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

时间:2019-05-15 02:4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

第一篇: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稿(案)编辑创设:毛陈中学 Mr.Huang 2010-12-18

806班 姓名 自评 互评 师评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事理(对象)、顺序和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预习导学:阅读课文:看注释或查字词典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遗骸()蟾蜍()褶皱()劫()难 陨()石 ......骨gé()zhě()皱 追sù()xié()带 遗hái()......

2、解释词语(可看书或查资料,理解识记)。

劫难: 天衣无缝: 致密: 追溯: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本文可使读者了解“板块构造”“大陆漂移学说”“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课堂导学: 第一学时:学习内容:《恐龙无处不在》

一、导入新课,预习反馈。(依次指名、集体反馈与老师指导相结合。)

二、自由读《恐龙无处不在》(建议快速默读),感知内容。(可带问题读,在书上画、批注。)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

2、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 的发现来证明“ ”学说的科普论文。

肯定会对,”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 ”。

(速读4-7段):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 能在 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11段简明地介绍了“ ”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 由合而 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速读12-15段)“每一个大陆都 着自己的 而去”。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 ”,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

,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第15段,以“ 这一理论(即“ 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 学说”)提供了 ”,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速读1-3段):文章开头突发议论:“。在一个

三、细读课文,研究探索

1、“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例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宋·朱熹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H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稿

第二学时 教学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2、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课堂导学:

(一)读题思题,导读导究。(3-4分钟)

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

可能会介绍:“沙子 ?”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 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二)浏览文章,感知内容。(速读圈画,5-6分钟;做下列题,4-5ˊ。指名回答交流3-4ˊ。)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先做肯定或否定,再进一步回答“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三)精读课文,讨论交流。(带着问题重点阅读相关段、句,勾画批注,归纳讨论交流。)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四)体会语言,感受作用:课后练习二。

(五)比较探究,小结全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六)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要求和提醒:先不看任何资料独立做,做完后可自查纠错。)1.给加横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

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课内阅读:读第1-5自然段,完成下面3-6题。

3、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4、第2-4段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② ;

5、第2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6、第3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宋·朱熹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H 其依据分别是。

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蟾蜍(): 褶皱(): 追溯():。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二 .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新课标第一网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学习

思考: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请分别指出这两篇文章主要【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比较把握两篇短文,进而掌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角度。2.扩展视野,了解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知识铺垫】

1.请先阅读文本。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_________国著名_________家和_________家。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的代表作有《基地三部曲》、《机器人》系列《赤裸的太阳》《钢窟》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鸟臀()褶()皱 潮汐()

劫()难 追溯()遗骸()

4.解释词语。

遗骸:

追溯:

劫难:

致密:

天衣无缝:

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对比阅读:请将两篇短文做一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提示:可从说明顺序、说明

方法、说明角度这三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

(2)说明方法:

(3)说明的角度: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未来的人将是什么模样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1.对文中五处“科学家”一词额的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指所有的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

②指所有的不同意“悲观论”的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B.③与②的含义完全相同。

④与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C.③与④的含义完全相同。

④与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D.①与⑤的含义相同。

②的含义包括了④的含义。2.文中为人类的未来描画了几种情况?

3.悲观派的理由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狄克森认为,人类之所以走向退化,是由于医学科学的发达和进步。

B.加拿大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将来人类的双手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聪明。

C.美国的人类学家分析了150万年前的爪哇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人化石,认为他们的头盖骨和颅骨容量上的变化不大。

D.将来的人类会走向何方,连大多数科学家目前还不能肯定回答这个问题。

5.你认为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模样呢?(请用100字简要描述一下。)

【课堂检测】 1.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2.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和“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第四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

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

○„„ „ „ 线 „ „ 名„姓„ ○ „ „ „ „ 订 „ „ „号考„ ○ „ „ „ „ 装 „ „ 级„ 班„○ „ „ „ „ 内 „ „ „ „ 校○ 学„ „ „ „○„„„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学案 第1页,共4页

三、合作探究

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五、小结

六、课后反思

七、安全提示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学案 第2页,共4页

崇州市街子镇学校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地理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一、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二、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八年级地理学案 第3页,共4页

八年级地理学案第4页,共4页

第五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推荐】阿西莫夫短文教案三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2

一、字词天地:

不休:不停止。

铱( ):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潮汐( ):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尘埃( ):尘土。

抵( )达:到达。

劫( )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 ):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 )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 )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膨( )胀( ):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

追溯(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二、主题归纳: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定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内达标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A、潮汐(xī) 劫难(jué) 遗骸(hái)

B、褶皱(zhě) 深渊(yuān) 衍射(yǎn)

C、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D彗星(huì) 两栖(xī) 排斥(ch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C)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壮:悲哀而壮烈。)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3、填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选自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科普作品。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证明了外星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5、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业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此处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先解释词语,然后分析其在句中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6、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驮”是指“负载”着许多大陆。“背”“扛”指承担着东西,不能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的情况。

解析:结合句意分析“驮”“背”“扛”的表达效果,进而确定是否可换。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驻足 制裁 因地制宜 张惶失措(皇)

B、肃穆 琐屑 天衣无缝 物竟天择(竞)

C、追测 帷幕 大庭广众 无动于衷

D、推崇 颠沛 日薄西山 世外桃园(源)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警察的计划是天衣无缝的,不管小偷怎么狡猾,都逃不出警察的手掌心。

B、宪法赋予了公民权利,并非让我们为所欲为,而是提供一个最高的行为准则。

C、随着校运会的临近,我们班篮球队正紧锣密鼓地训练,准备死灰复燃,为班争光。(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此处可改为“东山再起”。)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但也别具匠心。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D )

A、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而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其原因”)

B、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语序不当,“很困难”和“相当危险”应互换位置。)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成分残缺,应在“奏章”的后面添加“的地方”。)

D、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大众喜爱。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zhěnàn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1.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和()

A.神经调节

B.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3.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2.BE

3.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谈谈月蚀(或日蚀)

提示: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

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2.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原由。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说说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磨损说”是说水从高处滴落下来,其冲击的力量使石头受到磨损。

“空泡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着地时,受力的综合作用,水滴变形成碗状,碗内的空泡受挤压破碎而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冲击。

“溶解说”是说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钙的石块上时,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强的腐蚀性,石块被腐蚀。

2.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分说部分呈逻辑顺序,四种说法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它们不能调换顺序。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解释、分类别。

●备课资料

1.恐龙灭绝之谜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恐龙是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恐龙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儿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些留下的大批恐龙的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动物。有人设想,如果恐龙不灭绝的话,现在统治地球的恐怕不是人类,而是恐龙。但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却全部灭绝了,这是动物演化史上最重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假说。直到K/T界线地外撞击理论提出,人们似乎觉得找到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保存有恐龙或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剖面中,恐龙或恐龙蛋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在K/T界线层几十公分至几米之下。比如我国广东南雄的K/T剖面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保存最为完整的剖面之一,在该剖面中,恐龙蛋最丰富的阶段达12个种之多,但只有一个种延续到K/T界线,而其他种均在K/T界线之前已经消失。这说明,恐龙在地外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几万到几十万年已经趋于灭绝,灭绝过程持续了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之久。地外撞击事件是瞬间突发事件,由此造成的恐龙灭绝也应该是突然的。因此,K/T界线地外撞击事件可能并不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而只是造成本已趋于灭绝的恐龙最终彻底灭绝的原因。到目前为止,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最近对广东南雄K/T剖面中恐龙蛋的研究发现,靠近K/T界线的恐龙蛋壳中铅等有毒元素的含量迅速增加。人们不禁有以下猜想,是否有可能由于食物中毒而造成恐龙死亡或抑制了恐龙蛋的孵化能力而导致恐龙灭绝呢?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将对此做出回答。

2.恐龙灭绝新说

多国科学家在墨西哥万卡坦半岛陨石坑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紧张的钻井工作,到达650万年前彗星曾撞击的地层。这口井深2.5公里,穿越两个硬岩层,专家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证明当时的地面与彗星“接触”的证据。科学家在对796~1000米的研究中发现了硫酸盐类矿物——灰石和硬石膏。他们认为,这证明了彗星坠落导致地球上50%动物灭绝的理论。硬石膏的存在是硫大量集中造成的,硫与碳酸盐结合形成了硫酸,硫酸雨“杀死了”陆地和水中的生命。

下载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创新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精华】阿西莫夫短文教案4篇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突出本文以论证为主的特点。⑵ 解释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2、能力目标:教学生学会......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大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教学活动设计 总第 课时 设计者:张宝香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定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6★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 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