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
能力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的可贵,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爱的表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学习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把握文体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在议论文中进行对爱的记叙。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思路:计划用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的引领,通过比较学习和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比较、讨论解决问题,获取写作经验。教学用具:收集一些有关“爱”写作素材和名言警句,并配备较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乐),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思路:本课是堂写作课,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降低课堂教学难度,让学生学会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学会在议论文中的记叙写作,最后写一篇以“爱的奉献”为话题的议论文。
(一)导入:课前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不断播放一些有关“爱”的主题的图片,渲染一种情感氛围。
师说:同学们,谁能说说这组图片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母爱,不对是亲情„„ 是友情、还有人与人互相帮助„„
那组军人图片是说保卫国家,应该是爱国„„
那徐本禹和感动中国呢? „„„„
生答:是关于爱的方面
师说:不错,是关于爱的方面。那么同学们,今天就以“爱的奉献”为话题,来写一篇议论文如何? 生答:老师,还是写记叙文吧。
生答:就是,要不议论文写出来也象记叙文。师问:为什么?
生答:老师,这个话题太有话说了,一举例子就收不住了,怎么看怎么象记叙文。生答:就是,再用一点形容词,就更象了。众人乐。
师说: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一生小声说:还不是我们笨,不会写。
师说:不是笨,也不是不会写,你们想为什么记叙文就会写,一到议论文就不会了,那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明白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所以一写起议论文中的记叙,还是按照记叙文的写法写作,这自然就不行了。那好,今天我们就从如何写议论文中的记叙讲起。教学进度:
师说:老师先放两段文字,大家来看看各是什么文体。(放幻灯片)材料一:
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从小我便住在外婆家。7岁那年,因为妈妈工作的关系,我回到了家——一个全然陌生的家。父亲的脾气不好,妈妈处处忍让,但也没见他脸上露出过笑意,仿佛自己成为家中的元老是名副其实的。
他规定每晚六点以前必须开饭。有一次,母亲因烧鱼而晚开饭,父亲便一言不发,坐在那太师椅上。微胖的身驱,仿佛一个生锈的大水壶,只要一经加热,便可以沸腾。我不敢靠近,害怕会一触即发。那闸门式的嘴,好像只要一经打开,愤怒之词便会如潮水般涌来。
于是,每天我都循规蹈矩,不敢有丝毫犯规。一日,因汽车误班,我回到家时已六点半,我犹豫着,始终不敢进门,徘徊在家门口。父亲拖着生病的身子开门张望,发现我在门口。我转身想逃,还没来得及,就觉得肩头一松,书包已被拿下,莫非他要打我?我不敢往下想,但父亲只是拍拍我的头,带我进门。“饿了吗?”见我点头,便不住往我碗里夹菜。
材料二:爱,是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崇尚爱,尊重爱,奉献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上到爱祖国、爱人民,下到爱父母、爱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无不存在爱。正是这点点滴滴发琐碎的爱,才谱写了不朽的生活篇章。徐本禹正是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心,只身一人走向大山里,用温柔的双肩担负起不该属于他的那份重担;邰丽华对艺术的热爱为我们勾勒生命的蓬勃和人生的高洁;李春燕对父老乡亲们的爱使她成为照亮苗乡的月亮„„世界需要爱,我们人人都需要爱的呵护、爱的滋润。没有爱的世界,将是怎样的黑暗,我不敢想象。我只知道,有爱的世界就有光明,有爱的地方就有天空,你我伸出手来,让世界充满爱。师说:谁告诉我,这两个材料各是什么文体?
众生答:材料一是记叙文,材料二是议论文。师说:这里你们怎么分出来了?材料二也有记叙啊。生答:材料一有人物、故事情节,有描写,用了很多形容词,写得很详细、生动,材料二有论点,而且记叙也没有这么复杂。
师说:很好,大家能区分议论文和记叙文了。材料二中的记叙能不能象材料一那样写? 生答:不能。师说: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答:材料二是议论文,要有论点,记叙的内容要为论点服务。师说:很好,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么怎样在议论文中组织记叙的内容? 生答:议论文中的记叙,不要太长,最好短一些。生答:最好概括。
生说:记叙的部分要和论点有关,要为论点服务。
师说: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议论文中的记叙应注意什么。在议论文中表达方式必须以议论为主,如果偏离了这一点,那么,就可能喧宾夺主,造成对自己观点证明的损害,有时候,过分生动的记叙,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却偏偏是负的。严重的还可能完全破坏了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良好感觉。所以在议论文中的记叙应注意——(放幻灯片)
第一,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不得超过总字数的1/3,否则视为文体不当。
第二,议论的论据材料必须牢牢抓住跟论点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加以必要的复述,一般说来,作论据的材料都不适宜采用描写的方法复述,而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叙述。师说:同学们,现在还能不能再把议论文写得象记叙文了? 众生笑答:不能了。
师说:那好,接下来现在我们看看今天的话题:“爱的奉献”,你怎么理解,你想从那个角度写? 生答:人类生活离不开爱,需要关爱。生答:真爱不是占有,而是无私的奉献。
生答:爱能让绝望的人重燃生命之火,可以让落魄的人重新奋起,只要你我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
生答:人人多些善心和爱心,让社会充满爱。
师说:大家说的太好了,老师不及你们,说明同学们对于“爱的奉献”理解的很透彻,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同学们看看,从中选出一些材料看看哪些能够为自己的论点服务,你怎么把这些材料改造成适合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或者用已有的材料引出自己的论点。材料(放幻灯片):
1花园广场上,以为年轻的母亲正在教可爱的儿子学步,儿子走路一摇一晃,很不稳定,母亲在前面招着手示意儿子向前,突然,儿子摔倒了,哇哇的哭的很伤心,小手不停的挥着要母亲拉他,而母亲虽然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却并没有向前扶他,而是说:“好宝宝,自己起来!”儿子正大了眼睛,似乎听懂了母亲的话,艰难的爬了起来。母亲笑了,拍拍儿子的小脑袋,儿子也“咯咯”的笑了„„ 2唐山大地震的某监狱,狱墙倒塌,有许多犯人都爬出来,但他们并没有逃跑之意,而是在唯一的一名狱警的指挥下去营救被压在废墟中的狱友和狱警。有的犯人被弄的鲜血淋漓,有的犯人的伤口化脓要用吸管去吸,一个当过医生的犯人毫不犹豫的用嘴吸,解除了那个人的痛苦。伊拉克战争后,废墟一片,到处是简陋的大棚,饥饿的难民。终于,有一天,一辆辆卡车快速驶来,把一批批货物,送到每一个难民的手中,难民们都感动了,在泪光中看着一颗颗来自四面八方充满友爱的心。一场森林火灾后,护林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像雕像般保持着一种姿态的烧焦的鸟儿,惊奇的护林员用树枝轻轻的拨了拨那只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翅膀底下钻了出来。原来为了不让灾难降临到幼小的孩子们身上,它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但它没有。
5美国有一位亿万富翁,匿名捐款25年,总额达2.7亿美元。一家慈善机构在多次接到他的捐款后,找到了他。
身份暴露后,记者蜂拥而至,当问到:“你在什么情况下捐款时。”他说:“在我感到最富的时候”。“那么何时是你最富的时候?” “在我想捐款的时候!”
金钱代表着富有,然而一个人最富的时候不见得是钱最多的时候,只要有一颗朴素的爱心,那他就是最富有的人。
6一个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到黑人难民营搞调查研究,其中一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前途作预测,结论令人沮丧,200名孩子无一例为地被认为“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
很多年过去了,老教授的继承者带着好奇心又来到这里,令人惊奇的是,200名孩子大都已成功,而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小学教师,继任者找到了这个迟暮乏年的教师,她说了很平常的一句话:“我爱这些孩子。”
7一个叫邦妮的少女,身患重病,不久就要离开生活了16年的小镇,一想到自己的病,她不禁十分辛酸。
她来到镇上的一家俱乐部,观看那里的篮球训练。当她看到一个被同伴轻视的小男孩不能上场时,同情之意油然而生。在门口,她听到了这个叫罗杰的男孩与母亲的对话。从中了解到,罗杰家要搬家,他想明天得到上场的机会,尽管他知道这不大可能。邦妮很想帮助他,于是找到了罗杰的队友,与他们协商。
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邦妮想最后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她答应那些孩子,只要他们让罗杰上场,自己就将一串价值不菲的紫水晶项链送给他们。后来,正因为有了邦妮的帮助,罗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从而改变的他的一生。学生思考,重新组织材料,师生相互交流。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我们记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常常出现记叙的,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但是,写议论文就该把中间过长过细的记叙删除掉,把一件复杂的事化解成几件简单明了的事,让这些事变支撑论点的一个又一个论据。一定要明白的是,3 就议论文而言,写一个人也好,叙一件事也罢,再长再精彩的记叙,也只能算一个论据。这点希望同学们记住。
作业:以“爱的奉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教学后记:
这节课是一节写作课,总体上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写和运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领,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关于“爱的奉献”的部分展开不够。
第二篇: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8课 论语导读》教案 新人教必修1
《论语》导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3.自身学习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内蕴,端正学习,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文言阅读能,体会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2.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的片段并且尽
背诵。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是志在报国又
重用的闲人,又是
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秀的有72人。他
优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 1 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人的思想逾两千余年。
儒家学说
文化的主流,了
古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要
“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
发展。孔子
文明的“天下人尊为
和弘扬了人
要“仁民”,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的人生观和
人与人之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文化的先驱:孔子
孔子的卓越
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和思想
深远,他才被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
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墨家
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
。
,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与儒家对立,商鞅,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当时民间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
孔子,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
;要
民主与科学的精神,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心理结构的改造。
民族文化*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林批孔”运动。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知天命耳顺内心有
定力去对抗外界。
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
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
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日本的现代化过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推崇。”
是1959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的熏陶。” 是无法克服那些
和挫折的。”
新加坡大的都受过儒家价值观
了
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
三、《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非常,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的编纂体例,每一条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
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只是大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
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译、背,积累工作。
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教学: 的片段并且尽
背诵。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 4
2、教学难点: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习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
性。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的结果
打印。
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
2、阅读课文,思考:《论语》
涉及到哪些的内容,体现了孔子。
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这节课让
二、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一起
文本,走近孔子,对孔子做
积累工作。
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
记录并随时补充的结果的见解。传阅学习。更的。
学生课外作业,读、译、背,1、学生按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
2、各的理解。其余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并打印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决完毕,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语》 涉及了哪些的内容,体现了孔子
观点?
了。请速度文本,思考:《论: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 5 想。
四、教师学生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
墨家
看法
孔
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先秦法家学说想对立,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环和纲常伦理来其封建统治。,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是
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
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
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
孔子“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人难养也”让女性不高兴,时代在观点
完全认同,他的“唯女子和小
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社会在进步,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法抵挡的。当然。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治国理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
无数的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千多年来照亮历史与
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
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
孔子活
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
世界的生活仍然的意义”。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
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
“正名”吗? 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对孔子的2、请阅读《论语》,颁给孔子的颁奖词。,以《我为孔子正名》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 7
第三篇: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能力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爱的可贵,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爱的表达,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学习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把握文体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在议论文中进行对爱的记叙。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不断播放一些有关“爱”的主题的图片,渲染一种情感氛围。
师说:同学们,谁能说说这组图片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母爱,不对是亲情„„
是友情、还有人与人互相帮助„„
那组军人图片是说保卫国家,应该是爱国„„
那徐本禹和感动中国呢? „„„„
生答:是关于爱的方面
师说:不错,是关于爱的方面。那么同学们,今天就以“爱的奉献”为话题,来写一篇议论文如何?
生答:老师,还是写记叙文吧。
生答:就是,要不议论文写出来也象记叙文。
师问:为什么?
生答:老师,这个话题太有话说了,一举例子就收不住了,怎么看怎么象记叙文。
生答:就是,再用一点形容词,就更象了。
众人乐。
师说: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一生小声说:还不是我们笨,不会写。
师说:不是笨,也不是不会写,你们想为什么记叙文就会写,一到议论文就不会了,那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明白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所以一写起议论文中的记叙,还是按照记叙文的写法写作,这自然就不行了。那好,今天我们就从如何写议论文中的记叙讲起。
教学进度:
师说:老师先放两段文字,大家来看看各是什么文体。(放幻灯片)
材料一:
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从小我便住在外婆家。7岁那年,因为妈妈工作的关系,我回到了家——一个全然陌生的家。父亲的脾气不好,妈妈处处忍让,但也没见他脸上露出过笑意,仿佛自己成为家中的元老是名副其实的。
他规定每晚六点以前必须开饭。有一次,母亲因烧鱼而晚开饭,父亲便一言不发,坐在那太师椅上。微胖的身驱,仿佛一个生锈的大水壶,只要一经加热,便可以沸腾。我不敢靠近,害怕会一触即发。那闸门式的嘴,好像只要一经打开,愤怒之词便会如潮水般涌来。
于是,每天我都循规蹈矩,不敢有丝毫犯规。一日,因汽车误班,我回到家时已六点半,我犹豫着,始终不敢进门,徘徊在家门口。父亲拖着生病的身子开门张望,发现我在门口。我转身想逃,还没来得及,就觉得肩头一松,书包已被拿下,莫非他要打我?我不敢往下想,但父亲只是拍拍我的头,带我进门。“饿了吗?”见我点头,便不住往我碗里夹菜。
材料二:
爱,是我们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崇尚爱,尊重爱,奉献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延续到今天。
上到爱祖国、爱人民,下到爱父母、爱朋友,我们的生活中无不存在爱。正是这点点滴滴发琐碎的爱,才谱写了不朽的生活篇章。
徐本禹正是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心,只身一人走向大山里,用温柔的双肩担负起不该属于他的那份重担;邰丽华对艺术的热爱为我们勾勒生命的蓬勃和人生的高洁;李春燕对父老乡亲们的爱使她成为照亮苗乡的月亮„„
世界需要爱,我们人人都需要爱的呵护、爱的滋润。没有爱的世界,将是怎样的黑暗,我不敢想象。我只知道,有爱的世界就有光明,有爱的地方就有天空,你我伸出手来,让世界充满爱。
师说:谁告诉我,这两个材料各是什么文体?
众生答:材料一是记叙文,材料二是议论文。
师说:这里你们怎么分出来了?材料二也有记叙啊。
生答:材料一有人物、故事情节,有描写,用了很多形容词,写得很详细、生动,材料二有论点,而且记叙也没有这么复杂。
师说:很好,大家能区分议论文和记叙文了。材料二中的记叙能不能象材料一那样写?
生答:不能。
师说: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答:材料二是议论文,要有论点,记叙的内容要为论点服务。
师说:很好,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么怎样在议论文中组织记叙的内容? 生答:议论文中的记叙,不要太长,最好短一些。
生答:最好概括。
生说:记叙的部分要和论点有关,要为论点服务。师说: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议论文中的记叙应注意什么。在议论文中表达方式必须以议论为主,如果偏离了这一点,那么,就可能喧宾夺主,造成对自己观点证明的损害,有时候,过分生动的记叙,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却偏偏是负的。严重的还可能完全破坏了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良好感觉。所以在议论文中的记叙应注意——
(放幻灯片)
第一,议论文中的记叙性文字不得超过总字数的1/3,否则视为文体不当。
第二,议论的论据材料必须牢牢抓住跟论点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加以必要的复述,一般说来,作论据的材料都不适宜采用描写的方法复述,而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叙述。
师说:同学们,现在还能不能再把议论文写得象记叙文了?
众生笑答:不能了。
师说:那好,接下来现在我们看看今天的话题:“爱的奉献”,你怎么理解,你想从那个角度写?
生答:人类生活离不开爱,需要关爱。
生答:真爱不是占有,而是无私的奉献。
生答:爱能让绝望的人重燃生命之火,可以让落魄的人重新奋起,只要你我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
生答:人人多些善心和爱心,让社会充满爱。
师说:大家说的太好了,老师不及你们,说明同学们对于“爱的奉献”理解的很透彻,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同学们看看,从中选出一些材料看看哪些能够为自己的论点服务,你怎么把这些材料改造成适合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或者用已有的材料引出自己的论点。
材料(放幻灯片):
1花园广场上,以为年轻的母亲正在教可爱的儿子学步,儿子走路一摇一晃,很不稳定,母亲在前面招着手示意儿子向前,突然,儿子摔倒了,哇哇的哭的很伤心,小手不停的挥着要母亲拉他,而母亲虽然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却并没有向前扶他,而是说:“好宝宝,自己起来!”儿子正大了眼睛,似乎听懂了母亲的话,艰难的爬了起来。母亲笑了,拍拍儿子的小脑袋,儿子也“咯咯”的笑了„„
2唐山大地震的某监狱,狱墙倒塌,有许多犯人都爬出来,但他们并没有逃跑之意,而是在唯一的一名狱警的指挥下去营救被压在废墟中的狱友和狱警。有的犯人被弄的鲜血淋漓,有的犯人的伤口化脓要用吸管去吸,一个当过医生的犯人毫不犹豫的用嘴吸,解除了那个人的痛苦。伊拉克战争后,废墟一片,到处是简陋的大棚,饥饿的难民。终于,有一天,一辆辆卡车快速驶来,把一批批货物,送到每一个难民的手中,难民们都感动了,在泪光中看着一颗颗来自四面八方充满友爱的心。一场森林火灾后,护林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像雕像般保持着一种姿态的烧焦的鸟儿,惊奇的护林员用树枝轻轻的拨了拨那只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翅膀底下钻了出来。原来为了不让灾难降临到幼小的孩子们身上,它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但它没有。
5美国有一位亿万富翁,匿名捐款25年,总额达2.7亿美元。一家慈善机构在多次接到他的捐款后,找到了他。身份暴露后,记者蜂拥而至,当问到:“你在什么情况下捐款时。”他说:“在我感到最富的时候”。
“那么何时是你最富的时候?”
“在我想捐款的时候!”
金钱代表着富有,然而一个人最富的时候不见得是钱最多的时候,只要有一颗朴素的爱心,那他就是最富有的人。
6一个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到黑人难民营搞调查研究,其中一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前途作预测,结论令人沮丧,200名孩子无一例为地被认为“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
很多年过去了,老教授的继承者带着好奇心又来到这里,令人惊奇的是,200名孩子大都已成功,而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小学教师,继任者找到了这个迟暮乏年的教师,她说了很平常的一句话:“我爱这些孩子。”
7一个叫邦妮的少女,身患重病,不久就要离开生活了16年的小镇,一想到自己的病,她不禁十分辛酸。
她来到镇上的一家俱乐部,观看那里的篮球训练。当她看到一个被同伴轻视的小男孩不能上场时,同情之意油然而生。在门口,她听到了这个叫罗杰的男孩与母亲的对话。从中了解到,罗杰家要搬家,他想明天得到上场的机会,尽管他知道这不大可能。邦妮很想帮助他,于是找到了罗杰的队友,与他们协商。
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邦妮想最后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她答应那些孩子,只要他们让罗杰上场,自己就将一串价值不菲的紫水晶项链送给他们。后来,正因为有了邦妮的帮助,罗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从而改变的他的一生。
学生思考,重新组织材料,师生相互交流。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握议论文里记叙的写作方法。我们记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常常出现记叙的,这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但是,写议论文就该把中间过长过细的记叙删除掉,把一件复杂的事化解成几件简单明了的事,让这些事变支撑论点的一个又一个论据。一定要明白的是,就议论文而言,写一个人也好,叙一件事也罢,再长再精彩的记叙,也只能算一个论据。这点希望同学们记住。
作业:以“爱的奉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津】
一.记叙文里的记叙
在记叙文中,叙述是基础。一讲叙述,首先涉及的就是叙述的对象——事情。一般说来,当我们拿到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好几件符合题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写哪一件,必须本着叙事典型的标准,作出判断和选择。怎样符合叙事典型的标准呢?首先,选写的事情在本质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选写的事情还要有时代的特色。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态、状貌、性格、功能、事态的变化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具体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让人亲临其境,亲睹其事,通过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二.议论文中的记叙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表达思想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是概括性的语言。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还表现在事实论据的叙述上。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其次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运用好叙述,叙述的重点是定向转述。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
1.从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立意。论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理想,如屈原、范仲淹、龚自珍等,别忘了从杜甫说起。
2.从中国人的住房观念立意。论述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住”的问题。要从杜甫的“茅屋”说起,几千年的农业立国,住的茅屋,人们多么盼望有“千万间广厦”啊!如今,农村的变化,正是人们实现“广厦千间”的景象啊!
3.从治国为民之难立意。论述要使百姓都能解决贫寒的问题,要经过多少仁仁志士的奋斗,但几千年来的希望,这种希望都是“从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于是就有了“安得”的慨叹!
(这几个角度不宜混起来写,选一个即可。当然还有其他,仅供参考。)
范文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
说到“安”,我的脑际和耳边,马上回荡起的是一千二百四十四年前那个凄风苦雨的秋夜,在成都郊外浣花溪一间破败的茅屋里,诗人杜甫发出的那句悲怆的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一个“安”字在逼问后一个“安”字:怎么办?怎么给天下苍生一份安定的生活?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面对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乾坤浮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代“诗圣”也只能“怅望千秋一洒泪”,几多感慨,几多悲苦,几多呼号!怎么办?薪火相传,他试图效法屈子比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物淳”,但无情的事实宣告了这条进谏求安之术的天真。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断绝。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种求安之法的失败。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师夷长技以制夷”“放眼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主张科学救国。“中体西用”“奔走洋务”的张之洞倡导实业救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弃医从文”的鲁迅投身文学救国。怎么办?我们多难而伟大的民族呀,您的优秀儿女中夜悚惕,星斗阑干,幽洞微烛,披肝沥胆。但沉重的事实宣告了这种种求安之策的徒劳。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日历翻到了公元一九二一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集合到了斧头镰刀的旗帜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引导革命走出蜗行摸索的隧道。旧世界砸烂了,但是,人民的住房仍不宽敞,国家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怎么办?安民强国的新课题重又提上了求安之图的议程。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智大勇,到“与时俱进”的继往开来,再到“创建和谐社会”的锦绣华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旭日,喷薄欲出!看,彩旗招展的天安门前鲜花盛开,华灯初上的长安两路车水马龙,饱经沧桑的安定门在千万幢广厦环簇之间!怎么办?诗圣杜甫啊,一千二百多年后似乎终于给了你答案。
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一个“安”字依然在逼问后一个“安”字:怎么才能永葆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我们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和实践。怎么办?那是科学、民主、法制、宽仁和博爱呀!唯此才能笑傲风雨,岿然不动,安定如山!
旁批
*走出隧道,找到光明,“怎么”的问题,已解开第一层。
*求安不仅是求生存,更是求发展。
*探索,第五询,解而未解。
*第六询:新时期怎样求安?
*三代领导人的勇气与智慧,将“怎么”的问题,解开了第二层。
*天安门、长安街、安定门,这些地名不再只是“天下安定”的美好愿望的寄托,而是梦想成真的现实写照!
*奋进,第六询,迎刃而解。
*第七询:新未来怎样求安?
*沉重的追问再次回荡,不是原地踏步的重复,而是求得解答后的呼应,更是引人深思的提升。
*千年探索,答案终于解开,问题却远没有结束,这再深入一步的追问,是不是给你更多启迪?
*深思,第七询,方得真解。
【总评】既然题目允许“自行选定角度”来“说‘安’”,那么除了“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外,“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灯泡,甚至“安”娜·卡列尼娜,不都可以用来“说‘安’”?关键是,能不能、有没有围绕“安”来“说”?
此文围绕“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安”——“怎么”来说:从薪火相传的耿耿忠臣,到揭竿而起的义军领袖;从慷慨高歌的革命先觉,到呕心救国的文化精英;从无产阶级政权的开天辟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再到建设小康社会的思索展望„„漫漫千载而下,古老的中华民族始终在探寻使天下安定的一剂良方;洋洋千字之文,睿智的文章作者层层剖析解答了诗圣仰天叩问的这一个“安”字!高屋建瓴的认识,鞭辟入里的分析,引经据典的求证,都因文章准确抓住了这个独特的“安”字视角而熠熠生辉。
【迁移片段】跑的体验(湖南卷文题)
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
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怎么办?酒酣胆热,他们拼死高张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左右奔突,但惨烈的事实宣告了这条造反之路的断绝。
是啊,跑向何方才能找到幸福?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革命先觉前赴后继,纵横驰骛,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些变革之法的失败。
第四篇: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第一、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表达交流三《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二、设计思想:
通过话题讨论——写作借鉴——写作练习这三个课堂段落完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状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充实议论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搜集分析材料,完成构思、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善待生命这一人文话题,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话题探讨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语言交流中完成对主题的开放式多样化理解,让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学生兴趣。
五、教学难点:
通过写作借鉴师生探究写作方法,用作文教学理论和例子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
六、教法选择:
讲授――课堂训练――片段练习――整篇作文
七、学法指导:
搜集材料――分析案例――学习论证
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和范文
九、教学过程: ㈠ 导语设计:
生命意识是许多人类优秀品德的基础,如善良、同情和关怀他人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会产生发自灵魂的爱。关于生命的题目,初看上去很抽象,但深入地思考一下,生命其实是最实际最具体的,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都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运动,而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都是生命的体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理解,都可以找到切入点。
面对“善待生命”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进行抽象的议论,也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实际上,这一话题范围是广泛的,它涉及生命的价值、生存、意义,也涉及来自动物植物生命的思考„„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要写成具体的文章,更没有想到要写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们可以就这一话题进行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等多方向的思考,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凸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作文。
(二)、话题探讨。
本节课讨论的话题是“善待生命”,你能从话题出发,想到什么事物?什么故事?什么名言?什么文章?你能就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认识? 话题小结!范围:一切生物(动物、植物。).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坚强、执着、理想、希望、尊重、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独特、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遗憾„„
(三)、写作借鉴: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你知道哪些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例子1:拥抱生命
生命中自应享有晨光灿烂,也该直面暮色茫茫,艰难险阻中不应沉沦,更不应放弃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题记。
偶尔,再次翻阅瑰丽的古诗文宝库,苏轼《赤壁赋》中那句千古名言又激起了我思想上的共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民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话道出了精辟的人生哲理。人在自然界中是多么渺小,生命又何其短暂。
既然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时空隧道中的昙花一现,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宝贵的生命呢?保尔.柯察金说的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人类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确,只有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才能不虚度光阴,蹉跎岁月。而这就需要得志时莫得意,失意时莫丧志。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发明了力学三定律,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该知足了吧!听他是怎么说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正是因为有这种得志不得意的精神,这位科学巨人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取得如此卓著的功绩。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布满了挫折与坎坷,而能够笑对挫折的人才是生命真正的强者。张海迪身体残疾,可她在轮椅上著书学习,谱写了充实有意义的生命乐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达到创造高峰的时候,突然失聪,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而他并没有在不幸面前消极沉沦,创作了《田园交响曲》等多部佳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华罗庚的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挫折,但他对生活坚韧的态度使他求得了科学上的又一个又一个真理。
正是因为他们有种失意不丧志的进取精神,他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示了精彩丰富的人生,取得辉煌的成绩。
无数例子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合理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试想,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丈夫先她而去,如果不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她能够发现化学元素镭吗?美国大科学家爱迪生被人打了耳光后失聪,如果不是抱着对生命的坚韧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他能够有一千多项发明吗?
朋友,请留意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请留意生命的璀璨与芬芳,不论失意还是得志,都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珍惜每分钟,珍惜美好生命。
本文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例证法和引证法。)
使用例证法要注意就事论理,揭示所举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忌例子加论点,没有具体分析。使用引证法要注意道理和论点吻合,切不可生搬硬套,还要对引用的道理进行评析,挖掘涵义。请小组讨论分析这个例子。
例子2 生命如花
生命如花,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像那园中的花儿一样,会绽放,会凋谢。可是,谁又敢说它不曾美丽,不曾香气扑鼻。每一个人如每一朵花,各自有形,各自有色,各自有香。
你也许会生于峭壁之上,你也许会生于百花丛中,如何让别人知道你的美丽,这还得问你自己,不必哭泣,尽管你的生命开始于峭壁,其实你生在哪里都会有美丽,比如天山上的雪莲,比如百花丛中的玫瑰。生命何尝不是如花儿一样,但你要懂得:我想努力,要让每一个走过我的人看到我的美丽,让每一个停步的人,为我的花香而深深吸一口气„„ 偶然的一次,我去一间花店买花,店主在她那透明的花店中放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淡淡的香气飘逸,她问我送人还是自己摆设,我说留给自己,但又怕花儿会枯萎而不再有香气,店主于是为我打开了几个盒子,里面也是花朵,有着浓浓的香气,但花儿却是干的硬的。“是干花,自家摆着,好看好闻,不用浇水”。最后,我还是买了几朵鲜花回去。我不知道,鲜花已经如此美丽,为何人们还想要不时地用干花去代替,难道为了香气?为了美丽?还是为了生命的无期?对照我们自己,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担心,总想找到什么,留下什么,来做永久的代替。究其原因,一定都是因为生命中没有美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去努力去用心,直到结束的那一天,才无比的伤心。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在生命的一开始,就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在我们的生命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那样,当你将要离去,不会因为后悔而哭泣。你会说,我曾经美丽,直到最后,我仍然永不放弃,自强不息。我相信,即使逝去,我还会因为过去付出过努力而如同花儿一样,香飘四季。
生命如花,当它还在的时候,让我们努力去活出生命的价值,像花儿一样,既然我在这里,我就要让我的美丽我的价值,留在这里。
生命如花,让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比喻的确切、精巧、含义深刻。请小组讨论分析这个例子。
成功底蕴揭示: 本文大题小作,宽题窄写,仅就“生命如花”展开议论抒情。这样,文章主题单
一、集中,就容易写得深刻、鲜明。生命如花,我们要努力,要永不放弃。文章紧紧抓住这一中心来写,针对性强,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很自然。文章采用“复笔取神法”,开篇和结尾用“生命如花”这一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构思框架,增强了文章的神韵和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力。这就如同山水画中近景山峰和中景山峰、远景山峰,不仅是山峰的重复,而且是层次和结构的延伸、主题思想的深化。本文文采飞扬,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精美典雅,堪称蕴涵深刻而又富有文采的佳作。例子3 善待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生命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每个人都有成功、困难、挫折。如果我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它们,也许我们的生命会放出绚丽的光彩;如果我们以悲观的心态去看待它们,也许我们的生命会暗淡无光,甚至有可能会失去它。(开头对比论证,以下文两个正反事例呼应。)史蒂芬.霍金,是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专家。可你知道,这个伟大人物的生命中又发生过什么吗?21岁时,霍金患上了卢伽雷氏症。1970年,他开始使用轮椅,并再也未能离开。他不能书写,甚至口齿不清,却撰写了世界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时间简史>>。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使自己的生命放出了最绚丽的光彩,他克服重重困难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巨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相反,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学生,在班里的成绩一直优秀,老师与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但高考后,她自我感觉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又觉得对不起家长,、老师,所以她选择了逃避现实,选择了一了百了的方法——自杀。她自杀后,高考成绩的出现,仿佛为了安慰这个死去的好女孩,她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当她的父母看着这份迟来的录取通知书时,是多么的伤心!她选择自杀,也许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亵渎吧。(正反对比举例。)
生命像暗夜中的烟火,绚烂却只有一次,无论你怎样看待,它都像流星一样滑过夜空,悄然陨逝。为了那一瞬间博华,珍惜现在,善待生命。本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情况的对比,或者同一事物不同的方面的对比,来证明论点。请小组讨论分析这个例子。
评语:本文结构完整,以总——分——总的方式安排结构,条理明晰。两个事例一正一反,切合题意,典型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
道理论述太简单,内容显单薄。摆出事例,还应有恰当的议论.(五)、【范文揣摩】
生命的绝唱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那书的名字却令我赫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般灿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于是,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衰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即使华美的叶片逐渐凋零,你依旧可以用飞翔的方式,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奏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方银幕上。一个美国战士即将被纳粹处决,可他脸上的笑容依旧如冬日的阳光般能够照亮所有人黑暗的心房。他高高地竖起两个手指,做出“V”的姿势,向人群示意希望与阳光仍在。刽子手残忍地将他的手指砍下来,可他伸直手臂,我的目光投向天空,一个大大的“V”字直指云霄,像极了飞翔的翅膀,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于是,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毫无声响却令人震撼!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了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为之泪下。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就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地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揣摩提示: 思考一: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就事论理,用心 爱心 专心
揭示所举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切忌例子加论点,没有具体分析。试就此对这篇文章作一点分析。
在有限的篇幅内,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铺排而来,而且每一个都贴切而精当:“《死亡日记》”让“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衰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美国战士”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等等,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揭示得清楚明白,并且紧扣“生命的绝唱”这一中心。
思考二:运用引证法时要注意所引道理与论点吻合,切不可生搬硬套,还要对引用的道理进行评析,挖掘它的意义。你能举出这篇文章运用引证法的例子吗?
不难看出,在这篇文章中,众多名言警句随手拈来,又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了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更难得的是,作者决不堆砌材料,也非平面图示,而是点击要害,再引杜威名言,击石为火,让它们共同燃起思想的火焰,唱出“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的最强音。这才是真正的为我所用,真正的行文之道。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围绕“纪念”这一话题阐述纪念要有节制地进行,需要理性作引导,针对现实,立意较高。
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观点鲜明,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论据鲜活,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引用灵活多样,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这些均是本文的亮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能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本文材料新颖而引述恰当,过渡自然而论证严密,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是一篇政治色彩浓厚、时代气息强烈的难得一见的考场佳作。尤其是出色的理性思辨令人折服,摘取满分桂冠当在情理之中。(六)、学生习作 :
善待生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丞相横槊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然洒脱;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曳尾于泥泞;李白淡泊名利,留下千古佳话。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安宁;卫青曾与霍去病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生命应得到善待,但凡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也将黯淡无光。
建功立业,众人所望。但有人是为造福国家,也有人是为了地位财富。为国者的生命是精彩的,只为捞取个人钱财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
善待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有意义。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是活着而已。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渴望拥有你一样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在用行动维护它的尊严。当你靠发不义之财想得到别人的艳羡时,你得到的只能是别人的唾弃。
名和利的紫罂粟小巧美丽却身带剧毒,想让它与你一生为武吗?抑或不为名不为利,像陆羽一样品着清茶洗涤自己的生命,感染身边的人们?不为名,本身生命便是精彩的。它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更高;不为利,那亦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比金银更贵重。生命的高贵不体现在权势上,而体现在能够善待生命上。钱财不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有人想用钱财弥盖自己生命的缺憾,殊不知,这真是欲盖弥彰,像葛朗台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贪污受贿者如此,勾心斗角者亦如此。纵使拥有百万家产,显赫身份,也换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泊名利,修身奉献,才能得到完整而精彩的人生。
探究人生真谛,回首人生之路,生命的碑记上不会刻上你所拥有的金钱,只会镌刻上你所做出的贡献;不会刻上你的物质享受,只会刻上你的奉献。善待生命,让我们的一生真的有意义而不为名利所累。
我们仰慕那些英雄,他们拥有光辉的人生;细细数来,他们是真的善待生命者。【简评】
本文从生命的意义谈善待生命,议论的角度明确而集中。援引大量典型例子辅佐论证,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语言上注意结构美,有节奏感,有一定的气势。如能增强现实针对性则更好。
(七)、作文布置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你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呢?
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为话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点拨】:既要善待生命,就要问问自己:当前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在善待生命的问题上存在什么要解决的问题?生命为什么要善待?善待生命将会怎样?假如不善待生命会怎样?怎样善待生命?用问的方式,引导自己多方面思考,帮助自己打开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从正面立论,善待生命就要:
1、珍惜生命 尊敬生命 敬畏生命 直面生命中挫折、痛苦
2、要有坚强的信念 是一种责任 用爱心拥抱世界
3、无私奉献 创造价值 绽放色彩
逆向思维,善待其他生命,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附:论据材料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 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林语堂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八)、教学反思:
------------------
------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五篇: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
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选自《华盖集续编》。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看过后对其中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提出来。
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一)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二)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三)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
(学生自读、议论,教师巡视。)
三、学生复述刘和珍的事迹。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一些词句不容易理解,大家归纳的段意也不完全相同,这些问题我们将留到下一步讨论,现在先请大家根据课文,简要地讲一讲刘和珍烈士的事迹。(学生自读、议论,教师巡视。)
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一片爱国的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刘和珍烈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四、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全文,修改各自在作业本上写的各段的段意;
(二)找出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全文的结构;
二、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但记叙部分并不多,重点在议论和抒情,这和我们现在常见到的一些以回忆事迹为主的纪念文章是不同的。当时鲁迅住在十分黑暗,十分残酷的反动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目睹反动统治者的残暴,目睹无数优秀青年遭屠杀,目睹不少群众未觉醒,他的悲愤心情是难以抑制的,所以文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交织起来写。如果我们理清了鲁迅先生的这一条感情的脉络,文章的结构就容易理解了。
2、如果从记叙的角度看,文章是先从开追悼会的那天写起,再倒叙“三·一八”惨案,中间还插叙了一段女师大**。但这样去分析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中间的好几段就找不到叙事的由头,成了可写可不写的内容。如果我们从鲁迅先生写这篇悼念文章的感情的起伏、发展去理解,就会发现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为主线,把叙事、议论、抒情融成一体,每一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具体说,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板书);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板书);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板书);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 2 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板书);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板书);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板书)。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二、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
当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构之后,再来理解文章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一)请大家细读第一、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部分里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的提法该怎样理解?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2、教师归纳:(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2)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我们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要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人们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结尾再强调一下:“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愤激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压在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说不出话来,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让反动统治者们对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将以此作为“祭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二)在第二段开头,赞颂刘和珍等为“真的猛士”,又说她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该如何理解呢?
教师归纳:“真的猛士”是指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的命运、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镇压,不为暴行所吓倒,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与“猛士”相比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们尚未觉醒,还在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感到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是为此而说的,要用猛士们奋斗的鲜血来教育、唤醒他们。
(三)这一部分,从记叙开始,进而展开议论,抒发激情,写得曲折深沉,要细心朗读、领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第二、三部分,重点搞懂其中一些难句的含意;
二、小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大部分,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
(一)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句,然后共同讨论。
(三)教师归纳:
1、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2、第四段的难句在最后一小节,我们可以先集体朗读一下。(学生朗读),惨象、流言,揭示出这个非人的世道。面对这种黑暗的统治,语言已经失去了作用,指出这就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原因所在,这种“沉默”对人民来说是痛苦的,但对反动统治者来说也是可怕的,进而剖析“沉默”的两种结果。这一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联想到鲁迅先生写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前一个“沉默呵”,感叹成分较强,要读得深沉缓慢,后一个“深默呵”,愤怒的成分为主,要读得高昂激越。(指导学生再朗读一次)。
3、第五段的难点在于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不幸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两句的理解。这两句话历来在解释上有分歧,有的说是讽刺中外反动派的“反语”,有的说是歌颂革命青年的“正语”,也有的说是两者兼有的“双关语”,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就整句的意思来看,是赞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毫不畏惧、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这是“惊心动魄”的,更是“伟大”的;从句子的结构来分析,主语“这”是指代“三个女子从容转辗”的斗争场面,谓语“是„„伟大”,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正是对刘和珍烈士等满怀激情的“正面赞颂”,因此不能说是“反语”。这个“伟大”的行动,还表现在下一句:这三个女子的“几缕血痕”,把“中国军人”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武功”都“抹杀”了,所以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满含激情地在正面赞颂。到最后一节用“但是”一转,把这些中外杀人的刽子手们拉出来作反衬,让人们看看这些丑类在中国青年女子面前是何等的卑劣可憎!(指导学生朗读第五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说第二部分的最后是赞颂之情达到了高潮的话,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静了下来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这一部分主要是议论,请大家小声朗读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提出来讨论。(学生朗读)。
(一)学生读后提出问题讨论
(二)教师归纳:
1、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之后的余波,在情绪上是深沉的。读的时候要抓住一个“至多”、一个“至少”来理解。“至多”是指这次请愿造成的牺牲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鲁迅先生认为就改变社会现实来说,这次牺牲的价值并不能算很大,鲁迅在别的纪念文章里说过他不赞成在反动统治者面前搞“请愿”这种斗争方式,这不能掀倒反动的营垒;“至少”是指烈士的流血牺牲对今后而言,既然有“血痕”,就要“扩大”开去,先将在亲人中“浸渍”、扩大,给人们留下斗争的火种。“至少”是“至多“的递进,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性词语,全段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2、第七段是冷静的总结,难句不多,重点在“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再一次颂扬了刘和珍等中国女子的“勇毅”,并由此揭示出我们的民族的不会“消亡”的精神,终于得出苟活者会“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结论。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4 语气的深沉。(学生齐读)。
三、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从文章的写法来说,最主要的是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五要我们以四、五段为例,分析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使议论、抒情不至于空泛,而议论、抒情又使记叙不显得肤浅,三者结合到一起来运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这种综合表达方式也要靠我们细心阅读去领会。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全文。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叙的深化
五、板书设计
反动政府
控诉
走狗文人
抨击
革命烈士(刘和珍等)
悼念、尊敬
爱国者猛士
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