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妮日记人物特点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一幢(zhuàng)瓜熟蒂(dì)落跛(bǒ)脚瞭望(liào)呆滞(zhì)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
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篇二:安妮日记
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教师备课教案 篇三:读《安妮日记》有感
读《安妮日记》有感
——和平的鸟儿
《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原来是一朵绽放在阳光下的小花,她终日享受阳光般的温暖和亲人、社会的呵护。可是没想到,她13岁那年,希特勒决定大肆屠杀犹太人。因为安妮一家也是犹太人,所以他们只好迁居到她爸爸公司的第三层去住。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但是,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的父亲奥托在出版《安妮的日记》时曾说过,“我们的目的是要教育人们,让悲剧不再重演。”安妮曾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没有我。”日记带着她化为一只和平的飞鸟,飞翔在历史的天空。。
第二篇:安妮日记人物梳理
单位:滕州十一中 年级:高一
课题:安妮日记 姓名:张文 篇二: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阅读文章,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2.通过探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安妮的情感遭遇,对战争有进一步的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3.认识日记记录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特点,产生写日记的念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能我们有的同学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过去的事情你也许早已淡忘,但是当你 翻看日记本时,往事又会重现脑海。也许有一天,你的日记会成为你生命的见证,印证你生活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犹太女孩,她是你们的同龄人,她的日记现在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一段密室生活经历,更见证了一个时代里犹太人的人生悲剧,让我们一起来看可课文《安妮日记》。
二、重点字词
藏匿(nì)一幢(zhuàng)瓜熟蒂(dì)落跛(bǒ)脚瞭望(liào)呆滞(zhì)霎(shà)时
三、走近作者
学生阅读p52关于安妮的介绍。
教师补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据统计犹太人的死亡人数为600万,对于我们来说600万可能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试着想象600万个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我们就会明白这600万意味着什么了—是死亡与毁灭,是鲜血和挣扎,更是哭喊和恐惧。
四、背景简介
德国排犹的原因:
1.种族主义:德国的分裂、软弱、战败等,刺激了德国思想家们用日耳曼种族优越来唤醒日耳曼民族。
2.民族主义:德意志的反犹在希特勒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认为种族斗争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3.经济原因:经济危机,争夺生存空间。4.犹太人的费民族化特征:他们散居欧洲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地域,缺乏种族的自我保护能力。
5.希特勒的个人遭遇:个人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的冷酷与刚愎,虐待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看安妮的日记,第一则对日记做了简单交代,并且给日记起了个名字叫“吉蒂”,以后的各篇均有“最亲爱的吉蒂”,“安妮敬上”,并且安妮曾经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她这样做和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明确:“吉蒂”对于安妮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日记本,她是安妮最知心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无不可谈,安妮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吐露给她听,可以说,“吉蒂”是以一个虚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安妮的生活中的,可以说,安妮在寻找一个对话的对象,来战胜心灵上的孤独,我们由此也可以窥见战时犹太少年的孤独无助。
2.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很爱自己的国家的,但是在第二则日记的最后,安妮说“地球上再 没有比德国人和犹太人结的仇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1935年的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籍,德国统治者剥夺了犹太人的一切,并且对犹太人进行灭族的屠杀,德国人民大多数也是倾向排犹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想要犹太人无怨无悔的爱国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德国先背弃了犹太这个民族。3.第五则“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星期天,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安妮为什么觉得悲惨?
明确:也许你星期天在上网,逛街,找朋友疯玩??在战争没有爆发之前,安妮的星期天也一定是十分丰富精彩的,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安妮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的,没有朋友,甚至没有自由,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永远没有变化,如果单是单调还可以忍受,关键是每天还要担惊受怕,精神上极度的疲惫。
4.第五则“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我心里有个声音哭喊着”,这里表达了安妮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明了安妮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鸟儿本来就是很弱小的,可是它是自由的,是能够欢快歌唱的,可现在她被剪去了翅膀,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就算它耗尽生命去歌唱,又有谁能够听到呢?
5.第六则“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我们和那一直通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藏身地的狭小及身在其中的窒闷,写出了在危险和黑暗的逼迫下,内心的焦躁,烦闷,体现出对自由的的渴望,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让人感同身
受。
6.第八则“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①北岛《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②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③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六、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安妮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战争剥夺了她的一切,朋友,自由,青春的梦想,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战争毁坏普通人的生活。
2.有人为《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写了一则墓志铭: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仿照这个,如果安妮也有墓碑,那么你打算写一则怎样的墓志铭给她呢?
七、总结
1.建议学生写日记
2.小结:人活着就应当找到寄托,像安妮,虽然生活在黑暗和恐惧当中,但是始终对生命充满希望,像我们看的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虽然生命处处跟他较劲,亲人一再离他而去,但是生命还是要顽强的继续,“活着”这个词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来自于忍受。篇三:安妮日记1 《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
第三篇:安妮日记
坚强与光明
——读《安妮日记》有感
13~15岁的我们正值花季年龄。快乐地过每一天,安心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不用担心是否有人闯进来,把老师抓走;不用担心是否在书声琅琅时,有子弹从学校上空投下来;不用担心,因为战争我们要流离失所。但上个世纪的孩子就没我们那么幸运。
安妮,身处二战时期的花季少女因为法西斯的迫害,只能和家人躲在父亲公司的密室里。在不能见阳光,不能听雨声,只能在夜深人静是偷偷看窗外的月光的密室里过了25个月。和她陪伴的只有一本日记——Kitty,她承载了许多,安妮的心情:恐慌,快乐,渴望,彷徨;安妮的成长:对自己、对世界、对大人的看法。对于安妮她是最忠实、最了解她的朋友。对于我们,她是一本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安妮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而绝望,她依然阳光。窗外,闷热,弥漫着死亡气息的街道,擦身而过一张张平静却隐藏着惊慌的脸。窗内,死寂,弥漫着担心气息,互相对视一张张恐慌却透显从容的脸。安妮静静地坐在窗前,平淡从容的书写下内心的汹涌澎湃。恐慌与从容,死亡与生存,在生与死的面前,安妮没有逃避,她平静地面对。静思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体会过当时的背景,在一些小问题上被打倒,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我想我们要快乐地正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微笑地去面对。
我想到了60多年前,中国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像我们一样年纪的,或比我们还要小的孩子都拿起了红缨枪把矛头对向了侵略者。那时,中国人民也是时时刻刻都在死亡的阴影下生存,但人民没有放弃,领导者没有放弃,这就是中华之魂。在那时涌现了江姐、小兵张嘎、董存瑞、黄继光一批革命先烈,都值得纪念。
安妮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密室中度过,而她生命的华彩乐章便在一本日记上奏响。她比同龄的人成熟、了解、思考地更深,她凭借心中那坚定的信念,走过了看似的两年,实际如一生般的时光。
她在,微笑在,坚强在,阳光在。所以我们的心中也要住一个安妮小人。
何一鸣
第四篇: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读后感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第五篇: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幸能站在这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我觉得自己好幸福!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正值花季,多么美好灿烂的季节啊!每天清晨,当你睁开双眼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可以得到来自爸爸妈妈那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还有同学间那浓浓的友谊,你们多幸福啊!
有一个花季女孩,她和你们的年龄相仿,却很不幸,每天躲在密室里,生活在黑暗和恐惧中。
图片中的这个花季女孩,名叫安妮,她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爸爸是一位商人经营着一家公司,家中有妈妈和姐姐。她的童年很幸福,一家四口幸福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上,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1937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中的这个男子就是德国当时最高领导者,而他是一个热衷于战争的狂热分子,是他掀起了灭绝犹太人的运动,纳粹警察全城逮捕犹太人,把他们投入恐怖的集中营里,毒气实验,大屠杀无处不在,大街上横尸遍野,满目疮痍。为了躲避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犹太人能逃的设法逃亡,逃不了的有的选择死―全家自杀,有的选择藏匿,安妮一家选择了后者。安妮的爸爸带着一家人躲进了自己家公司后面一些隐蔽的房子里,还邀请了同样是犹太人的彼得一家和杜瑟尔医生。
这就是他们藏身的密室,这里非常隐蔽的,窗户全部被钉上了木板或是拉上了厚厚的窗帘,挡住了一切光亮。白天他们不能发出一点声响,以免被楼下的人或是邻居察觉。仅仅晚上他们才能自由活动,开一点窗户透透气。这里的生活是极其烦躁和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有的是饥饿,恐惧和病痛的折磨。同样是花季的你们,可以在阳光下玩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安妮花季最重要的两年却是在密室度过的,在这里,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将心中的苦闷烦恼,对自由的渴望,对战争的思考与谴责都写进了这本日记。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安妮的文字,走进她的生活,去倾听她在黑暗中的诉说:
1943年1月13日星期三
外面的情况真可怕。白天黑夜都有可怜的人被抓走,家庭被拆散,孩子们放学回家,父母已不见踪影;女人买东西回来,家已被查封,家人已消失。每天夜里有几百架飞机飞过荷兰上空飞往德国城市,到处都是死亡。孩子们冒着爆炸后的浓烟在瓦砾堆里寻找他们死去的父母,哭泣声,哀嚎声,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整个地球都在进行战争。这就是战争,走近它,看看有多少人惨遭不幸。。
1943年10月29日星期五
空气是如此压抑,令人昏昏欲睡,沉得像铅一样。外面听不到一声鸟叫,我从一个房间溜达到另一个房间,再从楼下溜达到楼上,就像一只被残忍地剪掉了翅膀的鸟,在一片漆黑中徒劳地碰撞着笼子上的栅栏。“安妮,走出去,笑一笑,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一个声音总在我心里高喊,但我甚至连反应的热情都没有了。我只会跑到沙发椅上睡下,好让时间跑得更快一些,还有那种死寂和恐惧,因为实在找不到制服它们的办法。
是啊,黑暗中的人,谁不渴望自由,谁不渴望阳光,为什么要战争?同学们你们在心里和老师一起读读安妮的呐喊。。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打仗到底有什么用处?大家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破坏和毁灭?”为什么还要制造那么多庞大的飞机,更重的炸弹?为什么每天要把那么多钱花在战争上?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饿死,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有吃不掉的东西搁在那儿烂掉?噢,为什么人们如此疯狂?
是啊,有多少和安妮一样的身处黑暗的人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安妮日记》从1942年7月6日,写到1944年8月1日。8月4日这天,没有任何征兆,纳粹警察冲进密室,逮捕所有的人,把他们投入到集中营里,在黑暗即将过去的时候,战争即将结束前夕,然而不幸的是胜利和黎明对于安妮一家人还是来得太晚了!安妮,妈妈和姐姐都惨死在集中营里。留下了这本对二战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安妮日记》.今天,我们阅读《安妮日记》,不仅可以读到战争,历史,种族迫害,可以从书中感受到安妮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积极的态度。现在这本书在全世界已经有了五十多种文字的版本,有多少同龄的孩子在阅读它,他们喜欢安妮,喜欢她在逆境中满怀理想,不屈服,不气馁的精神。看,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读完的感想。是的,多么勇敢坚强的安妮,今天老师这短短的十分钟也许只是个开始,密室里的生活到底什么样?是什么让她这么坚强?想知道更多的,就请大家走进《安妮日记》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