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二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
何谓“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 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1.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陶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说:
“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
陶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陶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
“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
“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3.从教育内容看二者有一致相通性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纲要》所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从教育方法看二者符合认识论思想
“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为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
第三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 陶行知
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
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
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
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
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
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
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
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
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
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
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
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
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 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
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但是,在做活动中有时老师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
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孩子
能自信地得到结论
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上所提供很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生都知道现象、结果,就是没有把现象和结果 2/3页
联系起来过,即具体分析过。由此看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
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这也是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把
课本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常识趋向教学 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在舞台演戏一样。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折叠“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她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只有将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另外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学校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现在的学生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现实社会要求学生会交往、会生存、会生活、会发展,会创造。所以我们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现在的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无拘无束,有的同学整天泡在游戏机房、电脑房里玩游戏,有的还夜不归宿,把家长急得心慌。而还有的同学却非常懂事,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游泳,学打乒乓球,既学会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我们学校组织的上街找错别字的行动和定期组织学生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的活动,我非常赞赏,因为这种活动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另外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学校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大、更繁杂的环境中得到有利的发展。
折叠“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第四篇: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场所。为此,在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教”和“育”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谛,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文化熏陶——用氛围润泽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精神产生的土壤。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如何实践陶行知提出的“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我们的主要工作有:
优化物质景观系统,为师生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使其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成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们丰泽实小的校园绿树环抱,这里有校园山石的遒劲,这里有校史馆的激励,这里更有朗朗的书声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里勒刻着前辈学人题词勉励的巨石匾额以及精心雕琢的哪怕一个宣传牌、科室牌无不时时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努力建设人文校园,为师生生命的成长提供温馨、快乐、向上的精神家园。“爱满校园”是丰泽实小人用心打造精神家园的第一个着力点。作为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学校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作指导,实施和谐教育”这个课题为抓手,常年开展各种“学陶师陶”活动,感受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学习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确立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教育价值取向,铸就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沐浴书香”是丰泽实小人精心打造精神家园的另一个着力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要读至少两本教育名著并且写上心得体会。学生的阅读书籍由教师帮忙推荐,从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一万字。在校园里掀起了“读好书、好读书”的高潮;学校还开展对经典诗歌的经典解读,从而迸发出的对经典文学的拳拳迷恋之情,深切地打动了每位师生的心灵„„爱读书的种子已撒遍了校园。2009年6月,学校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丰泽实小师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莅临我校参观的多位来宾展示了新经典诵读的成果,得到了专家、语文教学专家等的高度肯定。
二、民主办学——用制度保证学校内涵发展
民主是陶行知办学思想的核心,他在《新教育》中强调:“办好学校不靠一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这启示我们,学校内涵发展应该立足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充分尊重、信任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积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通过教代会完善、修改、确立事前已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协商过了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程序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为教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竞争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实上我校近几年先后出台的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协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领导的“一相情愿”,而是领导和教师的“两情相悦”,所以不但没有遭到教师们的抵触,而是慢慢地成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我校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的制订和出台同样也是如此,因为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利益碰撞更加激烈,矛盾调和更加复杂,但因为我们坚持了民主的程序,体现了民主的风范,所以最后得到了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共赢的结局。
三、高效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能够落实到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合着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的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理想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而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理想的。在课堂上,老师们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原则,力争使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老师们抛弃以往一讲到底的现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老师们的教学笔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在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活学校”和“死学校”的论述以后,纷纷反思了自己以往“只专在书本(练习册)上做功夫”的“死教育”。好多老师主动减少了孩子的作业量,在增加课堂的“效度”上动脑筋想办法,力争在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如今,在我们学校,清晨操场上孩子们运动时活跃的身影、中午图书馆前孩子们整齐排队借阅图书的身影成为了最打动老师和家长的美丽风景。针对上述变化,学校领导及时提出在课程改革中如何以“有效教学”为底线,追求“高效教学”,是当前我们必须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我们追求的 “效”指的是“效果”、“效用”和“效率”。围绕“效果”,我们关注学生的当下成绩;围绕“效用”,我们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围绕“效率”,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全面认识“基础”二字的深刻内涵,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按照这样的观念,近几年中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