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走进老舍》

时间:2019-05-15 02: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分析《走进老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分析《走进老舍》》。

第一篇:教材分析《走进老舍》

走进老舍

——研说教材之文学单元解析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今天我就“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文学单元”的内容进行教材解读——走进老舍。老舍是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熠熠闪光,令人振奋,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现今,在小学及初中高中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及补充教材共收录老舍作品40余篇,如:《草原》、《我们家的猫》、《养花》、《豹突泉》、《林海》等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篇。

一、纵横联系

说内容

《走进老舍》来自小学冀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文学单元。文学单元是冀教版小语教材的特点与亮点之一,分别穿插在中高年级段的下册教材中。

三年级下册的文学单元介绍了“安徒生”,让孩子们从可以接受的童话入手,走进名家。四年级下册,安排的是“冰心”,让孩子们体会冰心的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到了五年级,进入第三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后,教材为我们打开了追寻李白的天地。六年级下册推荐的是老舍,老舍的作品堪称“经典”,他的作品就不仅是让学生读读而已了,而是要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

这四个各具特色的文学单元组成了文学单元系列,从国外的安徒生,到中国文学“常青树”冰心,从诗仙李白,再到“平民作家”老舍,可以说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给学生打开了一个相当广阔的语文学习世界。

二、深入编排

说意图

有教师可能要产生疑问:学生所学习的一篇篇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冀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什么还要单设文学单元呢?

请看整个文学单元的编排意图

1、让学生得到更深邃的精神滋养

文学单元所选取的都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李白、安徒生、冰心、老舍。他们的作品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孩子们在读他的作

品的时候,所传递的真善美思想就会渗透学生的血液中,给学生以精神滋养。

2、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语言滋养

古今中外的名家大篇大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峰。文学单元的设立,为学生口味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学生长时间浸润在这样的作品中,就会得到更丰富的语言滋养。

3、引领学生读书,激发读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量要不少于145万字。文学单元的设立重在引领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正是编者的用意所在。

整个文学单元总目标:既读作品又读作家,引领学生读名家名篇,把学生领入文学殿堂。

三、解读教材

说作家

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从以下四方面来解说:

心随母亲行

老舍出生于贫民家庭,一岁半丧父,姐弟几个和母亲相依为命。老舍笔下的母亲不识字,话也不多,却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待人真诚忍让,善良坚韧等品质,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给予了老舍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作者说“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有来得及报达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文中这样写到:“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唉!心痛,心痛!”

深情寄大故乡

老舍1931年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做过四年教授,其间他“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因而济南成了老舍的“第二故乡”。他对济南有着浓厚的感

情,他把许多美丽的文字留给了济南。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浓情致,更给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热血洒大众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是他那个时期的作品。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把目光投向劳苦大众,他的心血为劳苦大众抛洒,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生活多情趣

慈爱、开朗、幽默,会生活、多情趣,他是个兴趣广泛的杂家:打拳、养花、喝茶、养猫、绘画、书法、收藏古玩、说相声等,有二十多种。

四、有效整合 说建议

一区别:处理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区别对待。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在精读教学中,教师对积累语言,理解文章,体会情感,掌握表达方法等都要进行指导。这些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巩固、迁移、运用,需要略读课文来承载。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用“法”服务。精读课文要“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略读课文要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唱主角。

如何有效突破精读课文的教学呢?

抓关键词主动探究品读

《我的母亲》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通过自读思考交流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抓关键词品读每一部分内容。文中写道“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母亲做事永远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也都洗得雪白。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

爽爽。”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俭诚实,做事认真的人。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给邻居帮忙,她总是跑在前面,宁吃亏,不斗气。”可看出母亲为人处事不怕吃亏的特点。

母亲有着软而硬的性格。皇帝跑了,丈夫死了,联军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这惊恐,这紧张,这艰险岂是一个软弱的寡妇所能承受得起的?但是母亲心横起来,不慌不哭,总是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是那么善良坚强。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家探望母亲,母亲喜出望外而“笑”,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先是“愣”住了,然后半天才“叹出一口气”,临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孩子!”语言听起来很平常,却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

读书与思考结合体会乐趣

《养花》一课,我们采用读书与思考相结合,体会乐趣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养花的乐趣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读与思结合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找出文章中心句,即最后一段,最后体会养花的乐趣,明白道理: 生活中有成功也不有失败,这样才是充满乐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无泪只有笑,生活平淡无味。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充满奋斗的一生。

循情感

品味语言特色

《母鸡》一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篇文章运用了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讨厌”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自己”,而“不敢再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作为鸡妈妈是“那么负责,那么慈爱,那么勇敢,那么辛苦”。文章通过对母鸡动作神态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只普通而又伟大的鸡妈妈形象。文章中写道:“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由赞美鸡妈妈到赞美全天下的母亲。

作为语言大师,在《母鸡》中,老舍运用的几乎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略读教学

《祥子买车》可以依照三部曲进行,一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二读课文,品味性格特征;三读拓展,选取片断给学生听,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二结合

结合一: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堂教学讲究一个“精”字,而课外阅读则讲究一个“博”字,“精”与“博”是密不可分,就像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其实这一单元我们只是为孩子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就像一个集束炸弹,老师只是给了孩子一个爆炸的点: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孩子们走进了老舍;而爆炸的真正目的是引领着他们走进鲁迅、走进郭沫若,走进更多的名家,走进更广阔的文学世界。谁也无法想象今天的这个爆炸点将会在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中有多大的影响。今天我们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习题、试卷、测验等,可这样的评价手段很难全面检测到孩子们在这个单元的收获。所以,我们的评价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孩子们是否读懂了文章,是否走进了老舍,是否让孩子们通过广泛的阅读找到了自己的根!万千的文章,万千的阅读,其目的只有一个——“落叶归根”!

结合二:感悟写法与课外练笔相结合

三落实

落实好口语交际、落实好综合学习、落实好语文活动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常常伏在桌边,擦去如注的汗水坚持写作,就像他为自己起的名字“舍予”一样,舍弃自我,忘我工作,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给了别人。他曾这样给自己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这就是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语言大师老舍,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向前,向前„„

最后我想用巴金先生的话作为结尾:“老舍先生永远活在他的作品中,活在一代代读者心中,活在人民中间。”

谢谢大家!

第二篇:走进教材

走进教材“赏”鲁迅

安徽省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杨坤

(邮编:235159)

鲁迅是中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的作品自建国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他丰富的思想和伟大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是语文教材中选文最多的作家,现行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学段共选鲁迅的作品九篇,包括 散文和小说,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既可以单篇赏析,又可以综合品味。尤其是我们把这九篇文章一起来赏读,我们会更加清晰的走进鲁迅、认识鲁迅,我们会品读出他的“喜、怒、哀、乐”,会赏析出他的“情、义、悲、赞”。

一、走进《社戏》品其“喜”

鲁迅先生外表冷峻,实则内心的情感特别丰富,《社戏》这篇小说,先交代了平桥村的背景,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后写了“我”在平桥村的乐事,放牛被牛“戏”,钓虾“我”独享。“我”在平桥村最大的乐趣是去赵庄看社戏,“我”和小伙伴们行船月夜下,尽享江南水乡月夜美景,皎洁的月光,朦胧的水汽,美轮美奂的舞台,“我”自失起来。看戏归来偷吃罗汉豆,一群孩子又疲惫又饥饿,听说罗汉豆正望相,于是他们来了精神,偷豆、剥豆、煮豆,豆熟了,孩子们围着吃,任凭船儿飘荡西东。

二、走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品其“怒”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把手中的笔当作最为锋利的武器同反动的势力作斗争。他的革命精神表现在他的战斗作品中,被选入九年级(上)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这样的作品,作者针对“

九、一八”事变以来,有些人散布对抗战的悲观论调,旗帜鲜明的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的观点。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三、走进《故乡》品其“哀”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一九二一年的一篇著名小说,作品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小农经济的衰败景象,“我”看到故乡的萧条,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是悲凉的;“我”见到儿时的好友闰土如今变得迟钝、麻木、恭敬,“我”的心是悲哀的;“我”看到年轻貌美的杨二嫂变得尖酸、自私、刻薄、庸俗,“我”的心是哀伤的;远离了老屋,儿时的故乡模糊起来,“我”的心是失望、哀痛的。

四、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品其“乐”

“百草园”自然风物优美,是我的“乐园”,走在碧绿的菜畦上,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玩耍在光滑的石井栏,倾听鸣蝉的长吟,欣赏蟋蟀的弹琴,“会”蜈蚣、“戏”斑蝥,拔何首乌、吃覆盆子。夏夜乘凉听故事,冬日雪地又捕鸟。三味书屋读书之余,折梅花,寻蝉蜕,先生读书入神还可描画画。快乐的童年,无尽的乐趣。

五、走进《风筝》品其“悲”

《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看到北方冬日里的风筝,想到自己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想到了童年的辛酸往事,“长兄如父”的他,坚决反对小弟放风筝,甚至踏坏小弟即将做好的风筝,多年后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想弥补,然而却永无机会,因而心中一直笼罩着这份悲哀之痛。

六、走进《雪》中品其“赞”

《雪》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文中作者描绘了南方雪的温润、美艳,赞美了南方雪地里的勃勃生机。而作者更着力赞美的是北方的雪,赞美它的倔强和抗争精神。

七、走进《藤野先生》品其“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留学日本时期的散文,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科学校学习的两年里,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深深的感动作者,说他是:“在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的一个”。细读此文,我们会品出鲁迅先那浓浓的尊师之情。

八、走进《阿长和山海经》品其“义”

阿长是作者童年时的保姆,她粗俗、繁琐、唠叨,又曾谋害“我”的隐鼠,“我”憎恶她。可是,当她给“我”买回《山海经》时,“我”全体都震悚起来,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几十年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宽厚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此的回忆,如此的祝愿,足见鲁迅先生的情义至深。

总之,我们在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若能横向的比较一下,我们会更加真切的走进鲁迅,也会更全面的理解鲁迅的精神。

第三篇: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材分析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材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前面已经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已经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在前面两节的调动下,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已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这一节的内容便是要将各种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以及洗涤仪器的方法教给学生。

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同玩好一种游戏一样,掌握好游戏的规则是取得一步步胜利的基础。掌握了化学实验室里的各种规则、操作就是让学生产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开始。

在本节内容中知识目标相对简单,没有理论知识,全部为基本规则和操作,但在整个化学的学习中却是非常重要的!药品取用、物质加热、洗涤仪器,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各种操作,课本中安排了7个插图,直接简洁的给出了正确的姿势步骤。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训练;此外,书中安排的2个讨论,1个活动与探究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各种操作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着一种科学谨慎的求知态度,让他们感受的科学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严重性。既然制定了这些规矩,在思索这些规矩合理性的同时,更要意识到对其忽视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本节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掌握本节知识,然后使规范的操作成为习惯,并且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思考习惯,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将收益终身。所以这节课作为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掌握基本技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习得一种科学的、谨慎的探索精神。在技能与精神具备的条件下,教师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望。

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在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一节,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过程,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所学结论,发现不同之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第四篇:走进老舍故居,来到艺术殿堂

老舍故居给我的感受

6月15日,青岛62中初一三班的同学们来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青岛老舍故居”,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现代真正的“艺术殿堂”。

70多年前,老舍先生以诞生在青岛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响彻全国,如今已风靡全球。他的《骆驼祥子》被译成30多种文字,光是俄语版就发行了70多万册。2002年,德国、法国、瑞士不约而同地出版了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可想而知,老舍先生的影响力不是可以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我原本以为老舍先生只会写作,原来老舍先生对中国武术也有一定的研究啊!”这是我们看到老舍先生生前经常挥舞的兵器中,发自肺腑的感叹!

老舍先生生活极有规律。起得早,不贪睡。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拳。老舍家境贫寒,自幼身体不好,22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病好之后,开始锻炼身体,从此就和拳结下了不解之缘。最早是练剑术。老舍先生不仅会舞剑,而且奔得烦有心得,居然编了一本《奔剑图》。可见老舍先生的武功好生了得!

看着老舍先生书房中用硬木制成的书桌上,摆放着先生生前用过的眼镜和钢笔,瞩目思人,我仿佛看到老舍先生坐

在书桌前拼命写作的情景。而台历永远定格在1966年8月24日这个令亿万人心痛的日子,这一天,先生辞世离去……

可以告慰先生的是:您所热爱的北平正在焕发着蓬勃朝气;您热爱的祖国正在与世界同步起飞。

参观老舍纪念馆,使我加深了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人民艺术家、世界级文化名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老舍的了解。

老舍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先生的作品永远启迪后人。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永远活在善良、向上、进取的人们心中。

第五篇:老舍先生读后感分析

《老舍先生》读后感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请看看老舍是如何写济南的山的吧: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春风》)

--这是秋天济南的山。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些印象(续六)》)

--这是冬天济南的山。

“绿树的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因为绿树太密了,所以看不见树后的房子与山腰,使你猜不到绿荫后面还有什么;深密伟大,你不由的深吸一口气。”“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绿的。山前的田,绿的。一个绿海,山是那些高的绿浪。”(《非正式的公园》)

--这是夏天济南的山

再请看老舍是如何写济南的水的:

“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一些印象(续四)》)

--这是济南的秋水。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了来了。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

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些印象(续五)》)

--这是济南的冬日之水。

试问,从古至今有哪一位文人雅士,能象老舍这样对济南的山水如此相熟、相亲、相知,而又写得这么富有诗意、这么触手可及的呢?

如果济南的山水有知,仅凭这些不朽的文字,它们就完全可以认定是遇到一位千古知己了!

然而,我们的老舍并未就此止笔。

千佛山、趵突泉和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名胜。老舍对当时的这三大名胜似乎颇有微词,称它们: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专门的文字描写了它们。

除了在多篇文中都为千佛山写上几笔外,老舍还有专篇写趵突泉,专篇写大明湖的。在《趵突泉的欣赏》里,他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可传千古的文字: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写了济南的山水之胜,老舍并没忘济南的物产之美。

那鲜、白、伟丽、晶亮、细润、甜津津的济南大葱,那大明湖的水产“三美”--蒲菜、茭白、白花藕,甚至还有那亭亭玉立,既可观赏又可佐酒吃的白莲花(见《吃莲花的》)等等,无不见诸于文字。

这样,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那大城楼、石城墙,那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历山、鹊山、华山、历下亭、铁公祠、北极阁、开元寺古石塔,夏目的荷花,春天的杨柳,蒲菜、茭白、白花藕,甚至大明湖游船上漂亮的对联等等--济南的山山水水、风风物物,就尽入老舍笔下了。

个„湖‟,而是被人工作成了许多„水沟‟”,“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在《广智院》中,老舍写了济南没有开启民智的社会教育,民众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理由轻慢“洋鬼子”办的广智院。

在《药集》中,老舍写了那成捆成捆的用作治病的中药材--橘皮上一层黑泥,柴胡上沾着马粪,人们毫无卫生观念。

在《耍猴》中,老舍写了没有文化的市民不知体育为何物,视现代体育为“耍猴”。

在《估衣》中,老舍写了无知的乡民在商埠争相购买东洋破烂--日本估衣,并不知抵制仇货是怎么回事儿。

在《国庆与重阳的追记》中,老舍写了民众缺乏起码的启蒙和爱国教育,国难当头照样热热闹闹地登千佛山,并没有多少人把“

九、一八”、“

五、三”这些国耻日记在心上。

在《三个月来的济南》和《吊济南》中,老舍痛陈济南的亡城之危,写了面对外侮民众的麻木、散漫和缺乏组织,写了士兵的英勇抵抗,写了官员的敷衍和军阀的昏聩。

在这些文章中,老舍很留意济南的市政建设,关心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更关注他们精神上的贫瘠和缺乏启蒙。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一系列散文中,老舍是用了两套笔墨、两种色调,“一半恨一半笑的”来写济南的。他用充满诗意的,十分欣赏、赞美的亲切语调来写济南独一无二的山水之胜,而惋惜由于当局的马虎、敷衍、无规划以及民众的贫困、因循、愚昧使这天然之美大为减色;他用幽默、冷峻的笔调来写社会的灰暗、落后和民众的愚昧、麻木,而予以善意的针砭和调侃。

这些或幽默或庄重、或愤世或嫉俗的文字,无一不透露着一种含泪的微笑,一种急欲疗救而导致的焦灼,和因爱之深而产生的恨之切。

老舍作为济南一位并世无二的知音与知己,不仅表现在他为济南写了一系列无人可以企及的优秀散文,勾画出一个30年代相当完整的济南,那些描写济南山水的不朽文字脍炙人口,可传千古;更体现为他对济南,有一种深刻的文化上的感知与认同。

由老舍来济南之前的经历看,古都北京旗人文化圈里的生活养成了他早年的文化性格,出国前他对中原文化了解的并不多。1930年初老舍乘海轮由新加坡回国,不久即应邀来到济南。济南以它质朴的情怀接纳了这位在海外漂泊了六年的游子,氤氲着浓郁中原文化气息的古城开阔了老舍的文化视野。

在这块厚土上很容易找到自己新生命的契合点的老舍,很快就融入到济南的文化环境中。在这里,他愉快地生活了四年,勤奋地创作了四年,深阔地吸纳、思索了四年。济南四载,成为他整个人生历程中一段最为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美好时光。

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影响到老舍对济南的感情和认识。应该说,对城市和城市的生活方式,老舍自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判代城市治理观。

不仅如此。

离开济南之后,对一个新生的、更清醒更合理的济南的憧憬,对济南无比的怀念,更在老舍的心中凝聚、幻化成一个美好的“济南梦”--“我将看到那城河更多一些绿柳,柳荫下有白石的小凳,任人休息。我将看见破旧的城墙变为宽坦的马路,把乡郊与城市打成一家;在城里可望见南山的果林,在乡间可以知道城内的消息。我将看到大明湖还田为湖,有十顷白莲。我将看见趵突泉改为浴场,游泳着健壮的青年男女。我将看见马鞍山前后有千百烟囱,用着博山的煤,把胶东的烟叶制成金丝,鲁北的棉花织成细布,泰山的樱桃,莱阳的梨,肥城的密桃,制成精美的罐头;烟台的葡萄与苹果酿成美酒,供全国的同胞享用。还有那已具雏型的制钟制钢,玻璃磁器,棉绸花边等等工业,都能合理的改进发展,富国裕民。我希望济南成为全省真正的脑府,用多少条公路,几条河流,和火车电话,把它的智慧热城的清醒的串送到东海之滨与泰山之麓。”(《吊济南》)

老舍在《三个月来的济南》中,坚定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的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然而,遗憾的是,此一去,老舍终于没有能再回到济南。

但,他毕竟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留给后人了。使后来我们每一个想了解济南,喜欢济南的人,都不能不读读这些优美的文字

下载教材分析《走进老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分析《走进老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走进教材学会观察

    走进教材学会观察 ——读《教给学生观察》有感假期继续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发现有这么一条:‘教给学生观察’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苏霍姆林斯基......

    教材分析

    故乡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

    教材分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