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案例1:《三峡》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越来越被人重视,并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引进能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就合作学习在《三峡》一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6组,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如“文学家小组”、“音乐家小组”、“古诗文吟诵小组”、“网络小组”等。
2、各小组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分工明确,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三峡及作者郦道元的资料。发帖子到校园文学网“听海”网站。由同学自愿承担筛选题目和电脑制作图片等任务。
3、教师推荐有关古代山水小品文的文字资料和作者简介等供同学们阅读,学生也可自行阅读。阅读后写一篇随感,发在校园文学网“听海•白马非马•青春流动站”上,同学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并摘录精彩语段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探索一种适合新课改精神的开放式课堂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
2、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反映“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阅读全过程,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新课程的继续实施及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室内多媒体教学,6张座位合并成一组,6名学生围坐。以讲台为中心,一边3组,对称排列。
(2)“网络小组”一成员操作多媒体,播放学生朗读的《三峡》录音,展示三峡江水奔流画面。
2、教学步骤
第一步 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合作方法:自主阅读概括,组内探讨交流,组际合作解决。
教师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问题1 小组竞赛找出课文里的生字词并解释。
问题2 组间合作解决意思难懂的句子,一小组提出,请另一小组作答。
问题3 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场 面 各组纷纷行动,自由诵读,在书上圈点、交流。
流 程
*小组长组织分工 *记录员随时纪录
*单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和伙伴分享你的答案 *仔细聆听伙伴的答案
*通过综合讨论挑选最佳答案以及向其他组质疑的备选题 *发言人准备发言
汇报1 “文学家小组”最先出色完成任务:发言人抢先举手汇报:“我们组找出生字词共7个,它们分别是阙、曦、襄、沿溯、湍、绝巘、漱”; “阙”字在此为通假字,通“缺”;“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组长补充:湍(tuān),急流的水。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请问“顺流而下”在文中是哪个字呢?
汇报2“古诗文吟诵小组”发言人举手回答:“沿溯”的“沿”字作“顺流而下”解。我们组还认为“属引凄异”的“属”(zhǔ)字应该列为生字,因为读音与现在不同。请“网络小组”解释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网络小组”圆满回答)
汇报3“普通组1”提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请“普通组2”回答。答:虽然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老师纠正“虽”字的古义为“即使”。
汇报4 以小组为单位,句号为准,每组一句接龙翻译全文。
评 价: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便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自主阅读与“表达、探讨、创造、自我实现”联系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为下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2]全班同学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在第一个环节中顺利完成了文章的初读任务,而且“文学家小组”获得阅读速度和质量的第一名,老师给以表扬,同学给以掌声,小组成员互相勉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深入人心。学生在紧张兴奋的思维状态下、活跃的气氛中进行语文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沉闷气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先完成好个体的阅读,有了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去“合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以“小组游戏竞赛法”合作学习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以“积极互赖”理念和行动,充分体现出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
第二步 精读,理解课文重点
合作方法:组内合作质疑,组间合作释疑,全班交流体会。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顺序,进入段落的学习时,可直接进入重点段落的合作学习。教师呈现的问题难度也应有所增加。
问题1 本文写山、写水,反复朗读全文,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景物?为什么?
流 程
步骤1 先指定小组读——“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诵
步骤2 分组读,每组一段接龙形式朗读
步骤3 利用组内合作的形式讨论老师指定的问题,或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纳后面向全班提出。经各组相互补充、讨论解答。
步骤4“普通组1”:我们组觉得感受较深的景是水。因为水是长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哪来的三峡之景。而且从“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读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水在流动,在变化。
师:讲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本节课我们不妨把学习的眼光聚焦在三峡之水。请同学们再读写水部分(2-3段)。(学生自由朗读2-3段,以析带译,再次积累词句,为背诵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翻译2-3段,边读边看注解,疏通文意,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标注记号,以备小组合作。(学生边读边标记)。
师:各小组继续合作,任务有二:一是互助解决好翻译,二是分析三峡之水有什么特点,并且能说说理由。(学生合作学习,待小组示意合作已有结果后,进行小组交流)
步骤5“文学家小组”的学生串译2、3段,教师强调必须积累的字词,如“襄、沿溯、或、虽、奔、疾、绝巘、漱、良”等的意思。
步骤6 各组学生讨论,争先回答分析水的特点:
“古诗文吟诵组”生1:三峡的水急,流速快。从“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可以看出。
生2:三峡的水清。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
“普通组2”生1:三峡的水绿。从绿潭中看出,虽然水本身没颜色,但由于绿树的倒影使水变绿了。
生2:三峡的水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素湍绿潭”的“潭”中可以看出。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透彻,有理有据,很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试着背诵,好吗?
步骤7 小组成员合作背诵方式:
★熟练的学生大声背诵,不熟练的学生跟着小声背诵,重复多次。
★结对子互相背诵给对方听。
★循环接龙背诵
步骤8 各组依次背诵,老师和学生一起打分,选出优胜组。
评 价:
(1)在“诵读”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或重点语段,或熟读成诵,或范读范背,或指点方法,也可分小组合作、诵读、探究。在“赛读(背)环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比赛读,比赛背,如男女比赛,分小组自主、合作比赛背诵,教师适时适量进行检查(或抽查)总结,给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种合作形式对古诗文的学习极为有利,因为古典文学的韵味需要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再慢慢体会、消化,经过训练,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2)合作学习迫使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训练学生“钻进”课文、“融入”课文,从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语感必能提高。
第三步 联想,创新表达,体验水之急
合作方法:独立联想写句,组内评出优秀,全班同学交流
在这一步,教师既要创设一个非常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又要使学生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火花碰撞”,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阔,从而为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和背诵,我觉得三峡的水真的很美,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急”。我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创造性地描述,假如我们就站在三峡的岸边,由“水之急”,你还能想到什么?(要求:按照自己的写作能力自由发挥。)
合作流程:
★每人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独立创作
★小组交流评议
★推选个人优秀句段或在个人的基础上集体再加工
★展示创新成果
“文学家小组”:(用散文诗一般的句子赞美)三峡的水真急啊!你看,后浪推前浪,像赶集似的向前涌去;你听,他们正唱着雄壮的歌,震撼人心。他比黄河更多了几分激昂和清越,奏出最强音,奔向大海的怀抱!
“古诗文吟诵小组”:(诗句联想)站在三峡边,难道你不会像孔子一样发出慨叹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时光是美好的,可又是那么短暂!此时我想到的是“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网络小组”:(奇妙想象)在网络时代,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愉快。当你轻轻点击鼠标,全世界的信息都一起向你涌来了,这不也是一种急流吗?——应该称之为“信息流”吧。如果说三峡的急流给你以视觉的愉悦、听觉的震撼,那么无声的信息流同样会给你以心灵的触动、奇妙的遐想。我们会越发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渴望与憧憬!
师:同学们写得太好了。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懂得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道理。愿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像三峡之水魅力四射,永不停歇!
评 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经常要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嚷。”他的观点的含义是,个人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渴望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达到自我实现──塑造独特而完整的个性。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便是自我实现者潜能的最高表现。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的正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或进行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对这种活动与倾向,教师应善于加以正确引导,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
本节课以合作学习模式贯穿始终,正如乔治•雅各布斯在《共同学习原理与技巧》中所说:“个人责任感鼓励每个人去参与,因相互依赖可以防止某个学生过于操纵一个小组”,自行编配的“特色小组”也大显其“特色”。教学过程中以体验三峡水之美为中心,以阅读为主线,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记诵。
单位:广东深圳市深圳中学
二、中学班会:《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同学友谊》活动设计 设计教师:王晓娴
(一)教学活动设计
1、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活动内容(1)歌曲导入: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找朋友》。
(2)引入教学主题:师生对答----什么是真挚的同学友谊。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同学友谊。
2、成立小组,开展《厨艺大比拼》活动
(1)教师交待小组分配方案,学生通过民主选举快速确立自己的小组长。
①以8人为一小组、全班分为6个小组。
②布置调制友谊大餐活动任务。要求每组确定一道菜名和相应的主料、配料、调料。
③教师交待小组组长及小组成员的职责,通过小组成员讨论调制友谊大餐。(2)分工协作,调制友谊大餐。
①小组组长分配组员任务,明确各成员具体工作任务。②组员分别结合书本的相关知识点配制菜料。
③教师提供参考菜名:金玉良言、纯真诺言、待人真诚、尽心相助等。④组长协调组内成员工作,并负责内容的整理和归纳。
⑤教师全场巡视,根据实际情况融入到小组活动中以作相应的指导。
3、学生交流友谊菜名并相互提问、小品表演,教师作点评
(1)各小组介绍本组菜名、主料、配料、调料,并由相关成员(小组组长或组员)进行解说。
(2)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在听取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提问、评析。(3)学生小品表演:《江湖义气与真挚友谊》(4)教师进行总评和归纳。
4、在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中师生完成课堂评价
(1)教师让小组长对组内学生表现打分、学生自行填写课堂形成性表格。(2)让听课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二)教学设计评析
本案例是一节运用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学案例,总的来看,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1、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情境
这节导入和收尾都以音乐为背景,音乐与教材内容又十分切合,创设了一种比较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主要活动是调制友谊大餐这一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这个学习情景增强了学生上课的趣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些学习情景使得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情景中进行合作学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节课采在进行任务分配时用了常见的分组形式,创设了几人一小组的学习情境,但是亮点在于小组长是通过小组讨论、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的,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层层落实,环环相扣,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更体现民主精神、更贴近生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设计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讨论问题
问题的设置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的首要前提,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实效。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就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平时同学之间问声好、敬个礼、拉拉手算不算真挚的友谊呢?那么,真挚的友谊需要我们具备哪些优良品质呢?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怎样建立真挚的友谊呢?这些问题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情景中能利用所学知识有所发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从而使其内心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激起他们合作交流的欲望。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中采用了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在本节课上获得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能力有了一定的反思与总结;小组评价中将小组的成绩与每一个组员的成绩挂钩,从而使小组成绩体现出是组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每个组员感觉到他不仅为自己的成绩而且为小组的成绩承担责任;教师的点评和穿针引线,可以使学生个体的情感、态度、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学生在不断碰撞、融合中,得到合理的启迪和情感的交流,使其发挥更高的合作积极性和更大的创造潜力。
二、国外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建立和谐关系》课堂教学片断
朗星是一名实习老师,他打算为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小组讨论,但原来班主任有点怀疑这项活动的可行性。她说:这个班的学生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小组活动,以这种方式学习可能吗?但最后她还是支持朗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的这个计划。
朗星老师很自信学生会接纳并珍惜这次机会,并且会专注于这次的学习。朗星老师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昨天欧老师和我向你们解释过了,并得到了你们的支持,由于中间休息时间太长,对你们学习好处不大。我希望今天我们能够把学习活动持续下去,并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在操场的活动中受益。你们愿意现在分为每四人一组参加活动吗?”(学生开始找朋友参与活动)。“每个组将自己决定所要探讨的问题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每个同学听完之后,开始与小组成员协商。有些同学开始叫其他人出去;有些同学留在桌子上有点嘈杂声音地讨论)。朗星老师插话道:“好了,你们现在可以回到你们的小组中去。我们有十五分钟时间的学习,到结束的时候,所有小组都要向全班报告你们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多数同学都站起来,开始组织小组。交换眼色之后,四个女同学决定一起形成小组。她们选择阅读的领域开始学习。一个五年级的女同学想引起这四个同学的注意,但被她们拒绝了。她自己回到座位,拿起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开始阅读。
这是课堂上有了稍为高声地讨论声。有两名同学相互组成一个小组,拒绝其他同学加入;五名男生决定一起学习,阅读一篇六年级的课文《那是不公平的》。这五名男生一起阅读,并决定反击女生组关于这篇课文的观点。
朗星老师给予学生一些阅读的建议,并为没有找到同伴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帮助一些小组找到学习的内容。半个小时的讨论很快就过去了。尽管有不少同学不认真听,朗星老师还是对这段时间的学习表现作了评价。当一些同学高声讲话的时候,一些同学开始抱怨这些同学,而另一部分同学在维护他们。有一个小组在比较和欣赏曲棍球卡片的收藏品。古思塔夫负责他们小组的学习,并制定操场活动的规则,其他人想加入讨论,但他超越他们的想法,继续坚持自己制定的规则思路。朗星老师这是意识到每个小组都应该有记录学习情况的笔和纸。他很快把这些东西发下去,并花上一定的时间解释使用这些东西的目的意义。两个小组还在争论自己小组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时活动停止的时间到了。
孩子们看起来有点惊奇和挫折感。“嘿,我们还没有做完呢!”“我们还没有开始呢!”。“ 朗星老师,玛文一直在那里傻转。”一些同学似乎有点着急因为还没有完成,其他同学还在教室里大声地争论。班主任看起来很严肃,朗星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这堂课,并考虑下节课是否还是给予学生小组活动的机会。
(二)教学案例评析
在本节课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本来是正确的,因为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交往沟通的技巧,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按照自己学习速度学习,与同伴分享学习结果的机会。但是实习老师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来没有小组活动经验的情况,老师事先又没有强调小组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方式,导致这次课堂小组讨论活动的效果不大理想。因此,做好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功能、优点、缺陷以及适用范围和学习者等因素,才能提高其学习成效。
(本章撰稿人:谭正桥、郁文隽)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Section A(1a-1c)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并以这一主题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How many---/How much---?问句,顺序副词等语言知识。根据以上内容及《英语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词汇:milk,shake,blender,turn on,cut up,peel,pour,into
B.语言结构:祈使句
2.能力目标
A.学会制作香蕉奶昔。
B.用英语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和步骤。
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学会制作并多吃健康食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A.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B.祈使句的结构和用法。
2.难点:用目标语言描述奶昔的制作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及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说英语,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让部分学生准备一些香蕉和牛奶,老师准备搅拌机上课时用。让他们带一些生活中的食品并告诉他们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制作水果奶昔,这是一些健康的绿色食品,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好奇心。
StepI.Warming up
Play a piece of music 《Food and drink》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放松自己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
StepII.Leading in
用幻灯片呈现一杯奶昔,问What’s this?引导学生回答:It’s a milk shake.让学生明白奶昔是一种水果和牛奶混合搅拌至起泡的饮料。接着呈现香蕉以及香蕉奶昔,引出主题: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1.Dscribe a process.2.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用幻灯片导入主要是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StepIII.Pre-task
Introduce new words.逐一呈现生词,引导学生拼读单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及词义。为下一步活动1a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StepIV.Four Task
Task1.1a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动词完成课文图中的句子。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派出代表回答。
Task2.1b听录音并给以下操作指令排序。让学生听一段对话录音,然后根据听到的顺序给句子排序。
Task3.小组合作,讨论制作香蕉奶昔并用英语描述制作步骤,然后派出代表复述制作过程,巩固知识。设计以上三个任务主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先听后说,为接下来的活动作铺垫,并遵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Task4.将学生分为小组,自己动手制作香蕉奶昔,并阐述制作过程。设计这一任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多说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检查好学生是否已掌握好已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StepV.Grammar focus点拨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总结归纳,掌握祈使句的结构及用法。主要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的结构及用法。
Step VI
Summary and Homework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在家可自己制作各种水果奶昔。并建议同学们多吃健康食品。让同学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Homework:找尽可能多的水果名称并写下来,为下节课准备。因为其主题是制作水果沙拉,语法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五.教学后记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节课非常新颖,例如在制作香蕉奶昔时,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英语描述,即动手又动口,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句子:祈使句。而且课后他们还会感兴趣继续动手制作其他水果奶昔,这样他们可以亲自体验生活又可以练习用英语描述活动过程,对他们今后学习英语产生很好影响。
第三篇:历史合作学习案例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合作学习案例
一、合作学习的原因
活动课《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以“诵读毛泽东诗词,重走红军长征路”内容,鉴于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我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高声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篇,重走红军长征路,重回当年的战场,重温令人难忘的战争岁月。通过对该课题的合作学习,希望能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查阅、选取马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联系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延伸课外知识,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2、通过小组合作宋祖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伟大的胸怀;
3、文史相通,通过以诗入境、以史佐证,加强历史和语文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诗词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以导游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提取、整理有关地理、旅游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合作的意识。
二、分组方式:
根据“自愿组合与教师的合理调配相结合。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差异性分组的原则,把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即“异组同质,异质同组”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个组,每个组确定小
组的主持人、朗诵诗词的同学、担任导游的同学,明确分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分组任务及分工:
总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带领大家阅读《七律·长征》,介绍本科的活动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一组:朗读《十六字令三首》 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等。
导
游:带领大家重温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的省份,着重介绍红军翻越的主要山脉及其概况,特别是红军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的事迹。
第二组:朗读《忆秦娥·娄山关》
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是人的情感等。导
游: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发生在这里的战斗等。第三组:朗读《清平山·六盘山》
主持人:介绍词牌、写作时间、背景、是人的情感等。
导
游:介绍六盘山的地理位置和中央红军在宁夏南部的主要活动,翻越六盘山的意义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每一个小组内担任导游的同学课一人也可多人,拟好介绍诗词中提到的有关地点的概况、红军长征时发生在当地的战斗和事件、故事等文字资料。
四、总结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通过教师中介学习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应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
第四篇: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传统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时侯,一些小组学习虽然看起来热闹,但实质上教师己经失控,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下。这里,我提供自己的“统计”教学中的一则案例,案例:
有一次和二年级学生学习“统计”,教材上有一道题,是叫学生分小组统计自己小组中有多少人最喜欢航模、音乐、美术、舞蹈。
我把全班53名学生按照原先的座位分成4组,让他们每个人在3分钟之内统计好本组每个成员的兴趣情况,看看哪组最先完成任务。
一声令下,学生们马上聚成四组,开始询问各自的兴趣情况。教室里到处是“你喜欢什么”的声音。3分钟到,只有不到lO名学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表示己经统计好了。
我让每组一名小朋友汇报统计的数据,结果每组都是错误百出。有的统计的每项人数总和超过本组人数的;有的每项人数总和小于本组人数的;还有同一组的人统计的结果不一致的。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说是因为太乱了,有的人统计了两次,有的人--次也没统计到。
“看来,这样七嘴八舌地统计的方法不好,大家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我启发道。“有了,每组请一个人挨着问他们组的每一个人就行了。”一位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然后呢?”我接着问。
“然后,让他告诉大家统计的结果。”另一名学生补充道。
“好,那就这么办。不过这回要在1分钟之内完成任务,咱们继续看哪组拿第一。” 教室里的气氛又开始紧张了,4个小朋友忙不迭地拿着纸笔在座位间穿梭,尽管他们的动作非常麻利,但还是没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还有的学生想上来尝试。我说:“大家先别忙着上来试,而是先要开动脑筋。我们最开始的方法用了3分钟都没统计好,后来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差不多就可以统计好了。看来选用适当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好,现在我再选4位小朋友,你们可以重新想出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注意,时间是1分钟。”
第三次比赛开始了,这回有3名学生是按照老办法一个一个地问,而另一名学生则站在前面,叫他们组的小朋友喜欢航模的、音乐的、美术的、舞蹈的分别举手,结果他们组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
这时这组的学生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是呀,有时候,我们要想快速地完成一项任务,不在于动作有多快,而在于方法好不好。现在。你们3组愿意学习这组的方法再来竞争第二名吗?” “愿意。”
我又选了3名学生上来统计。结果只有一组学生在1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第2组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某某的声音太小了,我们根本听不到。”是的,上来统计的这位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的声音就是太小,屡次提醒总是不改。这次我特意选她上来,没想到还真吃了亏。“看来,下次真的要把嗓门练大点了。”她含着泪点了点头,想必这回是把这句忠告记在心上了。“那么第3组上来的刘学斌声音最高,你怎么也失败了呢?”
“因为我在统计的时侯,他们有的人在溜号,没有注意听。”刘学斌站在那里又是委屈又是气愤,而这个时侯,那位开小差的学生也惭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就是用同一种好的方法,也要看你怎么用。如果我们身上还有种种的缺点,即使我们和别人一样使用同一种好的方法,我们也会失败的。” 课上到这里,下课铃响了,与平常不同的是,这些小家伙们这回不是一窝蜂地涌出教室,而是有不少人停留了半晌,在座位上若有所思。分析:
从狭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看,这则案例只是一种小组的“活动”,还称不上是一种小组的“学习”,因为它没有生成新的数学知识。但是,从广义的数学教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标准的数学学习。这段教学的可取之处不是让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这些显性的知识,而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精神乃至学习习惯改进的重要性,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更为内在的数学素养。应该说,这里的小组合作是我精心组织的,主要体现为:
一、提高了合作的层次。教材的意图原本是让学生自由统计本组同学的兴趣情况,这当然也是合作。但层次不高,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而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这种方法的不足,激发学生跳出小组“执行者”角色的框框,引导他们站在小组“管理者”的角色去寻求最优化的策略。
二、以竞争促合作。可以肯定,用采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形式来教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限时比赛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紧张度,从而在形式上造成了小组的凝聚力,也更能凸显先进方法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的情趣。可见,竞争与合作并不互相排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灵活组合,形成优势互补。
三、提升合作品质,无论在哪个地方,任何合作的团队要能高效出色地完成任务,首先需要一个先进的策略,同时比需要一个能干的领导人和队员严明的纪律。在教学的前半段,我让学生体会了选用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而在后半段,则是让学生意识到领导人的素质和队员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经历这种真实切身的体验比老师喋喋不休的说教效果要好许多倍。
第五篇: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2011-03-12 10:46:42)
转载▼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评析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如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 有效
学习语言是艰苦的,搞得不好甚至是非常枯燥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完成英语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又不感到枯燥乏味,而能愉快地学习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斗争,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学生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教育者应加入到被教育者中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去发现他们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
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3.解放学生的双眼,使之能看;
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谈;
5.解放学生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学习的东西;
6.解放对学生不必要的约束,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可见,陶行知先生是十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的,只是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要有先决条件,即上述“六大解放”。只有“手和脑在一块干,才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们教育者必须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动和自觉精神,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者应负的责任是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思考和创造。另外,教育者必须以宽容而不是自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教育者要象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要象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弟”。
所以,陶行知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所采取的自动的方法、自觉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极为精当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的体会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任务,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才成了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下面是我对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所作的分析: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着眼问题,淡化过程”,等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引发了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怀疑。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将小组合作这一方式带到我们课堂中来。这一方式在我校也得以推广。
二、课案的观察描述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课前,老师按6人一小组,把学生分成1—9九组,每个小组可由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每组选一位组长。为了竞争需要,黑板上贴上七个不同颜色的有磁性的棋子,每个棋子代表一小组,每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向学生说明哪组合作的好,问题回答的对,代表那组的棋子就能向前移动,最后看哪组的棋子最向前,那组就获胜。
课中,Step1.Lead-in
老师先放了些自已在各地旅行时拍的照片,美丽的照片立刻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问:从这些照片能推断出老师喜欢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了traveling.老师又紧接着问:What do you think is important for traveling? 有学生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就把黑板上该学生所在组的棋子向前移了一步,学生热情马上攀升,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听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后,老师把答案引导到了第一个活动的主题:Packing is quite important for traveling.Step2.Language input.老师抛出了话题:Different trips need different packing.What do you need to pack for the following trips?(A beach vacation and sightseeing in a city).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并且给每一小组只发一张汇总表,让他们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时间到后,各组都停下,学生举手很活跃,叫第一组汇报时老师先问:“How many words do you have?”该组汇报完毕后,老师把该组的棋子移动了两步,这下教室沸腾了,叫下一组时,先说:“Which group has more words?”并且学生汇报时不能重复前面组提到的。当然,这一活动中,老师并没忘掉黑板上各组棋子的前进步伐。
Step3.Listening task.处理课文中的听力部分,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图片并猜:What are the family going to do ? What have they done for their trip? 完成1B听力。
Step4.Language input.听力完成后,老师又提了问题:What else do we need to do before leaving home ?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尽可能多的短语。像lock the door and windows, feed the pets, turn off the TV and lights等等。同样的,小组汇报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都希望自已组的棋子能前进的更远,争先恐后举手,连平时比较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在组员的带动下高高举起了手。这时,我注意到老师比较照顾到棋子相对落后的组,若他们举手,就把机会先给他们。Step5.Pair work.利用刚才学生已列出的短语,老师把本课的语法---现在完成时操练了起来,老师问:If you are leaving home , have you done the following things ? Do Pair work with the above phrases.A: Have you …
B: Yes, I have./ Yes, I’ve already …/ Not yet.I’ll do it in a minute.Setp6.Listening task.又穿插了课文中的2a、2b 听力练习。
Step7.Memory challenge.教师根据听力材料内容改编了一篇完形填空,让学生根据记忆填空白处,又是采取小组竞争形式。
Step8.Group work.教师设计了第三个小组活动:Who have looked after themselves well in the past week?
给出的情景是:Suppose you are a parent who has not been at home for a week.List a set of questions to learn about what your children have done in the past week.并给出 Model: Have you finished all your schoolwork?
Have you watched TV too much?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列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再由每组的leader汇报:has already „, but he hasn’t …
在课的最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Teaching evaluation.让学生对自已这节课的状况进行了自评,然后再根据黑板上各组的棋子,评出了优胜组,并给予了奖励。
三、课堂结构与设计意图分析
本堂课,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讨论旅行时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讨论很热烈,想出了许多老师也没想到的东西,通过这一活动,把本节课需掌握的新词汇都解决了。
活动二:让学生讨论离家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大量短语的列出为下面句型的操练作了很好的铺垫,有了这些短语,再让学生操练现在完成时态Have you „ ? 就非常容易了。活动三:把现在完成时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直比较困难,而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你是一个星期不在家的父母,回来后询问孩子在上周的情况,很自然的就用到了Have you „? 句式。在此基础上,父母亲汇报孩子在上周的状况,又延伸到了现在完成时的第三人称单数用法,has already …
四、启示
这节课,合作学习贯穿于始终。但却没有出现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自由化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
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方法、步骤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只有在小组成员明白教师的指令和合作活动的任务时才活动。采用合作学习,切忌在教师自已指令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淡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分工明确,每一组都确定好组长,再由组长确定每次活动的记录员,汇报员等,这样就避免了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或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老师不时的会提醒,请遵循规则,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也就是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活动具有目标性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合作学习的活动设置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话可说,甚至无动于衷, 从而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相反,难度过低,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争论不休, 虽然气氛活跃,但却毫无意义。换而言之,就是所设计的小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目标性。“目标性”即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准确而适度,使教学环节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本课中老师提出的这几个任务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真实的意义,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3、适当的竞争机制 高科技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本节课,老师从一上课就宣布各组要进行竞赛,最后获胜的组还可以拿到奖品。每次活动中学生的汇报、回答都能使自已组的棋子向前移。这大大激发了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在本节课的一次活动中,我看到有一组学生有一名男生没有举手,其他组员立刻督促,后来这名男生也举起了手。通过这种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4、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本节课中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都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优先的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组进行鼓励,并给予更多的机会。课的结束,还让学生对自已进行个人评价。老师既重视对小组的评价,也重视对个人的评价,激励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了自已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合作式学习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李雁冰著:《课程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