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2:4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

第一篇: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

讨会综述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于12月15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当日下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由徐里和《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共同主持。参加研讨会的理论家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

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高天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画学刊》主编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张晴、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院士张鹏、四川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王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主编许向群等。此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作者代表何红舟、陈治、彭伟、戴正生,理论评论奖获得者代表孔繁明、陈超、李冰洁、屈波、严支胜也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首先由徐里介绍出席来宾,尚辉担任学术主持,刘大为、吴长江、徐里先后致辞。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谈到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能够在建国以来坚持举办到现在,并且能够成为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一个展览品牌,十分不易。从开幕式熙熙攘攘几万观者的规模足以看出社会各界对待此次“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览”的期待与重视程度,因此他首先对所有获奖者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相比前几届展览,本届展览无论是从参与画家年龄段、边缘地区艺术家覆盖范围方面,还是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与绘画新材料展区的设置方面,都有很大的调整和完善。在运用材料媒介方面专门增加新的展区这一举措得以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都参与到全国美展之中,这是中国美术对于创新探索精神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年艺术家不俗成绩的肯定和期待。展览整体上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中的精神,注重继承传统,且能够吸收外国艺术之精华,用美术精品来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弘扬主旋律,整个展览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刘大为说,此次参与研讨会的人员均是在理论界各方面有卓著建树的专家,他诚挚的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可以从各个层面提出对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意见与建议,并且对本次美展做一个系统的理论梳理,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为中华民族的美术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他也希望获奖艺术家谈谈自身的创作体会与感想,为美术界其他同仁提供经验与借鉴。刘大为指出大家应该同心同德,共同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指出研讨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通过分析本届展览,集思广益,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从准备阶段到展览后的座谈会,可以说是历届耗时最长、受到关注最多的一届展览。全国美展13个展区分展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个分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光荣使命,这项工作本身也体现出了中国美术界的精神。此次一共有576件获奖和提名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异彩纷呈、生机勃发,但同时也存在无“异军突起”的问题。吴长江提到当我们去感受以前的大师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时,会发现没有一个大师是不经历丰富的实践积累而突然变得优异的,所以当下的美术创作也是一样,不仅需要艺术家的人文素养与技艺积累,更需要从心出发,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思考探索,并且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既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美协工作、对未来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当在组织展览与动员更多的青年美术家参与全国美展方面,想出更多的办法与措施,以实际行动来推进全国美术作品质量的提高。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从宏观的角度强调本届全国美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大地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传承性和时代性。他说,从参展作品的绘画语言中可以看出艺术家都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过去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从社会基层中去发现素材并进行创作,这不仅体现出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进步,更符合习主席所说的“到人民中去”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作为我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国家级文化活动之一,全国美展荟萃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精美段落,艺术地展现了共和国成立65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精神、艺术成果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光辉历程。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优秀作品,亦是评委们本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和宁缺毋滥的原则,认真遴选出的具有弘扬主旋律特色,富有时代寓意的作品。

随后,会议正式进入研讨阶段,由尚辉主持,薛永年做主旨发言。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首先对本次研讨会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说,在这里举办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学术论坛,一方面旨在通过这个展览来梳理近些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总结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成果与特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展览来宏观思考中国当代美术建设这个大命题。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为当代文艺发展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特别强调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把握好中华文化的正确道路。因此,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美术界也必然会迎来如何探索走中国美术自主发展道路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正是在这种历史境遇下举办的,并且很好的体现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也是中国美协近一个世纪以来塑造国家形象艺术方略的具体实现。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国美协的工作指导都要求各位专家在理论上对如何建设当代美术特色进行学理性的探讨,所以尚辉提出此次研讨会大致围绕如下三个议题展开:

一、分析与评价本届全国美展的创作特征、艺术成就和存在问题;

二、分析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与思潮演进,并梳理其与当代信息社会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三、怎样在“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美术事业,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既从微观角度结合本届美展的作品分析,谈如何推进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又从宏观角度谈到当代中国美术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的要求。薛永年结合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及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关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的讲话,提出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美术评论,都应该致力于塑造和传扬高尚的灵魂,特别是在传播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方面多贡献力量,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民族思想文化,并以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我们一部古代美术史就是记录中国美术家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的著作,它始终主宰着道德理想、人生境界,包括绘画在内的“六艺”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在遵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从事绘画创作,在培育美德提升品格的基础上实现审美超越。美术创作应当在重视反映伟大时代的同时,加强弘扬美德的自觉性,艺术家应该思考如何创作出能够温润心田、启迪思想的优秀作品。同时,中国美术建设要时刻牢记本与源。本是人民,源是生活。这个本源思想不仅要贯彻在创作中也要落实在批评上,批评家重视本与源,才能够成为时代的先决和艺术的先导,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批评理论中,通过作品的鉴赏形象地告诉人民什么是应该肯定与赞扬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否定的,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西方或是被市场左右。薛永年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梦”与美术建设的关系问题,首要任务是继承古代以及近代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要继承古代的传统,也要继承21世纪以来现实世界的传统。如今全国美展“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实际上并非我们不重视继承与比较,也不是不注重创新,而是我们比较处理不好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作品往往更重视视觉感官而不是心理反应,重视眼界新颖而不是文化厚度。他说,此次全国美展中的部分中国画作品也发挥了中国古代宋画写意的传统,但整体来看中国画的写意性仍然不够。中国文艺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美术观,它是立于世界民族间的宝贵传统,也早已引起了西方有识之士的重视。同时,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还指出写意已经成为世界的时尚,所以整个文艺界当下对于写意的关注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美术界深思。此外,他还说到,要推进中国当代美术建设,必须培育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和协调力量。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是政府主导体现主流意识,新世纪以来全国美展为了适应艺术的发展,发挥各个艺术品种的导向作用,不仅实行了分区展示,更是扩大了展出的门类。如果说市场主导的美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收藏家投资者的话,那政府主导的美术就应当面向广大的公众,既要符合艺术规律和社会规律,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中国艺术市场十分活跃,因此政府主导的美术也需要经常研究市场,在了解全局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形式来发挥引领作用。最后,薛永年也在细节处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一、关于此次展出的获奖的作品不止是要在报上刊登,还应该进行评介与讨论,尤其是需要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参与讨论。

二、是否可以参照美协现在已有的海外研究工程,结合理论成果的评奖,再申请赞助开设一个研究工程是专门研究传统与当代的课题。

三、在抓住精英艺术家的同时兼顾大众美术教育与熏陶,切实提高大众美术素养与审美水平。

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如下的发言与探讨。

一 中央美院教授,博导王宏建发言的主题是“呼唤崇高”。他说,这次展览中有不少流露出创作者真切情感并且表现细腻生动的作品,但是结合历届全国美展来看,作品中始终缺少一种崇高感。不仅在美术界,甚至在当今整个文艺界,都缺少表现崇高美的作品。他提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说到“当代有一个倾向叫调侃崇高”,现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伟大的事物不但不能做到正面宣传,甚至还会被当作玩笑调侃,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艺术家的关注点渐渐被细腻的生活所囊括,似乎更愿意表达审美情感而不是表现英雄主义的画面,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另一方面,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悲观主义的影响,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批判打击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使我们把崇高的事物慢慢解构,从而不自觉形成了一种回避崇高的状态。今天提出呼唤崇高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光明与方向,艺术家应该在思想方面更为敏锐与先行,抓住丢失的民族文化中表现崇高的精神,把握住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重新拾起对一派正气的追求。王宏建表示,所谓崇高就是壮美,壮丽或者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它表达的是一种宏大境界。表达崇高首先要求艺术家提升个人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这其中包括对祖国的山河、自然、宇宙以及整个人类的感受。他再次强调,作为一种基本的美的形态,在中国美术作品中不应该缺失崇高。

艺术理论家王仲先生认为每届全国美展之后展开梳理与探讨,引发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他说,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不同的优秀人物共同促成的,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美术界来说也是一样,高原上的高峰实际上也是需要出类拔萃的大人物来造就。本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大多是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就此,他表示艺术家刻画作品不应只注意表现外在表象,更当注重挖掘内在文化精神,使画面语言体现出一种思想性。全国美展的画家应当更加具有想象力,尤其在创作题材方面,不仅要表现现实生活,而且要通过历史题材来表现现实。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能够给予美术家创作的题材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特色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油画金奖获得者何红舟表示推进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实际是一个当代性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现在要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并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与以往的受束缚太多不一样,而是因为它存在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里用一种好的方式表述不一定是有效的,并且在体制内外也有不同的影响。就话语有效性来说,他认为艺术批评家的加入非常有效,它能够有一种系统方法论的呈现,融入到画家的绘画实践中可以显现出更大的意义。画家的作品在参与展示和评奖时可能也会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绘画技巧丰富而理论思想深度无法体现,由于画面的局限可能无法使评委可以理解每一个画家的作品与内在深意,因此很难判断一个画家的思想如何先进与特别等。他说,画家们需要思考的是呈现出一个有线索可以触摸和追寻的画面,而不是一个简短的片段化的呈现,一些参展画家为了参加全国美展而去耗时耗力的制作一幅仅仅符合参展形式的作品而非内心真实思考的反应,这不仅是不严肃的,更会使画面评判失去有效性。

美术理论家邓福星教授表示看完这次展览后有两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一是当代中国绘画门类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例如此次展览的漆画,它的很多表现方式吸收了工笔、重彩甚至是版画的元素,别有新意。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主义倾向明显,无论是在中国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中,制作的成分越来越多,技术主义进入到美术领域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对于本届全国美展,邓福星认为参与画家年龄偏年轻化,虽然更能反映中国画未来发展趋势,但也出现传统中国画元素不多的情况。谈及20世纪中国美术经历的转型期,他认为当下创作应该呼唤现实主义精神,它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指向,更贴近生活与实际。同时,我们应当把中国美术放在世界范围的视野中,充分发挥民族特色,艺术家创作应当思考如何把个性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更多方面地体现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中央美院教授,博导王镛认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反映出的“在高原,缺高峰”现象是客观真实的。他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整个中国文化在走向低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态势下,美术界要实现异军突起实为难事,艺术家大多满足于当下的和平生活,没有忧患意识,所以也很难产生振聋发聩的力作,而从以往经验来看,一般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才能够出现精品力作,这也印证了马克思认为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平衡的观点。还有原因就是艺术工作者受艺术市场负面影响,追逐名利,从而造成艺术创作千篇一律缺乏精品现象。此外,王镛提出历届全国美展都不设定主题,以后的全国美展是否可以适当地强调一个主题,有意识的在全国美展中推出一些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作品,并且加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如今的展览中,表现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已经趋于普遍化与常态化,反而缺少带有理想主义与梦幻色彩、有崇高感有份量的作品。中国艺术家应该增强悲剧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创作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具有丰富历史寓意的作品。

对于本届全国美展,中央美院教授,博导罗世平认为艺术家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在增强,作品材料运用丰富,题材也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层面的关注,反映出艺术家想表现中国当今时代发展步调的强烈愿望。另外,相比较国画、油画这样的大画种,小画种精品增多。例如此次展览中看到的漆器与陶艺,漆器的作品能够和大画种的创作相媲美,这本身已经突破了原来工艺性的隔阂,而陶艺走向雕塑的塑造,在材料的运用和语言的表现上已经向大用语发起挑战。相反的是,雕塑在展览中呈现出的是逐渐走向工艺化和设计化的倾向。关于如何推进中国当代美术建设,罗世平从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学术界应当确立一个合适的创作方法论,来主导当下乃至今后十几年的创作。以西方艺术发展时期的高峰来说,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能出现艺术创作高峰,皆是因为每个时期都出现了独立的方法论,得以在大方向上把握指导当时的创作。在中国梦这样的主题下,美术界应该尽快酝酿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作方法论,只有具有很清晰的学理性指导,今后中国的艺术创作才会有大的提升与发展,呈现出与这一届全国美展不一样的面貌。

国画金奖获得者陈治从他获得本届全国美展创作奖金奖的中国画创作《儿女情长》谈起,说今天学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梦”,而他创作的这幅作品就是圆了一个微小的梦。画面描绘的是在外拼搏的子女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这样一个普通而温馨的生活场景,对于大部分远离家乡奋斗的青年来说,回家可能就是最微小的梦想,这就是我们关注的普通人的梦。他说,中国梦是由每一个国人的梦汇集、构筑而成的,年轻人努力奋斗,人生出彩;老年人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孩子们幼有所养,茁壮成长。它的实现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支点,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能凝聚成国家民族之梦的动力,哪怕那是一个最微小的梦想,却也是最简单的幸福。陈治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年轻的美术工作者,艺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艺术之梦要靠我们怀揣对生活和艺术的赤诚之心,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实践来得以实现,而有担当有责任的艺术家又是兼具审美追求之外心怀家国且具有人文关怀的。在此,他也呼吁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想的美术佳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认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举办得十分成功,它是过去五年中国美术发展的检阅,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的一个展现。针对全国美展的批评与反面声音,在他看来这都是全国高度重视全国美展的表现,掌声永远伴随着批评,只有获得批评才能成长地更好更快。听到批评的较多的是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中工笔画越来越多,而写意性缺失。对于这一点,林木认为,换个角度来看,写意画其实一直都处在变化发展中。中国写意画由于本身的局限,已经结合实际开始改变古典的形态,而朝一种较为严谨化的方向发展。从这届展览中可以看出中国工笔画已经在朝意向方面发展,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是意象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画正呈现出一种非常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值得欣慰与期待。从本次展览中还看到随着中国人自尊心的增强,创作自主性也不断增强,依附于西方的观念与形式的作品几乎没有出现在此次展览中,这也表现出中国艺术创作一种独立发展的趋势。对于艺术创作的“高原与高峰”问题,林木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高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峰就是由高原发展而来的,本次展览中出现的不少闪光的艺术家,在日后也极可能创造出可以成为高峰的作品。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主要从理论建设的角度谈当代中国美术建设。李一充满自豪地说到,每届全国美展的举办不仅能牢牢牵动所有艺术家的心,更能在全国大范围内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与议论。虽然议论有好有坏,但也正是因为重视才能引起各方批评与讨论,同时反馈出的一些问题亦能由压力变动力,促进美协把全国美展越办越好。他说,举办全国美展是促进当代中国美术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美术家协会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很多心血,使得这届美展较之以往几届有突出的改善,尤其在理论方面还专门开设论坛公开征文,让更多的青年理论家也参与到为全国美展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这是本届全国美展的一大特色。同时,他也提出与创作奖的160件获奖作品相比,理论奖的17个名额显得太少,才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他希望下一届全国美展可以增加理论奖的评奖名额,因为美术理论为创作实践指明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教授比较其他国家的全国美展,认为中国的全国美展水平并不亚于国外。中国是一个美术大国,但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前进才能成为美术强国。他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谈梦的本质含义,梦并不是对现实直接的反映、梦是浓缩的、无意识的、梦不是抽象的,这些特点与艺术非常接近,所以可以结合梦谈具体的艺术创作方法论。今天,塑造一个具有中国形象的“中国梦”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精神诉求,所以中国艺术家应当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艺术。世界文化有大众性和娱乐性两个基本特点,中国的美术要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符合这两个世界文化特性,必须从世界文化中汲取更多更大的能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对于参加全国美展获奖的作品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判断,好的作品应当经得起时间长河的洗涤,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留下一些不可改变和替代的精神文化,才能为“中国梦”艺术创造出新的高度。

版画金奖获得者彭伟的发言主要围绕他此次参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黑白木刻版画创作《而立之年》。他说,工业现代化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人体素质的提高和现实激烈而残酷的社会竞争,对对这一时代气息感受与表现最强烈的是青年一代,他们痛苦并快乐着,既困惑又自信、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而青年意味着希望与未来,因此作品的主题定为表现一个承前启后的80后形象,也是自我和同龄人的写照。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细枝末节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形象。创作过程中,他选择西方木口木刻版画语言作为表现方式,在仅有的空间里尝试一种新的具有古典木口木刻品质与当代审美取向的黑白木刻语言,使之本土化,成为中国当代版画语言的又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他也表示创作这幅作品离不开重庆黑白木刻创作传统的感染、主流美术正能量的感召、百年老校西南大学深厚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的滋润、导师戴政生先生活跃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保加利亚著名版画艺术家彼得·拉沙洛夫(Peter Lazarov)先生精湛的木口木刻技术的领悟。创作黑白木刻版画《而立之年》,使他感受到80后青年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他说,我们会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走向成熟、百炼成钢。

《美术研究》副主编张鹏认为应当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纳入到当代文化发展史中来梳理,它需要一个长时段的研究和深度的反思。他说,要对本届美展分为几个具体的方向来进行团队式的研究,对逐渐丰富和多元的艺术手法、题材、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未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话语权。他还特别提到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应当把这种艺术表现放在纵向的历史时间和横向的空间这样一个坐标系里来探讨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对于这类题材的深入表现,包括题材选择的广度和深度、对传统的借鉴、民俗风情的深入挖掘等方面都还有更多的探讨空间,这些探讨都对提升中国美术创作水平和发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理论家孔繁明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例,谈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理念多元更新后的价值追求。他说,在当代油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整体框架下,为在图像时代体现自身价值,创作理念不断更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观看和分析本届美展油画展区的作品,他认为当今中国油画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现实关注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2、从他者关注向自身写照迁移

3、人文关怀突出弘扬文化价值

4、小视角之于大时代的巧妙立意

5、油画本体美的呈现。此外,他也提出,当代中国油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作观念的保守停滞以及作品因为缺少创新表现出的同质化,因此,中国油画要实现其价值,需要画家们的不断努力,关注时代的发展,善于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题材,触发创作的灵感,用富有创意的作品来体现画家的精神追求,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凸显油画的社会价值与艺术魅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导郑工从当代艺术批评角度谈本届全国美展的创作面貌和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他说到,20世纪以来整个中国美术都处在转型期,在新时期以来这种转型最明显的表现是向艺术本体语言的一种转化,这种语言的本体性转换在历届美展中表现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一种思潮。例如,每一届美展的获奖作品反映出的不仅是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其中也是评委投票的标准的呈现,所以艺术创作与批评应当综合在一起来看。对于今后中国美术道路的发展,郑工认为应当走出原先被质疑批判的方法论之中,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比如说,当下美展中从大的画种来看,叙事型表现方式占主导地位,这种叙事性容易吸纳很多细节,再融合当代流行的一些现象,从中就会解构很多关于表现崇高感、英雄主义这方面的情节。同时,当技术性的现实因素被放大后,就会萎缩人的想象能力,作品呈现给人的多是一种直观的判断、感觉的碰撞,而非引发深思与想象。作为批评家与理论家,应当把每一届的全国美展都与上一届做一个深入整体的比较,在比较中可以寻找美术创作的发展与品评标准的脉络,这对于未来中国美术发展意义重大。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陈超由本届全国美展中的雕塑作品入手,谈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特征。他的发言主要从雕塑在国内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展开探讨。三个阶段特色分明:1978—1989年间雕塑本体确立及艺术个性凸现、1990—1999年间雕塑艺术语言拓展且表现手法多元、2000年以来不断深化与创新。陈超从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变化的背后分析出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我国近现代雕塑发展史中主流地位的一个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并对未来雕塑发展与生存之道提出思考与展望。他认为在新世纪对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以客观、合理的定位和全新的价值肯定十分重要,而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再现历史、艺术地表现历史,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何延续和发扬这一题材创作的优良传统,使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是每一位雕塑工作者在新世纪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中国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张晴从美术馆典藏与研究的角度出发,谈到自第三届全国美展之后的全国美展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大部分的获奖作品都会变成中国美术馆保护的藏品,而之后中国美术事业的研究基本就是以这些作品为基本标准展开,因此全国美展中的每一件优秀作品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关于作品的“高峰”问题,张晴认为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高峰,它凝结着五年来全国美术工作者辛勤的创作与所有的智慧,这五年的艺术结晶本身就是一种丰碑,但是他也说到,每个艺术家仍然期盼能够出现某一个作品,能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展览形式来说,这届全国美展也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今后如何把全国美展变成扎根于人民群众、更受人民群众欢迎、反映中国梦的一个展览,仍然需要全体美术工作者共同思考与探索。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是全国美展史上第一次将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单列出来的一届展览。山东省文联李冰洁由此出发,就入选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的部分山东籍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赏析,谈当前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呈现出的特点。通过重新梳理这一画种的产生及发展背景,她认为,当下正是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上升期,各种材料运用和表现形式都得到较为成熟的总结,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创作主题与生活、与民族、与传统也更加密切,更加贴近艺术创作本质。另一方面,包括综合材料绘画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受到来自各方不同声音的评价,甚至被列举出观念至上、摒弃笔墨、崇洋媚外等罪状。不可否认,有些表象问题在综合材料绘画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虽然这一画种在发展中常受到质疑、遇到阻力,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发展,而这一发展过程恰恰是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者们不断思考、不断革新、不断发掘民族文化精髓,进而找到自我的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孔新苗教授提出中国美术走向新时代必须抓住三个着力点,分别是对现有展览的制度和模式的研究、培养艺术家对世界背景的潜意识的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美术知识系统的整理。他的发言围绕这三个着力点展开阐述。首先,他认为在新世纪,一个文化推出的是模式和制度,不像19世纪的时候推出一个大师就能带动整个时代文化的繁荣,21世纪是一个文化运作的产业模式与体制,这个体制代表的价值观是什么就生产创造什么,因此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总结研究这样一个新的模式。其次,当下各方都倡导中国文化应与世界文化联系,艺术家应该站在世界文化语境的背景下去投入写生与创作。最后,他认为中国美术应当集中全部学术力量,建立起一个中国美术知识新系统,一个有别于西方、有别于我们过去的传统,并且融合今天的图像技术、电脑技术、影像文化的新系统。

西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屈波博士表示对于本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的观后感可以用“意料的惊喜”来概括。他说,实验艺术展区的第一次独立呈现不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艰辛,更是引发了这是实验艺术的胜利还是被“招安”的激辩。他认为本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是在院校实验艺术教学合法化背景下生成,以院校师生为参展主体,以学科意义上的实验艺术为展示对象的一次展览。它广泛呈现了实验艺术的各种技术,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示范性。至于参展作品对传统的表述,可视为“弘扬主旋律”的一种实验艺术版本。注定将被写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本次展览,在人们的长久期待之中来临,让人惊喜。虽然惊喜多是令人意外的,但他通过学院视角和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新审视“实验艺术”的定义,通过梳理实验艺术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与表现,认为此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的独立展区与作品风貌呈现又都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主编许向群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首先它集中展示了各个门类的艺术在诠释主流意识方面所呈现的丰富面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从艺术的宽泛性、包容性和当代性几个方面,均有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另外,展览的定位和组织评选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设置的高门槛使入选作品的质量与展览的规格相匹配,同时也给经典的产生提供了空间。他说,虽然这个机制不能保证精品的出现,但起码提供了产生精品的环境和路径。本届美展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文艺性的阶段性总结,在同质化的创作中囊括了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和作者,真实准确体现了同类美术创作形态当下的学术水准,所以本届全国美展在多样化的艺术环境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特征。武汉工程大学教师严支胜以图像观看的独特角度,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绘画策略。他说,绘画因摄影术的出现而被迫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一方面,避开摄影的视觉控制和记录性,向内探索绘画本身的语言,强调艺术的可能性和纯粹性,走向自我完成和自我定义,回到绘画本身。另一方面,向外探索突围,与摄影结合就是策略之一。以油画和水彩展区作品为主要参照对象,他认为现当代绘画与摄影结合的策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利用摄影语言;

2、直接使用摄影;

3、超越摄影。他谈到,摄影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绘画艺术的终结,而是意味着艺术变革的开始。摄影术出现之后的早期,绘画从开始时对摄影的惶恐而被迫转向,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到现在与图像结合,充分吸纳图像元素,获得了表达的自由,使绘画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获得了新生和繁荣。作为国家最重大的美术盛事的全国美展,接纳“照片绘画”无可厚非,这也体现了国家官方美术体制的包容性。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正生围绕“21世纪中国美术正能量的先锋图象”,以本次美展版画《而立之年》为例,谈当今绘画作品与大众的关系。获得全国美术创作奖金奖的木刻版画《而立之年》在展出以来,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关注,因为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罗中立当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典型乡村劳动农民形象的话,那《而立之年》这一画面的人物是否可以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这一80后的形象是否可以代表新时期的中国品格,也引起了批评家与理论家多视角多维度的广泛探讨与深入解读。他认为,此作品打开了美术创作美学领域的先河,在传统习惯从苦难的人物形象中寻找深度的领域里找到了突破口,它刻画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80后,他眼光闪亮,形象阳光,神态充满朝气,是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是主流美术期盼多年的具有一代中国人新气象的先锋形象。

研讨会最后由中国国家画院高天民做总结发言。高天民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谈到全国美展一定程度上概括书写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今天,全国美展肩负着中国美术如何发展、中国美术如何走向世界这两个使命,我们应当思考它对于中国美术建设学术上的推进与它所需要确定的未来指向。从学术角度来看,今后的全国美展的具体学术定位,是一个从现在起就需要思索的问题。然后,他从本次美展的风貌总结中国美术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制作精良、风格多样,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集大成时期;一是当代美术作品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从中国美术未来的发展角度看,这两个特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他说,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会使中国美术一直处于高原状态而不出现高峰。因此,高天民提出艺术要出现高峰必须要脱离生活,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在创作中具有了一种哲学意识、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大时代的精神意识的时候,它才能够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才能够看清这个时代的本质,才能够创作出高峰的作品,而现在我们需要的则是保持这样的距离。最后,他认为实现中国美术的“中国梦”,最关键在于中国美术话语的构建。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20世纪以来新传统的经验,当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对世界开放之后的新的体验,以及在这个体验之中所产生的其他国家都没有的一种新的现实经验。中国美术话语经过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进入世界,并且为世界所接受,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国美术的中国梦。转自中国美协官网

下载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