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新密市直三小 吕巧红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二、说教学目标
1.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交换律的用途。
2.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明白“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用举例验证结论的数学思维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能利用交换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对“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五、说设计意图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一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二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都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正由于结合律比交换律复杂一些,学生不易发现,更难用语言表达;由情境导入得出加法结合律的设计也比较牵强,有为教学加法结合律而教学之嫌。所以我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为一节课,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合并为一节课。这样安排不仅更好的利用了教法、学法的迁移,而且本节课所掌握的研究方法为解决下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帮助。
六、说教具准备: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出两个加法算式。
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解答问题,指名演板。(2)汇报交流
(3)观察上面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这两种算法)(4)归纳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5)举例验证结论。
(6)老师说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同桌互相叙述。(7)用字母表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
(8)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3.反馈矫正
通过学习,除了得出这一结论外,还有什么收获?
这一结论是怎么得来的?(板书: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因为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把数据改小,便于学生计算、发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发现加法交换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4.拓展创新(课件出示)
(1)28页做一做(2)31页1题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总结激励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6.作业
31页第3题
八、说教后反思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
□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比一比,谁算得快。
38+76+24
(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认为
□
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喜欢骑着自行车旅行吗?
当然,骑车旅行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李叔叔就是一位骑车旅行的爱好者!(看主体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李叔叔骑车旅行中有什么数学问题。
2、指导自学,获得信息: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看数学书27页的内容。(学生自学、同桌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全班汇报。)
自学指导: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上午骑行40千米,下午骑行56千米。)问题是什么?(一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3、解决问题。
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试一试)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巩固
1、填空: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依据是什么。
300+600=()+()()+65=()+35 a+()=23+()
3、下列个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么?错的说出原因
165+75=190+50
()
238+362=362+238()b+20=28+b()
a+b=b+c()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2、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在今后的数学运算中将得到充分的运用。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吕 杰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加数的顺序,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教学主题图。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
1、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96,都表示李叔
叔一天的总行程。)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学生讨论回答。)
3、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进行举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提问: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顺序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小结:大家发现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6、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
7、大家比较一下所有的表达方式,哪个表达方式最简单呢?(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达方式最简单。)
8、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用数学语言表达最准确,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
1、基本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2、深化练习。
25+()=75+()
56+144=()+()
36+()=64+()a+()=12+()【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巩固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谈收获的谈话对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设计意图】这堂课有其他教学辅助教具,如主题图的挂图。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吕
杰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课的开始,我利用复习铺垫,先说出几个加法式子来让学生说出交换位置后的加法式子,唤起学生对加法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
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总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钻研探讨好的教学方法,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 京东学校
李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例1及练习。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加法中的类似问题,板书部分课题:加法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问: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师:根据刚才的朝三暮四故事和李叔叔的骑车问题,你有什么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观察列举出的等式,发现规律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2)给发现的规律命名。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并小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1)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2)独立思考、操作。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汇报交流并小结:用字母表示更简洁明了地表示出: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766+589=589+()300+600=()+()257+()=474+257()+55=55+420 a+15=()+()()+65=()+35(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480+170 b+800=800+b(3)拓展题:1+2+3+4+5+6+7+8+9=?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师:学习新知之前,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题:
35+27 43+65
2、上面这组题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
师:那么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在加法35+27=62中,谁能说说35、27、62的名称
师:你真聪明!
师小结:刚才我们巩固了加法的意义,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加法还有很多的奥妙在里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加法的交换律
1、李叔叔准备骑自行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40+56=96(千米)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56+40=96(千米)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不同的两道算式那么40+56表示什么?56+40又表示什么(都是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的总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车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呢?(96)那你能不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40+56=56+40 再仔细观察这个等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等式两边的两个加数相同。哪不不同点呢?
不同点:两个加数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板书(交换)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们能在写几个吗?20+83=83+20
19+7=7+19 师: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字母,图形,汉字都可以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生3: 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 a+b=b+a
师: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a+b=b+a(AB是可以是哪些数呢?(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同学们,我们把这个规律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生: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这个规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
三、专题练习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定律,加法交换律。那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闯关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65=()+35
300+600=()+()
()+147=147+()
()+200=()+()
四、拓展训练
练一练习题
五、归纳总结
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今天我们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下节课研究。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56+40 a+b=b+a(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