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0T油船半宽水线图识读和绘制教学案例(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800T油船型线图的读图案例:
800T油船型线图(详图见工程图纸一栏):
800吨油船为例来说明识读型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一、概括了解船舶类型及大小
通过识读标题栏和主尺度来可了解船舶的类型及大小。从800吨油船型线图的标题栏和主尺度栏可知,该船为800吨的油船,总长为65.2米,垂线间长为59米,型宽为5米,型深为4.6米,梁拱高0.1米。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二、识读型值表,可了解船体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形状变化。
由800吨油船型值表可知该船:
1.沿船长方向将垂线间长分为10等份,共有11个站,站距为5.95m,船中在5号站。在首尾9~10站、8~9站、1~2站、0~1站各增加了1/2站,说明船长方向中间部分曲度变化不是很大,船首船尾曲度变化大些。
2.沿船宽方向左舷有5条纵剖线(除了中纵剖线),分别为500纵剖线、1000纵剖线、2000纵剖线、3000纵剖线和4000纵剖线。
3.沿船深方向包括基线在内共有6条水线,除了500WL和设计水线外,其他水线间距为1000mm,设计水线高度为3700mm,说明该船设计水线以上变化不大。
另外,由于甲板边线、外板顶线、舷墙顶线均为空间曲线,在三个面的投影均为不反应真实形状的曲线,为了将这些空间曲线的投影反映清楚,型值表里也记录了部分这些空间曲线与各站线的半宽值和高度值。
三、识读半宽水线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半宽水线图中的500WL、1000WL、2000WL、3000WL、设计水线,是距基平面500m、1000mm、2000mm、3000mm、3700mm高度处各水平剖切面与船体型表面剖切后所得的,反映了船体左舷高度方向的曲线变化形状。由半宽水图可看出,图中设计水线附近的几根水线间距较密,向上至上甲板及靠近底部处的间距较大,这说明船体线型在设计水线上下一定高度处线型变化较大,而靠近上甲板及底部附近则变化较小。水线在船中处逐渐与型宽线相重合。此外,该船首、尾均有首尾圆弧。靠首端的舷墙有宽窄过渡处,与纵剖线图的舷墙高低过渡处相对应。
半宽水线图的格子线是由水平的纵剖线(包括船体中心线)和垂直的站线组成,纵剖线和站线均与纵剖线图和横剖线图一致。纵剖线每舷5根。
第二篇:800T油船中横剖线图识读和绘制教学案例(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800T油船型线图的读图案例:
800T油船型线图(详图见工程图纸一栏):
800吨油船为例来说明识读型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一、概括了解船舶类型及大小
通过识读标题栏和主尺度来可了解船舶的类型及大小。从800吨油船型线图的标题栏和主尺度栏可知,该船为800吨的油船,总长为65.2米,垂线间长为59米,型宽为5米,型深为4.6米,梁拱高0.1米。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二、识读型值表,可了解船体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形状变化。
由800吨油船型值表可知该船:
1.沿船长方向将垂线间长分为10等份,共有11个站,站距为5.95m,船中在5号站。在首尾9~10站、8~9站、1~2站、0~1站各增加了1/2站,说明船长方向中间部分曲度变化不是很大,船首船尾曲度变化大些。
2.沿船宽方向左舷有5条纵剖线(除了中纵剖线),分别为500纵剖线、1000纵剖线、2000纵剖线、3000纵剖线和4000纵剖线。
3.沿船深方向包括基线在内共有6条水线,除了500WL和设计水线外,其他水线间距为1000mm,设计水线高度为3700mm,说明该船设计水线以上变化不大。
另外,由于甲板边线、外板顶线、舷墙顶线均为空间曲线,在三个面的投影均为不反应真实形状的曲线,为了将这些空间曲线的投影反映清楚,型值表里也记录了部分这些空间曲线与各站线的半宽值和高度值。
三、识读横剖线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横剖线图的船体中线左面的各横剖线是从0站到5站各横向剖切面剖切船体型表面所得的交线,反映了船体左舷从船尾到5站之间船宽方向的实际形状和其间尾楼甲板边线、主甲板边线、舷墙顶线及尾封板的投影;船体中线右面的各横剖线是从6站到10站各横向剖切面剖切船体型表面所得的交线,反映了船体右舷从6站至船首之间船宽方向的实际形状和其间首楼甲板边线、主甲板边线、舷墙顶线的投影。从图中横剖线的形状变化可以看出,首尾横剖面形状较瘦,向船中逐渐变宽,5站至6站之间船体线形变化非常小,几乎为0(参见型值表中的型值)。横剖线图上的舷墙高低过渡处与纵剖线图、半宽水线图对应。
横剖线图中的格子线是由水平的水线和垂直的纵剖线组成。水线和纵剖线与纵剖线图和半宽水线图对应。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总之,通过对800吨油船型线图的识读,最终了解该船的船体形状、大小及船体外板型表面沿船长、船宽和船深方向的变化情况。
第三篇:800T油船基本结构图识读与绘制教学案例(精)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基本结构图识读与绘制
800T油船基本结构图的读图案例:
800T油船基本结构图(详图见工程图纸一栏):
以800T油船为例来说明识读基本结构图的方法与步骤。一.了解全船结构的概貌
主要是以中纵剖面图为主,结合甲板图、平台平面图和舱底图,了解全船结构的概貌。如甲板的层数和位置、双层底设置的区间、主船体内纵、横舱壁以及大开口(如机舱口、货舱口等)的位置。
1.确定全船的甲板层数及设置位置
即确定主船体甲板和上层建筑甲板的层数,再结合相应的甲板图,确定它们的设置位置及高度。有的基本结构图将上层建筑各层甲板间高度列在主尺度栏中,识读时还要参见主尺度栏。
图中800吨油船有一层连续甲板,即主甲板,从船首一直通到船尾。尾部有尾楼甲板、艇甲板、驾驶甲板、罗经甲板,它们与主甲板构成尾部上层建筑的四层空间。尾楼甲板设置在自船尾至#38肋位之间,距主甲板2600mm;艇甲板设置在#8-#38肋位之间,距尾楼甲板2500mm;驾驶甲板设置在#26-#35肋位之间,距尾楼甲板2500mm;罗经甲板也是设置在#26-#35肋位之间,距尾楼甲板2400mm。首部有首楼甲板,与主甲板形成首楼空间,位于#84肋位至船首范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围内,距主甲板2550 mm。各层甲板在图中均以粗实线表示其剖面。
2.了解内底设置
根据纵剖面图中内底板的剖面为粗实线,并结合舱底图内底板的排列,了解内底板的设置区间。
从该船的纵剖面图的粗实线看出,内底板设置在#25-#86肋位之间,结合船底图,可以了解到内底两边还向船尾延伸到#24肋位,其余部分为单底结构。
3.了解主船体横舱壁的设置
结合上甲板图和平台图可以了解主船体横舱壁的位置、数目、水密还是非水密,从而了解到舱室沿船长划分的情况。
根据中纵剖面图中横舱壁为粗实线可知,主船体在#
3、#
6、#
11、#
35、#
39、#
55、#68、#84、#86、#93设置了横舱壁,结合总布置图可知,沿船长方向、由尾向首将主船体划分为了舵机舱(下面是艉尖舱)、淡水舱、冷却水舱、机舱、油泵舱(左右为柴油舱)、第3货油舱、第2货油舱、第3货油舱、前压载水舱、淡水舱、艏尖舱。结合图中相应肋位处不可见板材的简化线和板材的剖面简化线可知这些横舱壁均为水密舱壁,对照主甲板图可以看出,水密的横舱壁是以轨道线表示的。
4.了解主船体纵舱壁的设置
结合各层甲板图可以了解到纵舱壁的位置,沿横向舱室的划分情况,从中还可以了解到纵舱壁上开口的布置。
对照主甲板图中纵向的轨道线及粗虚线可知,该船在#6-#
11、#35-#
39、#39-#42肋位之间在船的两侧对称地设有水密纵舱壁;在#39-#84肋位之间的中线面内设有水密纵舱壁,即中纵舱壁;在#84-#86肋位之间的中线面内设有非水密纵舱壁(粗虚线表示)。
纵舱壁从#39肋位向船尾有自然过渡的结构。过渡部分在主甲板平面图中用粗双点划线表示,其结构形式及其断面尺寸可在纵剖面图中的相应位置查得。另外,纵舱壁的板厚分布及开口情况也可从纵剖面图中得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5.了解大开口设置的位置
对照主甲板图可以了解到各舱口的设置情况。该船在#17~#23肋位之间开有机舱舱口;在#35-#42肋位之间对称开有泵舱口;在#54-#
55、#67-#68、#83-#84肋位之间开有货油舱口;另外三个货油舱分别对称设有圆形油气膨胀口。
第四篇:教学案例之观山览水读王维
“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观山览水读王维
——《山居秋暝》教学实录与评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12岁以前的语文(四年级)》中的一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这册教材中,选入王维的四首诗分别是《使至塞上》《过香积寺》《渭川田家》和《山居秋暝》,其中三首都是山水田园诗。编在王维前面的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浩然,他的四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都是山水田园诗。所以,教者选择 “山水田园”诗作的代表——《山居秋暝》带领学生精读。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首联总写,交待季节,点明时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表面空其实不空,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这朴实无华、自由自在的山间生活多纯净、多惬意!这儿的景色美,人儿美,生活美!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诗意清新自然,但却耐人寻味。
【教学实录】
一、导入“山水田园” 诗派。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教师指一学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的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 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生:山——居——秋——暝——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生齐读“暝”。师:齐读诗题。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自由读古诗。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指一名女生读。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指一名男生读。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哪!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节奏和腔调。
师评: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侯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是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叫这座山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了到哪些景色?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的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的真有韵味!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啊!还有谁?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我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的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四、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齐读。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的享受什么?
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作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指名读。诵读比赛。
师总结: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却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
---教学案例---“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彼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王维诗句若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其“诗中有画”的特点,进一步感受其淡泊明志的宁静心态,可谓举一反三。虽然只有短短七八分钟,但是却为学生以后阅读王维的诗,甚至是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例。学生会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山水田园之美,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执教:王晓露)
---教学案例---
第五篇:《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用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docx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用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出金点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内自读课文大部分都选自名家、名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自读课文,把课内自读课文提供给学生作为训练的平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学生通过对教读课文的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中穿针引线,抓住重难点,予以点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还要做好归纳总结。既强化记忆又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我已做了很多次实验,效果很好。现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主题:
通过课内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解决生字,标出自然节。晨读课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晨读课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老师想问同学们两个问题:(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
(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尽量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气愤也很惭愧。生2: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全面:罗布泊一个美丽的湖泊,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缺少环保意识消失了。作为人类我感到很羞愧,我希望人类能警醒,从现在做起。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预习得很认真,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说说吗? 生3:我觉得作者所说的不只是罗布泊,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作者的感情是悲痛的、惋惜的、遗憾的,作为人类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多媒体显示新疆的地图,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很好,老师很想听一下同学们对本文题目的理解。生4:罗布泊是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现在消逝了。
“是呀,这么美的五彩池谁不想去游一游呢?那个比菜碟大不了多少的池当然不能游了,然而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的那个池倒不妨试试。可是,同学们,那么美的池,那么干净的水,那么亮丽的自然风景区,你忍心去游泳吗?”“不忍心。”学生齐声回答。
就这样,这位老师凭着沉着和机智,巧引妙导,把棘手的、尴尬的问题转化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轨道上来。当然,对那些老师实在无法解答一时也无从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不妨如实相告,留待课后解决。
师:对于这个题目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看看谁的回答更精彩? 生5: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儿用“消逝”比用“消失”好,因为“消逝”有慢慢的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是逝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作者既写出了环境破坏的过程,又警醒人们爱护环境。
师:生5既读透了课文,又善于思考,真是一位善于发现的孩子,说得真好。我们大家给他一次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根据文义和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你能为本文的学习设计几个题目吗?生6: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生7: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生 8:罗布泊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都不错,都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更有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生9:当年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如今成了干湖、死湖。
师:我们如何让这个问题的回答使读者心动,让文采飞扬呢?下面我们观看罗布泊的今昔吧!(多媒体打出一幅“从前的罗布泊”图片。)
生 10:这里碧波荡漾,湖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有欢愉的小鸟;牛羊成群,绿柳环绕,河流清澈。
(多媒体打出一幅“现在的罗布泊”图片。)
生11:这里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死一般的寂静;像脱尽外衣,大地裸露胸膛,很恐怖。
师:同学们现在再试着回答我们的第一个问题,看看有什么进展? 生12:河流清澈、碧波荡漾、牛羊成群、绿柳环绕、鸟儿欢唱的罗布泊如今却变得死一般的寂静,它无鱼、无草、无树、无飞鸟,非常恐怖。
师:进步不小啊!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确让我们心痛啊!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写的?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
生13:语句优美、生动。比如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恰当地“炼”字等。
生14: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生15:有悬念、有波澜的情节。生16:细致地描写、充实的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本文的?
生17:第3节中“一棵”、“一条”、“一只”、“任何”等词语用得好,写出了罗布泊的荒凉,也写出了作者的痛苦、无奈、惋惜之情。
生18:第22节,“裸露”、“脱尽了”、“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地以生命,我们仿佛看到它痛苦的呻吟声)
生 19:从前碧波荡漾的仙湖,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痛苦的罗布泊,恐怖的罗布泊,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探究出罗布泊变化的原因,又用数据“130多、138处、400多处,一万立方”等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巨大”,“也”强调人口急增,水的需求量也急增。这样读者对其产生的危害就更清楚,引起了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忧患意识。
生20:还用了排比手法。例如:
(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运用排比手法,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生21:我觉得作者更是以真情、直接的感情抒发来打动读者的。比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师:是啊,文章处处有真情的流露,读来令人震惊、痛心、遗憾。还有一处,老师觉得写的也很出色:“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师: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下,一篇好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21:真实的情感;用翔实的资料,具体的数据报道事实;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恰当地细节描写。
师:同学们,最终导演了这出悲剧的是谁?恰恰就是我们人类。我们为之痛心,我们为之遗憾!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只要我们大家去努力,相信许多的“罗布泊”就一定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树立起环保意识,还感悟出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把它们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作文中去,不断地总结感悟,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师:课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真情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反思】 2011年4月6日,我执教了校级公开课,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我反思良久,感想颇多。
1.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语言非常生动,运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非常有震撼力。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教材。文章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极具感染力。在学生现在阅读与写作能力存在着很大问题的今天,我决定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一节阅读与写作课,所以我就在一开始提出两个问题
(1)读了本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
(2)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把课堂一开始就交给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我接着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审题,对题目的理解很到位,最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对“消逝”、“消失”两个词的理解,那么具有灵性、创意;“消逝”有一个过程,而“消失”是突然发生;“消逝”比“消失”的程度深,是逝去了不会回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通过学生设计本课教学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既能活跃课堂,加深理解文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我挑选出了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呢?作者是怎样写的?我用多媒体打出“从前的罗布泊” 图片和“现在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分别根据课文内容或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同学们都非常动情,语气中充满了痛苦、悲愤、遗憾和谴责,同学和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我知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同喜同悲,无形之中也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针对“作者是怎样写的”我又设计一个题目:这篇文章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很大的共鸣,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些呢?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可贵的生命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更重要的是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好多学生惧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我就力求做到“寓作文教学于课堂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是我所带班级作文优秀的一个原因。老师们觉得这节课上得精彩迭起,充满了智慧,教学效果很好。
2.多媒体运用恰当,过多会冲淡对文本的研读。我只用了6 个。这样,集中时间带学生咀嚼文字,然后再用图片去印证。真正达到了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
【同行点评】
徐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课堂,它充分折射出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充满灵性的教学风格,焕发出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具体表现在:
挖掘教材透彻,条理清晰。问题设计精巧,开始的提问、审题,中间学生设计的问题,最后的拓展。多媒体呈现的“仙湖”消逝前后的画面,不但给学生视觉上造成强烈冲击,更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本文惋惜、遗憾、难过、悲痛的感情基调。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课堂教师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环环相扣。教师点拨精当,学生思维活跃,朗读与发言亮点不断涌现,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