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课堂的习惯养成
科学课堂的习惯养成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 徐连超
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作为科学教师的我,在科学教学探究中始终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探究情节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一、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活动,不仅能为课堂的探究活动铺设好“垫脚石”,也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厚度。
科学课前,教师须准备的内容很多,备教材、备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实验材料等,须投入很多的精力。如果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不仅能减轻教师的部分工作负担,而且也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课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们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资料,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或进行调查、统计等准备活动,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准备也宜分小组合作,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发掘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了合作意识。
课后延展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后得以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尚存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探究要求,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仔细观察的习惯
我在教学《浮与沉》这一课时,把看似一样的两块胡萝卜,放入水槽中,一个沉在水中,而一个却浮在水面。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观察、去发
现。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他们的感知深刻,理解透彻,掌握起来很是容易。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善于做出各种假设的习惯
科学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科学教材的设计也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在科学探究中好多问题都存在于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的方法、结论进行猜测。如教学“水落盐出”,让学生猜想盐从水中析出的方法,烧煮、晾晒、风吹等等,设计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范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在猜测中既体现了科学的人文性又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假设能力。
四、实验操作的习惯
实验操作是科学的主题,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环。实验操作一般是以组为单位,组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操作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因此,教师要明确实验要求: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这样使实验忙而不乱。良好的操作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交往、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做科学的习惯。
五、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一是让他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让他们在思想上克服单打独斗的心理。要求他们积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甚至争辩,相互启迪,促进智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二
是老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叫他们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做的好的,要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习惯于有事和小伙伴商量。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与采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孩子们在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索中一起调查研究,采集数据,一起制定方案,提出设想,进行探索;一起归纳总结,汇报成果。使孩子们不断地适应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久而久之,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六、质疑问难的习惯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根据自己写作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孩子从小总愿意对身边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事实证明,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第二篇:发言稿:养成良好课堂常规习惯
养成良好课堂常规习惯
促成你的进步成功与成才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在被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是在大学,而是在中学时代学到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好的习惯!”他说的这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中学时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以后一切的行为和成功成才打下了基础。可见常规习惯对于人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思想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常规习惯对人一生的作用之大是任何事物都无可代替的。
何为“常规习惯”?它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不需要特别思想和意志的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督促,是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或规律)去做。常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成长成才的一种力量。习惯是由多种表现形式,有定时的习惯,定量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自我调整的习惯,复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每天整理书包书桌的习惯,课堂积极思考、发言交流的习惯等等。习惯这么重要!同学们,那么我们就应该深刻的反思反省一下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是什么?还没有养成的习惯是什么?哪些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好习惯,需要进一步加以巩固,加以完善。哪些是不良的习惯还在我身上存在?需要尽快改正。下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和同学们做一下探讨:
第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处。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虽然与智力因素有关,但老师要告诉你,人的智力最初的相差是很小很小的。那么最初之后,是什么原因让你们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就是非智力因素!何为非智力因素?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就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常规习惯又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人,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常规习惯。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过:“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上的机器那样有规律,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某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律”,就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包括良好的学习常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好处很多,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它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在教室安静下来,作好上课前的准备;放学回家,先复习回顾当天所学课程内容,然后再做作业。作业完成后如有时间,把明天的新课预习自学一下。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甚至于使你很被动,造成心烦意乱,最终一事无成。
第二,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哪些常规习惯呢?如何养成这些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
课堂常规习惯,不仅仅包括的是课堂,此外还有课前、课后常规。首先,课前常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序的课前准备是你这节课高效率的前提。很简单就是我们的课前准备。你做的怎么样?你会课前准备了吗?如果你知道了课前准备应该怎么做,那么,你想想你坚持做好了吗?是长久的坚持每节课前准备都做得很好了吗?可以肯定的说:还有很多很多的学生没有做好甚至是没有做过。其实,课前准备并没有那么难做,每节课要用的书本文具资料你都准备好了吗?你会准备吗?(随意说点例子:基本准备、老师课代表要求的准备)有些学生会感到这会占用你很多课间休息的或玩的时间。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能感受到时间》(说好要求,进行,启示(自由说):30秒时间很长,完全可以做好基本的课前准备,另外,大家想想,在你一天里有多少个漫长的30秒你丢掉了。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是我们抓住的太少了。)
其次,课堂上的常规习惯。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我跟五班的学生不止一次的说过: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你课下学习效率的至少三倍!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关键,如果老师讲授的新知识你在课堂上都没掌握,寄希望于课下再弥补,那只能是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良好的课堂常规秩序才是保障!再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可具体说)上课的坐姿,读书的姿势和要求,书写的姿势和要求,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展示大方。在五班的前黑板粘贴有醒目的提示语:专心听讲是成绩提高的第一保障!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具体怎样是专心听讲吗?即使你知道,但你坚持每节课都做到了吗?课上会听讲,要做到“五到”即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是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提出来。耳到: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老师讲知识重点和难点,又要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眼到: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心到: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课堂的知识,主动积极。手到:就是在听,看,思的同时,要适当地动手做一些笔记批注圈画。另外,课堂上常规我还要和大家说两点:
1、课上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清楚,有礼貌;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注意倾听,不讥笑挖苦同学的错误。
2、(手中玩笔等)把握好课上学习的节奏,不做与听讲无关的事情,随时调整情绪,不断提升理解问题的层次。小组合作的常规(展开说)。同学们,其实课堂常规并没那么难,常规嘛,不就是我们课堂上日常的规范吗。点点滴滴的日常积累,细节之处见成败,坚持下来你就是最棒的!我们刚学过《为学》这篇文章,第一句还记得吗?(背诵)常规习惯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你去做还是不做,做了之后能长久的坚持下去吗?
下边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插手10下》(要求、进行、启示: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习惯的养成在于坚持,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掉。)
同学们,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活力的,更是有潜力的。青春年少,这正是常规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一种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一种习惯便会有命运的收获。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那么请你赶紧梳理一下,课堂常规习惯有哪些,我该如何去一步步的做!如果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那么请你反省一下,我还有哪些细节之处没有做好!我能不能坚持把好的常规习惯做得更好!
第三篇: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实验中学
段英芳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上课习惯呢?
一、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积淀,它是学习者通过对语文样本的不断接触的实践性操作,最终形成个人的一种能力,这不能依靠简单的知识堆积和短期的强化训练来达成。语文能力的形成应该是不断的经验积累以及语言逻辑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熟练技能,并由此构建合理的心智结构,培养出健康、丰富、敏锐的母语语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操作中,要从主观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这一描述客观存在的语言载体。那么,课堂上同学们怎样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人会自悟道、自学业、自解惑,这比光靠别人教要深刻得多。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只有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语文就是一个很难学好的科目,它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光靠老师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第二,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我们,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养成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的习惯。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读书如走路,要有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根据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挖掘深层含义的方法;通过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的方法;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等等。每接触一个新文本,要留足读书时间,通过“脑”读、求异、推演、引申等方法,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待合作交流时解决。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培养读书点评的习惯;边读边思,培养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悟,培养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二、养成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的习惯
合作交流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的问题进
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不同,同学们的见解往往见仁见智。此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同学们应学会团结协作,主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与小组成员、教师合作研讨。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同学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同伴间的对话,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养成善于交流、敢于发言的习惯。很难想象,课堂上听不到激情的话语,看不到兴奋的笑脸的同学,会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愉悦,会具有良好的听说的能力和习惯。
三、养成深入探究,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
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可使同学们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自己变得积极主动,并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疑问,是主动探究的体现,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深入到文本之中,深入到老师的讲解之中,深入到学生的回答之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比如对重点词。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文章矛盾处进行质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质疑;对篇章中叙述顺序的变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日久天长,同学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养成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变不敢问为敢问,变不会问为会问。
四、养成认真听课、善于用脑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重要因素。听课的基本要求: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听,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看书、看黑板等注意力集中,眼睛注视目标。会想,老师每提一问,都必须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发言的声音要响亮,能让所有人都听清,要完整地回答问题。.听课的方法:抓住思路、前松后紧、因文而异、以我为主。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只是盯着问题的答案。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于心了。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对初中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认真听课,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二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自己的理解思路,如果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老师、同学的不一样,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上课也就变成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五、养成学做笔记、勤于动手的习惯
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也难免会遗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内容在课堂上十分清晰地记住了,可过不了多久,就回忆不出来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做笔记是克服过快遗忘的好方法。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会做笔记的同学可能上课时记得并不多,但很有成效;有些同学的笔记只有自己看得懂,但也很有效。相反,有的同学笔记记得很多,上课时几乎一直在记笔记,不仅效果差,甚至会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会有效地做笔记,并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样记笔记才能更有实效性呢?记笔记不能全盘照搬,要有重点选择地记。如果照搬照抄,会占用大量的听课的时间,而老师接下去讲的内容就没有听到,这样就会顾此失彼。记笔记的方法很多: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注解。如当老师讲到某个内容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防止关键地方漏掉;第二种是记下扼要的提纲式的听课笔记。比如在讲到课文的段意时记下小标题;第三种是“关键词”记录法,如记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时,只记录几个关键词语,就能起到提示作用,这样记既省时又有效;第四种是在课后对课堂上没能来得及记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记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记笔记一定要有重点,要条理清晰。另外,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以提高笔记效率。可以简化某些字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只要自己以后复习,看得懂就可以。第二,整理笔记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是对笔记的“升华”。另外,要及时对笔记上的东西进行复习,这是对你自己劳动成果的利用和尊重,同时能够将笔记的价值完全地体现出来。第三,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条件,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你一定要协调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第四篇:科学的学习习惯初养成
科学的学习习惯初养成(小升初)
转载标签: 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智慧小升初学习方法 分类: 学习智慧方法集家长在指导小学高年段和初中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
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
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
进人中学后,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力。语文的写作训练就不用说了;数学的能力培养要以学生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为基础;物理的实验和化学的演示都离不开精确的观察;生物则要求学生对生命现象和动植物进行持久的观察。这些观察要求学生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光看不想难以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开始观察,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并与之讨论,促使他去观察思索,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8.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家长要为他们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积极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家长可要求孩子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
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高效听课方法
转载标签: 教育新知识旧知识课堂弦外之音杂谈 分类: 学习智慧方法集暑假很快就要过去了,很多新毕业班的同学返回到学校课堂。其实每位同学在返校之前都曾做过计划,有几点建议想与同学们分享:
一、课前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带着问题听课,上课更有针对性,避免分心走神,更容易听懂。
二、上课专心听讲
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常要提问旧知识,这个环节不可忽视。但老师讲授新知识做到边听讲,边分析,边理解,边综合、边记笔记、边划符号,自己的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思路走,这是很关键的一步。
三、积极回答问题
老师的问题往往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做到快速思考,踊跃发言,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随时准备补充和纠正。
四、要敢于质疑
课堂上有不懂得地方和疑难的问题要敢于提出,以求得老师积极的帮助。
五、要以理解为主
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对听课的内容要听清楚,听准确,听出重点,听出意图,听出弦外之音。
六、要有比较的听讲
听讲中要把自己预习自学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一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加强自己的思考,提升认识:三是能发现自己在预习自学中的错误。
七、要听懂重要细节
听讲时一定要听懂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重要细节,在细节上看老师是怎样思考、分析、判断和处理。越是细节扥地方越能学到更多知识。
八、在练习中找规律
课堂练习的目的,重点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灵活运用,在练习过程中找事物的规律,找解题或记忆的窍门,力求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九、笔记要讲求实用
十、不要挑剔老师
对老师的挑剔,不但极大的影响的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是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吸收,常常因此造成偏科,也影响整体学习成绩,其实但你离开校园时发现给你知识最多,教育最大,培养最大还是你的老师。
第五篇: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里庄小学 车皎玉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