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人教版)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人教版)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皇权下的民主”无关,排除A;中外朝制和内阁都不能说“分权制衡”,排除B、D;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集体决策,故选C。2.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A.宗法制
C.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作者不可能对不符合英国民主理念的宗法制、三省六部制持高度赞扬态度,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制的象征,另一个是民主的象征,故其不可能对中国的内阁制持肯定态度,排除D。而科举制是当时一种比较进步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故选C。
3.《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
B.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时人推崇的为官途径,故C项正确。
4.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设该官职,故选D。
6.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
()答案 B 解析 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7.“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 C.执行政令 答案 A 解析 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解析 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9.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
B.参与决策 D.监察百官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 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 C.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根据所学中
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人治,皇帝一人专制独裁,故应该排除④。
B.①②③ D.②④
1.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三省六部制,“科学”体系无从谈起,排除B、C;D项所述“消除”不正确,故选A。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C项符合题意。
3.某大臣上书皇帝:“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宰相权力以强化皇权 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加强相权以提高政府效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材料说的是宋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史实。材料中大臣的意思是分割相权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分散,出现了一些弊端。由此可知他反对分割相权,主张提高中央政府机构运行的效率,故排除B,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出建立一省制的建议,排除A;材料实际上是反对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排除C。
4.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1年6月3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请回答: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5.2011年9月11日,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的文章指出:“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答案(1)三省六部制。(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秦、汉初时期: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相权被分散。宋代:增设副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解析 第(1)、(2)问要围绕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制约回答。第(3)问要注意归纳概括秦汉、唐代、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
第二篇: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人教版)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人教版)
D.选官应注重品行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唐代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而缺乏对所选拔官吏品行的考核,唐太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制度的弊端,认为即使所选拔官吏因腐败失职得到惩处,也难以弥补他们给人民造成的困苦。这里唐太宗强调的是从选官源头上注重品行。B项是科举制的优势,故排除。A、C两项虽是从不同角度据材料意思得出的认识,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排除。答案 D 例2(2012·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C.元大都
B.宋开封 D.明北京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 C 例3(201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D.废除三省六部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题干的大体意思是:保留宰相制度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君主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B、D两项显然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项君主立宪制度出自近代西方,直接排除,答案为A项。答案 A 例4(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审题突破 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明代内阁制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知明代内阁制的有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嘉靖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成员地位上升,但辅政功能未变,因此D项正确。内阁成员都是入仕后的官员,故排除A项;内阁成员只是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且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故排除B项;后来内阁地位虽上升,但未统管六部,六部权力和内阁权力在明代不同时期有所消长,排除C项。答案 D
抓主线,明规律
高考命题常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内涵的区分。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总体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当今公务员考试及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答案 B
B.科举制 D.均田制
解析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是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其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允许平民子弟参加。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本题选择B项。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核心概念:军机处)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康熙帝的话明确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要求,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实行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立意——主干知识:君主专制制度)明朝解缙曾说:“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初法律制度不完备
B.明初注重法律制度的修订和补充 C.明初君主专制强化 D.明初贯彻以法治国的方针 答案 C 解析 “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明法律变化频繁,人人自危,而能够随时变更法律制度的只有皇帝,这体现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A、B、D三项的结论。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社会史观)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项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有利于“老百姓”,即平民百姓进入既得利益集团、扩大统治基础的制度,与此相符的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制度,不具有材料所体现的作用;征辟察举制往往被地方大族把持,很难涉及平民百姓;九品中正制依据家族门第高低选拔官员,也不涉及平民百姓地位的变化。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答案 B 解析 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
6.在古代中国,太监社会地位低下,最为人瞧不起。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太监中的许多人却能受到皇帝的恩宠,甚至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比如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B.征辟察举制 D.科举制
()A.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
C.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答案 C
B.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析 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显著特征是皇权至上,侍奉皇帝的太监是皇帝与大臣联系的主要通道,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为他们把持政权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
第三篇: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b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板块四
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2015·山东济南模拟]《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C 解析 图示是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它是在吸收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封国中王国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郡国中王国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玉溪一中期中]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D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趋势为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B项所述是专制主义加强,而非地方制度,应排除;分封制盛行于西周,并不是封建社会,A项错;C项错在“瓦解”。
3.[2016·湖南月考]“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等,可以判断这是唐代三省六部制。
4.[2015·宜宾调研]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正确。
5.[2016·沧州月考]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历史学习资料
B.中外朝制度 D.中书省制度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与题干中时间“1377年”不符,故A项错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和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但是根据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明太祖采取这些举措的真正目的,故应排除。
6.[2015·安庆模拟]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①强化了君主专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 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①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②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③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④正确。
[提能题组] 7.[2016·衡水月考]汉武帝建立中朝。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
C.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历史学习资料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D.行政效率提高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构成,汉武帝建立中朝是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唐初设三省长官,使相权分散。这都反映了汉唐时期相权不断被削弱,决策权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故C项正确。
8.[2015·绍兴检测]监察体制是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重要一环。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的监察体制叙述正确的是()A.有过御史台、都察院等不同名称的机构设置 B.元朝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完善地方监察体制 C.提点刑狱司是唐朝的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D.大体有“世官制”“察举制”等几个阶段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元朝的监察机关,中央为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全国分为二十七道监察区,又置肃政廉访使;唐朝的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是御史,而提点刑狱司是宋朝开始设立的监察刑狱的官员;“世官制”“察举制”说明官员的产生方式而非特指监察体制。故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9.[2016·临沂质检]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解析 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A项。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10.[2016·陕西质检]“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学常识。根据题中观点,A、B项属于史实,C属于史论,D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属于史识。故D项为最佳选项。
11.[2016·武胜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答案 B 解析 由“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B项正确。
12.[2015·临沂模拟]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 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 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 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 答案 C 解析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的,与内阁无关,其后发挥的作用与内阁不同,不存在替代关系,故A项错误;军机处职能为上传下达,只对皇帝服务,不具备发令权,故B项错误;内阁只备皇帝顾问,与宰相不同,故D错误;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无权向六部发布命令,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2015·宿迁模拟]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数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6分)(2)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2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传统的科举考试无法培养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用人才。
(2)A.主要观点:科举制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B.论据:
有利: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不利: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愚昧自大,无法及时有效反抗外来侵略;无法培养、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C.论证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通畅。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科举制。第(1)题从科举制弊端角度分析;第(2)题首先摆明观点,然后找有利和不利的论据,最后表述成文,逻辑合理。
14.[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荀子《荀子·臣道》
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
——韩非子《韩非子·南面》
材料二 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辏(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
——(宋)何坦《西畴常言》
材料三 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良好君臣关系的表现。(6分)历史学习资料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8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
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
(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忠顺而不懈”和韩非子的观点“从主之法”可以得出人臣要效忠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和韩非子的观点“人臣要从主之法„„而莫怀余力于心”来作答。第(2)问,从君主、人臣和当时政治氛围三个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态度来看,前者宽恕或宽容,后者严厉;第二小问,根据教材中皇帝制度的特征来作答。第(4)问,结合本题第(2)问和历史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体制特征来作答。
历史学习资料
第四篇: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_第2节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节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元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头模拟)“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2.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D.清朝军机处 C.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集权趋势,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A和D;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 C.元朝中书省
B.宋朝中书门下 D.明朝内阁
解析:从材料的“驳正”等可知该机构有封驳审议的职权,应为唐朝的门下省,故答案为A。
答案:A 4.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举例()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也考查君相之争。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奠定了中央官制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增设中朝制,开始限制相权加强皇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实
现了中央权力运作的程序化和中央官制的规范化,不但标志着削相权的初步成功,而且标志着中央官制的成熟与完备。两宋的二府三司制,比隋唐更严厉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而元朝的行省制,中书省权力与秦朝丞相的相若,是强化皇权的整体趋势中唯一的特例王朝,即相权回潮。故选D。
答案:D 5.以下关于右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解析:由图中“大都”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时期。元朝对地方管理采取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开创性,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就是开始于元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6.“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征辟制
B.察举制 D.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就已高官厚禄。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本题选C项。
答案:C 7.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 D.内阁制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人为官”和时间1775年应该指的是清朝中期,这一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8.(2012·广州模拟)“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解析: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达到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大大加强了皇权,故选B。
答案:B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D.军机处的设置 C.六部掌握实权
解析: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答案:B 10.(2012·南通模拟)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解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1.《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解析: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制不符合题意;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是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所以选D。
答案:D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
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 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看法,能力方面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中表达的意思是评价历史不能用当代人的时代判断来掩盖历史判断,中国皇位世袭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依据。A、B选项符合材料中的意思,C选项符合史实;D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意思。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13.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6分)(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4分)(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4分)(5)右图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4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历代的官制,解题时注意列举不同朝代的措施,避免混淆。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秦法。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3)科举考试。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衰落。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14.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请回答: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4分)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第(1)问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片,围绕“地方措施”能够认识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秦朝和元朝的郡县制和行省制,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的相同点。影响的回答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明。可以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个方面作答。第(2)问比较容易,材料1可从所辖面积、材料2可从权力角度加以归纳。第(3)问从“„„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隐含着郡县制区划的特点,这样就捕捉到题目比较的“题眼”。然后扼要分析“犬牙交错”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即可。
答案:(1)相同点:郡县和行省长官均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他们行使权力时遵守中央统一制度,受到中央节制。
影响: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使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容易受到压抑。
(2)表现:①行省辖区面积较大;②权力较重,涉及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尤其是财权和军权较大。
(3)①郡县与行省划界原则不同。前者以自然地理为区划原则,行省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②行省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使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容易产生分裂局面,从而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
第五篇: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A组 对点练
对点提示:1~3君主专制;4~6中央集权;7~8选官制度
1.(2014·江苏南京模拟)2013年高考前夕,一名高三学生的微博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评述:“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中央政治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民主政治‘三权分立’制的雏形。”此同学评述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三省六部制不属于中央政治制度 B.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关系不大 C.实质就是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
D.没有弄清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
解析 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思想,但与现代三权分立有着本质区别,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2.(2014·河北衡水一中模拟)2012年9月17日,新浪微博:“李世民创制度、立谏言、重法制,分化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其中“权力制衡”主要是针对()。
A.完善科举制
C.善于用人纳谏
B.实行三省六部制 D.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解析 备选项皆为李世民在位时的历史现象,但只有三省六部制才与“权力制衡管理”内涵一致。
答案 B 3.(2014·浙江杭州一中模拟)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商代青铜器”反映的是商朝奴隶社会的社会状况,排除②;秦始皇陵兵马俑、韩非子的著述、明朝内阁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4·湖北孝感高中模拟)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B.行省制 D.分封制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A是秦朝的制度,B是元代的制度,D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 5.(2014·河南洛阳一高模拟)《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仕于诸侯为左官也。”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
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 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 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材料可知:A、B、C三项均和材料有关,但是只反映了表面现象,此律的制定主要服务于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答案 D 6.(201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C.理藩院
B.中书省 D.行中书省
解析 “土番之地”指的是今西藏地区,元朝时西藏地区归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称为“宣政院辖地”故选A。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解析 A项不符合英国情况;B项不符合中国情况。明代内阁成员均为阁臣,其中为首者被视为“首辅”,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后,无丞相。因此也排除C。
答案 D 11.(2014·福建漳州调研)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2.(2014·山东烟台模拟)《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
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B.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D.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
解析 无论王朝怎样更迭,其小农经济的根基未曾动摇,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更加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3.(2014·北京海淀区高三模拟)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
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14.(2014·浙江湖州模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仪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策命礼,经由这个典礼,周王对其臣属,赏赐种种恩命,一次一次地肯定了主从的关系。事实上,铜器铭文中绝大部分是这种策命礼的记录。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 第四条——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
第六条——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联邦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所说的“主从关系”具体指什么,并说明其演变。
(2)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君臣关系,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美国国家体制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第(4)问,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谈认识。
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享有世袭权利。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职能:负责地方民政事务、军政事务、征收赋税。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