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
学习目标: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赞”“目”“恶”“以”“乃”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学习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本文故事的社会背景。
掌握本文的的通假字及多音字,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及多音多义字
一、课文导入
以“毛遂自荐”的成语导入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雄于百万之师。
二、背景介绍
战国后期,兼并之战益剧.秦击赵于长平,惨烈空前.初,廉颇为将,坚守不战,敌不能胜.后,孝成王为间,赵括替之,终致长平之祸.括死,士卒为坑者四十万.赵遂衰.又三年,秦复击赵,围邯郸三岁.国中析骨为炊,易子而食.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 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 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史记·平原君列传》
三、士人简介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苏东坡在家中酿酒,家中有不少酒坛。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而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种种历史机缘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四、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 参照课下注释及《新课堂》的“课前学习”部分,在10分钟内读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确认:
1、注意以下字词: 合从(zòng)歃血(shà)锥()囊()....颖脱而出(yǐng)鄢(yān)郢()铜槃(pán)....
2、注意以下通假字:
合从于楚
通“纵” .
其末立见
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通“早” .王之命县于遂手
通“悬”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
通“捧” 通“盘” ..公等录录
通“碌” ..
自学指导2 请学生集体朗诵全文,读对词语和断句,理解文意。请同学复述故事。
确认: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
五、随堂训练 完成《新课堂》“课前预习”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文章第一段,掌握“从”“见”“蚤”等通假字及“偕”“末”“赞”等重点字词。分析本文的故事背景。学习重难点:
掌握“前”“目”等重点词,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一、内容回顾
请同学复述故事“毛遂自荐”的故事。
二、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第一段,参照课下注释,8分钟的时间内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第一段。确认:
1、字词
合从于楚 .与二十人偕
; .士不外索 .前 .自赞与平原君;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其末立见 ; .是先生无所有也 .使遂蚤得处囊中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年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赞:
遍赞宾客
自赞于平原君曰
2、重点句子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3).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三,课文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
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四、随堂作业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句。预习下文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文章第二、三段,掌握“比”“决”“县”“槃”“因”“失”等重点字词。了解“毛遂自荐”故事的内容与结局。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
一、课前预习
预习第一段重点句子翻译。
二、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1 阅读第二段,同桌之间互相翻译,8分钟内完成。确认:
1毛遂比至楚; .2.日中不决; .3.按剑历而上 .4.不得恃楚国之众
; .5王之命县于遂手; .6.天下弗能当 ; .7.而王弗知恶焉; .8.谨奉社稷而以从。.
重点语句
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2.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3.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
4.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自学指导2 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确认:“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
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三、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2
阅读第三段,同桌之间互相翻译,4分钟内完成。确认:
重点字词: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不敢复相士。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强于百万之师
重点语句:
1.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2、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四、问题探究
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五、随堂作业
完成《新课堂》第四、八题。归纳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毛遂“勇纾国难”的精神。
了解《史记》描写人物的特点。学习重难点:
感受毛遂“面对人生的智慧”。
一、知识回顾
请同学概述“毛遂自荐”的故事。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3)本文是怎样刻画毛遂这一形象的?
确认: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与平原君、十九人、楚王的冲突)
语言描写(与平原君、楚王的对话)
动作描写
对比(与十九人对比)
衬托(平原君、楚王的表现
三、本文特殊句式归纳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定语后置)客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汝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此霸王之资也
(判断句)白起,小竖子耳
(判断句)
四、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五、《史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善于舍末求本,选择典型材料正是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精雕细刻,生动传神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陈涉世家》写陈涉佣耕叹息;《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射猎“中石没镞”等等,这些细节虽是人物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但却可以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给人造成形象逼真的感觉
(三)、铺写矛盾冲突,逼出人物形象 巨鹿之战”,项羽于危急关头杀宋义、率军过漳水、破釜沉舟,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击败秦军,夺取了辉煌的胜利。写这场战争,只二百多字,便鲜明地刻画出一个英勇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写“鸿门宴”,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无血肉之战,却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而项羽的骄傲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轻信无谋则在杯盘筹错之中暴露无余。“垓下之围”,项羽因屡失良机而终使自己陷入困境。文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的气氛。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争的急流漩涡当中去刻画,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处处形成鲜明对比。从个人气质上比,刘邦狡诈善变,项羽忠厚守成;从政治才干上比,刘邦有远见卓识,从谏如流,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从政治方针上比,刘邦顺民心、重民意,行仁市义,项羽逆民心、轻民意,残暴酷虐;从处世态度上比,刘邦冷酷无情,项羽重情重义„„比较之中,二人之短长,读者一目了然
在对比中人物的优缺点、个性都能在最短的篇幅内得到最集中、最明晰的反映,而对比所造成的强烈反差是最易使人物鲜明感人的
五、语言独到,突出个性
如陈涉、项羽、刘邦三人,都说过反映其欲争天下的话,却截然不同。陈涉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个人的话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个性。陈涉的话符合其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体现了他敢于反抗的个性;项羽的话符合他旧贵族阶级的身份,反映了他过人的胆气和干脆豪爽的个性;刘邦的话则符合他自耕农的身份,反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活的卑微私心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六、深入人物内心,丰满人物形象
如《萧相国世家》中对刘邦和萧何互相猜疑的描写,《高祖本纪》中高祖自疑而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的描写等等,都写得极为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史记》在人物传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司马迁在传中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所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司马迁开创了一个传记文学的时代,给史传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六、随堂作业
“毛遂自荐” 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联系本单元主题,谈一下自己面对现实的人生思考
补充资料: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刘诚龙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
毛遂这番举动,是人人皆知的事,但人人对毛遂也可能仅仅只知这件事。毛遂这样露了一把,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人生就此撰写满辉煌篇章。其实不是,毛遂后来死了,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原来,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便霸蛮地把毛遂“滥用上了”。
我平时别无所好,唯好读书,但让人见笑的是,关于毛遂的事,我仅知道他自我推荐,根本就不知道他有那“自惭的壮举”,读了小半辈子书,对大名人“毛遂”的事迹到前几天读了鄢烈山先生的《毛遂之死》才知道,真算孤陋了,可是这怪不得我,要怪也只能怪老祖宗的“教育思维方式”,我们拿历史人物来“教育”人,要么是一俊遮百丑,要么是一丑遮百俊,很少以“一切人,人的一切”来教的,名人哪面突出了,这一面就大出特出,其他的呢就语焉不详了,说毛遂自荐的书汗牛充栋,介绍毛遂自惭的有几?
第二篇:《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能最终说服楚王合纵的原因,并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二、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记叙清楚简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作特点。
三、指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出现的、至今仍常用的有关成语的含义及有关字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一、掌握本文记叙清楚简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作特点。
二、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能最终说服楚王合纵的原因,并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教学难点:
掌握自荐的一些技巧。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点拨法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分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一、导入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 这个成语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是何许人,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个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自赞于平原君(告、称赞)
赞遍赞宾客(称赞)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
处幽独处乎山中(居住)
养尊处优(处于,过着)
目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名词作状语,用目光示意)
恶王弗知恶焉(羞辱)
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动用法,使„„称臣)
前门下有毛遂者,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古今异义
与十九人议论(两个词,今一个词)
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何为,为何)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判断句)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判断句)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状语后置之脑后
遂以为上客(省略句,以为上客,以之为上客)
4、找3位学生,每人翻译一段。
附译文:
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派平原君向各国求救,想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没有称赞推荐过你的,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的事,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就可决断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
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掌握形势而奋力发扬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听了毛遂这番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5、归纳课文内容
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在国家危难之际,主人求人才而未得之时,毅然挺身自荐,出使楚国,以其睿智和勇敢,凭三寸不烂之舌,协助平原君圆满完成了“合纵于楚”的历史使命,解除了邯郸之围,留下传世佳话。
三、作业
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毛遂敢于自荐并能最终说服楚王合纵的原因是什么?
第2分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研习课文
1、本文集中写毛遂,主要选用了哪两件事?
明确: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
2、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分析:
1)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2)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
3)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3、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毛遂大智大勇的形象的。
毛遂是在秦国围攻赵国都城,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在“得十九人,众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的情况下主动推荐自己的。国家危难关头,毛遂能为国纾难,足以看出他的义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强。平原君不愿带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说服了平原君,他的才华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与“十九人皆服”的对比进一步表明毛遂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与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两言而决耳”再次对比,用来反衬毛遂的大智。朝廷上与楚王的一番辩论及行动,有礼有节,有胆有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之以信。虽是重大之国事,毛遂却处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圆满完成任务与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对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复相士”来进一步突出毛遂的与众不同。
4、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
(1)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2)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5、请说说哪些语言和动作最能表现毛遂的性格特点?
明确:
1)语言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
2)动作
“按剑而前曰”
“奉铜盘而跪进”
“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6、第3段写平原君引咎自责,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表现平原君勇于致歉,重视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毛遂的大智大勇,与众不同。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①选材精炼、典型。本文从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②衬托对比,写出人物的个性。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③利用人物的言行活灵活现地勾画人物的情态。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课文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
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工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大家从毛遂和平原君两人身上悟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提示要点:作为领导要善于使用、选拔人才,使人才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才能的智慧,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思想。
五、作业
课后练习题及练习册上第31课。
第三篇: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详案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才能的人出世不多,自荐者更是凤毛麟角。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请始出;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也表现了出世与入世的苦闷;陶渊明遗世独立,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中……能有多少人象毛遂那样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才能,解除国家的忧患呢?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带给同学们更多的启示。
二、常识竞赛,回顾文学常识并检测。
在这节课正式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进行一场“知识小竞赛,看一看哪一组同学发挥的最出色。
请看题:
1、《毛遂自荐》选自于哪一部书?
2、这部书的作者是谁?是西汉时代的著名什么家和什么家?
3、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体通史。
4、《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篇,以本纪、世家、列传记不同人物和国家、民族,以书述制度沿革,以表记史事的脉络。
5、鲁迅先生称它是。
6、战国时的四君子指:、、、。
7、本课中出现了哪些成语?毛遂自荐 锥处囊中脱颖而出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九鼎大吕
过渡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么战国时,七雄逐鹿中原以争天下,一介布衣的毛遂究竟是如何使使楚王最终同意派兵救赵,解秦之围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文章。
首先,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脉络。
三、分析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端: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求援于楚。第二部分(第二段)发展:合纵之事,日中不决。
高潮:楚廷言纵,说服楚王。
结局:歃血定纵。
第三部分(第三段)尾声: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
四、文本分析
师: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主体部分应该是谈判的过程。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象一下,平原君到了楚国后,会如何跟楚王谈判呢?恐怕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哦!
生1:楚王,我国的都城已经被秦军包围了,请你赶快出兵去救救我们吧!生2:楚王,求求你跟我们赵国联合抗秦吧!
师:同学们再把自己当作楚王,想想,你听到平原君的求救后,你会想什么呢?你会同意跟赵国结盟联合抗秦吗?
生1:我凭什么要帮助你们赵国呀。生2:我为什么要帮你们抗秦,秦国又没有来攻打我们楚国,我才懒得去出兵呢。生3:帮你们抗秦?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呀?我才不干这傻事呢!师:是呀,楚王心里想:我帮你们抗秦,我得不到任何好处,傻瓜才会同意出兵帮你们赵国解围呢!所以,文中写到,二人是从“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可见,平原君的谈判技巧不是很高明,他说的话没有打动楚王的心,楚王当然就不愿意出兵咯!谈判陷入了僵局,这可怎么办呀?
生:毛遂不负众望,按着剑走近楚王面前。
师: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毛遂身上,希望他上台去说服楚王,毛遂就上台去了,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这就叫作„„(生:不负众望。)
师:毛遂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门客呀,他敢拿着武器逼近楚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毛遂胆大包天。(下面的学生听完后一哄而笑。)
师:胆大包天是贬义词,大家想想,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毛遂吗?换个什么词更恰当呢?(生思索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1:勇敢;生2:胆子大;生3:胆识过人。
师:是呀,毛遂胆识过人。楚王在知晓了毛遂的身份后,大声斥责他,让他退下,一般人听了楚王的斥责后会怎么样呢?可毛遂是怎样表现的?
生:毛遂不仅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反而按着剑更走近了楚王。
师:从这个“不仅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反而更靠近了楚王。”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毛遂的确是胆识过人啊。在楚王发怒的情况下还敢靠近楚王,他就不怕楚王恼羞成怒杀了他吗?
师:同学们,你们体会得很好。现在,楚王的命掌握在毛遂手里,即使楚国再强大,此时也来不及救楚王了呀。如果毛遂只是这样逼着楚王,楚王会心甘情愿地答应出兵救赵吗?
生:如果我是毛遂,我可能就拿着剑逼迫楚王,“你答不答应出兵跟我国共同抗秦?今天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下面的学生又大笑,说:你这是强盗行为呀!楚王心里肯定不服。)生:如果我是楚王,我会假意答应,等毛遂退下以后,我会马上抓住毛遂问他的死罪。
师:是呀,所以要说服楚王光是有过人的胆识还不行,还要有什么?
生:有过人的智慧。毛遂抓住了楚王的心理,把楚赵联合抗秦的利弊分析得很清楚,打动了楚王的心,让楚王心甘情愿的答应出兵救赵。
师: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毛遂劝说楚王的话,读完后分析一下毛遂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谈判技巧才说服了楚王呢?
生1:我觉得用了激将法。毛遂说“楚国是个大国,理应称霸天下,可是在秦国面前却胆小如鼠。”这是很明显的激将法。意思是说楚国这么强大才应该是世界第一,怎么可能还怕区区的秦国,受秦国的欺负呢?
生2:毛遂还用了挑拨离间计。毛遂说“秦国烧掉了你们楚国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别国的人都感到羞愧,难道你们就甘心看着自己老祖宗的坟都被烧掉而不管吗?”这正是在挑拨楚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逼得楚王为了面子不得不跟赵国联合起来抗秦。„„„„(学生的精彩言辞不绝。)
师:同学们把楚王和毛遂的心理分析得很到位,那么你们有没有信心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再来演一演?
教师挑选一组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
人物:旁白 十九人平原君楚王毛遂
五、结合文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毛遂
同学们读的非常精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在同学们精彩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的毛遂,毛遂的成功可以用分成四步,老师想用以下的短句来概括一下:
抓住口实,斥之以礼
按剑而前,威之以力
分析情况,晓之以利
歃血为盟,约之以信
老师想知道:在毛遂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哪些优秀的品格?
毛遂:机智善辩、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六、分析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
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七.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毛遂”的形象?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法。
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语言和动作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了。
过渡:毛遂是成功的,但老师更期待同学们能从中受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说,虽古已有之,但靠别人去发现,我总认为是一种浪费,一种遗憾,一种悲哀,知己莫若己,能够真正发现你、了解你、赏识你的人,毕竟太少、太少,老师更希望同学能够抓住机遇,正像“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机会是不守纪律的”,推荐自己,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八、作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既要有机遇,更要靠自己的努力。请抓住新学期伊始评选班干部的时机,给老师写一封简短的自荐信,推荐自己。
第四篇: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翻译: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
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第五篇:毛遂自荐习题
《毛遂自荐》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歃(shà)血 邯郸(dān)譬(pì)若 B、舍(shè)人 相(xiāng)士 持戟(jiǎn)
C、偕(xié)同 王(wàng)天下 毛遂(suì)D、合从(zòng)弗知恶(wù)社稷(jì)
2.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合从于楚会于会稽山之兰亭
B.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C.汝何为者也审矣,何足怪哉
D.使文能取胜,则善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1)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A、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A、有勇力文武备具者。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B、是胜之舍人也。是先生无所有也。
C、使文能取胜则善矣。先生不能,先生留。D、请奉社稷而以从。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2.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自赞于平原君曰()(2)非特其未见而已(仅仅)
3)平原君竟与毛遂偕(最终)(4)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5)此霸王之资也()(6)一战而举鄢、郢(攻下)
A、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B、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今十九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C、取鸡、狗、马之血来。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D、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二、填空题
7.《毛遂自荐》一文选自《》,作者 是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分为、、、和表等五种体例。鲁迅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为“,”。
8.请写出战国四君子:、、、。
9.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