未尽。我作为老师而感到非常的欣慰。

纵观两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们的教学必须要能点燃孩子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那需要我们必须精心的研读教材,细致的研究学生,合理的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孩子被我们的深深吸引,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有效。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3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4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也愿意表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少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表格呢?(因为没有先找出基准点)移动后,那个点在哪里,即点对点。在活动之前应该先说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点上还有所缺乏。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用课件,直观导入

游乐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会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互相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扩展延伸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些指导原则,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理解抽象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美。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基本采用了教材上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为能更好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信息窗1中所呈现的旗帜图片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制。所以我在出示的图片中既有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又有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旗帜图片,再将它们进行分类。这样设计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验,并通过观察、主动地分析、判断去体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成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尝试着去总结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含义。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充实、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远远强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完善。

课的.最后,欣赏几组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优美的音乐、清晰的画面中,让学生置身与美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7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设计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择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平移小房子、给房间设计一扇门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

设计本课时,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分析、推理中探究知识。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探究兴趣和思维火花,都给予了由衷地赞赏和肯定。整节课,学生们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用手势或姿体语言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创造符号表示平移和旋转”、“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设计一扇门”等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整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挥自己的潜能,去体验、感受、经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投入。课中有两个地方处理得不错:一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转动作时,教师当堂示范,加深了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理解,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二是当讨论“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时,学生天真的笑脸上绽开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们积极探索出“平移”的本质特征!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9

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要求,本套教材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人的发展,强调了情感方面的考虑。数学教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从身边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引入部分,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的不同游乐项目的运动状态,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更是踊跃积极。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活泼有趣的游戏等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心灵,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起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和谐的课堂氛围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对上课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信心,以良好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时地赞扬道:“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会动脑筋!”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情绪异常激动,个个自信满满。同学之间,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点头赞同,教师给予热情地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碰撞,学生更爱学习了。教师富有感情、生动的语言,更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让学生感觉这节课有趣、好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情感教学,调整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道催化剂。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一方采用了同学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教师大量的实物演示,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然后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参与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学生思维成长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但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一样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好些。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1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突出主体性。

新课开始,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常见的“平移和旋转”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从而了解“平移和旋转”。然后,继续让学生观察和实践生活,让学生亲自移一移,转一转,进一步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练习时,再一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试着创造平移或旋转的图案,应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加深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创设情境后,提出现象的分类问题,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索。在如,学习按不同的方位平移时,把所有的问题都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空间,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对自己所持的见解或观点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逐步体现出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去探究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本节课,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3

xx年12月12日,xx小学数学组参加了xx小学第三次校本课例研究,课题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平移与旋转》。对于这个课题,我曾听了好几个老师执教,加上卫岗小学殷佳老师的前两次执教,所以并不感到陌生,也渐渐地熟悉了起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听课是熟悉教材、专业发展的捷径,也是必经之路。所以,每次听课,对于我而言,像是对待一场电影一样,期待.....本节课较前两次课相比,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有了些改变。在导入部分,殷佳老师采用的是播放一段视屏。视屏里出示生活中:动车的行驶、卫星发射、地球旋转、汽车行驶,清晰的动画配着悦耳的音乐。不管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很好的冲击,对学生包括我们听课而言,是一种享受。学生充满了好奇。

接着是引入本节课的新课内容,师生一起学习,并且充分地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比划,在操作中探究发现新知。更可贵的是教师用图形(向左的箭头、向上的箭头)表示平移运动,更形象化、直观化。用实物操作感知,到图形深化,最后上升到数学思维概念的认知。层层递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让学生充分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然后设计一个平移数学书的游戏再次巩固深化。教师以错误示范的方式,弯曲地移动,让学生纠错,然后正确示范,学生给予肯定评价。小小地师生互动,也恰恰体现了教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不是在做数学而是在玩数学。学生在演示书本平移时,白板出现了问题。而此时殷佳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用实物书本在黑板上平移。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机智,而且在实物上平移效果更好。殷老师的自然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教学机智,体现了以生为本——生本智慧课堂。

对于例2“旋转”,教师改变了学习方式,让学生采取了自学方式。小组长分配任务,小组交流并汇报。生生互动,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殷佳老师也巧妙地采用顺时针、逆时针图形表示旋转。并设计转盘游戏,在这里课堂生成了“顺时针与逆时针”。此时,殷老师没有更好地抓住升成,则是说目前没有学到的处理方式。而后来王晨博士评价:应该注重课堂的升成,因为数学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为此课而学,出现未学的,可以做一个处理,抓住,而为今后作为储藏。对于课后练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殷佳老师用擅长的白板技术巧妙地展示了树叶重合现象,老师做了提升,剩下的树叶则可以通过先平移后旋转或者先旋转后平移重合。在这个问题处理上,因为之前的铺垫与功夫,学生在充分认识到平移与旋转下,是可以说出剩下的树叶则可以通过先平移后旋转或者先旋转后平移重合的。加上老师精湛的白板技术,演示动画,更是直观、形象、深化。本节课是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度过的。整节课,学生动了起来,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有序,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设计。生本智慧课堂,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以生为本!

像专家点评所说:明白、轻松、扎实、愉快。简单、精炼的8个字,是一何等的修为境界?对于我,一个新进的年轻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项而求索。我,受益匪浅!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4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

10月11日我所上的平移与旋转公开课是一节移植创新循环课的第二节课,在这节课我的设计与第一位老师的基本一致,创新的部分是在习题的设计上。比起我的第一节课来说有一点点进步,在环节设计上基本还可以。但在即将结束时我问了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一下,有一个同学问:“黑板是不是移动?”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平移与旋转现象,重点是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他们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换气扇、吊扇、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我没有把重点突出,也没有强调要出现这两种现象物体必须是运动的,静止的'物体没有这两种现象。其他地方也存在问题:语速比上次有所减慢,但还是很快,孩子接受不了,没有抑扬顿挫,语气生硬,发音不准,应加强普通话练习。由于语速快导致了提前讲完了。时间没有搭配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提出问题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所以孩子回答的问题也不是很好。

提问的普及面太窄了,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孩子的表扬很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自己被表扬,我以后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对于欣赏音乐这段设计的不错但没有充分利用好,可以全部欣赏完请同学们一边回忆一边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一个同学说不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起到所有同学都在努力的回忆有一种倒计时,竞赛的感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符合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是死学知识。

我的板书很差,下一步应重点联系,希望尽快提高。

数学语言不精确,废话较多,大部分时间还是我自己说。就象是自问自答,由于自己的语言不简练、精确导致孩子心理明白也是表达不出,以致最后测试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回答的很乱。

通过不断的被听课,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很幸运有很多老师的帮忙,给我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下一步我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会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进!

下载“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趣的旋转”教学纪实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篇)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 3月4日,我在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执教了三下《平移和旋转》一课,现将我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课后的反思记录下来,以......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备这一课之前,一直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并能正确区别。第二:怎样能使学......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10月11日我所上的平移与旋转公开课是一节移植创新循环课的第二节课,在这节课我的设计与第一位老师的基本一致,创新的部分是在习题的设计上。比起我的第一节课来说有一点点进步......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这次教研,我讲了《平移和旋转》这一资料,本节课资料比较直观,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课标》指出,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