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一物多玩小班运动中的有效指导王志芳
谈“一物多玩”小班运动中的有效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主动、最积极地手段,对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蒙台梭利曾强调指出:“体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开展“一物多玩”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和同伴合作交往创新意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随着二期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幼儿运动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映入读者眼帘。“一物多玩”这个名字也在课改的大潮中不期而至,愈发响亮,成为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
一、运用肢体不同部位——探索“一物多玩”
《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胆进行各种身体运动,体验各种肢体动作的可能性”。教师在运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通过头、颈、臂、手、肘、臂、身、膝、腿、足等人体部位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
在小班《好玩的沙包》活动中,孩子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抛沙包、顶沙包,虽然彼此互相模仿,但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在交流玩法时,大家还是照搬之前的几种玩法。于是,我提议:“大家能不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和沙包做好朋友呢?”话音刚落,孩子们开始探索起来,有的孩子把沙包放在肩上双手放平行走、有的孩子用双腿夹沙包走、有的孩子两个两个你抛给我、我抛给你,有的孩子对准了“大灰狼”狠狠的扔……。
幼儿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往往会带来运动方式上的变化。如幼儿在《好玩的圈圈》活动中多数幼儿习惯于把圈圈放在腰间转,有的孩子喜欢把圈放在地上滚,有的喜欢把圈放在手腕上转;当聪聪把圈圈一个二个一个二个放在地上跳的时候,几名幼儿笑着说这个玩法太简单了。我对聪聪说:“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跳吗?”思考一会儿后,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聪聪完成了一个双脚分开跳两个圈的动作,尽管双脚落地不太稳。接着聪聪作小老师用双脚分开跳两个跳圈的方法为大家展示了玩圈的新玩法。在这种运用肢体对运动器械、材料自主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出了圈圈的好几种运动玩法,体验到了探索“一物多玩”的乐趣。
二、调整幼儿人数变化——激活“一物多玩”
个体、小组、集体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运动游戏活动中,由于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活动的形式各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运动游戏活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根据游戏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形式,把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在《好玩的沙包》活动中,幼儿每人一个沙包,在个体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沙包玩法后,出现了两人合作玩沙包的现象。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一人玩沙包—→两人玩沙包—→多人玩沙包—→集体玩沙包,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幼儿人数变化,可以为活动注入活力,让一物多玩“活起来”。
三、改变材料组合方式——拓展“一物多玩”
幼儿喜欢运动,而运动材料是激发他们运动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运动材料组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行为,期间会衍生出很多新玩法,增强运动本身的挑战性。
1、同种材料组合
在“一物多玩”运动教学中,一件运动器械或材料有时难以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如《好玩的小木马》活动中,小班幼儿利用障碍(瓶子)练习“小木马”动作,随着练习密度的增强动作也熟练起来,不满足于跳跃直线的障碍(瓶子),兴趣有所减弱。看到这一状况,教师随手将几个障碍(瓶子)放成一个s形状,对大家说:“谁来试一试,小木马要绕过瓶子,瓶子不能倒下来”孩子们跃跃欲试,不停地挑战,兴趣有增无减。
在小班《有趣的小路》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好多的梅花桩和轨道。幼儿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取适宜的高度或宽窄面运动。曹轶予走在一条梅花桩的小路上练习近平衡,嘴里嘀咕着:“这条路太短了!”老师反问:“怎样才能变出一条更长的路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曹轶予找了几名好朋友,把几条高低不一样的轨道连在一起。走在这条长长的小路上,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2、辅助材料组合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利用器械或添加辅助材料的特点,玩出不同的花样,体现出灵活多样的器械特征。在小班《好玩的轮胎》活动中,有的孩子走轮胎、有的钻轮胎,有的跳轮胎,而聪聪和曹轶予俩却要用轮胎比比谁的力气大。面对同样的轮胎,他俩谁也不能将其举起或抱起。教师观察了一会,走过来说:“也许操场上某样玩具可以帮你们的忙哦!”。一会功夫,找来两根绳子让阿姨分别系在两个轮胎上,拉起轮胎比比“看谁跑得快”。
之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一物多玩时”会有目的地寻找一些辅助器械,小拱桥+垫子,可以玩“钻山洞”的游戏;小棒+纸球,可以玩“赶小猪”的游戏;车子+皮球,可以玩“运西瓜”的游戏;小椅子+绳子,可以玩“赶马车”的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围绕一件运动材料,将其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和再利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一系列新玩法。
四、增设运动游戏情景——创造“一物多玩”
运动游戏情景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引导幼儿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有效师幼互动的目的。形象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运动教学活动中,如果进行单一动作的机械性练习,孩子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运动教学贯穿于富有童趣的情景活动中,可以提高运动教学的质效,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班《摘水果》活动中,活动以秋天果子成熟了的情景,孩子们要经过不同的“路”才能到达果园。而这些不同的“路”正是由相同的器械组合而成的。朋友们先后经过“独木桥”(轮胎直线连接)——“钻过山洞”(垫子和轮胎)——“垮过小河”(轮胎)等。活动在孩子们赶果园的情境中实现了对器械的“一物多玩”。
小班《神奇的礼物》活动中,活动以小熊去奶奶家送礼物为情景。孩子们装扮成小熊,以“短布棍”为神奇的礼物,在“熊妈妈”的带领下开始了探索活动。“短布棍”的精彩玩法让“熊奶奶”感受到它是个神奇的礼物。
“一物多玩”是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但若要幼儿喜欢这道“菜”,还需要教师精心调制它的“味道”,让其成为孩子运动的一道“美味”!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论文李晓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
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 李晓芳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小学生阅读量小,阅读习惯没有养成,朗读方法欠缺,所以学生课堂朗读的实效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朗读中存在的现状 :
1、朗读形式太单一,指导性不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朗读的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在朗读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比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课堂上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2、朗读时间不充分,目的性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朗读仅仅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往往是学生在听完教师范读或自读课文后,便很快在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和探讨,学生没有深入地读课文怎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呢?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指导只停留在表面,而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轰轰烈烈的提问讨论之中,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3、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操作性不强。
在教材中很多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亦或是有意蕴的,通过老师相机地指导朗诵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涵。可是许多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哪个句子要用痛苦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甚至有的教师就是一遍遍让学生读,机械、重复、声嘶力竭的朗读没有丝毫指导作用。
二、提高有效指导朗读的策略 :
朗读是一项能力,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地理解与解读。因此,教师对朗读要有具体指导的策略:
1、明确朗读要求,充分初读感知。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认真自主阅读。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不可能读懂文章的大意。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初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读的准确、通顺,然后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初学课文时,让学生倾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在老师的领读,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下,使学生随文识字,听读中识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读通课文,产生读书的愿望。
2、融入朗读指导,细致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读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如低年级《雨点》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本文共有八句话,教师读单句,学生读双句。教师:雨点落在池塘里,学生:在池塘里睡觉;教师:雨点落在小溪里,学生:在小溪里散步……(2)根据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在品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并在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此时宜采用个别读、引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读中品悟,体会所读文本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如: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教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父亲伤痕累累,一次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儿子在漆黑的废墟下害怕,无助,给他巨大力量的仍然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篇幅较长,以默读为主、选择重点段落朗读为辅的方法。诗歌、散文采用诵读、精读的方式。让学生领读、自由读,甚至是摇头晃脑地闭目吟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诗歌所描写的场面、景色。童话故事、戏剧就可以分角色朗读。总之,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朗读形式都要用上,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经常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3、注重评价作用,深层品读升华。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除了方法指导外,对学生恰当的朗读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一些学生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1)评价充满赞赏。对待读的不流畅、没感情的学生,教师要从这些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2)评价巧妙机智。在朗读中出现些小错误,漏个字、加个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学生的朗读错误百出,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如果见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可以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更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同样也是不可取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或找其他学生做示范,做到引而即发。(3)评价多元生动。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了朗读评价的主体,课堂上既可以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评价者给被评价者做出合理的解释,指出其优劣,说出其理由。这样,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朗读更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