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
【课中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弄明白意思。
3、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
1、什么是七律?(视频《诗歌体裁》)
2、了解长征。
3、写作背景。(视频《时代背景》)
4、词语理解
“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
难:
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扬了()精神
四、精讲点拨:
【课后训练学案】
填空
1、诗中“,”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写。三个字是对红军长征途中多遇困难的概括。其中表现红军坚强、无畏的词语有:、。
2、诗中把五岭看作,把乌蒙山看作,这表现出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两句诗中,能表现战士们心情的词语是。
第二篇:七律长征 导学案含答案
《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技巧初学
2、毛泽东诗歌名句搜集整理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背景、文体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2、解释词语。
等闲平常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三、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远征难 只等闲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不怕 只等闲
3、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战胜困难信心 乐观精神 对第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4、全诗感情基调是: A、忧愁、B、恬淡 C、缠绵 D、激昂 初步鉴赏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___英雄____气概和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_翻山 __。请鉴赏本句。(修辞情感)反衬
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高大山峰比例变小.突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苦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应怎样理解? 暖:5月春暖金沙江暖气蒸腾。烘托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寒:大渡河河水汹涌,与暖对应,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_革命乐观_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四.课外拓展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下了很多慷慨豪迈的诗歌,如《忆秦娥 娄山关》 《清平乐 六盘山》《六律》等。同学们,考考你。你会说出哪一句。五.名句积累(搜集整理毛泽东诗歌)1.踏遍青山人未老,_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4.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第三篇:1、《七律__长征》导学案
《七律 · 长征》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以及其饱含的感情。
3、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填空: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zâ],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4、长征故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三、学习指导:
(一)、品味感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答: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答: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
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诗歌散译: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合作探究:
1、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2、“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答: 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比喻、夸张。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4、怎样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
答:“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5、怎样理解“大渡桥横铁寒”中的“寒”字?
答:(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6、“更喜岷山千里雪”在结构上,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表达上: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7、怎样理解尾联? 答: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8、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答: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当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逶(wěi)迤 巍(wâi)峨 葳(wãi)蕤 ...B、磅(páng)礴 螃(páng)蟹 傍(bàng)晚 ...C、山崖(yá)岩(yán)石 亚(yǎ)军 ..D、开颜(yán)睚(yá)眦 推衍(yán)...
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
B、气势雄伟的样子()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
3、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
3、这几幅画卷如同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歌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歌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这几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你能默写出毛泽东描写长征的其他诗词吗?试试看。
翻译:(伴你学36页)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晏子的本意是指责景公,说他重鸟轻人。但是晏子却以谴责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委婉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2.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勿杀!寡人闻命矣”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译文】(伴你学46页)王东亭(小字法护)与谢公(安)两人结下冤仇。王东亭在东边(会稽)听说谢公去世了,就赶到京都(建康),拜访王子敬(王献之),说想去哭吊谢公。子敬原先躺在床上,听到他的话,就吃惊地起身,说:“这是我对于法护您的希望。”王东亭于是前往谢家凭吊。谢安手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我们长官在世时,从来不见这位客人。”王东亭也不和他多说,一直走到灵前哭吊,非常悲痛,结果也不和末婢(谢琰小字,谢安少子)握手就退了出来。译文:(补充习题59页)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还是离开这儿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贼兵来了以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撤军回去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译文:(伴你学55页)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第四篇:20七律 长征 学案
20七律 长征 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在文中标出,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给这些字在文中注上音。....
2、给加点字注音,并将这些字词在文中标出。
逶迤()()磅礴()()岷山().....将上面这些词语注上音之后,要认真的将这些词语读一读,争取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认识他们,如果你能够将这些词语正确读下来。
3、将文章读熟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基础之一,所以请你再读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这个环节是有难度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去读,只有这样坚持,你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学习语文才会更加的轻松。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逶迤:
磅礴:
5、本诗歌是()同志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完成以上任务之后,你可以想一想课文那一部分给你留
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7、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在文中标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认真写一遍。
第一次写文中的词语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认真,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
8、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20七律 长征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写字。
临写全诗,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练习。
学习了诗歌肯定有了很多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兰陵县启蒙小学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陈晓
执教人
陈晓
课题: 2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磅、丸、岷”等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远征、磅礴”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学习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记录片;制作课件。导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你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引入课题与作者。找同学介绍长征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1、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__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七律·长征》是____在____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七律”是____的简称,全诗每行__个字,共__行,每两行为一句,共__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全诗可分为__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用“/”在课文中标出。)
3、细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思考: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①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写的,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其中,从“___”、“___”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___”、“____”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从而体会出红军的_______精神。(朗读时语气坚决、充满信心)
②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_”、“___”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这是实际中的山;“___”、“___”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了红军长征的___;写山小水小,表现了红军_______精神和_______的气概。(指导朗读:第四句气势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③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中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和“__”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相互__,既表达了红军__________,又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
再读颔联和颈联,我体会出红军________的革命精神。(指导朗读:上半句读得欢快,下半句语气要低沉,沉痛缅怀)④诗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是全诗的___,“___”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_____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___”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此句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4、体会写作特点。
①气势磅礴、语势豪迈、高屋建瓴。
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夸张、比喻、对比、拟人等。
5、激情吟诗、背诵诗文。(注意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
三、拓展训练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____________。
2、推荐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领略毛泽东的博大胸怀、高昂气概。
四、课课达标:(见自学案。)教学反思:
这是毛泽东在长征后写下的一首激情澎湃的诗。首先是了解长征的背景,然后通过朗读感知整首诗的内容。之后具体的讲解每一句诗。首联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的艰难,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继而由“万水千山”引出颔联和颈联,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和所表达的情感。尾联重在理解“更喜”和“开颜”两个词语,体会长征后喜悦的心情和战士们乐观、大无畏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