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先秦两汉部分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1)
先秦两汉部分
先秦部分
一、神话
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秦风·蒹葭》、《卫风·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 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 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 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后世诗人作诗,也很注意运用比兴手法以求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不断遇到须从比兴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的作品)
4、重点作品:
※(1)《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心地善良,在结婚前,她单纯天真,对爱情一往情深,与所爱的人私自定下婚期,把自己的一切都寄予心爱的人。婚后她诚挚无私,勤劳持家,毫无过失,但最终却被丈夫休弃。被弃后他一方面非常悲伤,对前情前事难以忘怀,一方面又很清醒理智,对氓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揭露、谴责,最后还是镇定而刚强地表示要在感情上与氓决绝。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刚强而有主见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因此,她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2)解释: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请,希望。秋以为期:以秋为期。句意为:请你不要生我气,就以今秋为婚期。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信:真实,诚实。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此处指违反誓言。是:指代誓言。已:止,结束。
句意为:当初发誓多诚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 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3)本诗的艺术特色。①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抒情、叙事、议论结合。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但结合叙事写出了从相爱到婚姻悲剧的全过程。除了直接的抒情外,叙事中也充满感情,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其中的议论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既充满悔恨之情,又暗示了婚姻的转折;“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对自己清白无辜的表白和对负心男人的愤怒谴责。诗中的叙事、抒情或议论还大量地运用感叹词,造成具有排比形式的感叹句,以加强感情效果。如第三章十句,有六句都以“兮”字“也”字结尾,句句感叹;第四章偶句皆以“矣”字煞尾,组成五联感叹句式。一连串的感叹句,表达了女主人公缠绵深沉、不绝如缕的幽怨,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感人效果。
②本诗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赋,但诗中也偶用比兴手法,来造成更加深婉的抒情效果。第三、四章开头都用桑作比兴,非常贴切。蚕桑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于是女主人公信手拈来,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密意,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子的年长色衰和象征婚姻的破裂。由桑进而引申到鸠食桑葚,比喻女子过分沉溺于爱情。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 《蒹葭》本篇是一首情歌,诗中的“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诗人想象寻求她时道路的险远,追求她的艰难,表达情人之间两情阻隔的痛苦。反复咏叹,情深意切。
三、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例如:《庄子.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例如:《荀子.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頷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頷: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
两汉部分
一、两汉辞赋
1、赋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新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标志。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汉赋可以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类。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出来的,所以叫“骚体赋”。贾谊的《鵩鸟赋》是他的代表作。标志汉大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大赋具有“铺张扬厉”和“劝百讽一”特点
2、汉代各类赋的特点及代表作。
(1)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称作“骚体赋”。它以主观抒情为主,从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多用带“兮”字的语句。贾谊的《鵩鸟赋》是其代表作。(2)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盛行的一类赋,称作“大赋”。它以客观描写为主,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内容主要是铺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辞藻富丽,具有“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汉大赋在大肆铺张的同时,总要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形成标志是枚乘的《七发》。
(3)东汉中叶以后,取代大赋成为赋的创作主流的是“小赋”。
二、《史记》
1、首创纪传体史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为历史人物传记。《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不同的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叙事方法,称为“互见法”。
2、《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至轩辕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人物传记记录了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平活动。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颂圣君明主的同时,本着“实录”精神,揭露了上层人物乃至最高统治者道德品格上的缺点和弱点。即使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今上”汉武帝,也作了揭露批判。
(2)赞赏为国为民、深明大义的贤臣良将,憎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以及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对这种不光彩的内幕作了大量揭露。
(3)站在同情和爱护人民的立场上,对贪官酷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专辟《酷吏列传》,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官吏立此存照,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4)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能不带偏见地给予公正的评价。首先发动反抗暴秦起义的陈涉,虽是佣耕出身,被写入“世家”,与诸侯同列:项羽虽然失败,但推翻暴秦主要是他的功劳,并曾一度号令天下,被写入“本纪”,与帝王同列。(5)把一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物写进史书,加以表彰。专为小人物立传,称颂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胆识才能。
3、《史记》人物传记善写人物的特点。
《史记》的人物传记,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的人物传记,还善于抓住矛盾冲突,营造紧张气氛,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4、《史记》语言艺术的特征
《史记》的语言明白晓畅,极富表现力。叙述语言通俗、简练,富有感情。人物语言精彩传神,往往只言片语就能传达出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
※
5、重点作品: ※ 《项羽本纪》(节选):(1)分析项羽的形象。
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灭秦前,他是反秦斗争所造就的起义领袖;灭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无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计谋的弱点,逐渐陷于孤立,最后失败自杀,成了悲剧人物。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把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在传记的开头,先写了项羽的两件逸事。一是他小时不屑于学书学剑,要学“万人敌”,叔父教他兵法,他才大喜,但又不认真完成学业,则预示着他的英雄事业的悲剧结局。二是他在观看秦始皇巡游时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叔父赶忙捂着他的嘴,提醒他这是灭族之罪。在这样的场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表现出项羽具有英雄大志和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这两件逸事为后面逐层展开项羽的英雄性格定下了基调。
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上可显示项羽事业的盛衰过程和项羽的完整形象。钜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奠定了项羽在反秦联军中的地位和威望,充分显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本色。除了通过诛杀宋义、破釜沉舟等果敢行为正面写出他的英雄气概外,还通过与宋义的对比,诸侯将观战和拜见时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他的英雄形象。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依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在这次事件中项羽的言行很少,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凸现项羽形象。
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事业的终结,写出了他的执迷不悟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屡次强调“天亡我”和毫无意义的大肆冲杀,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最后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
三、两汉乐府诗
1、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一般是指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归结为八个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和《陌上桑》,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长篇叙事诗。
2、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3、重点作品: ※《陌上桑》:
(1)本篇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
解释: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行者:过路人。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摸。髭须:胡子;唇上为髭,颔下为须。少年:指青年男子。著:戴。帩头:包束头发的纱巾。来归:归来,回到家中。但:只。坐:因为。
这几句的意思为:过路的人看到罗敷的美貌,放下肩上的担子,抚摸着胡子忘情地观看。青年男子看到罗敷的美貌,搔首弄姿地摘下帽子,重新包束头上的纱巾,想以此引起罗敷的注意。由于观看罗敷,耕田的人忘掉了手中扶住的犁把,锄草的人忘掉了握住的锄柄。回到家中对自己的老婆抱怨生气,只因为在外面看到了罗敷。
(2)本诗的思想内容和罗敷形象。
这首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美丽的秦罗敷如同耀眼的太阳出现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过路的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贸然上前求爱,被罗敷一口回绝,接着她通过夸耀自己的丈夫嘲笑了太守的不自量。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
诗中着力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她不仅美丽无比,而且乐观机智,自信自尊,是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鲜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和斗争精神。(3)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
本诗写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不畏权势,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全诗三层。第一层先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丽做铺叙性的正面描写,再以夸张手法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失态反应,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戏剧气氛,为太守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二层写罗敷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太守与罗敷之间本有一段距离,对话虽紧相承接,其实有小吏在中间奔走传话,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第三层写罗敷夸夫。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太守的对比和对太守的讥讽。从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她已镇住了太守,至于太守听后的扫兴之态,就留给读者去想象吧。所以本诗虽嘎然而止,却余意绵绵。②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第一层描写罗敷之美,先用华丽词藻极写罗敷服饰之美,接着该描写罗敷资质之美了,但也许作者认为罗敷太美了,再美的语言都不能从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于是换了个角度,从侧面以调侃、夸张之笔描写各色人物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举动,让读者从他们的神魂颠倒中想象罗敷之美。这样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写的局限性,任何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想象中重塑罗敷形象,获得最大的的美感。这种描写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二、三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非常生动有趣,把罗敷机智、自信、自尊、自爱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参看上文)③夸张、衬托手法和喜剧色彩。
本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这是诗歌主人公的美丽、乐观、机智、自爱、自信的品质带来的,也是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渲染出来的,又靠运用某些艺术手法来完成。
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和罗敷夸夫。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衬托罗敷之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东门行》这首诗中描述了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片断:丈夫不堪忍受家中无衣无食的困窘之状,拔剑而起;妻子牵衣而哭,竭力劝阻,但丈夫去意已定,义无反顾。这一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困化给下层人民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艺术特色:本诗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断和采用对话形式,鲜明地体现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特点。诗以杂言写成,句式长短参差,用以表现夫妻对话声口毕肖。妻子的柔顺善良、安分软弱,与丈夫的粗豪刚勇、铤而走险形成鲜明的对照。对丈夫的“出”而又“入”,“入”而又“去”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描写,以及丈夫“拔剑”和妻子“牵衣”动作的描写。也都非常成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本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以为是古辞,题为《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用两人合葬化为鸳鸯的结尾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四、汉代古诗
1、《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编在一起的19首汉代文人五言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无名文人的作品,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表现人际关系和探讨人生意义两类。表现人际关系的作品都以感伤离别为主题,多写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是东汉时期文人士子远离家乡亲人外出求取功名时的真情实感;探讨人生意义的作品拥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人生短促。至于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人生,除了一两首诗说要谋名夺利以外,大部分作品都鼓吹及时行乐。透露出这些文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个人前途的极度失望。
3、重点作品: ※《行行重行行》:
①解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②本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写思妇对离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无一奇字奇句,甚至以穿衣吃饭之事入诗,全是家常口语,但却表达了极深沉曲折的感情。抒情缠绵深挚。本诗先忆别时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似之状,最后以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结。通过对思妇感情的发展、曲折的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恰切运用比兴。诗中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在外的游子宁不思家,隐含着思妇对游子的抱怨之情;用“浮云蔽白日”来比喻游子可能在外受到诱惑而薄幸不归,写出了她的相思之情的颤栗。这两处比兴含义丰厚,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增强了本诗的感染力。《上山采蘼芜》反映汉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地下。
《十五从军征》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
第一部分测试题(以问答题为主)
1.以《诗经》作品为例,说明什么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简析《卫风·氓》中的弃妇形象。
3、把《卫风·氓》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4、分析《卫风·氓》中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一文,作者是怎样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的?请根据全文,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准确地说出来。
6、分析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7、简析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
8、《陌上桑》第一段刻画罗敷之美,历来为人激赏,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这样刻画的艺术效果怎样。
9、《陌上桑》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非常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10、《陌上桑》具有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说说这种喜剧气氛是怎样产生的。
11、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思妇对于游子的思念中包含着哪些内容,她的情绪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2、把《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比兴句子找出来,说明它们的比喻意或象征意。
13、简析《史记·项羽本纪》(节选)是怎样刻画项羽形象的,作者的倾向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4.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传记,往往在传记的开头记载一两件人物早年的小事,请以《项羽本纪》为例,说说这些小事有什么作用。
15、简述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6、简述《战国策》长于辞令的艺术特色。(答案可在教学辅导中找到)
第二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宋元部分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4)
宋元部分
一、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2)主要作品: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2)柳永的贡献
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前赤壁赋》
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造物:指天,大自然。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
1、基本常识:
(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 ※《永遇乐》(落日熔金):
(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识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体会词中的今昔对比手法和以美景反衬哀情的手法。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婚姻美满,其词多写闺情相思。金人入主中原,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其词转为抒发内心哀痛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①感情浓烈,抒情细腻,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地反映生活感受。
②语言清新朴素,擅长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个性独具的词语,音节自然和谐,雅俗共赏。
③词风以婉约为主,又有神俊建爽的一面。※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认为与此无关。后说近是。不管怎样,其中总是包涵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
陆游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对陆游的诗歌需要注意到一点,就是:陆游虽然自号“放翁”,其实正统观念还是较强的,所以他的诗歌无论表现报国的热情还是日常生活的情趣,大体上都是相当“纯正”而很少出格的地方;换言之,陆游在抒发感情的时候,显然受到理智的约制。因此,他的诗歌中的情感内容不够丰富复杂、活跃多变。这一点同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性格不那么循规蹈矩而富于豪杰气概的辛弃疾相比,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2)辛弃疾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辛弃疾满怀抗金报国的凌云之志,但受朝廷妥协苟安政策的束缚,壮志难酬,忧愤深积,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寄之于词。辛词深刻反映论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抒发了希望抗金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了有志难骋、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尖锐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误国。辛弃疾南渡后,有一半时间罢官闲居农村,他的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擅长于农村题材的大词人。
(3)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①辛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调。他善于创造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作品中常常充溢着奇情壮思。同时他也创作了许多具有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风格的作品。
②辛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常用比兴寄托手法,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身世之感寄托在香草美人、儿女之情上,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委婉。
③辛词的语言极具创造性。他有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继苏轼之后进一步打破了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熔铸经史、驱谴诗文入词,使事用典,往往随手拈来。
三、金元诗词
金代文学的突出成就是出现了杰出的大诗人元好问。
四、元代散曲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四位杂剧作家。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剧曲用于剧中的曲词,用于清唱的称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联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压韵,并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散曲和词都是以曲谱填词,但散曲与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这支小令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郊夕阳图,于苍凉景色中,反映出旅人漂泊的愁思。作者精心地将一系列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末句以人物透入物态,融合画面,振起全篇,使画面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五、宋元话本
话本是“说话”艺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是宋代的通俗小说。宋代话本主要分为小说和讲史两大类。小说话本多是白话短篇,讲史话本多用浅显文言,初具长篇小说规模,是后代演义小说的滥觞。
六、元代杂剧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其它如《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和写裴少俊和李千金私订终身故事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根据水浒故事改写的《李逵负荆》等,也都是传世佳作。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创作中心南移到临安(今杭州),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以浪漫笔调表现青年女子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斗争精神的《倩女离魂》。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其体制特点是:
(1)结构。一般每剧四折,另可加一楔子,楔子或置剧首开场,或置折间作过场。
(2)音乐。用北曲演唱,每折的曲辞限用一个宫调。即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并须一韵到底。
(3)演出和角色。每折都包括唱、白、科。唱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或作表情动作(科)。其行当角色,最基本的末、旦、净。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花脸”和喜剧角色。
(4)每剧结尾有“题目正名”,总括全剧内容,以末句为本剧题目。※关汉卿的《单刀会》
《单刀会》有一种抒情诗剧的特点。它的剧情很简单:鲁肃设宴约关羽过江,企图强迫他交出荆州,关羽明知其意,却不肯示弱,单刀赴会,怒斥鲁肃,智退伏兵,安然归去。剧中通过描绘关羽的英雄业绩、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同时,作品也突出地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如关羽过江时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唱词,对于剧情并不重要,实是作者借剧中人物来抒情: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历史的行程是惨烈的,而惨烈的历史转首成空,这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放弃他们在历史中的行动,而必须在历史中建树自己的业绩,这是令人感到亢奋的地方。所以,这一段唱词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王实甫《西厢记》
(1)《西厢记》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个故事曾被改编为多种文艺形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精心创作而成。《西厢记》杂剧以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故事,在体制上是一个创新。
(2)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思想感情。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次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3)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这折戏主要刻画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作者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次井然,细腻感人。景物描写生动,曲词自然华美。
全折可分四层。第一层为前三曲,写莺莺在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以下八曲为第二层,写离宴上莺莺哀怨悱恻的离愁别绪。再下六曲为第三层,写莺莺即将离别的心情和对张生的叮咛嘱咐。第四层为末二曲,写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留恋低徊不忍即去的悲痛心情。
在表现手法上,中间二层曲文侧重于直抒胸臆,开头和结尾的曲词将抒情和写景交融起来,既为全篇渲染了缠绵哀怨的气氛,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开始第一支曲子《端正好》就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看来,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既抹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又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最后一支曲子《收尾》以夕阳残照下的四围山色映衬离愁,并以夸张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形象,耐人寻味。
全折文辞华美,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其中《端正好》、《滚绣球》、《收尾》等曲文,词句优美,意境深远,语言虽经雕饰,但不失自然本色。
教学辅导(4)测试题
1、简述苏轼诗歌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简述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分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艺术特色。
5、简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6、分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艺术特色。
7、简述李清照词的成就。
8、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9、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
11、简述关汉卿《单刀会》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中关羽的形象。
1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梗概,分析本剧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对莺莺心理的刻画。
13、分析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秋思》。
第三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明清与近代部分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5)
明清与近代部分
明清部分
一、明代诗文
明初较重要的诗人是刘基和高启。明前期“台阁体”盛行期间,一枝独秀的是爱国诗人是于谦。“台阁体”之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主张宗法杜甫,开明代拟古运动的先河。明中叶后出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反对“台阁体”诗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发起声势浩大的文学拟古运动。明末的不少诗人参加了抗清斗争,较有代表性的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等。
明初较优秀的散文家是刘基和宋濂。刘基有寓言小品集《郁离子》;宋濂长于人物传记和记叙文,代表作为《秦士录》和《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反对前后七子文风的重要散文流派有“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他善于用朴素简洁的文笔叙述平凡的事件和刻画人物。《项脊轩志》是感情深厚、真挚动人的代表作品。
“公安派”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代表。他们受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影响,提出“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创作以袁宏道的游记最出色。明末的小品文高手是张岱。他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都是传世的名作。
二、明代小说
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尤其是白话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六大白话小说为代表。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的主要是传奇,既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明中叶的三部著名传奇是:梁辰鱼的《浣沙记》,描写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反映吴越两国兴亡;李开先的《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王世贞的《鸣凤记》,写本朝夏言、杨继盛等朝臣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两个戏曲流派: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强调戏曲的文采情感;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强调戏曲的音律本色。
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是汤显祖,他的最杰出作品《牡丹亭》代表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全称为《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共五十五出。《惊梦》中杜丽娘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她的心理刻画。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心理活动。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的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地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波动。
四、清代诗文
清前期的代表诗人是钱谦益、吴伟业和稍后的王士祯。清初,钱谦益首开“宗宋”之风,而吴伟业主张“宗唐”;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成为诗坛盟主的是倡导“神韵”的王士祯,和他同时而又可以并称的是学习宋诗成就最大的查慎行。清初作为明遗民的爱国诗人有顾炎武、吴纪嘉等。清中叶能开创新格局的诗人有袁枚和赵翼。袁枚论诗主“性灵说”。清中叶较有成就的诗人还有郑燮、黄景仁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句的作者是赵翼;“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诗句的作者是黄景仁。清初散文三大家指魏禧、汪琬、侯方域。《李姬传》《马伶传》是侯方域的代表作,《江天一传》《大铁锥传》是魏禧的代表作。
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是形成于康熙、乾隆年间、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核心是倡导作文的“义法”。所谓“义”,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核心是当时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法”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结构的严谨和语言的雅洁。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传诵的散文名篇。
五、清词
清前期的三大词人是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陈维崧效法苏轼和辛弃疾、词风豪迈雄放;他词作篇什之富为古今词人之冠。朱彝尊作词推崇南宋姜夔、张炎,创立浙西词派。纳兰性德词风近似南唐二主,艺术成就最高。清中叶,张惠言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创立常州词派。
六、清代小说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素材多来自流传于人民群众中间的口头传说。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借花妖狐鬼,广泛地讽喻了社会现实,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进步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歌颂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婚姻自由。※蒲松龄的《促织》
写因为皇帝好斗蟋蟀,各级官吏纷纷进贡邀宠,里胥假机聚敛,造成民间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揭露了政治的黑暗。
蒲松龄的小说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一些优秀篇章中,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惚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这是很难得的成就。
七、清代戏曲
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传奇《清忠谱》将明末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搬上舞台,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反映市民阶层群众性政治斗争的剧作。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康熙年间的两部传奇:洪升的《长生殿》,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抒写南明亡国之痛。近代部分
一、近代诗文
近代文学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1840——1919)的文学。近代文学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基本内容是反帝反封建。
近代文学的体裁,在继承古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现代文学中所具有的各种文学样式,在近代文学中都已具备。鸦片战争前后的诗坛,一是“宋诗派”,二是张维屏、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张际亮等爱国诗人。龚自珍是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诗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诗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和理论主张,一度取得诗坛主导地位,重要诗人有康有为、梁启超、蒋智由、丘逢甲、黄遵宪等。黄遵宪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口号。
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中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诗人,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梁启超是“新体散文”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新体散文,尤其是政论散文抨击社会黑暗、鼓吹变法维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文风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并有强烈的战斗性与鼓动性,是适应改良运动宣传需要的产物。教学辅导(5)测试题
1、分析《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的性格特点和她的唱词的艺术特色。
2、简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3、分析《聊斋志异·促织》的艺术特色。
4、分析黄遵宪《哀旅顺》的思想感情和构思特点。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 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始祖神话 七发 汉乐府民歌 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 《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2. 《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
1、礼乐
2、《吕氏春秋》 《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 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 《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 和周部族始祖 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 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有 和 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 赋比兴 《淮南子》 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
1、契 后稷
2、《虞书》
3、阴阳 名
4、编年史
5、《九辩》
6、纪行赋 述志赋
“悲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 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 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创世神话 《七发》 互见法 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答案:
1、巫文化 礼乐
2、《山海经》
3、褒贬
4、《庄子》 《孟子》
5、陈四方之恶 崇楚国之美
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7、《刺世嫉邪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四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时代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不是士人,而是。
2、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绵》、《皇矣》、《大明》。
3、“狐假虎威”出自,“儒以诗礼发冢”出自。《橘颂》出自屈原的。
4、宋玉的《九辩》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 主题,而枚乘的《七发》中以 的描写最为精彩。
5、东汉的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 的《吴赵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和王符 为代表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神话 风雅颂
纪行赋
左传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是什么? 2、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请以《逍遥游》为例,试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2、试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答案:1巫觋
2、《生民》 《公刘》
3、《战国策》 《庄子》
4、“悲秋” 观潮
5、赵晔 《潜夫论》
《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五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2、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3、《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4、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 》、《 》。5、司 马 迁 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 是:
6、东汉末年,赵壹创作了述志赋作 《 》。
7、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8、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
吕氏春秋
纪行赋
风雅颂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九歌》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2、《史记》的人物刻划有什么特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艺术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答案:
1、巫觋
2、甲骨文
3、语录体 对话式论辩文
4、《吊屈原赋》 《鵩鸟赋》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刺世嫉邪赋》
7、秦嘉
8、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六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周代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衰落,文化成了主流。2、是经过孔子修定的 的编年史。3、《涉江》、《哀郢》是屈原 中的作品。4、枚乘的 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5、东汉的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 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的《论衡》、王符 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6、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 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7、张衡的《同志歌》是一首 言诗,《四愁诗》是一首 言诗。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创世神话
《子虚》《上林》
互见法
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诗经》的怨刺诗有什么特点? 2、《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四、论述(40分,每题20分)
1、试以《逍遥游》为例,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2、《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哪些特点?其对后代文人有什么影响?
答案:
1、礼乐
2、《春秋》 鲁国
3、《九章》
4、《七发》
5、赵晔 《潜夫论》
6、班固
7、五 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七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 最有神话学价值。2、《战国策》突出表现了 思想,反映了 的人生观。3、《离骚》的含义,司马迁认为是 的意思。
4、刘向的、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诫说教之意。
5、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组成。
6、张衡不仅创作了 那样表现出传统特色的京都大赋,同时,他还写了《思玄赋》、等抒情之作,也写过 言诗《同声歌》。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
汉乐府民歌
述志赋
《淮南子》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是什么?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左传》的艺术成就有哪些?试举例具体分析。2、《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试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
1、《山海经》
2、纵横家 纵横家
3、遭受忧患
4、《说苑》 《新序》
5、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6、《二京赋》 《归田赋》 五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八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中国社会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2、诗经中,风即,雅指,颂是。
3、是宋玉的代表作,其中最动人的是对 的描写。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 主题,实由此发端。
4、汉初,为了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写过,贾谊写过。5、《洞箫赋》的作者。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
汉乐府民歌
《七发》
《论衡》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2、《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魅力有哪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试具体分析。2、《史记》的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特点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答案:
1、巫觋
2、各地区的乐调 朝廷正乐 宗庙祭祀之乐
3、《九辩》 秋景 悲秋
4、《新语》 《新书》
5、王褒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九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1、《诗经》中的 主要是一些怨刺诗。2、西汉初,“诸子百家”总括为“、儒、墨、名、法、之家”。3、《离骚》的含义,司马迁认为是 的意思。
4、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 》,主旨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晁错承之而作《 》,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5、班固的《 》开创京都赋的范例,其后张衡的《 》 以规模宏大被称为汉代京都赋之极轨。
6、汉末文人五言诗中,郦炎的作品今存《 》二首,蔡邕的五言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
风雅颂
《春秋》
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诗经》展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生活? 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以《逍遥游》为例,试论述《庄子》散文艺术成就。2、《史记》的风格特征有哪些?试举例论述。
答案:
1、“变风”“变雅”
2、阴阳 道德
3、遭遇忧患
4、《论积贮疏》《两都赋》 《二京赋》
6、《见志诗》 《翠鸟诗》
诗《 论贵粟疏》》、《 5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十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甲骨卜辞和 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2、《战国策》突出表现了 家思想。
3、汉初,为了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写过,贾谊写过《新书》。
4、《淮南子》原名,是淮南王 招致门客编成。
5、《洞箫赋》的作者是,《归田赋》的作者是。
6、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 一事。
7、《史记》全书体例由十二、十表、八书、三十,七十列传组成。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
赋比兴
汉乐府民歌
纪行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左传》的人物语言描写成就有哪些? 2、“古诗十九首”展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具体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2、班固的《汉书》和《史记》在叙事艺术上有哪些不同?试举例分析。
答案:
1、殷商铜器铭文
2、纵横
3、《新语》
4、《淮南鸿烈》 刘安
5、王褒 张衡
6、西汉缇萦救父
7、本纪 世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西昆派以杨亿编《 》一书而得名。
2、与晏殊同时的词人张先,曾以“ ”被传为“桃杏嫁春风郎中”。
3、《嘉祐集》的作者是。
4、为了纪念在南郑这段有意义的生活,陆游后来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 》。
5、辛派词人有陈亮、、刘克庄和刘辰翁等。
6、,歌尽桃花扇底风。
7、元代水浒戏剧目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 和高文秀。
8、元散曲包括 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家。
10、自胡马窥江去后,犹厌言兵。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宋初诗坛三派 易安体
正话 元代四大悲剧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2、陆游《钗头凤》一词因何而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论述(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点
2、简析高明的《琵琶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
5、“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6、“……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7、“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如吾两人耳。”
9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计24分):
1、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为了说明顺应自然、忘却自我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通过鲲鹏与蜩、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一系列的比喻对比,说明人与万物皆有所待而不得逍遥的事实,并从齐物的角度自然证明了真正逍遥的境界。(6分)《逍遥游的》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奇特的构思和及其丰富的想象上,如文中层层推进对比论证的使用和对鲲鹏变化的描述;其二表现在丰富词汇的熟练运用和对事物的自在描绘上。(6分)
2、简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
辛弃疾的《摸鱼儿》主要通过传统的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词人壮志难申的身世之感和深切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9分)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词能以婉媚的儿女情态曲折地体现出“化为绕指柔”的英雄情怀。(3分)
四、论述题(30分):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他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5、“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9、“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翻译题(18分):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计24分):
1、简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这首诗结合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和对人民的了解,表白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忧世济民的执著意愿。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同时联系他在骊山的所见所感,预示了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倾泻出诗人无比深广的忧愤。诗人对唐代社会的弊病把握准确,诗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时代的先驱者,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诗史”性质。
2、简析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散文的名篇。文章以“病梅”象征被病态社会扼制和摧残的人才。前半部分写造成“病梅”的原因在于人们病态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才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戕害;后半部分写“疗梅”,作者发誓要拯救那些被扼制和摧残的人才,最后更表明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志向和决心。此文托物言志,立意深刻,与其说是记叙文,不如说是言简意赅的政论文。文章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感情色彩浓郁,通篇贯穿着一种难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四、论述题(30分):试析孟浩然《临洞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游湘地,张说贬官岳州时。作者写此诗赠张丞相,希望得到他的引荐。诗中生动描绘了秋汛期间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委婉表达了自己急于求仕的心情。这是一首干谒诗,但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怀糅合在一起,使人不易看出干谒的痕迹。特别是前半首写景,不仅充分表现了洞庭湖动人气魄的气势和声威,而且借以象征唐王朝开明强盛的现实,为后半首的述志作了铺垫和暗示。此诗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xí)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4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6已。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8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祸患吗?
三.简答题(24分)
1、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为了说明顺应自然、忘却自我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通过鲲鹏与蜩、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一系列的比喻对比,说明人与万物皆有所待而不得逍遥的事实,并从齐物的角度自然证明了真正逍遥的境界。《逍遥游的》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奇特的构思和及其丰富的想象上,如文中层层推进对比论证的使用和对鲲鹏变化的描述;其二表现在丰富词汇的熟练运用和对事物的自在描绘上。
2、简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
辛弃疾的《摸鱼儿》主要通过传统的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词人壮志难申的身世之感和深切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词能以婉媚的儿女情态曲折地体现出“化为绕指柔”的英雄情怀。
四、论述题(30分):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他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得眠。
6、多情自古伤离别,7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9、“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翻译题(18分):
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计24分):
1、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他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2、请赏析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冷月无声)
这首词为词人东下游淮扬时作。当时金兵屡次南侵,致使扬州荒凉残破。作者目睹萧条的扬州,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歌咏此诗,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上片写他的所见实景及实际感受,着重写经历战乱后扬州的萧条、空阔、冷清和荒芜的面貌;下片深化,主要在形象、感受和意境的扩大,作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感情悲凉。这首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词人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写昔日之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四、论述题(30分):请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刘邦:虚伪、奸猾的小人的形象,他岁有善用能臣的一面,但粗鄙、多疑,在整个事件中他始终是胆战心惊的,惟恐丧命。
项羽:仁而爱人、守约重义的贵族将领的形象,他直率,不善计谋,刘邦只是恭维了他几句、道个歉,他就宽恕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