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创新的标志及评价的标准
专题四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具体课堂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如果说合作学习是纽带,那么自主学习就是基础,探究学习则是动力。因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课堂,浇灌着学生们的心灵。
本章主要探讨和研究新课程形势下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解析目前新课程形势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帮助思想品德教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学习目标
1.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方法。2.思想品德学科的自主学习。3.思想品德学科的合作学习。4.思想品德学科的探究学习。
话题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方法
(一)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能使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样是“H2O”,如果是一阵劈头盖脸的冰雹,就会摧残生灵;而如果是春风化雨,则滋润万物,带来春光无限。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于它的晦涩难懂,长着一副虽“五官端正”却“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马克思主义原理晦涩,法律条文繁琐冗长。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有一个究竟是给学生“冰雹”还是“春雨”的问题。为此,教学中我们应多一些“春风化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也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案例1】
这是一节关于“孝敬父母”的主题课。为了让学生沁入骨髓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老师一改以往的空泛说教,而是设置了两幕情境剧,让学生在剧中激动、体会、感悟、震撼„„ 情境剧一:三袋米
剧情大意是:大约在十五六年前,湖北省某县一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儿子考上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儿子为了母亲,固执地不去上学,母亲破天荒地打了儿子一巴掌,母亲说:“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必须读书。”学校每月要交粮,母亲每次都一瘸一拐地姗姗来迟,她交的粮中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总是遭到食堂师傅的数落。最后一次,食堂说什么也不要,母亲双膝一弯,跪在师傅面前说:“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饭得来的啊!你们可别让孩子知道啊,那会毁了他的自尊。”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校长特意将儿子和母亲请上主席台,台上还堆着三只鼓鼓的蛇皮袋,食堂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当儿子知道这一切时,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儿子猛地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此时,音乐响起,满文军的《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旁白)儿子现在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逝世的。
这个时候,课堂上出奇的静,许多同学低下头在擦拭眼泪。我想,教师的良苦用心就在这里。„„
情境剧二:儿子的信
剧情大意是:在一个白领家庭,吃过晚饭,丈夫在上网,妻子在看电视。忽然,丈夫兴奋地喊妻子:“我们的儿子来电子邮件了,快来看!”妻子忙不迭地过来看,只见偌大的屏幕上只有三个字,“爸:钱。儿”。夫妻二人对视无语„„ 这时老师婉转地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揣摩一下儿子写信及父母看信的心理活动,彼此讨论。交流想法。学生联想多多,感慨频生。生1:我想儿子学习忙,不便长篇大论,说明意思就行呗,没什么,很正常。生2:我想父母看完信后会很着急,儿子没钱了,明天赶紧寄。
生3:我想儿子会想,管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又没有挣钱,养我就得供我上学。
生4:我想父母替儿子没钱担心,同时也会有点遗憾,在心里对儿子说,孩子,除了向爸妈要钱,就不能对父母再多说些什么?
生1(又一次):刚才我还觉得很正常,此时我忽然发现儿子的心理几乎就是我们大多数同学的心理。我们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这恰恰是我们不应忽视和最应珍惜的,我有些内疚。
生5: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爱和孝敬父母,要上心,在做事前要想着父母的心里感受,不能只想自己,这才算得上是懂事的孩子。
师:是啊,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在心里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在行动上有孝敬父母的行为,要站在对方角度多思考。我们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基础上学做事,那你一定会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学生。不用再说什么大道理了,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不自觉地就被熏陶了、被感染了。老师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洞悉儿子和父母的心理微妙变化入手,让学生在揣摩和体验中,自己去明白一个道理:孝敬父母要用心、用行、用情。教学中,教师有意创造良好的情境,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预定的情境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止的状态进入到一个情感涌动的状态。在此,师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王国”,二者共享教育阳光,使课堂充满了生活的诗意———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
“孝敬父母”本是一个严肃的老话题,在当今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大前提下,能够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实很难。如果教师在这里处理不好,尽讲一些大道理,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那么,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造良好的情境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努力探求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许多教师做了以下尝试: 1.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在上面案例中,该教师就运用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些角色中,哪些人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还因势利导地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就滔滔不绝,可是一旦上课就无精打采、哈欠连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3.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了伊拉克战争的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课程下如何处理讲授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教学中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来选取。一些简单的概念或者技能的学习,传统的集体课堂讲授法或许会更有效果。在具有探究性质的知识点上,合作学习才会显出明显的优势。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绝对的完美。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应用讲授法的条件,现归纳如下:(1)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同化信息,即知识的理解。(2)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3)材料需要重新组织并以特殊的方式为特殊对象呈现。(4)有必要唤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5)学生只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6)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介绍。
在新课程下,每一位教师都应优化教学方法,处理好讲授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那么,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优化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实践:第一,从教学内容出发,优选教学方法。初一是心理品质教育课,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法和榜样法;初二是法律常识教育课,可选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法;初三是社会发展简史和我国基本国情教育课,可选用讲授、自学、图示、比较、社会调查等方法。第二,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优选教学方法。针对初一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学习能力,可多选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漫画教学法、故事法等;对初二学生可多选择一些加强法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初三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对讲授法、练习法、调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较感兴趣。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材的通俗性、可读性可以使学生的自学变得容易。因此,教师讲解、传授课本知识的职能正在削弱,指导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和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三)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社会性偏差问题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的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怎样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社会性偏差呢?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明确,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就是,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有这一手还不行。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由此产生了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还要抓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克服社会性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针对现实性偏差
在进行教育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2. 针对观点性偏差 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地结合起来。3. 针对兴趣性偏差
在进行教育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4. 针对态度性偏差
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端正其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考虑到态度同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可以设置情境,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而增强对社会上的人与事的理解。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广泛并具有挑战性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就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而言,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学生才会接受教育,并易于入心入脑,使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逐步得到矫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话题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主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像,提倡探索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什么是自主学习?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给自主学习下的定义是: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有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性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激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何界定“活”与“乱”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放开,越“活”越好。但是,“活”到什么程度,如果课堂上放开了,收不住怎么办?尤其是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经常因为存在不同的观点而“吵”起来。
这里所说的“活”是指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的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师生间的情感投入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如何界定“活”与“乱”?这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如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就是“活”。当然要注意分析这里的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已经会了,还是跟不上,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上来。这样做实际就是学习指导。所以,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脱离学习内容,并且影响其他学生学习,那就是“乱”,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
(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指导,保证自主学习的“质”与“量”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张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这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还需要教师做有效地指导,从而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案例2】
一位老师在准备公开课,他想让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要求每组选三位学生出来当辩手。一位学习较差的男生举手要求当选手,全班同学哗然。这位同学的脸红了,汗下来了。老师也感到吃惊,这位同学平时读书都有点吃力,辩论,他行吗?老师感到左右为难,让他参加吧,闹笑话怎么办?不让他参加吧,这可是自己接班后第一次发现这位同学迸发出积极性,能轻易打击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吗?他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当机立断,首先制止住同学们的笑声,说:“同学们难道没发现李浩同学的口才很好吗?我看他可以当选手。”李浩听了老师的话,脸又红了,头低下去,泪流了下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这几天晚上查一下资料,自己先在家里练习,老师相信你能行。”
后来,听李浩的家长讲,李浩那几天的晚上,一个人憋在屋里查资料、模拟辩论几个小时。上课那天,李浩的表现非常好,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达到了“能学”、“会学”、“想学”的目标。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促进的。学生思想的火种,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激励的措施有: 1. 期望激励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如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时,经常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对学生的希望,就会使学生受到鼓舞。2. 表扬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强的学生,教师要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3. 反馈激励
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获悉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使学生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行为,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4. 成功激励
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更加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导”的功能,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应是学生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自学。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八让八多:(1)让学生多“尝试”。(2)让学生多“动手操作”。(3)让学生多“思考”。(4)让学生多“说”。(5)让学生多“讨论”。(6)让学生多“质疑问难”。(7)让学生多“观察”。(8)让学生多“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保证自主学习的“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
(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怎样做好“收”与“放”
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 我要„„ 我能„„ 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一个标志,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都应予以肯定,因为,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我们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考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笼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话题三 众人拾柴火焰高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个性都得以张扬。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运用好似遍地开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形式。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关系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合作性学习教学法的特征:
◆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课,看起来很热闹,教师布置了任务,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当合作学习中学生小组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并未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反而成了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其中。缺少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合作学习时出现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的教师在上课伊始便布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便不知所终。而且在开始时没有提出小组活动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学生的活动完全呈现出无序状态。一般而言,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小组内成员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分工,比如,有的充当实验员,有的充当记录员,有的充当活动规则监督员等等。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全班大约六七十人,分成十几个小组,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地分组与管理。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分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潜能。有的教师还过于重视学习结果,忽视了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细致地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以前,有的教师心目中就已经有了所谓“成功”的标准,并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一直没有关注过各小组实验的实际情况。矫正的策略:
◆小组活动前,教师不做旁观者,而要当观察者。教师在刚刚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不是就没事了,而是应该在事前深刻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关注每一位同学的表现。
◆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做倾听者,而要当参与者。重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及时调控,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
◆小组汇报时,教师不做领导者,而要当引领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点在关键处,导在需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不合作怎么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合作是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合作,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 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
只有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对困难的克服,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发挥积极性,要人人争当主角。如果是分工不均造成的,则要进行适当调整。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或许总有那么几个比较“个别”的同学,他们非但不积极参与合作,反倒积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教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能够通过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惟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2.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调节好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由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形象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尽量使兴趣、能力“互补”的在一个小组内。如有的善于使用电脑,有的善于制作,有的善于交际。最好使同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构成异质学习小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树立组长在组内的核心地位,组长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三)在什么情况下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用小组讨论,且讨论的内容不讲层次,使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却实如一盘散沙。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
这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
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等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2. 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 当问题的答案不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惟一的,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想不出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
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群体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话题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探究学习
近20年来,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一个共同的做法是,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以“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核心,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成为了本次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旋律。探究学习定义为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对于这一定义,应强调以下三点:第一,不能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从探究目的来看,除了发现型探究以外,还有应用型探究、表达型探究和训练型探究;第二,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而应该在所有学习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第三,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
(一)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挫折怎么办
【案例3】 外出调查遇到的挫折
以下是某学校学生在外出调查时遇到的情境: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研究”课题组在一些少年儿童不宜的场所门口做了一项少年儿童进入人数的调查与寻访。学生自述片段:
片段一:“对不起,我们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研究’课题组„„”“我们这儿很忙,到别处闹去!”闹?第一次被这冷冷的话给堵回去,大家失望极了。我甚至怀疑此行的目的,难道我们真的在胡闹?
片段二:“老大爷,我们是× × × 中学的„„ 你能帮我们填张表吗?谢谢您了。”这一招可挺灵,只见他缓缓地接过问卷,戴起老花镜,仔细地瞧了起来,身后的队友向我重重地做了个“V”。我满怀信心的等待着。谁知过了漫长的20秒钟后,传来一声:“这个我不懂,你们找别人吧。”当头一盆冷水,浇得我的心也寒了。这次碰了一鼻子灰,第二次就犹豫了,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采访机会,望着手里的调查问卷不知所措。
片段三: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我们课题小组的同学站在一些场所门口进行问卷调查,只见对面来了一位打扮入时的女青年,我便走上前去,恭敬地递上一张纸,刚开口说:“阿姨,您能为我们填满一张表吗?我们是„„”还没等我们说完,那女青年瞪大眼睛,略带怒色地说:“我才二十多岁!”原来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她老,我还没来得及道歉,她就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了。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外出调查遇到挫折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外出调查遇到挫折的情况较多,究其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二是因被采访对象不合作造成的。
第一类情形,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交流经验,在许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发生过。第一次出师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学生准备外出采访前要做好必要的技术性指导,让学生采访前事先预约、设计好采访提纲,提示采访者还应做到“三注意”:衣着整洁大方;语言清晰、朴实;举止稳健。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应准时或提前到达采访地点,采访时要克服紧张心理,以礼待人等等。
第二类情形,常出现在学生外出随机采访或发放问卷调查时“片段一”中的情形,也许在较多学生身上均发生过,它对学生的打击可能最大,满腔的热情也许马上会降到零点。而这又是很无奈的,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要取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鼓励他们勇敢地正视这些挫折,要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多地从自身去找原因。
对此,教师除了要做好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外,还要注意运用一些激励性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碰壁之后如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实例,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借鉴,帮助他们鼓足克服困难的勇气,重新燃起积极进取的热情。
(二)怎样指导学生生成、确定探究性学习的主题 【案例4】
一节失败的网络探究课
这堂课的课题是《一国两制能实现台湾回归吗》,教学的重点是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教学的难点是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政治、历史、地理、社会学、信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任务一:要求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根据老师建立的学习主页,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
任务二:给学生安排探究任务,让全班同学按: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问题的由来等专题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信息,然后回到原来的小组交流信息。任务三: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全班的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谈谈如何找到答案和对学案中的课程引导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任务四: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并发表见解。
任务五:根据搜集的信息和课堂交流的信息各组完成关于解决台湾问题方案的小论文。
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目的是为了在两个方面进行全新的突破与尝试。一方面是想在多学科整合上进行突破,另一方面是想在课堂教学中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带着这样一种探索的目的,我充满着兴奋、期待与自信走进了课堂,学生也带着从未有过的好奇与兴奋走进了课堂。
“任务一”开始了,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点击- 搜索引擎-另存为„„”看到这样的效果我心里暗自得意,满脑子想的都是这节课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效应。我开始巡视了,这一看,我头上冒汗了,很多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不知如何处理,全然忘记了上课以前的分工。我发急了,赶忙对几个小组进行指导,可我这时才知道什么是“人单势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绝大多数小组根本就没有完成任务,我脑子已是一片空白„„
“任务二”开始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同伴进行交流、整合,形成本组的观点。这一环节本应是学生最能碰撞出火花和智慧的过程,然而,整个交流过程异常的沉闷,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到各组指导着学生,当看到学生面对文件夹内保存着的大量信息而不知如何处理信息形成观点时,我真的恨自己无能,因为我很可能会削减学生今后对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接下来的“任务三”可想而知了„„
“任务四”终于开始了,这是我准备最充分,也是最有把握的一个环节,本应是这节课最能展示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才华的一个环节。但此时已是懊恼、后悔、难堪聚集一身的我再也无法自信、神采奕奕地向学生去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了,将一张张设计精巧的Powerpoint匆匆演示一遍,将一段段提炼得当的言辞乏力念过,这一刻我深深体验到了什么是“零下几度”。
“任务五”已是根本无法完成了,我相信,这样的一堂课再也不能使学生有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了。从未感觉到过一节课有如此的漫长,这一痛苦的过程终于在优雅的下课音乐声中结束了,学生们默不作声地走出了课堂,听课的老师们带着疲倦和失望走出了课堂,我也像泄了气的气球,情绪从天上一下就飘落到了地上。一堂课的失败对于整个新课程的推进也许仅仅是一点浪花,这样的故事也许在整个新课程的推进中每天都在上演,但春天的故事终是催人奋进的。
以上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他把这堂失败的网络探究课分析得十分透彻。我们看到,虽然教师的课堂设计十分新颖,但学生生成的效果并不好。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探究的题目定得过于宽泛,涉及的内容过多,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台湾问题的由来等专题,一节课要解决是学生能力所不能及的,最后导致任务没有完成,使学生失去了继续探究这些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探究性题目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探究任务的成败。
研究课题的确定,最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来提出探究题目并指导完成。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或是提不出问题,或是提的问题过于肤浅无研究价值,或过于宽泛无法探索研究,老师只得“赞助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生成、确定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呢?
1. 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发现问题
(1)开设讲座,诱发探究动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开设一些知识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这样,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2)开展社会实践,激励研究兴趣。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也是一个办法。
(3)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情境,往往藏着一些活动主题。这些主题的解决可能略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
(4)设计调查问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填写,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选择空间较大,积极性容易被调动。2. 提供问题或选题范围供学生选择
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但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经验不足,教师有时可以提供一些选题或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3. 把好活动主题论证关
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但同时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还要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如果说合作学习是纽带,那么自主学习就是基础,探究学习则是动力。【案例5】 为申办冬奥会加油
2002年7月4日,哈尔滨正积极申办2010年冬奥会,学生们热情高涨,希望能够申办成功。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申办冬奥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哈尔滨有什么优势能申办冬奥会?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显示本问题具有很好的探讨性、开放性。于是我就在初二政治课教学中,以“为申办冬奥会加油”为题目,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哈尔滨申办冬奥会的优势和不足。
我与同学们一起行动,从多方面查找资料:报刊、杂志、电视、音像社、网上查资料等。我让全班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调查,如:哈尔滨的旅游小组、哈尔滨的餐饮小组、哈尔滨的交通小组、哈尔滨的体育设施小组、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状况小组、哈尔滨申奥民意调查小组等。在哈尔滨第六十九中网站上搞“在线调查”:你是否支持哈尔滨继续申办冬奥会?或者在网站论坛发表感想。调查市民对申奥的看法,制定采访方案,拟订采访提纲(如何提问、遇到不配合的情况怎么办等),选择不同年龄段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特别是一些熟悉城市变化的老哈尔滨人。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学生们收获很大,我决定在学校的网络教室上整合课,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步骤为:
1.课堂展示与交流。分5个小组来展示:哈尔滨风情、吃在哈尔滨、住在哈尔滨、行在哈尔滨、哈尔滨的经济。展示完后学生们看到了哈尔滨申办冬奥会的优势,进而再讨论不足,让学生认识到哈尔滨继续申办冬奥会可以促使我们建设家园,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小活动“我为申冬奥献一策”。让学生想一想“我能为申办冬奥会做些什么”。学生们施展才华,有的学生设计吉祥物,有的学生设计宣传口号,有的同学做英语宣传员„„ 3.将同学们的作品进行展览。将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宣传口号、优秀调查报告等在学校进行展览,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家乡的美好,激励我们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4.活动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你了解哈尔滨了申办冬奥会优势和不足,你将怎样看待哈尔滨继续申办冬奥会?如果申办再不成功,你又怎样看待这件事?
《为申办冬奥会加油》一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让学生参与“调查哈尔滨申办冬奥会”这项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为申办冬奥会加油》这一教学内容,紧紧抓住学生身边现有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机会,躬身实践,使学生得到的教育深刻,影响深远。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提供调查的可能,大胆放手,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去调查,真正做活动的小主人。自主结组、自选内容、自定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调查活动的积极性,以促使学生收集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学生的合理性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全员参与“我为申冬奥献一策”的活动中,使学生感觉到我与社会紧密相连。由此,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反思与实践
1.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你在解决社会性偏差时是如何做的?
2. 对你课程改革之前和之后所做的两节课进行重新反思,说出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3. 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改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和实施的问题。那么如何把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溶人课堂,使之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行为呢?
一、民主氛围是课堂创新的重要保障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学生之申,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创新。
二、创设情境是课堂创新的重要前提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丁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坤一定要找准知识的切人点,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探索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三、探索实践是课堂创新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要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亲启做一做、试一试,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探索过程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去探索,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不是走过场,做形式,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初步感知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它与长方形时什么有关系扩第二,理解。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让学生取出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看看面积与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第三,总结概括公式。再用”l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看看摆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是否与第二步有相同的关系?“师生一起梳理总结出计算公式。这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动脑思考,动口说,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
四、质疑问难是课堂创新的重要标志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难,让学生不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疑问,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敢于创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会质疑问难,并且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不要怕学生给教师提出难以下台阶的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而应坦诚地给学生说明相解释,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的意识,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便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五。开放性是课堂创新的重要策略
”现在的班级授课,它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在统一的时空内,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无疑的。但班级授课的统一性,即全程学习同样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受到同样的教育影响,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同一要求下以致于使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而产生厌学情绪。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统一与开放相结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的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也就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能全班统一要求,都一个样,可根据各个层面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已己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其次是习题的开放性。习题的开放性包括习题内容和习题量的开放。习题内容的开放,包括习题条件、问题;结论和解题的开放。习题量的开放是指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可按“基础题、扩展题、综合题”等不同类型设计几个层次的题,不做统一要求,让好学生能够“吃得好”,中等生能“吃得饱”,学困生也能“吃得了”。在“统一”与“开放”的完美结合中达到创新的目的。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
1、目的明确,能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适度的要求;
2、更多地关注学生,注意面向全体及兼顾学生差异;
3、突出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把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纳入教学目标;
4、教学重心定位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材处理:
1、能掌握课程标准,通过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科学;
2、增强现代意识,适应时代的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具创造性的改组。
3、强调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处理教材,采用灵活且贴近学生实践的教法,设计出有创意、有新意的教案。
三、教学过程:
1、学生
态度积极:学习积极性高,情绪饱满,求知欲强;有竞争合作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无“死角”、无“闲人”。
思维活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控制单向授课时间)课堂上较多的时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尝试探索等手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为解决问题积极生动地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假设、观点。学生练习时间充分,能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提高。
气氛和谐:(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民主合作气氛浓)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多边多向,互动性强的自主信息交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的习惯,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独特的感受的能力。
2、教师: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新,在教学过程等的设计中能体现当前教育教学中新的理念,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①、注重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②、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关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文化课教学的实践能力的培养);④、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分析,主动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提高素质;⑤、能恰当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教的情况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效果: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解决问题等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合作、分享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学生的素质(如态度习惯、数学能力、语文素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实验实习动手能力等)得到培养提高。
第二篇: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及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及标准
一、学生学习状态
1、参与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全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二看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全过程。
2、交往状态
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积极思维;二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情绪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
5、持续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都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6、生成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二看学生是否能生成非预设内容,给人意外的惊喜。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
1、组织能力
以教材的组织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组织能力量对比,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即一般意义上的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
2、注意中心
看教师在课堂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上。
3、教学机智
看教师是否具备敏捷快速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进程。
4、教学态度
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否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学生,是否有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与宽容。能否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能否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给予应有的赞赏,而不论学生的这种表现出现在教师的什么心境之下。
5、综合能力
看教师是否具有整合、变通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课程资源,“跳”出学科进行大教学。
第三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临夏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估,有利于获得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和控制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1.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符合大纲的规定,教学目的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
2.教材组织处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准确,知识点全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思想性和新旧知识之间衔接、过渡、联系;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基础知识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对文章的分析、原理的论证方法,提出过程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的讲述应清晰、准确,能揭示内在的联系,所举事例典型、恰当。
4.能力培养:基本技能训练,既要注重量,更应注重质;能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和运用;学生能消化并运用当堂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教法选择得当,富有启发性;注意从发展角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读、讲、议、练合理地结合起来。
6.上课基本功: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通俗易懂,说普通话,声音洪亮;板书有计划、完整、简练、工整,脉络清楚;教态自然亲切,严肃端庄;教具运用正确规范。
7.课堂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安排得当,课堂气氛和谐;能正确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浪费时间,课容量适度,不拖堂;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反应良好,书面或口头回答正确率高。
第四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11——2012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力求达到目标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在基础学力、发展学力、创造学力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2、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
3、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活化教材;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
学习材料充足、注重布局、条理清楚,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4、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学方法
5、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言行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6、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善于激趣引疑,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学的度、量安排合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手段选择恰当,能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善于激趣引疑;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四、教风教态
7、尊重学生,教风民主,学生的回答和质疑得到鼓励,及时反馈调控,应变力强。
尊重学生人格、教风民主、提供机会,引导求异,关注差生;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具有教学智慧;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8、教师情绪饱满、热情,教态自然,演示规范、媒体运用熟练。
教态自然亲切,语言规范、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演示规范,运用熟练。
五、参与状态
9、对问题情景关注,兴趣浓厚、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学生对问题情景关注;
兴趣浓厚、参与活动主动。
10、认真阅读、讨论、观察和记录,正确使用学具或实验器材。学生能认真开展阅读、讨论,对实验或事物认真观察、记录; 学具或实验器材使用正确、操作规范,使用完毕后及时整理。
六、参与广度
11、参与学习活动人数多,自主活动时间充足,活动方式有效。
参与学习活动人数小班应全体参与,其他班级应有绝大多数学生参与; 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安排足够时间开展自主活动,一般不少于整节课时间的二分之一; 活动方式有效、各类学生都有收获。
12、学生能够倾听、协作、体验、探究、分享,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老师或同伴的发言,相互间团结协作,探究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
七、课堂氛围
13、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气氛融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 学习进程张驰有度,气氛融洽。
14、热烈、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机会均等。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充分; 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均等。
八、学习效果
15、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良好,有不同收获。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习惯良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16、多数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多数学生达到本课目标;
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明确、具体;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5分 设计思路
1、以学论教,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设计有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10分 教材分析
1、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2、重点、难点分析准确;
3、能够体现知识的联系,实现学科知识整合。15分 教学流程
1、导入自然贴切,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3、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4、教学流程的设计合理、灵活、并具有开放性;
5、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6、体现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个性;
7、注重过程教学,并能让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
8、注重知识的深化,有较强的应用意识。40分 板书设计
1、思路清晰、简练、实用;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10分 作业处理
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探究性。10分
第五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不仅有甄别、监控、鉴定等功能,更有诊断、导向、激励等作用;故而,教学评价成为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师生发展、助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所以,重建评价标准、搞好教学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评价主体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好课标准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带来课堂评价的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抓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制定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能的、可行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审视课堂优劣,确立评价体系,应主要分析以下四项指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即体现课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三维”有机整合,建立在学生努力可达成的高度。
2、具体,即采用外显行为目标或绩效表现目标,有可测性。
3、明确,即通过新课导入、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
4、落实,即整个教学过程紧扣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氛围,切实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情意的积极发展。
1、组织有序。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发展进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
2、以“问题”为核心,把握学生固有知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并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真正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辅助学生跨越障碍,再激发出新的问题。浙江博客网y%x[1]udc?n3x
3、资源充足,利用适宜。
⑴开发素材性资源。
A、陈述性知识以教材为主,恰当调整重组,呈现适切的学习内容:既适应学生基础又兼具挑战性,既适合学生需求又引起强烈兴趣,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贴近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特别是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以结构性知识为主,重视知识网络化。
B、注重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匹配合理,一法为主、兼具多样;恰到好处地融入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⑵利用条件性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手段,而首先要选用最方便、最能发挥作用的;媒体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4、因人施教,关键是能依据学生的种种差异,不断主动地把学生区分为若干或大或小的变化的群体,针对各个群体与个体即时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5、教学机智,即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数(偶发事件),因势利导,使教学处于一种新的流畅状态;善于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矫正性措施,实施补偿性教学,使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妥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讲究批评艺术。
6、学习评价,采用积极、多样的方式;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督促,重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在必要时,实施延迟反馈。
7、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专业素养过硬,尤其是教态亲切、自然,表达明晰、流畅,板书完整、精美。应该指出,考察度量教师的作为要以是否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尺,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一切作为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学习表现,即乐学(能动性)、会学(自主性)、善学(创造性),是观察考量的重点。
1、学生的参与状态
⑴参与的广度:
A、参与的全员性,即大多数学生在投入学习活动。|
B、参与的全程性,即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C、参与的形式。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感知途径多种,学习方式多样,配合默契。
D、参与的时空。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和选择机会,参与学还参与教,不仅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
⑵参与的深度:
A、提出、探究的问题,是本质的、深层次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B、回答问题、发表意见、解题思路,有根据、有创意,切中要害、表述明晰;
C、善于搜集与整理信息、发现知识的规律与联系,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⑶参与的品质:
A、活动与计划的自主性。
B、参与的目的性,即对内容或问题感兴趣,而非对活动本身;对学习成果或现实意义感兴趣,而非对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奖罚。
C、参与的自觉性,即积极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应付;在碰到困难、障碍时,仍能保持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学习的交往状态
A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激励、情感交融,关系民主平等。B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保持多向互动交流,气氛和谐活跃。C积极互助,耐心倾听,善于合作,有明确的分工和愉快的协作。D无论对错或如何选择,都能得到同样的关注与回应。
3、学习的思维状态
A打开思想的闸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引发新的思考。
B善于争辩事实,思维碰撞冲击,迸发灵感火花。
C敢于提出设想,进行有意的尝试,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解决问题。D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共同分享见解,产生心灵共鸣。E把猜想和探索而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素材,努力寻求新的发现。
4、学习的情意状态
⑴全神贯注,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⑵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中,跃跃欲试、各尽所能、兴致盎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⑶活动节奏健康、安全,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
⑷能自我调控,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较好地控制情绪状态、克服不良心理、调节不利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效能
1、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较多。
2、课堂效益。解决问题的策略合理,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以较少的时空、资源的占有,取得较多的收获。
3、促进或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与区别,能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新的知识技能,对所学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梳理、归纳、表述,成功地“应用”这一学科知识于新的情境中。
4、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意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对进一步学习充满渴望和信心,出现了课已完,意未尽的感人场面;带来新的实际问题,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特色
既允许例外也鼓励超越,只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特点与风格,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与此时此刻实际密切结合,都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
温馨提示:任何评价标准都不能全而统之,都不是唯一不变的;因而,应该允许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存;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课堂应该有不同的解读;评价标准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另外,观课评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包含多种随机变化,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经验、依靠感悟与直觉的工作,只有深入实际,反复尝试,才会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