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基本数学概念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9、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变音记号 调号 临时记号】
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变音记号有五种:
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音符休止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音的进行的符号叫做音符。
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音值的基本相互关系:每个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与1之比。例如: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两个二分休止符等。
(一)全音音符:空心的白色音符叫“全音符”。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时值都比它短,而且要以它为准。依次分为两半。
(二)二分音符:长着身子(学名叫符干)的白色音符叫“二分音符”。它只有全音符的一半长,(它等于全音符1/2的时值)
(三)四分音符 :黑脸的音符叫“四分音符”。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4的时值)
(四)八分音符 :黑脸的音符长出了尾巴,它叫“八分音符”它比四分音符还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8的时值)
(五)十六分音符 :黑脸的音符长着两条尾巴,它叫“十六分音符”。它比八分音符还要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16的时值)
(六)三十二分音符:有着三个尾巴的黑色音符叫“三十二分音符”。它比十六分音符又少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32的时值)
(七)六十四分音符:长着四个尾巴的黑色音符名叫“六十四分音符”。它是“三十二分音符”的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64的时值 数学基本概念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画某一物体形象,教幼儿掌握该形象的画法,使幼儿初步学会用绘画表现客观形象的教学模式。情景画:是在物体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由教师确定画面内容,教友儿以个别物体形象与其他物体形象相结合,表现一定的情景的绘画形式。
意愿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和内容,独立运用已有的绘画技能,自由表现自己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表现自己的想象或经历过的事物和想象。
装饰画:根据装饰的特点和要求,教幼儿用交单的图形纹样和协调的色彩在纸上或各种不同的生活用品纸型上以及事物上进行有规律,有变化,有节奏的装饰。
旋律:是由一些不同高低,不同长短的乐音组成的单音连续进行的运动曲线。节奏:是指由不同长短及不同强弱的声音,构成的声音序列。
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做的律动活动,是一个个单独的模仿动作,基本动作或舞蹈动作,也可以是几种动作的组合。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下,而又以音乐为主导的一种游戏活动,它是靠音乐信号表示游戏的规则,凭对音乐的辨识来表换游戏动作的。
集合: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
重叠对应:把一个集合中的物体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排成一行,再把另一个集合中的物体一个对一个的分别跌放上去。分类: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排列。自然数:又叫整数,即1,2,3,4„„用以表示事物的个数和次序数。基数: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即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的次序(即第几号)
数序:从1开始由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自然熟的顺序。单元数数:一个一个的数数,又叫逐一数数。
按群数数:两个两个的数数,五个五个的数数,十个十个的数数。点数:手口一致逐一按物数数。
数的守恒:指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大小、排列形式改变而改变。
数的组成:除1以外的任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双数:二个,二个的数,数下来没有多余的数。单数:二个,二个的数,数下来有一个多余的数。
自然测量:利用自然物(如小棒、竹片、纸条、小瓶等)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宽窄,厚薄,容积等,或用脚步测量距离的远近。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函概范围
一般来说,音乐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哑剧、律动、民族舞蹈)、表演、游戏(唱歌和音乐游戏)、演奏(指挥、打击乐)、设计歌曲创编(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根据音乐情绪创编故事)、欣赏、听音练耳等。
第二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集体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地点:六年级教室 时间:2013.11.06 主讲人:白改霞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对数概念的编排呈现出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优化了知识结构,强调了数感的培养.一、精心设计数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观地引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还有利于精讲多练。同样是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的教师就从复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入手,数十根小棒捆成一捆,复习10个一是十,再由学生自己演示出10个一十是一百的数学概念,为后面探索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了思维的初步模型。
3.创设情境引入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前提条件,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感,把数学概念教学植根于一个现实需要的问题情境之中,让数学问题变得十分鲜活。例如:教师通过玩排队猜数的游戏,引入100以内数的数数复习,同时不断变化已知的号码,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数出1000以内比100更大的数。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把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可让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概念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数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拐弯数是一个难点,这时要让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形象地理解十进制的关系,建立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的概念,再拿走计数器,在脑海中抽象地数出拐弯数。这样学生的数概念从感性理解升华到抽象认识过渡的桥梁,巩固的依据。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数学概念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并分享他人的探究成果,在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之间的的碰撞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整合,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找出不足和弥补遗漏,找到探究的最优方法,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科学、严密的数学概念。例如,学生在探索如何数较大数量的事物:数本组内100根以上数量的小棒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小组长先分好工,跟组上同学商量好,怎么数我们才能做到以下要求:数的速度快,数的数量准确,数的结果别人要马上看得明白。通过小组合作数数,学得快的同学帮助理解得慢的同学认识到,满10根、满100根就要捆一捆,这样建立了数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概念抽象奠定了形象基础。
3.对比分类,让学生在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受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课时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衔接,因此要以旧知为着眼点,提供探究的时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经过多层次的反复的比较,概括,分析与综合,初步建构数学概念。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反映它们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帮助他们对加深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识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三、多种形式强化数概念的巩固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和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多层有效的练习。
(1)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在讲解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概念的目的。
(2)对比练习。新课标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改错练习。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实例,让学生改正,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4)建立概念系统的练习。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
四、构建数概念的同时,关注数感的培养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概念教学是数学概念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示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构建好概念后,用估一估,测一测,议一议等方法,培养学生数感,让概念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亲近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如教师在教学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后,出示实物1000粒米,1000颗红豆、500张打印纸,千字文等,让学生感受数量是1000的事物到底有多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感,又为生活和数学之间搭建了桥梁,让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能找到数学。
总之,概念教学的各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作准备。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教学方法,要多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概念系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构建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型,为学生今后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垫能力的基石。
第三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周佩清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再创造、概念逐步理解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要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已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去修正数学概念。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有:
1、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呈现四组镜头让学生观察。镜头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镜头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镜头三: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镜头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直观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旧知迁移引入
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可以通过联系相关的旧概念直接引入。例如:“质数与和数”的教学。由于质数、和数是通过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学生找出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从而为引出质数、和数做好铺垫。又如:“乘法”的概念可从“加法”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4、从情景设疑引入
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5、从动手计算引入
有些数学概念很难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进行小数除法计算,10/3,58.6/11。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都除不尽,并且注意到当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也不断跟着重复出现,从而感知循环小数。
引进数学概念的方法较多,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
1、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重视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物;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三角旗、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图,提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然后教师去掉图中的颜色,只留下三个物体的外框,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舍弃这三种物体的颜色、大小、材料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三角形的本着特征:都是有三条线段组成的。接着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在屏幕上慢慢“围成”一个三角形,形象地突出了“围成”这一特征,是学生准确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当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1)析概念的关键性词语。如在概括出分数的概念后,可进一步剖析:①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②“1”为什么加引号?③“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④“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意思?只有把这些观念词语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2)利用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肯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否定例证有利于概念的辨别。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助学生正面理解概念的内涵,同时还及时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可举若干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3)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当学生在标准图形做出高之后,可出示变式图形,然学生根据概念做出高。这样即使“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到强化,又使外延到充分揭示。如果只提供标准图形,学生只会在标准图形上做高,而不会再变式图形上做高,这样就会缩小“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外延。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
1、促进记忆
为了巩固所获得的新概念,首先需要记忆。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记忆有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概念的机械记忆就是按概念在课本上的表述进行记忆。小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一般比较强,但这种记忆如不及时上升到理解记忆,就很容易被遗忘,即使记住了也很难运用。概念的理解记忆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使新概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后进行的记忆。
2、自举实例
自举实例就是让学生把已获得的概念简单地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小学生通常带有具体性的特点,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以后,总是让他们自举例证,并把概念具体化。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然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3、强化应用
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在于能否正确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家生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的应用有:①复述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③根据定义推理;④根据定义计算。概念外延的应用有:①举例;②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③按指定条件从概念的外延种选择事例;④将概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注意辨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和数与偶数等。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教学基本环节
教学基本环节(教案)
课前准备:玩教具、家园共育
一、导入:律动、视频、玩具(角色头饰、面具、布偶等)
二、相关游戏复习:中大班(拍手点数、你拍一分成、手指藏起分成)
三、情境游戏新授
1、整体看一看、说一说(一句完整的话)
2、细节引导:
简单比较提问式看一看说一说:相同与不同
3、操作探究:找出规律(聪明)
示范-个别尝试-小结说一说-集体用手等参与、评价-总结说一说-全体操作(师幼明确要求也就是目标)
4、整理记录:
说一说、画一画、连一连、涂一涂、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第二课时)
五、游戏巩固
六、拓展延伸
七、反思:
不足-师组织效果、幼听课状态、达成目标反馈如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改进-以后采用方式 如以后小粘贴吸引
第五篇: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解读
如何启发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孩子的数字启蒙教育会关系到他日后学习数字的兴趣。一般的家长在教孩子数学时,容易以自己理解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指导方法。由于指导方法的不当,会让孩子原本浓厚的兴趣被扼杀掉,更可能造成孩子拒绝学习,这样的现象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所以父母学习如何去引导孩子,是教导孩子时应有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教孩子基本的数学概念
三至六岁的小孩,应开始用有趣的实物来教他数学概念。例如,不要只是教他用心来数1~10,应该每数一次指着他的一个手指。要他数物件时将物件移放在一处。否则,他可能会以为“4”是意味着在一序列物件中的第4件,而不是整群物件共有4件。
你也应该教三至六岁的孩子认为“0”是一个数字的概念。通常,人们让孩子们以为“0”与没有是同样的。这在以后将使孩子在数学上发生极大的困难。例如,35和305两个数:在第一个数中“3”与“5”之间没有“0”;在第二个数中,“3”与“5”之间有“0”,但孩子也会认为“3”与“5”之间没有东西;这岂不是两个数都相同了?但实际上两数有很大的差别。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其次,在孩子数物件的时候,写给他看由0至9的写法,如果你将数字写得大至可以用他的手指依循墨迹画出来,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较快地学习。有好些形象化的方法,都适合在家中教学前儿童数学概念。例如,在孩子已学会数东西和认识了数字之后,给他一个箱子,分成十格,各写上由0至9的数字,再给他45块鹅卵石或硬币,让他正确地分配放人各格中(即一格放一个,两格放两个,三格放三个等等)。这个箱子,让他可以在若干程度上自己矫正错误,使他能独立地实践与学习。
另一种教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游戏是:在若干纸条上,分别写上不同的数字,然后放在一布袋内,每次让你的孩子抽出一条纸条,抽出的纸条上写的数字是多少(你不要将数字读出来),就要孩子拿出同样数字的鹅卵石或硬币来表示。将若干数字的硬币放在一堆,同样数目的硬币放在另一堆,要孩子在每一堆中每次拿掉一个,他就会自己发现相等的概念是怎样的。如果两堆中有一堆的硬币数多一些,他就会发现较多和较少的概念是怎样的。
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要让孩子的数学能力提高,就要通盘地学习每一种数学领域,基本上数学领域划分为四大部分:数与计算;量与实测;形状空间;逻辑推理关系。我们很简略地介绍一下。
(1)数与计算。
唱数与点算:唱数是语言上的表达,点算是手与口的对应,为了让幼儿确实了解数字的量,可以用实际的物品给孩子点算,像2个苹果,口里说2,手上数1个、2个苹果。比较多少:让孩子透过具体的物品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哪一个少或是一样多的意义。像2和3哪个多?可让孩子透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如苹果要装在篮子中,有3个篮子,2个苹果,可不可以装得刚刚好。
分解合成、数的四则运算:先了解数的分解合成是练习四则运算(+、-、×、÷)的基础。像3可以分成1和2,或是3个1。2和3合起来是多少?可让孩子再算一次,合起来是5,运算的式是2+3=5。
序数:表示数的顺序且可以表示位置,像第一名、第二名„„另外就是表现位置的方向和先后,要先提醒孩子起点和方向,像“从右边算起第3个”,右边就表示方向,第三即是位置。
保留概念:让孩子知道物品不论它的位置如何改变,它的数值都是不变的,像原本00000排成00,000,通通都是5个。
分数、倍数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将水果平分成两份,妈妈一半,孩子一半,或是有5个糖果要分给5个小朋友,自己分分看„„
(2)量与实测。
长度:像远近、深浅、高矮、厚薄,可在生活中多给孩子猜猜看哪个长,比比看哪个远的实际测量及估量的机会。
时间:时间观念务必与生活结合。先让孩子从感觉时间的长、短,再去分辨时间的先后顺序,再慢慢认识几点钟,也可让孩子看看沙漏漏完要多久?或是蜡烛烧完要多久?
重量:比比看棉被重还是枕头重?先对比轻重差别较大的两种物品,让孩子拿拿看,用手掂掂看,让孩子感觉并分辨出哪个轻,哪个重。
体积(容量):体积是三维概念,可找家里的盆子、瓶子、罐子,让孩子透过实物比较,或是在瓶内装水,看看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比较多。
面积:找一些不同大小的硬纸板,实际比比看,哪一张纸板比较大,或是找一些不同形状大小的小纸片覆盖在书本上,看看要几张小纸片可将书本表面全部覆盖。
钱币:在逛街或是买菜时给孩子换钱、找钱的机会,再分别认识1元、5元、10元等不同币值,多给孩子自己掌握金钱买东西的经验。
速度:观察路上的车子哪辆跑得比较快,比比看妈妈和孩子哪一个走得快,或是哪一个比较慢。
(3)形状、空间。
平面图形: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说说看这些图形的特性,像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
立体图形:让孩子堆叠柱子、立方体、三角锥、积木,试试球、圆柱体可不可以堆叠?
方位概念(上下、前后、左右):要分辨上下、前后、左右要先找出一个基准物,像在桌子的上面,或是下面,孩子的左手,或是右手,等孩子熟悉这些概念后也可将二者配合起来,像将花放在左边的第二格,这可帮助孩子将来对坐标概念的理解。(4)逻辑、推理关系。
分类:主要是教导幼儿如何让自己的观念清楚,之后才能决定数算的范围。分类可以是单一标准如“哪些是绿色的?”也可是多重标准如“找出都是穿裙子的,而且是女孩子。”或找两种因素,另一种是“找出长头发或是穿短裤的。”
部分与全体:拼图可让孩子认识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另外像5可分成1和4,5即是全体,可分成两部分,即1和4。
逻辑推理:从已知的条件中去推断未知的情况,像排序列“排○□○□,接下来要排哪一种”,也可请孩子找找看这个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原因和结果: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让孩子在玩游戏时多想想“为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仔细地观察,探索原因和结果。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060s.com)
要想让孩子的数字能力发展得很好,就要均匀地从上面的四大数字领域开始培养,并不单纯选数与计算的那部分,这就像吃东西一样,要每种营养都摄取,若只喜欢吃汉堡包、薯条,不仅会过胖,且会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难治的疾病,唯有对每一种养分都均衡的摄取才会长得健康又健壮。
简单的想法最适合孩子
在介绍了解数学的领域之后,我们提出些家长在教导孩子时态度上面应注意的事项。
(1)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大人是比孩子高一些、重一些,但谈到创意,却未必赢得过孩子。现在您可以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三角形?您可以举出几种?试试问您的孩子。
(2)认清孩子的特质,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能力以外的事。
您可以自己试着去读一本稍微超出您的能力的书,像数学推敲、趣味数学问题等书,不要看例子,不要看解答,直接想想看如何理解一个新定义?你了解多少?怎么对它多做解释?滋味如何?您的感觉即是孩子揣摩学习新知识的感觉。
(3)体贴并宽容孩子的错误,以自然心去对待孩子。
曾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学者年幼的时候是属于未开窍型的孩子,他的父亲爱称他为傻小子。没有客人来时父亲很少这么叫他,有客人来时,父亲总会很自豪地当着客人的面称呼他傻小子,幼儿园及小学时代都是全班最后一名,但其父母依然没有改变对他的教导及态度,有客人来时总会叫他拿他的绘画作品给客人欣赏,还会大声叫
“傻小子,去把你的画拿来看看!”他便在一连串的傻小子声中神奇地开了窍,五年级一下子从倒数第一名窜到全班第一名,正数的。更多内容请访问new.060s.com
(4)不要只重视表象及成绩。
孩子在玩一些数学玩具或是数学问题时,不要让孩子急着写出答案或是算出结果,这样只能让他背进了很多条例,却无法融会贯通。
(5)追求合理的解释。
曾经看到一段父子的对话,是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口述的书《你管别人怎么说》(WhatYouCareWhatPeopleThink)摘录下来:
一群小孩聚在一起互相夸耀在森林里的见识,有位男孩问费曼:“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吗?”费曼答:“不知道。”男孩骄傲地说:“是棕颈画眉。看来你父亲没教你什么嘛!”费曼不同意,因为父亲告诉过他:“这只鸟叫什么不重要,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叫法,如果你对鸟不了解,知道鸟的名称并不重要。”
“如果鸟的名称不重要,什么才重要呢?”
父亲叫他仔细观察鸟的行为:“你知道那些鸟为什么用喙吸啄羽毛吗?”费曼答:“不知道。”父亲答:“那就猜猜看啊!”“我猜在飞行时羽毛乱了,所以停下来后就赶快整理。”更多内容请访问new.060s.com
“怎么验证?”父亲说:“你看,它们已经在地面一段时间了,还不停地啄理羽毛,所以你的理由不对。”“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原因呢?”
父亲说:“我也不清楚。但想想看,如果我们不停地用手抓身体会是什么原因?”“长疮,虫咬了,或长寄生虫。”然后父子一起讨论:“这么多只鸟同时被虫咬,或长疮,可能吗?”最后的结论是:鸟的身上长寄生虫。
费曼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他父亲所说的事物的细节不一定正确,但他引导费曼对每样事情追求合理解释,这种科学精神的养成,是他日后成为科学家的关键。
(6)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丰富的经验。
日常的事物时常是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学习道具,利用周边的题材常会造就出意想不到的意境。像去菜市场买东西,就可以让孩子分分看哪些是蔬菜类?哪些是水果类?数数看总共买了几样东西?猜猜看买的鱼比较重还是肉比较重?一斤水果要付给老板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记不记得回来的路?要先向左转还是先向右转?愈多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就会愈有兴致学习。
多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重视及保护是十分周到的,但有时过度重视及保护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限制,在可预测危险及后果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解答,让孩子自己建立起善于思考、勇于表现的能力。虽然他们慢一点,差一点,但让孩子尝试错误后再学习,自己建构知识的力量却是不可限量的。
数学的教导应是融入心理学的,经父母人性化的引导,确信会让父母与孩子热爱数学并且热爱这个世界。
孩子数字概念发展与开发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但他还没有总数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前期,向幼儿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目的是使幼儿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3岁的红红可以清楚地从1数到10,可一次老师请他数数玩具(购买玩具)柜上有几个娃娃时,他用手指点数着娃娃,一个、一个点数着(1、2、3、4、5)数完后,他告诉老师:玩具(购买玩具)柜上有4个娃娃。
4岁的平平已经认识阿拉伯数字,知道可以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如数字“1”可以表示1个苹果,1个皮球,1个娃娃等,数字“2”可以表示两个„„。一次他看见纸上画着4个苹果,他就在上面盖上“4”的数字印章,而且盖上4个“4”的数字印章。
以上两名幼儿的表现,反映了儿童数概念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红红虽能口手一致地点数物体,但他还没有总数概念,所以他未能正确说出娃娃的数目。平平对数字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建构中。他知道4个苹果可以用4的数字表示,可他对每一数字表示物体数量这一意义还未完全理解,所以他给每个苹果都盖上1个数字“4”的印章。教师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的向儿童进行教育。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人们要知道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就要进行计数。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计数过程中,无论按什么顺序去数,只要没有遗漏,没有重复,所得的结果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格尔曼等认为,儿童数数时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即儿童在数数时,一个数只能对应一个物体。(2)固定顺序原则,即数与数之间有一个不变的顺序(1、2、3„„)。(3)基数原则,即数到最后的一个数的值就代表这个集合所含元素的个数。(4)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集合的数目,和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数无关。(5)抽象原则,即关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事物。
儿童的计数能力标志着他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标志着儿童数概念的初步形成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口头数数
3—4岁的幼儿一般能从1数到10,但多数都像背儿歌似的背诵这些数字,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并没有形成每一个数词与实物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幼儿尚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阶段幼儿的口头计数表现出以下特点:
(1)幼儿一般只会从“1”开始,顺序地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2)幼儿一般不能从中间的任意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3)在口头数数中,常会出现脱漏数字或循环重复数字的现象。
5岁以后,有不少幼儿能够从中间任意一个数接着往下数,这说明他们在数词之间逐渐地建立了较牢固的联系。但幼儿一般还不会正确进位,每逢从9数到10时常会发生错误,往往又会从头数起。
因此,口头计数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儿童的这种数数实际是一种“唱数”。
2、按物点数
要求儿童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做到口手一致地点数。按物点数较口头计数复杂,它需要多种分析器参与活动。当幼儿边点数实物边正确说出数词时,他的手、眼、口、脑需要协同一致活动。幼儿在5岁以前,由于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发展较差,手眼协调动作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练,因此会产生种种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如(1)口能从1~10顺着数,但手却不能按实物一个个地点,而是乱点;(2)虽能按实物的顺序一个个地点,但口却乱数,如边点边数着1、2、3、8、9、10等,其中往往只有开始的几个数和最后的几个。数是顺序说出的;(3)口与手虽能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即不是数一个数点一个实物,而是数两个数点一个实物,或相反地数一个数点两个实物。
3、说出总数 即儿童在按物点数后,能够说出所数物体的总数。说出总数的发展要更慢一点,它要求儿童需把数过的物体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即能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能够说出总数,这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它表明幼儿能运用数目和理解数目的实际意义。3岁~4岁幼儿有的虽然能正确点数实物,但常不能说出被数物体的总数,而是随意地说一个数
4、按数取物
即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按数取物首先要求儿童能记住所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3岁~4岁的幼儿一般只能按数取出三四个实物。一般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都没有点数实物的数目多。
幼儿早期的计数能力尚不稳定,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幼儿的计数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响。例如,幼儿点数体积约为10立方厘米的玩具(购买玩具)动物(动物玩具(购买玩具)排成一行),他正确点数的范围要稍大于让他点数同样排成一行的围棋子。因此提供幼儿点数的物体大小要合适。
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例如,将围棋子排列成行,彼此之间有约半厘米的距离,另一种是彼此密接地排列在一起,这样幼儿在前一种情况下点数成绩较好,在后一种情况下成绩较差。如果围棋子排列很不规则,则点数成绩还要差些。
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例如,在桌面上排列一行围棋子,让幼儿一面一个一个地依此拨动围棋子,一面计数;另外一种方式是让幼儿用手指一个一个地依次点数;第三种方式让幼儿一面从容器中一个一个地取出围棋子放在桌上,一面计数。结果,第一种方式的计数成绩优于其他两种方式。因为与第一种方式相比,第二种方式点数时幼儿较易产生混乱,而第三种方式手部活动多而繁,幼儿忙于从容器中取出棋子,而忘记了计数的任务。
同时呈现并继续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的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则较难。例如,目视实物进行点数的成绩要优于听铃声计数,如果让幼儿自己一面敲铃,一面计数,成绩将更低。因这时,幼儿注意了敲铃,而会忘记计数的任务。
因此,在向幼儿进行计数教学时,要考虑和利用上述因素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促进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从“点数”起步培养幼儿数概念不科学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都认为数学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数学能力有明显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越高,那么他的智力水平也就越高,数学能力会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快速发展。
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数概念的建立,作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专家殷红博所著的《婴儿数学潜力开发》,把我国儿童数能力发展和数概念建立表现出以下的规律和阶段性:按自然数口头数数——按物点数阶段 ——利用数数结果说出总数——按语言要求取物……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一般的理论都很自然的认为孩子的数概念发展第一步是“口头数数”至“点数”,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孩子未必要经过点数或通过点数发展儿童的数概念,相反从点数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许多家长往往因为过分重视让孩子“先学数数、再按物点数、再说出总数”,而错过了提早或及时让孩子形成数概念及步入“运算”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表明,幼儿从“点数”起步建立数概念不科学。
一、按物点数”并不表明幼儿已建立数概念,“点数”只是一个帮助幼儿
数能力发展的辅助手段及途径。
实际生活中,早期幼儿的“口头数数、按物点数”的“手口不一致”明显反映出此时孩子没有明确的数概念。物体的多少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对他们来说是很模糊的。许多二周岁多和三周岁的孩子能口头数数从1—50的数,或从1 数到10,便当他真正点数物品时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数数与点物相脱离,手的“点数”与“口头数数”不能对应,常只点了
一、两个物体,而数数到了“4、5、6……”或相反点了许多个,却只数了“
1、2”等;另一种情况是表现“高级”些,“点物”与“数数”相对应,能手口一致,“点一数一”,但不能说出总数,如:4本书,他会点数“1、2、3、4”,但你问“多少本?”,他会说“3本”或“5本”或“2本”或说“不知道”等。这在小班孩子中是多见的现象,这表明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数”的意义,“数”与“物”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能按物点数并非一定表示幼儿对数概念有真正上的理解。同时我们可从中发现这些孩子在理解数概念前都接受了成人的“数数、点数”教学,而事实上在孩子没有数概念的基础上,“数数”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反映了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
感知物体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基础,由上可见“按物点数”并不能使儿童很好的理解感知“物体集合”与“数”的关系,“点数”实质上只是一个帮助幼儿数能力发展的辅助手段。通过对“1、2、3、4……”数数的机械记忆和“数数点物”相对应的技能相结合,帮助儿童了解当前物体总数为多少,一般在物体数量较多的时候用得多。“点数”在此是一种技能,只有当它与“点数与说出总数”相结合时,在幼儿理解“数”概念的基础上,对数的发展才有一定意义。
可见,在建立幼儿数概念前从“按物点数”起步了展幼儿的数概念,并不能很直接的让孩子有明确的“数与物”相对应的概念,对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没有与“数的意义”直接挂钩的“点数”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发展。
二、幼儿的数概念的发展已有一定萌芽,对物体多少的感知使幼儿的数概念建立成为可能。
幼儿能“点数”却不能说出“总数”,这是不是说明幼儿此时的数概念还没有得发展,或者说他们真的无法理物体多少的数量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如:1岁半到2岁的孩子,虽不会或不太会说话,口头数数也基本不会,但在他们的行为中已表现出对物体数量多少的理解,比如:向大人要吃的时他们总是会“多多益善”,总是选择数“量多”的或“大”的食物等,而且给3周岁左右的孩子两份饼,一份两块的,一份是三块的,他们中很多会明确的选择“三块”的一份。如果说幼儿对物体的多少没有量的感知和理解,显而易见是不对的。由上可见,三岁左右的幼儿的对“物体量的多少”已有很好的经验感知基础,他们的数概念发展已有一定的萌芽。科学研究表明,3周前的孩子的数学能力较低级,但许多潜在的数学素质已能观察到,尤其是思维的恒定性,条理性等重要的数学思维发展已开始萌芽,如果在这个时期得到科学、系统的开发,那么幼儿的数学能力将得到最佳的开发,而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将很难得到理想的发展,可见早期数概念的建立对幼儿的数能力开发与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知道只要幼儿有了对数量多少的感知与理解,就有建立数概念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的任务是如何使幼儿已有的数概念的萌芽得到发展,使他已有的对“物体多少”的感知与“数”相对应起来,从而了解“数”的真正意义。我对班中的孩子也进行了有关“物体多少”游戏的的尝试,发现他们对物体量的感知有了很好基础,少量物体的集合如“3以内”的感知对他们来说已很容易,在游戏中,孩子们充分表现出对物体多少的感知和理解。
三、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没有必须经过“点数”的必然性,数概念的形成与“点数”没有必然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实践表明,从“物体集合”起步培养幼儿数的发展容易建立清晰、明确的数概念。
1、幼儿数概念的建立不一定要经过“口头数数”,他们间没有必定的“逻辑关系”,教育的方式不同造成幼儿对“数”的认知进行内化时的结构差异。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否必须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的过程呢?实践证明,答案是否定的。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对小班的幼儿的数概念发展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刚好又教小班,而对小班儿童的数发展的特点为使我感到疑惑:一方面,许多幼儿对“点数”与物体多少难以建立对应关系,不能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许多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又表现出对4、5以内的物体多少有明确的概念。因为考虑到“点数”的不合理性,我始终在寻找着一种能使孩子不走“弯路”的方法,使孩子能不被“点数”所迷惑,避免“小和尚念经”的数数,在对儿子的“数”尝试教学中使我对此“豁然开朗”。
在他二周岁4个月时,和其他孩子一样,儿子喜欢玩,而且喜欢玩“废旧物品”,看着儿子把大小瓶盖分别大小不同的娃哈哈瓶、可乐瓶、药瓶尝试,不同的盖子盖到不同的瓶子上的结果,我知道就是在这种“玩”的“尝试”中使他感知到了大小的对比及“大瓶小盖”、“小瓶大盖”的结果的不同;又看着他把这些瓶排得整整齐齐,一会儿把它们排紧,一会儿又分开;一会儿两个两个的排,一会儿三个三个地排;一会把同类的排在一起,一会儿又故意把不同类的排一排;一会又给其中几个瓶“搬家”……“玩中学”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玩,在这种充分的全身心的投入中,孩子往往能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去思考“玩的方法”、“玩的结果”、“玩的趣味”等,因此也正从这些过程中充分感知了物的大小、多少、对应、分类等等。皮亚杰对幼儿的这一阶段定义为“感觉运算阶段”,在玩中发展了数的萌芽,为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经验感知的提练、引导和启发。”在孩子对数有感知的基础上,何不进行“提练”呢?于是我尝试着边说“这是两个娃哈哈瓶。”并用手指实物,“这是两个可乐瓶。”用手指两个可乐瓶……儿子似乎不在意。以后的几天里我总是有意无意的帮助他建立“
1、2”的数与1、2个实物的对应关系。几天下来的一个晚上我伸出两个手指问:“几个?”他居然能说出两个。又过了些日子,我说“妈妈有两个糖,吃了一颗,只有几颗了?”(在此之前他玩娃哈哈瓶的时候,我曾在两个中拿去一个,让他感知只有一个了,并在日常生活中常给他以类似的感知)他竟然能在引导下说出“还有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已涉及到了数的“简单运算”,它是必须建立儿童的一定数概念的基础上的。同时这也不由得让人深思:在三岁的孩子教“点数”常出现“手口不一致”或“点数与说出总数不一致”的现象,而他竟然能“运算”?。我想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因为“集合”的概念直接表现了数的本质意义,当“集合”与“数”对应时也就是数概念的形成的开始。可见,在孩子有物体多少感知基础上,用“物的集合”与“数”的对应对幼儿数概念的建立更具有直接性。尽管孩子的发展有个体差异。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那就是如果他不是理解了“数”与物的关系,是不能说出结果的,而且这样避免了“点数”所可能带来的“误导”。
在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我继续无意地在他的感知中强化“数与物体集合”的对应关系,并增加物的数量,以“孩子能理解多少为”基点,不“过高过低”的限制其发展,不刻意追求“速度与难度”,活动的目的是“尝试”与“发现”,让其“自然发展”,在自然的活动中适当引导。在儿子三周岁时已能一眼就说出4以内的物体,并对“4以内”的“实物加减运算”基本能掌握。而此时他不会“点数”,因为没有得到此方面的“训练”,这里引发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说出总数并能运算”还是“能点数”更为高级?显而易见,“运算”是以数概念发展为前的,它表明了儿童数概念的建立,而能“点数”并不能表明幼儿一定有明确的数概念。而且有一个比他大两个月的孩子晨晨已能从1数到50,却不说出3 个物体的总数,这又反应了什么问题?我想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教育方法的不同导致儿童对“数”的认知进行内化时的结构的差异。可见,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并不一定要先经过“点数”。
鉴于此,我对班中的孩子也进行了尝试,发现他们对物体量的感知有了很好基础,少量物体的集合如“3以内”的感知对他们来说已很容易,从“物体的集合”出发能很有效的帮助孩子们数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清晰、明确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再与“按物点数”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数能力的发展。
2、在幼儿没有明确的数概念前,“点数”常会不自觉的使幼儿进入误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概念的发展。
为什么很多没有学过“点数”的幼儿能说出“2个”的物体数量,而许多学了“点数”的孩子却连“2个”都要用手点数一下,都要依赖于“点数”呢?而且会“点数”而不能说出“总数”呢?
好些二周岁多的孩子能说出2 个的物体数量,但又有许多会点数的三周岁多的孩子却常不能直接说出2、3的总数,必须习惯性地依赖点数,如:有个叫婷婷的孩子比儿子大一岁半,我把他们叫到面前伸出手指问:“这是几个?”婷婷数数数得很好,但有个问题让人深思:不管你拿出几个手指,她都要“用手点数”,即使是2个、3个,而儿子因为曾接受了“物体集合”的总数,所以不用数就说出来了。以后,我对小班孩子都经过试验,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而且好多三周岁多左右的孩子能“点数”后又能说出总数的,能真正理解数与物体的关系是很不错了,许多孩子能“点数”却不能说出相应的总数。为什么学了“点数”对数的意义没有能正确理解呢?“点数”作为辅助手段在这里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呢?可见,由于过于重视“点数”,而忽略了“物体集合”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从而使儿童的数概念发展进入误区。
在儿子掌握4以内数的基础上,我考虑孩子年龄小,其感知物体数量多少的能力有限,“点数”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物体数量多少的必要辅助手段。所以我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数数,如:即使他说出“4个苹果“,我也仍然教他边点边数说“1、2、3、4,4个苹果”,帮助他理解“点数”与“物体集合”总数的关系,在理解“集合”的基础上,当他能“手口一致”数下来后,也就很快能说正确总数了,同时能很快把“点数”与“说出总数”相对应起来,“按物点数”与“数”的关系也就很容易的建立了,既“点数”成了掌握“物体多少”的辅助手段之一。而且研究中发现只有对“物体集合”与数的关系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数的幼儿,点数才能真正推动幼儿数能力的发展,使幼儿的数能力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没有建立集合概念的幼儿的点数只属于机械记忆的“背诵”,象背古诗一样“食古不化”。可见,“点数”起步发展数要概念不科学,它只有在幼儿对“物体集合”与“数”相对应的关系有一定理解基础上进行“点数”教学,“点数”才有意义。
3、儿童与成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在许多方面,他们认识事物的原理是相同的,“点数”是很多时候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直接说出较多物体时用来进行“辅助”的手段,这是与成人的认识方式是相通的,当物体有规律的排列时,“集合”的“再集合”在目测物体数量的多少方面,常有重要意义。儿子掌握“5”的数时,是让人深思的,我告诉他一只手是“5个”手指时,并以“2个和3个相加”,以形象的物体辅助理解,如:“我有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有几个了?”他借手指帮助“算”出是5个,后我要求他目测5个的物体时,他总会以“2个和3个”的“再集合”来帮助说出总数,可见“集合”在幼儿掌握数多少时占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对中班孩子进行一组测试:同样是7个小圆圈,用不同的方式排列:第一种排列,第二种排列,第三种排列。结果发现:幼儿对目测第一种排列与第二种排列的速度和效果相差无几,而目测第三种排列,大多数幼儿嘴唇微动,表现为默数状态。而观察三种排列方式不难发现,第一、二种排列都是有规律的,第一种可以视作“3+3+1”或“6+1”(以上面的两排3个、3个相对应的排列为6,下面为1)的集合,第二种是“3和4”的集合,而第三种排列却常需依赖于数数,因为排列的方式阻碍了他们直观的“集合的再集合”。而成人若仔细尝试一下自己的数数方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然成人或许会“高级”的把第三种排列“转化”为“3和4”的集合来辅助数数。可见“集合”在数概念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处理好“集合”与“点数”的关系无疑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数的发展以“物体集合”为基础的,既以幼儿理解“数”与“集合”的意义基础上的。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点数”的作用,从上可见,当物体的数量超过孩子的目测范围时,就必须要靠“点数”来辅助掌握物体的多少,“点数”在此时就成为必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点数”有其特定的重要意义,它与“集合”是掌握数量多少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笔者认为,从单纯的“点数”教学开始建立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在建立幼儿数概念时,应充分重视“物体集合”的重要意义。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在幼儿感知物体多少的基础上,以“物体集合”与“数”的对应的理解为主要基础,再以“按物点数”为辅助手段,互为服务,互为联系的有效地促进幼儿数能力的发展。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