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信息技术 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冶源镇界首小学 陈作海
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摘要: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抽象的东西变形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静态的画面变动态。运用多媒体,因材施教。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突破知识重难点 创设教学情境 整合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就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形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静态的画面变动态。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方便快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变成声音,更直观形象。语文课堂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广泛的应用于课堂,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情趣和活力,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构建起了新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而达到优化课堂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多媒体的运用,应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粗制滥造。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加快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而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更新,同时在教学中形成师生角色的新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有效合理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学习、发现、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地方,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首先以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划船不用桨。”让学生猜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猜测,猜出是“荷花”。这时,我立刻问学生想不想看看荷花的婷婷玉立、美丽迷人,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许多,齐声回答:“想!”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个个“大圆盘”似的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婷婷玉立。鲜活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这一池美丽的荷花。学生们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这时,我就轻轻地提示:荷花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很轻松地就了解了荷花的多姿多彩,美丽动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黄河主人》一课时,一开始讲课,我就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走进一个感受黄河的气势,黄河的波澜壮阔,了解黄河的特定情境,当学生看到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却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令人不可思议,让人深感惊讶。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课文的重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它,一切都迎刃而解。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思路,教学突破,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捕捉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效果。
多媒体的使用贵在方法得当、合理。在学生学习有疑难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即使用多媒体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多样化,让学生感知多媒体教学是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目标,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为目的,不是用多媒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多媒体的选用过 1
程中不能认为媒体越先进,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课本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恰当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分析、推理、提出多种解决问题设想,进行灵活的、新颖的扩散训练,并做到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经常是抓住课文中的重要段落、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展开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还发挥多媒体的特有功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努力使媒体用在展开意境,激发情感时。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融,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更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解决了课本的难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科学的创设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为根本。巧妙的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能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灵动,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好,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接受知识,学习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使多媒体用在“扣人心弦”的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之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建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爱的教育。如讲解《我家的猫》利用多媒体演示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出示问题:猫有哪些可爱的地方?你最喜欢猫哪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童真。对自己家养猫的学生,他们结合自己家猫的特点和《我家的猫》对比,更加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再用多媒体演示猫的可爱,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情境,适时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教师的提问必须适合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又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从而满足不同学习主体的不同学习要求。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品读第一段时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细心读第一节,看一看这一节写了翠鸟的什么可爱?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翠鸟的外形)。(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把描写翠鸟外形的每个部分画出来。(学生默读,边读边画)学生读完后开始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通过课件依次展示描写翠鸟外形的线描轮廓图。并让学生随课件的逐步演示说出翠鸟外形的描写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 2
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巧妙运用、精心制作,并致力于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定会收到独特而有创新的效果,以达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近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