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时间:2019-05-15 02: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人士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2、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联系实际讲授教学内容: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是该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意义; 三是注意学习方法。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聪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的结构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人染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现在)。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每编下设“综述”和“专题”。

各编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棉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兼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

各编设若干专题。

专题的设置,主要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有效地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确定,所设专题实施大家在中学已经学得的历史直至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重要的历史经验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近现代史的“要”。

三编共设十个专题。一个专题为一章,共十章。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变,成一家之言”。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说,“是之为用,其利实博,乃人生之急务,为国家只要道。”晚清的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孙中山学习历史,他认为“历史使人明白”。毛泽东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邓小平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他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着,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的担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就必须了解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本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本课程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的目的是,要人士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来说,应当达到以下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外国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正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辨别历史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注意学习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抓住“纲”,突出“要”。本课程的干就是“总述”部分,通过综述,达到了解各个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我这个时期历史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真正抓住近现代史的“纲”。同时,为学习专题提供宽阔的历史背景,打好必要的知识基础。要认真阅读各编中综述的全文。本课程的“要”,即十个专题。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国情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重点:

学习这一时期历史,要注意掌握下述几个重点问题: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4、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了解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和影响

6、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斗争 本章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教学方式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讲授,黑板

教学过程:讲授,启发,讨论,联系实际等。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要把中国的近代社会放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来认识,所谓纵向,就是把近代与古代相联系,近代史古代的历史延续。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风建设从盛到衰的历史进程,就没有办法知道鸦片战争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折,而且,封建社会不论是正、经济、社会文化的种种优点和缺点,精华和糟泊,成绩和问题,都十分深刻的强烈的影响到近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了解封建社会,也就不能透彻的了解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横向,就是中国和世界相联系。因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深刻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如果不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了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同样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折。关于这个问题,应主要掌握三点:

1、要弄清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尤其要充分肯定管会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树立民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于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经济的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体系等等,教材里面已经都谈到了。关于古代中华文明教材里也谈到了。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充分肯定灿烂的中华文明呢?

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泛滥国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思潮,这个思潮竭力的诋毁和丑化我们的民族,全盘否定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当时有一个电视政论片,名字叫《河殇》,就是民族虚无主义的代表。它宣传黄河文明是一种失败的文明,极力渲染黄河文明的落后、封闭和保守,甚至于把黄土黄水以至于我们的黄皮肤都当成中国文化落后的标记,声称要以西方的蓝色文明既海洋文明来取代黄河文明,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部电视片在国家电视台反复的播放,风行一时,在这个影响下边,当时的报刊上,一时间充斥着形容和描述祖国和民族丑陋的文章很多。

首先它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证明历史的真相,正像江泽民同志讲的那样,江泽民同志说:中华民族有着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这一套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起着涣散斗志,扰乱人心,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动摇和打击民族自信心的消极作用。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还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几种力量是基础,但是也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我们要培育民族精神。

2、要从中外历史的对比中,深入的了解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约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一方面,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僵化的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扼杀了人们的创造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没有力量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另外一方面,英国、美国、法国等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先后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脱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先后挫败了西班牙、法国成为所谓的海上霸王。先后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州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两相比较。一个是象马克思说的相对停滞的、按照蜗牛爬行的速度缓慢行进的封建主义的中国,另一个是迅猛发展的而且急着要在外殖民扩张的西方世界,这两个碰撞到一块就一定要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矛盾冲突甚至是发生战争,鸦片战争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发生,并且由英国来扮演头一个侵略的殖民主义的角色,它的历史必然性也在这里,这里要明确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早在鸦片战争以前相当的一段时间,中国已经明显的落后于世界的一些主要国家了,正因为如此,中国没有力量来阻止殖民主义的横暴相加。第二个观点是殖民主义的侵略确实大大地加深、加重了中国的落后。这两个观点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3、深刻认识殖民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正确了解殖民主义侵略对被侵害国家所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是以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为标志的。但是近年以来应该怎么看待殖民主义的侵略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侵略,东方会永远沉睡。还有的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送来了近代文明。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殖民主义到底是什么。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的政府、政治的控制、经济的掠夺,占领、奴役弱小国家和所谓的落后地区,把它们变成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这种政策的本质是给半殖民地的地区、民族、国家带来灾难。

那么殖民主义的表现各个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大多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像武装占领,海盗似的掠夺,举行奴隶买卖,欺诈性的贸易,海外移民等等。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有了某种改变,主要是通过自由贸易的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雇用兵的来源地。

帝国主义时期,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剥削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说:到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到了非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不能过活的地步。占领殖民地后,资本主义按照他的面貌来改造弱小民族,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科技、对这些殖民地产生了影响。但是这不是资本主义的本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主义的本质,主要的目的不是要这些殖民地国家变成资本主义,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他带来的是灾难:强迫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他们所取得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特权,这些特权就像一根根巨大的绳索把被压迫的民族捆绑得死死的,扼杀了这些民族任何新政治新经济的生机。再看看当今所谓最发达国家就是联合国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的区分,其中有一种就是最不发达国家。这些最不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历史上的殖民地,他们的经济的落后和贫困,正是当年殖民统治者在他们残骸里无穷榨取的结果。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挣脱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发展。

㈡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通过鸦片战争来看待弱国如何反对强国侵略的民族战争。

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流行一种观点,反抗英国的侵略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认为林则徐不务实,他的坚持抵抗、强硬态度导致失败,结果是误国,林则徐应该负责任,而琦善等人的退让政策符合国家的利益。这种人的理由是: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失败,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1)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事实,但是他们把落后就要挨打变成落后只能挨打,两字之差,意义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就要挨打”有积极的意义,他要求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民族的命运,要求自强、自主,要求通过努力变为强大、变为先进、成为国际的一员。只能挨打是消极态度,甘愿落后,甘愿挨打。

(2)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失败,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种假设没有根据。从历史上看,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弱小的国家海地赶走了法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相反,弱小民族不反抗,不去斗争,更没有希望。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特别说了这么一段话,他特别强调: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决不是偶然的。

那么为什么弱的能胜强的呢?这是因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动员和战争的谋略等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决不是在有必胜把握的时候才投入起来进行反抗斗争,而我们作为对于历史的评判,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在被压迫民族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却在一味的自废,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拼死抗争的人们,这难道还有一点起码的公平吗?

(3)反抗是徒劳的是错误的。在他们看来侵略者以军舰大炮兵临城下的时候弱小民族应该怎么办呢?先不要抵抗,等到准备军备,充实了武力之后再抵抗。或者放弃抵抗,通过让步来换取同侵略者相对有利的合约。

对于前面一点我们不必多废唇舌,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说穿了就是一张搪塞而已。大家可以想一想,战争什么时候打,用什么借口来打,从来都是由侵略者来决定的,难道侵略者会等到你整顿军备,充实了武力之后再来发动侵略战争吗?这不是很荒唐吗?对于第二点,清朝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的时候,曾经不断实施过这个办法,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尽心极力妄想通过让步来取得各国的调停,来避免战争,最后怎么样呢?结果战火还是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为什么?因为侵略者的要求正所谓欲壑难填,决不是一点小的让步就可以满足的,相反你越是让步他就会更加得寸进尺。

(4)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战争,从1840年---1945年以前结束,共105年。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直打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能不能根据反侵略战争的不断失败这样的事实得出一个根本不应该进行反侵略的斗争的结论呢?以成败来论英雄,以成败来论是非,显然是一种过于肤浅、过于陈旧的历史观点。毛泽东说,人民革命的逻辑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失败---直至胜利;反革命的逻辑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再失败---直至灭亡。近代史前80年多数战争是失败了,但是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每次反抗都会使人民的认识前进一步,形成通往胜利的阶梯,一直达到最后胜利。比如,甲午战争失败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巨大的历史灾难,但中华民族的觉醒就是一种历史的补偿。梁启超说,“五国四千余年大梦知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各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锯痛深,于是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我们对中国的群众不能看成是已经衰弱的人已经失去德性的人,他们在实际上还有无限的蓬勃的生气,对于中国所有的战斗精神并没有完全丧失,可以从这一次义和团运动里看到。瓦德西还说无论欧美日本各个国家,都没有这个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这个占天下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所以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瓜分中国实在是一种下策。赫德是比瓦德西想得更深一些更远一些,他说,这是一个存在一个爱国主义的自发的运动,这个运动已经掌握的群众的想象力,这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

毛泽东会见日本客人时,他讲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这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怎么来看待过去失败的运动,失败的战争都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

2、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简单的解释,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或者说由于殖民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是列强的侵略使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是旧的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仍然顽强的存在,所以这社会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了,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另一方面,列强强迫统治了中国,使中国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它又同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的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有所区别,他们采取的是什么呢?是支持中国的封建势力,当成自己的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的统治,所以不是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的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正确判断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的重要性:

(1)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2)认清社会性质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3)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这篇文章第三节从十个方面描绘了帝国主义列强怎么样采取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种种压迫手段一步一步的把中国,把封建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血迹斑斑的图画。

一,向中国举行多次的侵略战争;

二,是强迫中国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侵略特权; 三,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

第四,在中国经营轻重工业,直接进行经济压迫; 第五,垄断中国的经济财政;

第六,造成一个买办的和商业的高利贷的剥削网,培植买办阶级和高利贷阶级 第七,使地主阶级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第八,造成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 第九,实行文化侵略政策;

第十,在一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地区沦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教材里面已经作了很好的概括,一共讲了六条。第一第二两条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讲的,头一条是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第二条它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第三第四两条主要从经济方面上讲,第三条呢主要讲旧经济,就是封建经济的状况,第四条主要讲新经济,讲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第五条呢,是讲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性,这个不平衡性是了解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六条是讲人民群众的状况,这有两个特点,一是极端贫困,二是毫无政治权力。大家如果是能在这六个方面能够很好的领会了和很好的掌握了,就能对这半殖民地殖民地的特征最重要的理解了。

㈢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讲中国近代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讲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两个主要矛盾:

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双方的矛盾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教材里列举了种种矛盾,在复杂的事务发展过程里,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中间,一定会存在着一种两种矛盾,它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占支配地位的矛盾有两个,一个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另一个就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互相的交织在一起,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研究近代历史对于非主要矛盾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非主要矛盾在历史上也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忽视了非主要矛盾,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削弱,变成干瘪的东西,过去我们研究这个历史都有这个毛病,把历史简单化和概念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非主要矛盾相对来讲就是忽略了,但是我们要看到非主要矛盾毕竟是受到主要矛盾的制约影响和支配,决不能脱离了主要矛盾,孤立的去谈非主要矛盾,更不能主次颠倒,误认为非主要矛盾是主要矛盾,如果那样就会对历史做出错误的判断。

2、两大历史任务(1)两大历史任务的具体内容。关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讲的是最清楚的。报告里是这样说,鸦片战争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对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条件的必要前提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丧失了民族独立的地位,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实行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毫无政治权利,所以要求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要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又因为反动的统治势力不可能自动的推出历史舞台,因此这个任务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完成。只有实现了前一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有了可能。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包含四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军事侵略,第二大部分是政治控制,第三部分是经济掠夺,第四大部分是文化渗透。

1、军事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他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实力为着骚扰蚕食中国边疆,为着武装干涉中国内政,聚兵镇压中国革命,或者发动侵略战争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直到最后瓜分全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军事侵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第二个方面是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第三个方面是勒索赔款,强掠财富。下面我们来逐一的进行分析。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武装的侵略,其中有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五次侵略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到1885年法国发动的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至1895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900年至1901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日本、奥匈帝国等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除了这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之外,资本帝国主义在这段时间还发动了规模要小一些的三次武装入侵。这三次武装入侵是:1871年沙皇俄国入侵中国新疆伊犁地区、1874日本进攻台湾南部的侵略、1903年1904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当二十世纪宣开第一页的时候,中国的上空笼罩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乌云,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久,1904年至1905年在中国的东北发生了一场日本和俄国的为争夺在中国东北权益的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而中国的清政府却宣布中立,这就像强盗强进家中打杀而主人说中立一样,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说到底,是近代中国长期贫弱,资本帝国主义长期在中国横行霸道的结果,是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又一次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在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多次的武装侵略的过程中,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的震动最大。为什么呢?因为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在这些累累的罪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是三大惨案。第一大惨案是1894年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惨案,这一次惨案,日军在四天之内屠杀了中国军民两万人。第二大惨案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后,屠杀义和团和平民的惨案,这次惨案的数据目前没有准确的统计,估计也不可能有准确的统计,但据史料记载仅在北京的庄王府一处就枪杀义和团民和居民一千七百多人。第三大惨案是1900年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制造的江东二十四省惨案,这一次惨案沙俄军警烧光了中国的村庄,烧死和杀死了中国居民,把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活活的淹死。

(2)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完整。从1840年到1919年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清政府和北洋军政府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大概的数量有数百种之多。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最只要的有七个,那就是《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资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它的表现我已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直接割占中国领土,第二一个是直接聚兵,第三个设立租界,第四个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下面我们来分别讲述。先来看看资本帝国主义割占中国领土的情况。大概说来资本帝国主义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夺得了这样的一些地区,主要有:香港、台湾、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西北五十一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中,沙皇俄国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它侵占中国的领土情况是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有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有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计》又割占了中国西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通过改定《伊犁条约》和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是帝国主义割占领土的情况。关于帝国主义直接在中国驻兵的情况,这个也是《辛丑条约》以后开始的,比如说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当《辛丑条约》以后就据有关东军,这个关东军后来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关于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租界的情况,到1911年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十六个城市共设立了三十多个租界,西方列强和日本在这个租界里面有很大的权利,所以呢,又有国中之国的称呼。那么西方列强和日本在租界里又有哪些特权呢?包括在租界里建立行政机构、设立法院、制订法律、建立警察制度、征收各种捐税从而行使独立于中国行政、司法、税收之外的权利中国政府不能过问。租界还可以借口紧急状态,邀集军队进入甚至在租界长期驻军,这样租界就成了资本帝国主义管理和统治的中国领土。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片就是上海的万国商团的骑兵队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巡逻的真实照片。十九世纪末,资本帝国主义强占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皇俄国强租辽宁、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的九龙新界把长江流域作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强占琼州、广东的广东湾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情况。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的承担战争费用。从中国勒索了大量的赔款,在这里我们给同学们举几个例子。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从清政府那里勒索了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的赔款。这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当时中国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时财政收入每年是四千万两左右,再例,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那里勒索了赔款两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中国中央财政三年收入的总和,当时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有八千万两白银左右,1901年《辛丑条约》勒索的赔款这个在历史上叫庚子赔款,它的总额是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中国中央财政收入四到五年的总和。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勒索的大量赔款造成了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大了中国本身存在的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政治控制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在政治方面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寻找他的代理人,把中国的当权者变为它使用的工具。那么帝国主义的政治控制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表现: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①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公使或大使进驻一国的首都这本来是外交的正常现象,但在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说造成了关系中这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为什么呢?因为这更方面了外国政府以太上皇的身份对中国政府发号施令。1900年美国公使要求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就是一个例子,讲到这个地方呢有一个史实要同学们注意就是旧中国的使馆和使馆区的驻军是外国军队。这顺便说一句,当时为了控制中国政府不平等条约还规定在北京附近地区的十二个地区的驻军权,后来大家知道的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为什么会在北京开始呢?就和这一点有关系。那么今天呢,外国使馆和使馆区是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来武装保卫的。大家看到的这是个细节性的问题,但是确实也反映了新中国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这样一个象征。这个是外国公使驻京。

②享有领事裁判权。

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呢?简单的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政府却不能过问,由谁来文呢?就是由外国的领事来裁决,这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是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内政外交的第二个方面。

③西方列强和日本,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中国海关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担任,不仅如此这些海关的官员还干涉中国内政,参与中国的外交。比如说中国的总税务司赫德这个英国人,这个人在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过程中间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所充当的角色实际上是站在英政府一边胁迫清政府,这个是政治控制的第一大方面。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个方面的事例非常多,可以说写几本书都讲不完。比如说直接动用陆海军镇压太平天国,再比如说1870年的教案中,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判处叛民的死刑,流放地方官二十五人资本帝国主义镇压中国革命最典型的事例,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最典型的事例是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个我们在后面关于义和团运动我们还要讲到,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辛丑条约》有这么个规定,规定中国人不得参与和成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组织,这个说明资本帝国主义企图驯服清政府,更企图驯服中国人民。

(3)扶植和收买代理人,中国毕竟不是西方列强和日本人,西方列强和日本人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殖民地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那样的反抗斗争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牺牲精神更使帝国主义有所顾忌,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就要在中国寻找代理人,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他们寻找代理人的目的就是要统治中国,他们甚至还企图将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变成他的代理人,慈禧太后善于玩弄权术,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中间进行操纵,逐步达到她统治的目的,她本来是与资本帝国主义有矛盾的,后来在八国联军的强烈打击下,她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这个方针说明资本帝国主义已经把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下面看到的是慈禧太后真实的照片,这个是资本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晚清时期的情况,在辛亥革命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又帮助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资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帮助袁世凯,他就是想把袁世凯变成他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死后又在北洋军阀中间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因为这个时候北洋军阀的派系比较多,所以造成了中国连年军阀混战,3、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最后达到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下面我们来分别的讲述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从1940年到1919年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中国二十个左右的通商口岸,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我们今天的开放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近代的通商口岸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被迫开放的,外国的商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的聚居,自由经商设立洋行、工厂银行。他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离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经济,走私鸦片贩卖华工,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个是通商口岸的情况。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资本帝国主义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随后《虎门条约》所负的《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税率“值白抽五”,也就是百分之五,这个税率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百分之五十,有的甚至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九十,关税自主权是国家的重要主权,进出口税率的降低有助于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作用丧失了,1854年英法美三国攫取了上海海关的管理权,两广总督又将海关的管理权委托了给一个英国人李太德,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这个职务,长期控制海关,一直到1909年卸任,前后长达四十六年的时间。帝国主义把持海关使帝国主义打击压制中华民族工业,扩展其在华势力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自己的产品要收取高于海关的厘金等其他税收,中国商人还经常受到商人的敲诈勒索,由于海关关税的大幅度的下降从而使得华商和洋商的竞争处于一个极不公平的地位,华商不能提高商品的价格,那么盈利就会非常少,甚至会亏损,如果要提高商品的价格,因为价格抬高就很难和洋商的商品竞争,本来民族工业和外国资本不在一个竞争层次上,为什么说不在一个竞争层次上呢?因为外国资本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经济实力,这样更是雪上加霜,这是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一《马关条约》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以前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是掠夺性资本,即投于进出口业以及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保险银行等事业资本,而非工业资本。那么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最主要的是鸦片的走私,鸦片的危害这个大家都知道,《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大量的在中国投资办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但是这些资本不是由外国输入的,而是在中国直接掠取的。

4、文化渗透

资本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灌输殖民主义的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利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和统治。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第二是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下面我们来分别讲述:

(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许多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传教士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1832年德国传教士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派遣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查活动,收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期间不仅担任英军海陆军的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攻占定海县时还代任定海县的行政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定居于中国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压迫恫吓,压价购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车,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这时不法传教士的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所以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内的教案就不断的发生。现在看到的就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的真实图片。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制造舆论。他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出版各种外文期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其中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它所发行的刊物是《万国公报》这个报纸在旧中国是比较有名气的,《万国公报》在接受西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宣言殖民主义思想。该刊主编美国传教士布罗斯竟然鼓吹英国和印度的十二条好处,想把英国的殖民主义制度照搬在我们中国来。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来,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他们攻击和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就是白色民族的开导和奴役,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有的“黄祸论”的鼓吹者所如果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这种黄色人种对西方的白色人种会构成威胁,以此来论证西方列强侵略欺压中国有理。

㈡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广大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大规模反侵略武装的第一页.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就奋起抵抗.当时,英军在广州郊区的三元里一带,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他们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防备敌人的报复,群众在三元古庙中集合,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旗,对其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表示了誓死抵抗的决心.随后又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商定了诱敌牛郎岗,聚歼的战法.30日清晨,由几千人组成的群众队伍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挺进.正在吃早饭的英军听到杀声震天伸头一望,见是手持大刀长矛的群众,立即倾巢出动,直扑过来.群众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当英军进入丘陵起伏的牛郎岗时,早已埋伏好的近万名武装群众,一跃而起,展开肉搏,附近103乡的群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呐喊助威.杀得英军胆颤心惊,狼狈逃窜,给英军以沉重的打击.这场斗争,最终被卖国贼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给破坏,从此民间流传着“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民谣.它真实的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广大人民群众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台湾的过程中间,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者.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台湾,高山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4年,日本派陆军侵犯台湾,也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1895年签定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前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北人民闻讯后,民瘼罢市,表示抗议.台湾市民还发动新闻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能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从1895年6月到十月,台湾军民浴血奋战抗击了日本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个舰队的进攻,并且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二千多人,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业.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1900年,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与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展开殊死战斗。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指挥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阻击。撤到杨村又遭清军和当地义和团围攻,死伤近三百人,狼狈退回天津租界。6月八国联军联合舰队进攻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率守军经过6小时激战,炮台失守。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等率团民与清军聂士成部一起在天津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聂士成与许多清军官兵、义和团战士英勇阵亡。义和团与清军还在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军。瑷珲守将凤翔率三千清军与义和团并肩作战,壮烈牺牲。1904年英军侵犯西藏,也遭到藏军阻击。5月英军占领江孜,西藏军民反击夺回江孜,坚守达一个月之久。

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粉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图谋的主要原因。

2、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汇总取得了胜利

在这些少数的局部胜利中,一个有名的战例是中法战争期间的镇南关大捷.镇南关位于中越边境,是军事战略要地,在这次战役中,70岁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镇南关大捷的经过是这样的,1885年,法军向驻守越南北部的清军大举进攻,负责梁山防御的清军弃城逃跑,退到广西境内,法军占领梁山,焚毁镇南关后又退回越南境内,在这个形势危机的时刻,清政府起用老将冯子材增守广西边境,冯子材在清军中一向很有威望,他到广西前线以后,被推为前敌主帅.他团结各路将士,扼守镇南关形势险要的(关前隘),并依山路,筑起一道长墙,作为防御工事.1885年3月,法军分3路,再次进攻镇南关,清军奋勇阻击,双方激战一日,法军攻到长墙下,有的已经越墙而入,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冯子材奋勇当先,手持长矛,越出城外,率两个儿子和全体官兵向敌人冲锋.经过激烈的肉搏战,清军夺回关前隘的东岭和西岭.占领了高地,法军丢弃大批武器辎重,全线溃退.与此同时,清军,黑旗军又在越南临兆大败法军.并攻克十多个州县,随后冯子材率军追击法军又取得了梁山大捷.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势,消息传到巴黎,立刻导致了法国(絮费理)内阁的倒台.在晚清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取得战役胜利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失败.有些清军将领在此考验关头退缩,脱逃,投降,但也有许多爱国官兵大义凛然,英勇献身.这里举两个例子,就是中日甲午战争时,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开以身殉职的事例.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非常关键,更多的受到了世人的关注,黄海海战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舰队的海战.1894年9月16日中午,北洋舰队主力在旅顺附近的大东沟遭遇了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杀,敌舰的第一游击队号称帝国王牌,迂回到北洋舰队的背后,与本队侧翼夹攻,使北洋舰队首尾难以相顾,指挥失灵.北洋舰队的各个小队,只能各自为战,队形凌乱不堪,但士气并未完全减下来,下午3时4分,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被敌人打中了一炮,猛烈的火焰从炸开的洞口飞出,定远舰的攻势顿时减弱.为什么第一游击队要专门攻击定远舰呢?除了它是旗舰以外,还有一个,它是当时亚洲的巨无霸,是中国北洋舰队最主要的一只军舰,实力比较强大.这样,在日军的攻击下,定远舰的炮火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攻势减弱,日舰的第一游击队,乘机使劲攻击,“镇远舰”和“致远舰”.致远舰就是邓世昌指挥的,他指挥军舰连忙向旗舰靠拢,迎战日舰,致远舰中弹累累,3时20分敌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舰,并引起鱼雷发射管的一颗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全舰官兵,包括舰长邓世昌除7人获救外,期于全部壮烈殉国.致远舰沉没后,位于北洋舰队左翼外侧的济远广甲二舰就变得孤立,于是逃离.敌舰第一游击队死死咬住经远一舰,四面围攻.经远以一抵死,并无畏惧,激战良久.激战中,管带林永升中弹身亡.大副,二副也相继中炮阵亡.经远水兵在没有指挥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作战.此时,四艘日舰逼近到2000米以内.用速射炮实施近距离打击,终于将经远击沉.全舰官兵除16人外全部遇难.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他们在反侵略的斗争中间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们在反侵略战争中间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这样的一些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战争实际指挥者的决策失误等种种的主客观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反动势力的统治,是近代社会政治制度腐败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事实改变不了,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就不可避免,晚清社会政治制度腐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吏治的腐败和军队的腐败

第一个是清政府吏治的腐败主要表现有:官僚机构膨胀,吏治黑暗,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社会上广泛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文官三只手,武将四条腿”的说法.腐朽的政权必然有一只腐败的军队.清朝军队极度腐化,营务废弛,军纪荡然,军官吃空额,克扣,冒领军饷,敲诈勒索;士兵不勤操练,许多人竟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国防力量虚弱.由于统治集团的腐朽,所以历次的反侵略战争中间,排斥和打击有胆有识的抵抗派.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林则徐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污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不惜割地赔款,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呢?军队的腐败,必然丧失战斗力,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投入路上作战的是当时有新式武器装备的淮军,但这只军队也已腐败,叶志超部在朝鲜战场上一溃千里就是一个典型.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在反击侵略的战争中最高统治者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害怕外国侵略者.最高统治者战争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害怕列强是战争呢失败的又要的直接原因.而战争知道思想的错误,又往往与他们的政治立场有关.清王朝的大多数官员和将帅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机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中法战争后期,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梁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求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的条件,签定了<<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军,中法战争这种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宣告结束。在甲午战争初期,清朝统治者战争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当日本加紧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清朝最高统治者却不做备战的准备,慈禧忙于准备自己的60大寿,而掌握军队和外交实权的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在西方列强的调停上。所以战前没有一个详细而周密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没有一个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最高统治者内部更是在和战问题上争论不休.及至黄海海战以后,清朝统治阶层又被日军的嚣张气势所吓倒,战争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扭曲,统治阶层的拒战心理十分突出,黄海海战虽然失败了,但是黄海海战以后,中国仍可以与日本一战.甲午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本来一直消极避战,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就命令北洋舰队在威海闭港不出, 1月7日,大连失陷的这一天,正是清朝统治者慈喜太后60寿辰,战争危机,重镇失守,慈喜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庆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着她看戏听戏三天,不问国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虽然一度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实际上一直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们西逃.1900年9月17日,她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她怪义和团带来了八国联军,同时她又派李鸿章与庆亲王亦匡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此后,清军便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起来,一同的屠杀镇压义和团的团民.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第二个方面的表现.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反侵略战争中,最高统治者和战争的指挥者不了解世界的基本的形势.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的基本形势,不懂得抗击敌人的基本策略.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对战争对手英国竟然一无所知,甚至仗打了一年多,连英国与俄国是否接壤也不知道,对英国为什么有一位年轻的女王,女人统治全国无法理解.甚至怀疑来侵略中国的英国官员并不是由英国女皇任命的,清朝的一些官员将领甚至认为英国的大炮有??.对英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更是完全不知道,当然就找不出对付的办法.就是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之纪,由于统治者安于享乐,不了解日本海军发生的最新态势,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状况一无所知.所以没有拿出最主要的财力进行近代工业的建设,特别是注意近代海军的建设.导致了中国北洋舰队的失利,经历了由强转弱的过程.1888年,清朝海军衙门和北洋舰队正式成立以后就再也没买军舰了,二日本海军在1888年后接连建造了一批先进的军舰.它们的速度比中国的更快,火力更强.原因是1888年,光绪皇帝的婚礼花费了白银500万两,此后,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有用了将近3000万两,其中挪用了不少的海军军费.与此同时,日本明治天皇每年从宫廷经费中间挪取30万元,从官员的薪水工资中间抽取10%用于建造军舰,6年间增添了2000-4000吨级的新式战舰6艘.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的总体实力超过了北洋舰队,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看第二个大的方面的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中国是发明火药的国家,但到近代,中国军队的装备却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木帆船.吨位小,载炮少,行驶速度比较慢.英国海军使用的是大帆船,载炮多,火力猛,更有少数蒸汽机的轮船.整个舰队的速度较快。就是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虽然装备了新式的北洋水师.但是由于不注意武器装备的更新,导致了甲午战争时期装备的落后,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要战舰的平均功率少1885匹马力,北洋舰队海军的平均舰龄比日本海军舰队舰艇的平均舰龄大2倍.北洋海军舰队舰艇的平均时速比日本海军舰队平均时速虽然只慢一海里,但是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四艘快速巡洋舰的行驶速度,北洋海军是望尘莫及.双方海军舰队的总吨位相当,北洋海军舰队的重炮甚至比日本海军舰队的重炮要多9门,但只是在数量上面有一些优势,日本海军使用的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北洋舰队使用的旧时后膛炮的4-6倍.总之,日本海军火力密集,实力超过了北洋海军.经济基础的落后还表现在对近代军事指挥上面的无知上.清军军官不懂近代战争的指挥艺术,不了解近代海战的规律和特点,对世界新式武器的掌握呼吁更有限,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是为陆军将领对海战不太了解,所以指挥无方.我们这里指出,经济基础落后,是近代这80年,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说,经济基础落后了我们就不能进行反侵略战争,也不能说经济基础落后了,反侵略战争就会失败,战争胜败的因素关键是在人而不是在物,武器装备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是在当时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更主要的是因为统治阶级实行的反动的错误的方针。不敢真正的,广泛的动员人民群众去参加反侵略战争。这样,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结

网络1101

蒋志颖

111406112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没想到历史课也可以如此有趣。于是,我着迷了……

一开始,老师就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他让我们报名制作《历史上的明天》。这是以一种PPT的形式在每次正式上课前向全班的同学展示历史上的明天,内容可以介绍这一天历史上所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也可以就其中某一件事进行深入的探讨。形式多样,以小组形式参加,每组不超过三人。幸运的是,我同室友也参与到了其中。我们俩制作的是历史上的4月25日。刚开始时,虽然也找了很多资料,可是却找不到一个共同的主题,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我们又将所有的资料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这一遍思路变得清晰了起来,最终我们以艺术为主线,选取了安徒生、张大千、中央戏剧学院这三个典型来进行介绍。因为主题是艺术,又结合当前流行潮流,我们为PPT取名为《那些年的4月25日》。整个PPT是以电影的形式做的,加入了片头和片尾,理所当然,片尾就是用与题目相关的《那些年》作为片尾曲的。当然在演讲的时候,也加入了新意,我们拉来了自己的好朋友当客串,为大家进行演讲。对于参加制作《历史上的明天》这个作品,我发现历史的内容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就算是一模一样的内容,也有我们探究不完的奥秘,值得再花双倍的时间去钻研、探索。同时,这也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当然,在这其中团队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亲身参与了这次的活动,使得我以后每次上星期二的《中国近现代史》课之前,都对即将要上演的《历史上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我期待别人要演讲的内容,我期待别人演讲的形式,我更期待别人所想到的种种新意……

除了《历史上的明天》,老师还会精心挑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电影给我们观看。在这其中电影《我的1919》给我印象最深,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这就让我让我联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得铭记这一段段历史,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俗话说: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将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第 1 页

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前后的中苏关系变化

摘要:朝鲜战争的爆发,历来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各方发动战争、参加战争的动机,也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有观点认为,在这其中,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肯定,在朝鲜战争之前,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绝不是表面上那么团结友好,铁板一块。中苏双方的利益冲突,多多少少都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朝鲜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中苏关系,使得中苏关系的发展轨迹变得更加非同寻常。关键词: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隐患。

学术史回顾:

要谈从朝鲜战争看中苏关系变化,首先还要从更早的时候中苏关系开始说起。沈志华先生认为,毛泽东一开始并不是苏共的坚定支持者,更没有把苏联当做真正的朋友。根据沈志华先生的看法,前前后后毛泽东与苏联的矛盾一点也不少。比如早些的西安事变,中共是希望借此机会来审判蒋介石,而苏联则坚持要留下蒋。又如之后的皖南事变,毛泽东忍无可忍,认为必须在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反攻,而苏联则立即在重庆召见周恩来和叶剑英反来对毛泽东的意见,保护蒋介石。所以,不仅毛泽东不看中斯大林,斯大林也是不相信毛泽东的。用沈志华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就是“斯大林从保证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在战后的亚洲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传统战略,制定了以夺取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为目标的外交方针。苏联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是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斯大林对华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政府,重点在于保护和实现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则是苏联外交斗争中的借用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尽管存在着友好和互助的一面,但大体是在一种不愉快、不和谐的状态下开始的。”①可见,中苏关系并不是一直以来都像外表上看起来那么和谐统一。

回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人们对朝鲜战争的缘由历来争论不休,史迪文·戈德温在《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缘起——60年之后的一个评述》中提到这样一种“相对客观的描述”:“朝鲜战争是在一个复杂形势下产生的一个复杂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判断来解决。从内部看,它是南北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发的必然结果;从外部看,战争根源在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冷战对峙,使朝鲜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应该说,没有朝鲜的分裂便不会有朝鲜战争,1而没有冷战对峙,朝鲜是不太可能分裂的。”②我们着眼于外部,朝鲜战争是美苏斗争的结果。“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苏联就得到消息说, 美国曾经有一个‘把中共变成第二个铁托集团’的计划”③,这是苏联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警惕美国一切破坏中苏关系的计划,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成为苏联的重要任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两个月之后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铁板一块般的力量的成形,中苏之间的不信任仍然处处存在。沈志华总结道:“朝鲜战争是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后第一次面临的最重大的国际问题,也是对这一同盟关系最重大的考验。而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表明他对毛泽东是缺乏信任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一联盟中隐含的裂痕”④。从何看出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毛泽东在1949年12月访苏时曾明确向斯大林表示,中国刚刚建立,需要时间来发展经理,在此期间能否维持国际局势和平?斯大林表示,只要毛泽东和金日成不打,和平维持“20年都有可能”。但是在1950年1月 ①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页。②刘金质等编:《当代中韩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③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第175页。④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第158页。第 2 页

30日,斯大林就在回复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抱怨苏联不让自己出兵南朝鲜的电报中表示,同意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史料显示,中国高层对此虽然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未能参与战争的详细谋划令毛泽东在后来相当愤怒”①。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兵之前,苏联与中国仍然对战争的走向存在分歧。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给毛泽东发来电报,建议毛泽东“立即向三八线推进,哪怕只有五、六个师也好。”10月2日,毛泽东回电,指出现在不是中国出兵的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如果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对抗”,将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现阶段不如“‘保持克制,暂不出兵’,2‘朝鲜在暂时失利的情况下可将斗争方式转变为游击战争’”②。在之后几天,斯大林再次致电毛泽东分析出兵与否的利害关系,毛泽东表示了对这些分析的赞同并且还表示中国可以出兵,但提出了苏联给予空军支援和武器装备贷款的条件。显然毛泽东是“完全了解中国介入朝鲜战争所面临的极大困难”的③,最终中共能够达成统一意见决定出兵,绝不是像苏联那样一开始就想好将直接军事援助朝鲜的责任抛给中国那么简单直接的。

那么中苏关系的变化的明显转折点在哪里呢?我们认为,这个转折点,正是中国出兵朝鲜。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952年对丘吉尔说,在朝鲜战争之前,中苏分裂似乎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但是,中国介入朝鲜战争,使这个希望看来十分遥远,目前不可能实现”④。中苏关系的明显变化可以从美国的判断中察觉到。中国出兵之前,斯大林把中国看成是“半个铁托”,但在中国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让斯大林真正放下心,从此将中国视为是真正坚定且不可或缺的盟友。毕竟中国出兵,不仅仅是为朝鲜作战,为中国作战,也是在为苏联作战,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作战。自此以后,中国与苏联迎来了第一个蜜月期,关系紧密程度节节攀升,让美国不得不将分裂中苏视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⑤。

总而言之,中苏关系在朝鲜战争之前是保留、猜疑较多的准同盟关系,在正式成为同盟之后,也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不信任,直到朝鲜战争开始,中国派兵入朝,中苏同盟关系才真正变得坚定而亲密。

一、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的与相关国家的政治背景

1.朝鲜战争前的中朝关系背景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军事上有没有充分准备和必成把握的不利条件下”,坚决主张派兵赴朝鲜作战,其历史与政治背景有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上来讲”中国曾长期保持着对朝鲜的宗主国的地位,由于地域上的相邻,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长期有着广泛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特别是到了近代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觊觎,朝鲜常常被用作侵略中国的基地和跳板。

中国和朝鲜同时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威胁,共同的命运把它们联系起来。日俄战争,特别是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以后,大量的朝鲜人移民中国东北,并在那里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分散在中国北方的各种朝鲜抗日力量逐步联合起来,归属到中共和八路军的领导下。⑥ ①史迪文·戈德温:《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缘起——60年之后的一个评述》,第13页。

②刘淑春:《俄刊公布斯大林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与毛泽东、金日成的往来函电》,《国外理论动态》,1996年第23期,第178页。

③沈志文:《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第12页。④李莉:《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与反应——从朝鲜战争爆发到苏共二十大》,第1页。⑤同上,第2页。

⑥沈志华:《“唇齿相依”还是“政治联姻”》,第2页。第 3 页

因此,朝鲜的命运与中国息息相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朝鲜共产主义者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朝鲜共产主义者就开始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一些朝鲜革命志士还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金日成本人也曾一度是中共党员。上世纪30年代还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对日作战。30年代末40年代初,又有一批朝鲜共产主义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帮助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中国内战开始以后,朝鲜作为中共军队的战略大后方,为中共打

3败蒋介石国民党军提供了巨大帮助。①

所以,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不可能忘记朝鲜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在另一方面,中朝关系也有着不和谐的一面。首先,金日成并不想让中国“过多干预朝鲜军事进攻计划”,所以在出兵之前并没有征求毛泽东意见。而金日成“迫于斯大林要求在5月12日秘密访问北京通报饿朝之间谈话结果”时,毛泽东有所保留,没有公开支持军事统一的计划,但是他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对。但是毛泽东本人来讲,他不希望这个时候“在东北边境出现战争危机和紧张局势”。而朝鲜方面也并不希望中国过多的介入到朝鲜战争中去。

而从朝鲜方面来看,金日成既依靠中国,同时又警惕中国对朝鲜的过多干预。“在朝鲜战争爆发前,金日成在党内的权利受到了以朴宪永为代表的“南方派”和以朴日禹、金雄和武亭为代表的“中国派”的挑战。”而且,北朝鲜军队中的大量干部和士兵都是从中国回去的,有的还曾在延安接受过革命思想的洗礼。“在这种背景之下,金日成不可能将自己完全与中国紧紧地捆在一起,给予中国政府以充分的信任。”②

由此,中朝之间的关系并非想象的那么和谐,就在这时,中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出兵的事实。

2.朝鲜战争前的中苏关系背景

在朝鲜战争前,中苏关系大体上是基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美国的亲共势力占了上风。1月5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在台湾海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并且因此,“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于是,在1949年时“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在谈判中被迫让步”③,同意并且最终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同盟建立的重要基础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付美国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需要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以遏制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和颠覆新中国的企图”。而苏联与美国在亚洲的冷战中也需要“借助中国来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④这一相互需要的关系,促进了条约的建立。

但是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观察中苏两国对新的条约的理解就不尽相同了。

首先,苏联的让步让中方在条约中收回了1945年失去的主权和利益。这一点,可以说是中方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所取得的一大收获。可是,却也正是这一点,让中方欠了苏联一个大大的人情。

另一方面,在斯大林心中,虽与中国结成了互助同盟关系,但是中国不像朝鲜,完全是在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下建立起来的。斯大林还是对毛泽东和北京政权存在有疑虑和不信任。于是,借由中方收回主权利益这一点,斯大林提出作为一定的补偿措施,朝鲜问题需要加入 ①②吴宏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背后》,第2页、第3页。③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第6页。④吴宏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背后》,第6页。第 4 页

商议的日程之中。

对比当时,中国远远不可能脱离苏联,在各方面都需要俄方对于进攻台湾提供军事、政治上的援助。于是,稳固这一条约变成了中方所需要完成的最为迫切的事。

在当时新中国立足未稳,并且共产党正在加紧准备进攻台湾的事实下,中方并不希望中国的边境上爆发战争。这一点,俄方也是十分明确地。所以,当朝鲜战争爆发时,毛泽东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地,“袖手旁观”会受到朝鲜人民和莫斯科的指责,陷于不义之地。而且刚刚结成的中苏同盟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更主要的是中国还要“依靠苏联的支持来恢复经济和完成解放台湾的统一大业”。毛泽东并不希望在中、朝、苏三国关系上看到“朝鲜的天平偏向苏联一方”,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对朝鲜的影响”,以“减少金日成对自己的猜忌以

4及斯大林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对其本人的不信任。”①

从此可以看出,在朝鲜战争初期,中苏同盟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冷战时期的苏联,为了全面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非常需要“有中国这样东方大国来作为保证其远东安全的屏障”,同时也是其对“美国政策和实力进行试探的工具”。在战争条件下“维持这种同盟关系更是中国和苏联实现各自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②。

二、中国参战前后中苏关系的具体分析

1949年的春天,有消息说美军即将从朝鲜南部撤出。而李承晚政权正在积极准备对北方的进攻。金日成此时一方面向斯大林寻求武器装备援助,一方面向毛泽东要求提供兵力支持。此时毛泽东的态度是同意让中共军队的朝鲜族军队全副武装开赴朝鲜。之所以毛同意将朝鲜族部队送往北朝鲜,是因为他支持通过武装革命来完成国家统一,并且他怀有崇高的革命道义。但是根据如下史料记载,“全朝鲜同志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因为北方采取的进攻会引起美国的干预,而中共的军队主力已经南下,“不可能迅速有力地给予支持。”③可以知道,中国此时是不支持金日成开战的。

9月3日,金日成向苏联使馆提出了一项主动进攻计划,即抢先“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夺取瓮津半岛及从瓮津半岛以东到开城附近的部分南朝鲜地区,希望莫斯科批准采取这一行动。对此,苏联驻朝鲜大使和军事总顾问什特科夫表示支持。9月下旬,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朝鲜的请求,并给予答复,拒绝批准金日成的计划。苏联一方面认为北朝鲜政治和军事都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十分忌讳美国的反应。莫斯科的意见是“在南朝鲜开展游击运动,建立解放区和准备全民族起义”④,同时加强军事力量,一边在南方发动进攻是实施反击。这就是说斯大林同毛泽东一样,赞同金日成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但反对直接使用军事进攻的手段。

1950年1月中旬,金日成通过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向斯大林再次提出了武力统一朝鲜的问题,这一次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改变。1月3 0日,斯大林回电什特科夫, 要他转告金日成说,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他。3月间,苏联满足了北朝鲜关于提前使用1951年贷款以及军事和技术援助的要求。4月,金日成一行访问了莫斯科。⑤这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同意了金日成的方案。为什么苏联会在此时改变态度呢?我们分析认为,此时正值《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不久,为了弥补苏联在中国东北即将失去的权益,苏联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武力统一朝鲜。而同意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对苏联可以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如果成功, 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如果失败,由此而导致的中朝和中苏、苏朝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将迫使中国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上述地区来, 推迟解放台 ①吴宏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背后》,第7页。②刘淑春:《俄刊公布斯大林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与毛泽东、金日成的往来函电》,第3页。③④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第2页 ⑤宋晓芹,《苏联与朝鲜战争》第2页 第 5 页

湾的行动。假如美国进攻到同时,沈志华先生也认为,苏联支持朝鲜的进攻计划是因为斯大林对局势估计过于乐观。他认为北朝鲜的实力远远大于南朝鲜,相信北朝鲜不需要中国的帮助,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朝鲜战争的胜利,从而排斥中国插手朝鲜问题。在之前,斯大林最关心的是美国的动态。而在此时,美国开始改变远东政策,从亚洲收缩兵力。1946年6月美国已经完成了从朝鲜半岛的撤军,而这“标志着美国在亚洲基本上完成了以收缩力量和防线为特征的战略调整”。莫斯科注意到,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月12日的讲话中提到美国的远东防御范围时是把韩国排除在外的。金日成的作战计划中也反复说明这场战役将会迅速取得胜利,没有美国插手的时间。所以,斯大林最后同意了北朝鲜的计划。

正如前文所说,莫斯科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时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当时苏联向朝鲜军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并且,1950年,苏联支援朝鲜的军事物资就达到八亿七千万卢布。斯大林对朝鲜的战局十分关心,他希望苏联支持的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总的来说,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前,苏联对朝鲜战争采取的是非常积极的方针,但是有一点斯大林十分明确,就是莫斯科不能公开和直接卷入这场战争。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并没有引发中国政府的特别重视,在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同时,全国重心都还集中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上,因此中国方面战争开始时的应对措施只是外交上的沟通与交涉。在美国介入后,苏联首先让驻华大使罗申几次转告中国领导人,提出与朝鲜方面尽快联系,决定是否在边境集中兵力待敌人越过三八线后进行支援等建议。

仁川登陆后,朝鲜方面战况急转直下。中国陆续发表声明,表明了己方立场。9月22日,称“居留在中国的朝鲜人民有权力回去保卫祖国”。9月25日,聂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①

中国方面表达了逐步明确的参战态度,在国际局势上缓解了盟友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压力,但是美国方面并没有重视中国方面的意见,继续扩大战果。只有态度没有行动是不够的,随着朝鲜战局的变化苏联和中国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盟双方开始对是否出兵进行了比较直接的电报交流,甚至周恩来和林彪亲赴苏联与斯大林面谈就出兵一事磋商。

10月2日和3日,来自毛泽东的电报被转达给斯大林。但是,同一时间,中俄方面却有两份内容关于出兵但是决定却迥异的电报。经过很多学者考证,大致确定这两封电报都出自毛泽东,只不过只有一封由苏联大使罗申被转达给斯大林,另一封没有发出去。

未发的一封对于中国立即出兵朝鲜是持支持态度的,电报的一部分是这样的:“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②,除此,电报还有提到不利情况、初步战略部署、物资援助等方面。

然而发出的一封电报对立刻出兵持暂缓态度,列举了几点不利后果,“首先,派遣几个师过去,是很难解决朝鲜问题的„„其次,这样做极有可能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对抗,其

5后果是把苏联也卷入到战争来„„”③,充分表达中国方面的谨慎态度。两封截然不同的电报表明了中国方面的立场:中国没有盲目地服从或是接受盟友苏联方面的建议,而是更多的考虑到自身利益。同盟双方还处于没有多少信任和合作,仅仅是互相试探的谨慎的同盟阶段。这一点从周恩来参加的黑海会谈也可以看出来。

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康一民回忆说周恩来参加黑海会谈的目的就是向苏联告知中国的出兵决定,并商讨武器装备的援助问题。通过一份署名为“第4784号密码电报”的重要档案,①潘力:《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兼论冷战在亚洲的起源》,第146页。②同上,150~151页。③同上,第159页。第 6 页

可以知道在1950年10月11日周恩来与斯大林会谈上,双方已经商定中国军队不再开赴朝鲜作战。从原文中第一点“尽管国际形势有利,但中国军队目前尚未做好准备,就不要越过朝鲜边界,以免陷于不利局面”①可以直接看出。当然,苏联的军事援助是中国方面对于中苏同盟的最重要最急迫最关切的问题。电报中同时也揭露了中国拒绝先出动陆军的主要原因——苏联空军援助两个月后才能出动。周恩来本人后来说到:他是带着两种意见去的,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主要就是希望得到苏联的空军援助。会议的内容和立场众说纷纭,最后结果却可以确定。中国暂不派军队入朝作战,同时建议金日成撤离北朝鲜。这一点是得到周恩来和斯大林共同认可的。

黑海会谈并没有达到双方开始最想要的结果,即中国出兵同时苏联出动空军进行援助,但考虑到种种复杂利益纠纷,最后双方还是达成了一致。尽管双方就这一决策达成一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都没有做出很大的牺牲或妥协,但对于一个战略同盟来说却并无益处,特别是朝鲜方面继仁川登陆后开始走向颓势,开始败退。

其中关于苏联对中国的空军援助问题就能够反应两个国家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的一些考量。斯大林之前曾答应过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军队。6斯大林在7月13日经罗申转给中国领导人的电报中再次明确表示:“我们尚不知道您是否已决定在中朝边界部署9个中国师。如果您已做出这样的决定,那么我们准备给您派去一个配备1 2 4架飞机的喷气式歼击机师,用于掩护这些部队。”;“我们打算由我们的飞行员培训中国飞行员两到三个月,然后把全部装备转交给你们的飞行员。我们打算让在上海的航空师也这样做。”②由此可以推断,在美国军队尚未越过三八线时,斯大林极力鼓动中国出兵,并表示愿意出动空军给以协助,以便稳定朝鲜战局。当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态度又犹豫不决,此时制胜的可能性便大大减小。又根据沈志华先生在论文《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提到,此时美国空军不断对苏联进行挑衅。这种情况下,为了极力避免与美国的冲突,斯大林自然对中国要求空军援助采取推脱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当1 3日毛泽东再次通报中国陆军可以先行出动,但要苏联保证两个月后提供空中支援时,斯大林不得不明确表示,即使将来苏联空军出动,也不会进入朝鲜上空作战。这就是说,中国军队必须孤军奋斗。

最后,当中国军队在朝鲜第一次胜利后,苏联战斗机也终于出现在鸭绿江上空。总结起来,苏联空军的援助可谓来的一波三折。根据中苏条约,早在战争之前苏联空军就已经来到中国。当北朝鲜面对美国军队节节溃败时,中国出兵便被提上日程。而苏联方面,这时并不想中国过早出兵,因为这涉及到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空军援助上态度也含糊不清。到美军突破三八线时,斯大林担心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的诚意,拒绝了中国的空军援助请求。直到中国军队开向朝鲜,并取得阶段胜利后,斯大林才组建空军航空师为中国军队后方提供空中掩护。并且,从始至终,苏联空军都只在后方活动。

我们可以看见,朝鲜战争是一场以小见大的战争。苏联将朝鲜视作自己在远东的一片重要势力范围。相比于朝鲜战争的得失,苏联更注重在这个过程中与美国的全球博弈的得失。在前期,基于合理考虑,苏联和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都不支持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可是斯大林逐渐开始认为,北朝鲜有相当大的获胜把握,美国也难以借机插手朝鲜战争,他便同意了北朝鲜的军事进攻。并且决策期间并没有让中国参与其中。很显然,苏、中双方都明白这个决策的受益者无疑是苏联,中国有很大可能会成为受害者。

前期,的确,北朝鲜一路凯歌高奏。可当美军参与战争后,形势迅速逆转。但此时苏联并没有支持中国马上出兵。因为苏联不想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也对中国的诚意充满怀疑,甚至仍然想着通过秘密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此时,中国的境况十分窘迫。假设放弃北朝鲜,苏联势必让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而美国则会继续大举进犯。而根据中苏友好条约,①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第10页。②同上,第12页。第 7 页

苏联将派大军援助中国。即使是以胜利告终,好不容易争取回来的东北利益又会重回到苏联手上最后,当毛泽东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决定派兵入朝作战,挽救朝鲜及社会主义阵营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斯大林对中共的疑虑,于是理所当然的,中苏的同盟关系在那时变得更为紧密了。

中苏关系的亲密有哪些具体体现呢?比如在1950年12月4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在与中国大使王稼祥谈话时就强调,中国人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并建议中国军队“趁热

7打铁”①,越过三八线,继续乘胜追击。第二天,周恩来就美苏上述两项备忘录发表了题为《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声明》。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必须参加对日和约的准备、拟制与签订”关于台湾、澎湖列岛、萨哈林岛南部及千岛群岛的归属已经分别由开罗宣言和雅尔塔协定予以解决,“完全没有重新讨论的理由”。声明还谴责美国不愿从日本撤军,“并且利用日本作为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基地”,以及公开武装日本和企图使日本成为美国的殖民地②。这些意见自然是反映了苏联的立场,只是莫斯科不愿直接出面而已。并且就在两国大使会谈的前一天,毛泽东就在会见金日成时提出:“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 我们认为必须敌人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 方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 而且拿下汉城, 主要是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 对促进美帝撤兵会更有力量。”③毛泽东之所以和苏联方面的意见不谋而合,如此的默契绝不是凑巧,而应当是中苏两方密切交流的结果。而可想而知,中国和苏联在这次可看成天衣无缝的合作中关系又大大加深了。除此之外,《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声明》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地阐述对日媾和问题的观点和立场,而中国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气魄,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强大决心,还有因为身后强大的苏联大国“后盾”。

三、总结

在朝鲜战争之前,刚刚建立的中国需要长期的平稳发展,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复杂的形势,不允许中国冷眼相对、袖手旁观。为了在国际范围内更富有竞争力,中国必须选择与苏联走的更近,即便这意味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前期中国与苏联的互相猜疑,互相保留,在当时看来是难以避免的,毕竟两个接壤巨人国家在都渴望成为一方强国时,是不可能毫无冲突的。苏联在朝鲜战争之前希望在让中国有一定发展的同时又控制、牵制住中国,既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又避免其成为主要力量。中国则希望借助苏联的帮助来大力发展自身,摆脱贫困窘迫的状态。但朝鲜战争的爆发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大家的计划。后来,中国在自身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进军朝鲜,还是让苏联十分感动的,这大大加强了中苏的同盟关系。两国关系前所未有的高涨,也让中国从中收获了不少利益,在朝鲜战争后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不过,不得不说,当时苏联虽然与中国关系紧密,但处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战争中还是做出了一些对中国不利的决策,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这是中苏关系在变得相当紧密之后任然存在的一些隐患。

其实中苏关系,并不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也不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那么,为什么我们小组仍然选择这个话题作为论文主题呢?因为我们认为,无论是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是当今的中俄关系,都是影响到中国能否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中苏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以史为鉴,使得自身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顺畅。①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史料丛刊(48),2003年7月, 第635—636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950—1952)》,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年, 第354—358、360、361页。

③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一1976)》,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 第135页。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摘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序幕,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在此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随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然而封建王朝的没落,共和的表象下中华民族的磨难仍在继续。袁世凯篡得大总统之位,更与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意在复辟帝制。在举国上下的声讨中,复辟闹剧黯然落幕,军阀混战又带来新的战火与伤痛。

国难当头,爱国志士与热血青年无不痛彻心扉,义愤填膺。有的人一心效法西方先进的理念与制度,有的人尊古复礼、修缮己身。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则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中华民族新的希望。

关键词:建党90周年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心得体会

进入19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却没有割掉封建残余的尾巴;革命党人势力单薄,不得不依靠传统势力“结束王朝,停止战争,走向共和”。最终,袁世凯攫取了革命的果实,而后又迫害革命党人,解散国会,甚至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尽管袁世凯在举国讨伐声中黯然死去,北洋政府却已经分崩离析,中国依然贫弱不堪。更加落后的是人们的思想,张勋带领鞭子军冲进参议院,解散了参议院,复辟了帝制,皇权思想依然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里。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满怀希望的参加巴黎和会,力争夺回山东,夺回青岛,却遭受了大国间的不平等对待!

巴黎和会上的受挫,激怒了我们的青年学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也因此被捕。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另一方面,党的缔造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着救国的道路。李大钊和陈独秀先前在日本学习救国救亡的方法;回国后,李大钊举起了中国第一面马克思主义旗帜;陈独秀也在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后因散发宣传进步思想的传单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人坚持革命。毛泽东曾当过兵,试图用武力救国,最后怀着对北洋军阀的失望离开了部队;后来又试图出国留学,把先进的知识学回来;最终他选择了留在国内,选择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地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思想。周恩来在领导学生运动中遭到北洋政府的逮捕,在狱中也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出狱后又出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建立了中共旅法支部,为中国革命储备了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出代表共13位代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了共产党的成立,并选举了中共第一届中央局成员,通过了党的纲领。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观《建党伟业》心得

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影片看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历史从辛亥革命推演到中共成立,十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最重要的十年。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到五四运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到中共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少仁人志士接受了先进思潮的熏陶,积极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著名的秋瑾烈士和徐锡麟烈士就是光复会的成员。光复会的政治纲领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就反映出光复会宗旨的缺陷;他们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贡献是值得后人肯定的,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也导致了光复会的逐渐湮没。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但是在辛亥革命后期,同盟会内部出现了党派分裂,斗争激烈,最终,由同盟会等革命团体重组的国民党也被袁世凯强行解散了。

这个时候的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只有联合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才能救中国。他们在学生和工人群体中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共的成立建立了思想基础。而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成为了中共成立的阶级基础。中共一大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除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斗争结束”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都有其局限性,无法带领全国人民将侵略者消灭干净。比如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而辛亥革命也没能赶走侵略者,让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资产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甚至要向外国侵略势力妥协。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产物。

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斗争。从南昌起义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又带领人民积极探索富国强国道路,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建设的越来越好,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一步步提升。2008年,我们举办了北京奥运会;2010年,我们举办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有今天的成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用各种方式表达了我们对党的热爱和崇敬。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首都师范大学具有55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校之初,我校即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上述课程当中,李松林教授始终坚持教学改革改革与实践,曾经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与《中国革命史论》2部教材,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从2005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改革”方案,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了扎实的教学和教研基础。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首先在我校2006级部分本科生中正式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按照教育部规定,我们严格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在教学方面进行认真改革。一是加强协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开展校际和校内听课评比;二是进行专题教学实践,并率先在北京市高校系统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及时应用于教学,受到学生好评。2006年9月,我校李松林教授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录制。2008年,该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2009年—2010年,先后主持北京市教育工委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2009年,北京市教育工委批准李松林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研工作室”负责人。

在试点的基础上,我院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市近现代遗迹、遗址丰富的特点,深化和规范实践教学,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学院与团委协作,紧密围绕教学要求,探索出了一条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子,开创德育一体化教学的新局面,为深入该课程改革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为了使课程组教学规范,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章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点,同时指定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分别承担各专题教案和电子课件的撰写与制作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而且统一了教案,并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教案,提供给每一位任课教师。

这一时期我们的教学主要突出三方面问题:

一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深刻理解三个选择,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和意义。

二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批判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观,学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三是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与有效地探索。现在,我们正在继续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深入,努力突出这一课程蕴涵的优秀革命历史传统特色,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建设目标:

第一,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1840年以来至2007年中国社会和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北京市级与国家级精品课。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1学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学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学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

(2)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如何从戊戌维新运动正确认识救亡和启蒙的关系?

(6)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如何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11)怎样评价孙中山?

(12)怎样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3)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

(1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

(1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17)怎样认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8)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4)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6)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7)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2.课程难点:

(1)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兼评“侵华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3)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6)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10)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3.解决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

(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通过影视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4)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和社会调查,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广大同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5)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力求理论和历史事实的统一。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为学期课,课程安排一般由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为了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

1.制订实践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将实践区分为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特点,我们分别制订了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2.明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形象地、生动地做到“两个了解”,进而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史实,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了解北京人民在近代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学习北京人民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并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应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3.坚持教学实践内容与方式创新

一是课堂与课下实践,课堂实践以课堂讨论为主,课下实践以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为主。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上课下实践外,我们将教材内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到中国革命的遗址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典型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前往卢沟桥和北大红楼参观,前往北京市亦庄科技开发区、锦绣大地、韩村河、留民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也曾经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此反映很好。我们认为本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调研,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4.坚持社会实践与考试方法改革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的基本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18%。如果是因为实践教学不合格导致学生总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实践教学。同时我们要求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都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覆盖所有上课同学,每名学生参加本课程实践活动不得少于2次。这就克服了过去的社会实践以点带面的问题,保证了全员性。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除使用全国统一的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最新教材和教参之外,同时,还选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这些参考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今年初已经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第一,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不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提供参考,还为全北京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第二,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稿电子版已经放在网上,供教师与学生参考。第三,今年初李松林教授集北京高校教师之力,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的编写工作,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第四,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教学实践。

第五,给全体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套教学录像资料,包括《世纪中国》、《百年中国》、《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毛泽东》等。

3.实践型教学环境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与郊区县搞共建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并投入了大量经费,为搞好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4.网络教学环境

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答疑解惑。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在启发式教学的总原则下,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本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

(1)坚持教学理念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始终坚持创新式教学方法。创新式的最重要之点就是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必须反映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我们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初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提出答案。教

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李松林教授主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200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

(2)坚持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的差异,如:文、理、外语、艺术等所学专业的不同;本科、专科层次的不同;不同届别学生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对各部分内容、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不同等等,我们进行了对授课内容的深浅做适当调整。例如在音乐系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交期中作业时,每人分析一首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歌曲,一位来自重庆的学生分析了“绣红旗”这首歌,文中结合她中学参观白公馆、渣子洞的经历,使她对“绣红旗”这首歌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与灵魂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分析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她认识到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的命运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针对文学院的学生,教师让学生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从中体会领袖的人格魅力与胆略、气魄和追求。在外语学院,教师要求学生在本院刊物上翻译一篇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3)坚持案例式教学

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知识和精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这种方法经过如下几个环节:教师精选案例→教师课堂讲授→教师分析个别案例中蕴涵的一般特点→学生理解→教师归纳方法→学生掌握方法。

(4)坚持关联式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李松林教授撰写了《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一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上;撰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 期上。

(5)坚持实践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不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就不能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学生就不能作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也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上。

2.上课学生规模:我校原则上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课堂100人左右,这一规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如何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课堂教学》一文,发表在2009年《思想教育研究》第12期上。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进行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我院承接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委托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络课件的制作。通过建设课程网站,我们已经构建一个课程的网络平台,使之成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教学研讨、教学资料等相对静态的资料全部上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站上,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到网站中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交流。

4.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第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关注学生思想脉搏,凸显思想教育功能,突出时代感,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撰写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2002年我院独立建制以来,一直坚持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进行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实践课还让学生到城市和乡村各自家乡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许多学生撰写了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

第四,积极开展“我上讲台”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讲课的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这样的活动,既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又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第五,注重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组织教学活动。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的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答疑解惑。

第六,坚持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学生撰写小论文相结合,改善考试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并根据相关内容布置教学作业和进行考核,将考试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紧密结合,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开课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主讲教师:冯夏根 职称:副教授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教育背景: 1、湖南师范大学硕士 2、北京大学博士 联系方式: 电话:1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论抗日战争的胜利 及其历史意义 姓名:高金雪 学号:01115018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1140030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总学时:22 讲课学时:20 实践学时:2 学分: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107020012) 本科所有专业(除生基) 一、课程说明 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course) 本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36 理论: 实验; 见习: 学 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 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革命史”作为两门课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门课,本课程毕竟是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七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