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杯酒中的李白与酒神精神_将进酒_教学内容的确定.
牛 , 一个温顺似羔羊;一个有情 , 一个有意 , 自始至终都 没有虚假、没有做作、没有动摇、没 有 情 感 的 分 流 与 更 移。双方的家长也没有动用千百年相沿的习俗赋予的 权威粗暴地干涉 , 他们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 , 培育 出美丽的爱情之花 , 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 , 留下了悠长 的遗憾 , 他们本该开放的爱情蓓蕾过早凋零的原因是 什么 , 很多学生都想看看 《 边城 》 的全文 , 有了读全文的 想法。这让自读迸发出了新的火花。
二、巧联现实 , 深挖细品
《 边城 》 所展现 的 生 活 和 现 实 有 时 空 的 距 离 , 要 让 学生更细致地挖掘文本 , 就要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 东西。
首先和大热的电影 《 山楂树之恋 》 联系比较 ,《 山楂 树之恋 》 讲述了一段真心付出、干 净、至 死 不 渝 的 爱 情 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纯爱。翠翠和静秋相比 , 显 得更含蓄、羞涩 , 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 露 , 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 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 世界。学生体会出我们民族表达感情的含蓄 , 更为 《 边 城 》 的美所感染。
其次让学生读翠翠和傩送交流的那段话 , 和生活 中的爱情相比较 , 和那个 “ 宁愿坐 在 宝 马 车 上 哭 , 也 不 在自行车上笑 ” 的爱情作对比 , 再 读 作 品 , 翠 翠 的 爱 情 美好纯真让人心碎 , 作品又一次打动了学生 , 学生自读 的情绪更加高涨。不愿意读的作品 , 一次次焕发出自读 的魅力。
总之 , 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 , 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 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语文学习也是这样 , 只有原原本 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 , 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
叶圣陶 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 :“ 你 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 , 只要你动手去采 , 随时可发现些 晶莹的宝石。” 老师可以说就是那引路人 , 只要我们引得 好 , 引得巧妙 , 一样让学生眼中枯燥的文章焕发光彩。
★ 作者单位 :甘肃永靖中学。千杯酒中的李白与酒神精神
—— — 《 将 进酒 》 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顾岚岚 【 教学设想 】
最近教学 《 唐诗宋词 》, 三句离不开 “ 诗言志 ”, 学生
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 时 常 从 言 志 角 度 来 读 诗 歌。在 “ 清新飘逸的李白诗 ” 这个专题 学习中 , 当 我 问 在 预习的学生 ,《 将进酒 》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 进行知人论世 , 说本首诗表达了李 白 在 被 “ 赐 金 放 还 ” 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 , 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 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 , 贴标签 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 们面前变成了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应付过去的文字。
一个有生命的文本 ,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理解 , 教 师 不 能 带 领 学 生 走 进 去 感 受 属 于 这 一 首 诗 的 独 特 魅 力 , 不能不说是教师的失职 , 学生们也会因此而漠视 诗 , 体会不到李白作为诗歌史上一座丰碑的真正涵义。
荷尔德林说 , 文学是为 “ 存在 ” 作证 ,“ 存在 ” 是文学 的精神边界。《 将进酒 》 之所以要阅读 , 缘于李白对于存 在境遇的独特审视 , 一种从认识令人悲观现象的客观 存在、不可改变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的清澈 , 从而更积极 地面对生活。德国伟大哲学家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在 李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我们的学生在感受 到这一点后反观自己的现状 , 是不是会受到震撼进而 学会理性地看待处境 , 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呢 ? 所以仅仅 停留在李白借酒消愁是远远不够的。这首诗
最后 “ 与尔 同销万古愁 ” 的内涵和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 也是李白人 格精神的体现。我试着将这首诗的教学内容重点定位 为 :“ 理解千杯酒中的李白有着酒神精神的生活态度。”
【 教学流程 】
一、读出感受 , 读出疑问
师 :读完这首诗 , 请 大 家 说 说 自 己 的 感 受 或 感 觉 , 或者你有什么疑问。生 1:这 首 诗 最 后 “ 与 尔 同 销 万 古 愁 ”, 可 以 看 出 李 白借酒来消愁。生 2:结 合 课 后 注 释 , 这 首 诗 我 感 觉 李 白 表 达 了 自 己不得志 , 所以想解救来派遣内心的苦闷。
生 3:我 感 觉 李 白 对 金 钱 非 常 不 在 乎 , 只 想 痛 快 喝 酒。
师 :概况一下 , 大家认为这首诗想表达 :消愁、排遣 苦闷、喝酒后的痛快等。初读时我们总是找一些直接抒 情的语句 , 或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后找到意象来理解。
师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 说说看
生 1:我感觉前面两行说的内容与后面内容没什么 大的关系。
生 2:我认为是有关系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 到海不复回 ” 我感觉就是时间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表明时间过得 非 常 快 , 李 白 因 为 仕 途不顺 , 感叹时间易逝 , 所以会 “ 悲 ”。正因为这种 “ 悲 ”, 下面才会说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要获 得快活 , 现在就是喝酒。(生笑
大语文论坛 ·教 例 品 评 75··
师 :好 , 这样的 解 释 能 够 说 清 前 后 的 联 系 , 既 然 时 间无情 , 那我何不快活一点生活呢。我想问大家 “ 尽欢 ” 你怎么理解 ? 生 1:我觉得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你说的是不要受人束缚 , 随 心所欲的意思。生 :(笑 大概是这个意思。
生 2:我感觉就是及时行乐吧。你想想时间流逝地 像流水一样快 , 而且不会回来 , 那么就要抓紧时间享受 生活。(生大笑
师 :同学们的理解我想在解读完整首诗后再来看 ,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后文 “ 会须一 饮三百杯 ”“ 将进酒 , 杯莫停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这些语 句都是说要喝酒 ,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语句来表达呢 ? 而 且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个句子插在 中间 , 你怎么理解 ?(生沉默
生 1:我 感 觉 李 白 有 种 自 信 , 相 信 自 己 的 才 华 一 定 是能够得到施展的。不过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写那么 多喝酒的句子 ? 生 :“ 惟有饮者留其名 ” 不太理解 , 为什么只有饮者 留下名声 ?(突然提问 , 很意外
(生沉默 , 无人回答
师 :这个问题非常好 , 我提示一下 , 大家想想 “ 圣贤 ” 的 “ 寂寞 ” 是怎样的一种寂寞 ? “ 留其名 ” 的 “ 名 ” 是什么 ? 生 1:精神的寂寞。无人理解自己 , 无人明白自己内 心的想法。
生 2:名 , 可能是他们的作品吧。
师 :很好。圣贤对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中遭遇困境 , 那种内心的孤独、彷徨、寂寞 , 通过酒来排遣 , 最重要的 是在酒中的清醒。例如 :曹操 《 短歌行 》“ 对酒当歌 , 人生 几何 ? ” 陶渊明 《 饮酒诗 》:“ 忽与一樽酒 , 日夕欢相持。” 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都饮酒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生 3:我觉得古时圣贤是借助酒来让自己看清现实 , 同时还留下了诗作给后世 , 实现人生价值。
师 :深刻!我认同你的看法。
(板 书 :时 间 易 逝 , 人 生 苦 短 —— — 酒 —— — 尽 欢 —— — 佳作留名 —— — 人生价值
二、关于酒和酒神精神 师 :请同学们看 PPT 弗 里 德 里 希 ·威廉 ·尼 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844~1900 德 国 著 名 哲 学 家。西 方现 代 哲 学 的开
创 者 , 同 时 也 是 卓越 的 诗 人 和 散 文 家 , 是一 位兼 有 哲 学 家 的深 刻 思 想 , 和 诗 人 , 艺术家 的 浪漫 气 质 的现 代 最 伟 大 的 思 想家 和 哲 学 家 之 一。尼 采 为 了同 时 反 对 虚假 的 乐 观 主 义和 彻底 的 悲 观 主 义 , 用 古 希 腊 神 话中 的 酒神 狄奥 尼 索斯 的 形 象 , 来 命 名 那 种 个 人解体而 同 作 为 世
界 本 体 的 生 命 意 志 合 二 为一的 神 秘 的 陶醉境界 , 称 之 为 酒神 精 神。尼 采 认 为 , 酒神 精 神 喻 示着 情 绪 的发 泄 , 是 抛弃 传 统 束缚回 归 原始 状 态 的 生 存 体 验 , 人 类 在 消失 个 体与 世界 合一的 绝望痛苦 的 哀号 中 获 得 生 的 极 大 快 意。
生 :补充 , 我感觉李白在饮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 值。他不适合官场 , 适合他的应该是远离官场的文人圈。
师 :非常好!我想把你的看法结合文本说得更丰满 些。通过补充的内容 , 我们看到了酒在李白身上的重要 作用。饮酒没有让李白沉醉 , 反而让李白更清醒地认识 现实。时间的流逝 , 生命的消逝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 实 , 这常让人感到无望的悲观 , 何况李白此时已经被 “ 赐金放还 ” 八年之久 , 一时的极 度 绝 望 通 过 能 极 度 使 人麻木的酒让李白唱出了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 空对月。” 我们可以读出李白内心的一时悲观和苦涩。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 , 这个曾备受唐玄宗重视的翰林 学士还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判断 , 在 “ 长 醉 不 复 醒 ” 中 “ 恣 欢 谑 ”, 尽 情 地 发 泄 着 情 绪 , 他 抛 弃 了 朝 廷 的 束 缚 , 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状态 , 开始审视人生。所以 “ 天生 我才必有用 ” 的那般自信出来了 ,“ 留其名 ” 就自然而然 地表达出来了。
生 :老师 , 我能够理解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 还复来 ” 这句话与前后文之间的关系了。李白在一度彷 徨、迷惑中找到了自我 , 所以他乐 观 地 对 待 现 实 , 更 加 积极地相信自我的才华一定会得到展现的。下面那些 与朋友不断喝酒的语句 , 实际上是表达出李白想明白 后的释然 , 感觉是非常痛快的 , 而不是苦闷的。
师 :厉害 , 我想这样的解读是真正读明白了这首诗 情感的丰厚意蕴了。三、李白诗歌中的抒情的深度与力量 1.现在再请大家说说 “ 尽欢 ” 的理解 ? 生 1:现 在 感 觉 不 是 简 单 地 借 酒 消 愁 , 而 是 遇 到 不 顺时要更乐观地对待生活。
生 2:有 些 事 情 是 没 法 改 变 时 , 我 们 能 改 变 的 是 自 己的心态 , 更加积极地面对。
师 :我赞同大家说的。“ 尽欢 ” 的内涵通过我们慢慢走近李白而变得丰富起来 , 我们也从中可以审视自己的生 活 , 看到哪些是不可改变的 , 认识到挫折、磨难是人生的 常态 , 而我们能改变的是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 不可改变的人生
常态。借助尼采的一段文字 , 同学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李白这首诗中的积极、乐观。(补充 PPT 尼 采说 :酒神 精 神 所 要 解 决 的 就 是 承 认 人 生 在 悲 剧 性 之 前 提下 如何 肯 定 并且弘扬 人 生 的 问 题 , 其实 就 是确 立 了 一 种 对 待 人 生 悲 剧 的 积 极 的 立 场。
师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怎么看李白的抒情 , 有着怎样的力量。大语文论坛 ·教 例 品 评 76··
生 1:我觉得李白的抒情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 , 多了不少积极的成分在里面 , 值得我去学习。
生 2:我 同 意 第 一 个 同 学 说 的 , 不 过 我 认 为 李 白 的 这种抒情带着不少理性的思考 , 他能够理智地看待人 生 , 这样的抒情很值得人品读。
师 :很好 , 学有所获。借用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 —— — 人的感情是有深度的 , 只有在不断摆脱现成的套话过 程中 , 才能摸到它的底。心灵的深度才是抒情的宝藏。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 表层是感觉 , 核心以下是深层的智 性 , 是理性。从 《 将进酒 》 中我们 看 到 了 李 白 的 心 路 历 程 ,“ 李白式抒情 ” 中既有着中式文化中特立独行崇高 伟大 , 也透着西方哲学酒神精神的自由、理性。这正是 李白诗歌抒情的深度和力量所在。
★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市第三中学。
以 《 咏雪 》 为例摭谈文言文的 审美教学 康日佳
本文结合笔者 《 咏 雪 》 的 课 堂 教 学 , 简 要 分 析 初 中 文言文的审美教学。
一、情感共鸣的鉴赏 , 提升审美的品味
何谓文学的鉴赏 ? 重庆炳在 《 文学概论 》 一书中说 :“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过程 中 , 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 等 一 系 列 心 理 机 能 活 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和玩赏的审美活动 ”。在实际的 教学活动中 , 鉴赏不是孤立的环节 ,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 能力和认知水平, 进行合理的引导、点 拨 , 达 到 预 期 的 教育效果。而鉴赏文言文 , 主要的突破口就是对重点句 子或词语的品味 , 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 , 探求语言神韵 的魅力。笔者在这一教学环节 , 做了如下引导 :“ 用 ‘ 撒 盐空中 ’ 和 ‘ 柳絮因风起 ’ 来比拟白雪纷纷 , 你认为哪一 个比喻更好 , 为什么 ? 请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们通过认 真的交流探讨 , 从多个角度回答 :“ 我认为盐更像 , 柳絮 飞得过高过远 , 不像雪 ”;“ 我认为 柳 絮 更 好 , 柳 絮 的 轻 盈飘洒更像雪;柳絮更贴切 , 它预示着第二年的春天即 将到来 ……” 此时 , 笔者一 一 鼓 励 学 生 发 言 中 的 亮 点。随后把 同 学 们 所 说 的 归 纳 一 下 —— — 盐 和 柳 絮 的 颜 色、外形都比较接近雪 , 可以说都具备了比喻的先决条件 ‘ 形似 ’。可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 ‘ 柳絮因风起 ’ 更 好呢 ? 我想首先是 , 正如这几位同学所说撒盐像人为人
工的 , 比较刻意 , 没有诗意 , 缺少雪花的柔和之美;而轻 柔的柳絮随风而起 , 在空中漫天飞舞 , 这种轻盈飘逸的 形态非常像白雪在空中飘飘洒洒 , 比喻准确自然。第 二 ,‘ 柳絮因风起 ’ 给人以欢快轻松的感受与咏雪时融 洽、温馨(课文中 ‘ 欣然 ’、‘ 大笑乐 ’ 这些 词 语 所 反 映 出 的 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相吻合。第三 , 柳絮给人以春 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 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 :‘ 冬天 到了 , 春天还
会远吗 ? ’ 给人以丰 富 的 联 想 , 有 丰 富 的 ‘ 意蕴 ’。所以好的比喻不但要有 ‘ 形似 ’, 还要有 ‘ 神似 ’, 要形神兼备。” 通过笔者 “ 晓之以情 , 动之以理 ” 的细致点 拨 , 总结中蕴藉审美的启示 , 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范例 和方法 ,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这样的示范赏析 , 就能入 情入理 , 深入到语言的内部 , 学生才会感受到文言文语 言的魅力 , 再遇到类似文章时就会活学活用。
二、有感而发的延伸 , 丰富审美的内涵
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 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重 要的环节 , 或者说是 “ 画龙点睛 ” 之笔 , 有了上一个环节 的示范讲解 ,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审美技巧 , 最 后就落在拓展 “ 类文阅读 ” 的环节 了 , 在 知 识 迁 移 的 过 程中 , 既巩固已学的知识 , 又能达 到 举 一 反 三 , 触 类 旁 通的作用 , 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鉴赏能力。笔者 在这一环节 , 做如下引导 :“ 讲到这里 , 老师又想到一个 例子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 句。当然他所描述的景象与我们课文中所讲的 ‘ 白雪纷 纷 ’ 的景象略有不同 ,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所描述的雪景 是怎样的(播放边塞雪景图景。我们课文中所描述的 是雪花飘扬的形态 , 而这幅雪景却是雪凝结在枝头上 , 生活在北方的同学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 —— — 尤其是晚 上下了一夜的大雪 , 清晨我们走在马路上或在校园中 往往就会看到这种独特的雪景。课文中谢道韫用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 来形容雪花飘扬的形态 , 那么唐代诗人岑 参 又 会 用 怎 样 的 诗 句 来 形 容 如 此 雪 景 的 呢 ? —— —(课 件提示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哪位同 学能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 ” 学生们回答如下 :“ 我感 觉诗人的想象非常新颖奇 特 ”;“ 我 觉 得 这 句 诗 的 意 境 特别美 ,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诗人用梨花来比 喻白雪 , 所以偏说由春风造成的 , 这就使人几乎忘记了 冬天的寒冷 , 而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 学生们精彩 的回答 , 看出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些意犹未尽之意 , 此时 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交流、探讨 ,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 挖掘文本资源 , 促进课内外知识互为补充 , 逐渐丰富审 美的体验。
三、举一反三的练笔 , 提高审美的能力
鲁迅曾说过 :“ 并非为美而存在 , 乃是美为人而存 在 ”。教学中的审美活动 , 它不仅仅是情感的介入 , 更难 能可贵的是基于文本的再创造 , 这是实现文言文审美
大语文论坛 ·教 例 品 评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