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内容为本节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顺利地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1、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及施教策略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施教策略:让两个同学上前进行试验,教师在旁边进行恰当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蜡烛的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掌握了基本的作图方法,以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本章又学习了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教法
教法应突出以学为本,因学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需要引出探究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四、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故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考虑到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没有探究的目的,所以我会进行引导,否定错误的猜想,引出正确的猜想,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方法指导。
2、教学环节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联系实际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由于上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凸透镜,请同学回忆以下凸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概念。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漂亮的照片,让同学们思考这些美丽、迷人的照片是怎样的来的?进一步复习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提出问题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有关系呢?
第二环节: 引导猜想
带领学生对导致不同凸透镜成像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猜想,并通过引导使学生排除凸透镜的大小、焦距等是原因的错误猜想。最后将问题归结为两个猜想,即:
(1)、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2)、与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在这个环节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我先展示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纸、火柴),再示范调节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性质与蜡烛和凸透镜间距离的关系: 第一、记下凸透镜的焦距,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光屏中心与烛焰在同一高度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第二、固定凸透镜的位置,移动蜡烛,使物距为u>2f; f
第四、记下物距、像距和凸透镜1倍或2倍焦距相比较,再记下成像情况;观察物距与像的大小虚实的关系,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到预先准备好的表格中。
第四环节:讨论分析
在本环节学生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教师通过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实物成像、成像原理及规律。变难为简、变深为浅,通俗易懂。不仅为学生再现了成像过程,明确了成像原理及规律。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验结论,使他们再一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
最后,教师对本节开课时举的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例子加以分析,联系实际。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4、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
板书如下:
一、基本概念 焦距 物距 像距 实像与虚像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第二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中本中学
李莲
一、说教材
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细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情感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在围绕身边的物理现象为主题使实验层层递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的处理:
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2、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施教策略: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动手实验,分析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成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
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规律与原理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呈现再学生面前,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验结论。使他们再一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与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具有现实性、兴趣性。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我采用激趣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相结合,使知识一步步延伸,实验过程逐步完善.教学中我采用了身边的物体做实验与引导分析相结合,实验与动画相结合逐步使规律呈现在学生面前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1、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故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2、学生是有情感的个体,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该课中体会到老师真心的关注,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为社会做奉献。同时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好和力量,增加学习的信心,并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成功人生打下基础.(二).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每四人一光具座、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光屏、一盒火柴。
(1)、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上课时,首先做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一:使凸透镜正对着教室的电灯,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沿主光轴放一张蜡纸做的屏,移动到适当的位置,纸屏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倒立的电灯的像。引导学生说出此实验说明凸透镜可以成像,刚才观察到像是由实际光线集合而成的,叫做实像。是位置固定、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实验二: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窗外的景物和看书上的字,请学生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凸透镜能否成放大的实像?能否成虚像?凸透镜的成像有怎样的规律,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激发兴趣 突破难点
1、师语:生活中人们利用到凸透镜做成的仪器和工具有很多,不知道同学们了解多少?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凸投镜形成的规律呢?想不想用凸透镜发明更多的工具为人类服务(从情感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学生感觉亲切,也感觉物理很有用,必将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都会说很愿意,那么我们就开始
3、很自然的让学生有强烈的实验欲望,分四人一组进行设计实验
4、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构想和设计实验,边做边看书边小声讨论。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并顾及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设计实验完毕, 师语:“能否根据你们的实验、猜想分析设计实验并验证呐?”
6、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规律.教师巡视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7、进一步提出问题:凸投镜成像的性质发生了那些变化,通过这一系例(实验——讨论——活动——再探究)的过程学生自己在学,这样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学习也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知识点不知不觉中就印入脑中了。
8、分析数据总结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动画演示说明原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通过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实物成像、成像原理及规律。为再现了学生成像过程,明确了成像原理及规律。变难为简、变深为浅。通俗易懂。(4)、发散思维巩固练习
几个趣味练习层层递进、步步夯实这节的重点,生活小常识突破了本节难点。
双边活动 :从问题的提出-----实验的操作-----规律的得出-----原理的证明-----巩固练习,始终把每个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铺路的作用,使师生的互动贯穿与课堂的始终.六、说板书设计:
当 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异侧,物距大于像距。照相机的应用原理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物距等于像距。目前很少应用
当f
当U 七、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简答 目的: 这两道题都是生活容易看到并操作很简单物体,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仙中学 徐卓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7、拓展 其实我们的眼睛的成像原理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8、当堂练习: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其他教师评价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上传: 张梦华 更新时间:2013-3-3 21:41:0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 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第三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第四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第五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