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燕王中学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四勤
勤洗手脸、勤剪指甲、勤通风、勤晒衣被
四不
不随地吐痰、不公用毛巾、不过度紧张、不过度疲劳 教室寝室要开门开窗,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清新; 要积极参加运动和游戏,增强体质;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九月份步入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变化大, 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
一、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如果医治不及时,可造成大面积流行而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预防措施:
做好灭蝇、灭蟑螂工作,防止食品、食具污染,保证用餐环境的卫生;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证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饮用卫生、洁净的水,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半生水产品以及不洁、腐败食品;发现吐、泻病人要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发生群体性感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细菌在食物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引起急性感染的中毒性疾病,主要以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不同中毒机制的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同。感染型中毒一般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通常伴有发热症状;而毒素型食物中毒除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有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症状,很少有发热症状。预防措施:
应做到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注意海水产品的采购、清洗、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安全;尤其要对新入学学生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培养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内用餐,不搞群体性聚餐活动,严防群体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的细菌、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手足口病等。预防措施: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脸、勤剪指甲、勤通风、勤晒衣被。“四不”:即不随地吐痰,不公用毛巾,不过度紧张,不过度疲劳;教室、寝室要开门开窗,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清新;要积极参加运动或游戏,增强体质;做好晨检工作,对患呼吸道传染病的学生及可疑病例,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医院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接种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疫苗、卡介苗等预防相关疾病。
第二篇: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青岛出口加工区实验小学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传染病预防知识呢?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增加营养。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讲究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一、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二、人体防冻基本方法
1.暴露在外面的皮肤是最容易冻伤的,如面部、耳廓、手指等等。因此外出时应戴好手套、帽子等衣物。另外,可以在脸上手上涂抹防寒霜等专门的防护用品,这样既可以减小热散失又可以保持皮肤水分。
2.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
3.经常坐着工作的朋友应该注意尽量能够经常活动一下,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利于血液循环,因为身体末梢主要靠血液循环来提供热量。
4.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
5.冻疮的防治
三、冻疮主要是因为手、脚、耳、脸等处的皮肤受到湿寒侵袭,导致血液循环恶化而引起的。在这里介绍几种预防冻疮的方法:
1.体育锻炼法
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也可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以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2.温差水泡法
取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或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在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3次,可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3.药物法
有易生冻疮体质者,可在刚入冬时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摄取,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也可取中药三
七、红花、赤芍、鸡血藤等,适量水煎取液,在冻疮多发处擦洗。
4.偏方蔬菜法
用紫皮大蒜或新鲜山药擦洗手、脚的冻疮部位,或用萝卜、生姜、桂枝煮水擦洗,亦可预防冻疮。
此外,户外工作者应避免手脚受寒、受湿,要保持手部清洁,少用热水洗手、热水袋捂手或用手炉烤手。
秋季易患冻疮的人,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外,可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
四、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很容易感受外邪、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现介绍五种抗寒防病的方法:
1、常喝白开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
2、常喝枣姜汤
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3、坚持冷水洗脸
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
4、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
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几瓣桔子,能化痰止咳。
用薄荷油一小瓶,置於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之功效。
5、夜卧桑菊枕
冬桑叶和秋菊可清目醒脑治感冒。用其作枕芯,使人头脑清新,入睡适意,也能防治感冒。
五、秋季疾病预防知识要诀
1、煤气中毒预防
秋季取暖要通风,防止煤气中毒保健康。
2、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咳嗽、打喷嚏遮口鼻,不随地吐痰讲卫生;
发烧、咳嗽找医生,预防疾病保健康;
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节约经济又最有效。
3、群体就餐卫生预防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预防中毒和疾病。
4、心理卫生预防
维护心理健康,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重视心理卫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不单是没病,更关精神与心灵;
2017年9月18日
第三篇: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会昌县私立英才学校政教处
校园内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甲肝、伤寒、感染性腹泻等食物中毒,开学初期多发。
一、甲流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病前7天旅行史、接触史,)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1、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二、流行态势及特点
特点:传染性强,传染力强于季节性流感;致病性强,显性感染为主;病死率低(小于1.13%)。
1、全球:9月4日WHO称目前全球报告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总数为25万多例,至少2837人死亡,仅过去一周就新增死亡人数652人。但由于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已不再统计新增病例,这个数字显然比实际感染数字要低得多。
2、全国(内陆):
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59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3852例,重症3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三、防控策略、措施: 法定传染病(乙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一)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2、2009年8月21日要求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 卫生部联合6月22日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四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四、防控措施要点:晨检。
目的: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
负责人:校级领导
技术检查指导、疫情报告:校医、卫生保健老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具体执行人:班主任; 晨检: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巡查很必要。地点:教室内
对象: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
晨检方法与内容
观察:急性面容、咳嗽、鼻塞、流涕、皮疹、呕吐、精神状态等
询问: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咽痛、腹痛、腹泻、旅行史、接触史等
身体检查:测体温、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皮疹形态、部位等
——晨检发现异常的不等于就是病人!晨检—异常信息及处置
个体:要立即送(或通知学生家长带领)其到医院诊治
聚集现象:晨检(包括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发现同一宿舍或者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位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及时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向当地卫生院或县疾控中心报告。
晨检—常见传染病识别
甲型H1N1流感、流感样病例:腋下体温≥37.5℃,伴咽痛或咳嗽。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明显,而腋下体温未达到37.5℃的,不能排除。
手足口病:手心、脚心、口腔、散在米粒大小皮疹→疱疹 麻疹、风疹:发热+皮疹(红色小点),从上到下,从局部到全身 水痘:疱疹(水疱)(躯干→四肢)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脸颊)
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腹痛、腹泻、呕吐等 食物中毒: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相同症状 晨检—其他注意事项 晨检人员手卫生
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病人要戴口罩,向病人提供口罩 温度计消毒
晨检记录、统计报告
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要求如实提供学生健康状况 测量体温
在安静状态下测量 使用医用温度计
建议测腋下体温(幼儿测肛温)
正确使用温度计(部位、时间、读数)防控措施要点-病人管理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隔离,杜绝现症病人在校园内工作或学习早发现:晨检+巡查
早隔离:一旦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及时安排或通知家长把学生带离校园,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或居家隔离治疗。学校应设有一个临时场所安置病人或疑似病人,减少传播机会。
严把复课关: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完全痊愈,无传染性后才可返校。病人管理—隔离期限
甲型H1N1流感:凭当地卫生院“健康证明”返校 其他: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一般隔离期:
季节性流感:体温正常2天;
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麻疹并发肺炎时延长5天; 水痘:出疹后6天;手足口病—7天; 流行性腮腺炎:腮肿完全消退; 痢疾:凭检验结果 防控措施要点:消毒
空气:首选通风换气,紫外线灯。
餐具:首选物理方法,次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注意清洗)物表。玩具:含氯消毒剂擦拭、浸泡被褥。
书本等:室外阳光曝晒——消毒的前提是先清洗!防控措施要点:宣教
学校应普及“甲流”防控知识,正确认知,倡导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保持手卫生,教室、寝室保持清洁与通风。
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病人,少去人员聚集的场所劳逸结合,身体不适要主动向老师报告。防控措施要点:应急物资、温度计、口罩、消毒液。预防接种:查验证(常规接种)
流感—流行季节前
第四篇:学校传染病防控
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健全制度 防控有力
1.责任制度: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为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班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副校长为学校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学校、幼儿园其余教师、部门要积极配合责任人的工作,承担相应的防控责任。
2.疫情报告制度:对师生出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传染病疫情(如疑似禽流感、流感、麻疹、手足口、水痘等传染病)特别是手足口病正值当前高峰发病季节值得学校关注,各班主任、要立即通报给学校责任报告人,同时将病人实行隔离,学校立即通报疾控中心、家长及县文体局办公室,并由卫生、疾控对其进行诊断检查,如确诊为传染病,并传染病标准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3.晨检制度:各班每日早读晨会时间,班主任老师负责对各班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观察、询问,科任老师做好对学生个人、教室等清洁卫生检查,如有发热、手足口等部位有皮疹或疱疹等特征病人,各班主任要立即报告给学校责任报告人,并做好记录。
4.缺课、缺勤登记制度:各班班主任要做好缺课学生的登记,弄清缺课学生的原因,如遇缺课学生有与传染病相似的病症,应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及所辖卫生院,应立即核实患病情况,做出相应处理。该生必须具有医院病情证明,才能允许返校上课。各年级组长要做缺勤教师的登记,并立即报告学校领导,查明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
5.就诊登记制度:各班班主任,应做好学生、教师就诊登记,凡发现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员,应登记在册,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
6.值班制度:各学校、托幼机构按照要求切实认真做好值班工作,要做到信息24小时畅通,做到随时能联系。
7.传染病预防宣传制度:学校每期要组织开展一次“预防传染病”的课外活动,上一堂有关“预防传染病”的课,进行一次“传染病预防”的专题讲座。利用集会、影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少先队要开展一次有关“传染病预防”的主题队会活动。特别是当前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及家长了解掌握手足口病的危害及预防知识,提高自身预防能力,掌握预防措施,为保障学生健康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8.校园清洁制度。各班每天对教室和清洁区进行清洁大扫除,坚决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保证有良好的卫生环境。
9.责任追究制度:对疫情有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者的责任。
二、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2、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5、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6、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麻疹、流感、手足口病等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7、学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禽流感、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8.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老师立即通知故城县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至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校医护送去医院。
9.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校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 120 ”电话,送故城县医院诊治。
10.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11.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12.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学校责任报告人、县文体局、县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调查。
13.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文体局和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4.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15.学校食堂的食品应符合卫生要求,要求学校炊事员及值班老师上岗操作前必须洗手、消毒、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师生身体健康。食堂炊事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时必须戴口罩。
16.传染病病人的诊断以政府向社会公布的定点医院诊断为准,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疫情,否则将追究责任。学校有关防病信息,除按正常渠道外,不得擅自在学生、教师、家长和新闻媒体发布,注意正确宣传,防止师生恐慌,以维护学校稳定。
第五篇: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
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4、吸血昆虫 又称虫媒传播;
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疫水
又称 接触传播;
7、母婴传播
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2
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肠道传染病:甲肝、手足口病等。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
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2)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辅助检查:
1.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可靠依据。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弥漫性充血并散布着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
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l~3周内痊愈。
(九)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甲型和戊型为肠道传染病,其他型为血液 传播传染病)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病毒污染水源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可导致局部地区暴性发流行。很少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4.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临床表现:多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常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上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关节痛、皮疹等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7天后,尿色逐渐加深,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实验室检查:检测病毒抗体和肝功能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以进一步确定感染型别和对肝脏损害程度。
(十)手足口病
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流行病学:
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3
七、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1、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2、坚持体育锻炼,随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饮食均衡,保持平衡膳食,合理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4、集中住宿时不混穿他人衣物,个人生活用具单独使用。
5、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是要进行遮掩,不直接面向他人。
6讲究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不购买不食用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
(二)、搞好大环境卫生
1、注意教室、宿舍等生活环境的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打扫卫生时要坚持湿式打扫,避免尘埃飞扬。
2、学生经常停留的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教室、桌椅、讲台、窗台、地面等等。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和来苏水交替使用进行消毒
(三)、严格执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落实晨检制度,必要时增加午检、晚检。做好登记,一经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立即隔离,到医院及时就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当发生多名学生发病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做好疫点消毒(开窗通风、消毒液喷雾和擦拭等)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四)、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防蝇、灭鼠工作,防止食物食品的污染,对公用餐具要定期消毒。
(五)、各小学及幼儿园在新生入学时认真落实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查验结束后要及时向所在地的接种门诊报告查验结果。发现学生未按全程接种相应疫苗时,要求儿童及时到所在地的接种门诊进行补种。
(六)、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在传染病流行前要进行相应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接种意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包,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诊断和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这一点在大家日常学习生活场所主要场所的公寓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确保大家的健康。那么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举手之劳,既能美化我们的住宿环境,又能保证我们的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夏季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夏季肠道传染病是因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所引起的。因此,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即使对于盐腌过的食品,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就可能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
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餐具应该严格消毒。
凉拌菜宜少吃,吃时应洗净,并用冷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
夏季不宜举行家宴,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但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仍保存其致病性。
苍蝇与蟑螂等害虫,能作为肠道传染病的媒介。因此,消灭苍蝇与蟑螂也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也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一旦家中出现有腹泻、呕吐的病人,首先要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
如果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要在家中及时口服补液盐。发生腹泻后人体损失最多的主要是身体里的液体和电解质。人体一旦脱水,很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这就是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腹泻后想喝水,就要喝点补液盐。小孩发生腹泻后也同样需要多补充水分。补液盐在医院和药店里都可找到。
第三,发生腹泻也要继续进食。有人觉得既然已经拉肚子,就要再减轻些肠道负担,所以腹泻后采用饥饿疗法。但科学的治疗方法并不提倡这种做法。腹泻导致身体营养损失,所以即使腹泻也要进行营养补充,可以吃一些稀、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
此外,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但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急性腹泻有可能因此转为慢性腹泻,治疗起来得不偿失。还有些腹泻是由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抗生素对这些腹泻也毫无效力。而且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一周左右就能自愈,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耐药性,发生腹泻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如果病情严重,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秋季常见病及预防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秋天需预防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
一、秋燥症
秋天的干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生梨、葡萄、香蕉、银耳、青菜等滋阴润肺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二、呼吸道感染
秋天温差较大,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心血管疾病。
由于天气变凉,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四、关节炎:时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关节炎症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可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
五、秋愁病:秋天会使有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忧愁消极。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尽量多做户外运动。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最后,不要总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还可多和朋友聊天,这样会使人忘掉忧愁,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另外,久居闹市的人们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
六、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过口腔侵入人体消化道,并能随粪便排出病原体从而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如果医治不及时,可造成大流行而危及千万人的生命。此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居多,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霍乱,最常见的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一般发病较急,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样便和里急后重为典型特征。菌痢的潜伏期一般1―2天,短者数小时,长者6―7天。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经:
l、经水传播:水源污染,特别是江河水沟渠水池塘水井水等极易受到污染,如洗涤病人衣物,倒吐泻物,船夫渔民排泄物直接下水等。一次污染有可能使水体较长时间保持传播能力,尤其夏秋季节人们饮用生水、漱口、洗刷食具、洗蔬菜或水产品等,都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2、食物传播: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的贮存过程中,都可受到水或病人、带菌者直接污染,特别是冷食、乳制品易被污染。流行期间筹办婚丧酒宴或节日聚餐等,都易于经食物传播。特别是炊管人员感染后危害更大。
3、生活接触传播:与病人或带菌者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构成传播,其中手的污染较严重。
4、苍蝇传播:苍蝇可将垃圾、粪便、呕吐物中的病菌病毒带到食物上,起到传播作用。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以上几种传播途径均由不同的病菌或病毒引起,症状各异,但都属“病从口入"。其发生和流行,主要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传播。但是肠道传染病也是可以防治的
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防病。注意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前、便后注意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去皮,不能去皮的用开水烫洗。
注意自身防范,不随意购买校门外摊贩的不洁食品。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加强体质锻炼,增强防病能力。
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1)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3)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4)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5)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上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6)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
(7)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已经研制出的一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8)积极接受医学指导和治疗,可以帮助艾滋病病人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9)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预防肺结核病
肺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在肺内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器官都有可能受结核杆菌侵袭,但以肺结核病最为多见。
肺结核病,在解放前被称为“肺痨病”因为得了这种病死亡率极高,所以谈起它无不令人恐惧。最近几十年,由于各种特效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因为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由他对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已大大减轻,然而,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生长非常旺盛,消耗代谢量很大,加之受内分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处于相对的不平衡状态,当营养不良,疲劳过度,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得肺结核,发病率仍然教高,在我国城乡地区约为5—20人/万人。
肺结核是一种全身性的消耗性的疾病,一旦发病,体质明显下降,而且会有午后或傍晚发低烧,盗汗(睡眠中出汗),持续较长时间的轻咳嗽;发音嘶哑,痰中带血;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食欲差、听课精神不集中等症状表现。女青少年还可出现闭经,经期明显后延等现象。
肺结核是怎样传播的?预防方法的重点是什么?
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是那些患急性肺结核、或慢性肺结核未经彻底治愈的病人,他们可以是与青少年密切接触的老师、家长、朋友、炊事人员等。病人的痰里有大量细菌,传染性很强,他们在咳嗽、吐痰、打喷嚏或说话时,嘴里出来的飞沫污染周围的空气和尘埃待,向别人传播。如果使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具、水杯、和病人一起夹菜吃饭,都会被传染。牛奶消毒不彻底时,里面有一种名叫牛型结核杆菌的细菌也会传播肺结核。根据以上传播途径预防肺结核的关键是提高青少年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以防尘土飞扬,牛奶要煮沸消毒后再喝,集体用膳实行分餐制等。患有肺结核的青少年一定要休息,隔离治疗,以切断传播扩散的途径,防止传染他人。为了早期发现可疑症状,青少年应每年X线胸透检查一次,发现可疑症状者应进一步检查确诊,这对于儿童时期曾患肺结核病的青少年尤为重要。15岁以下的少年如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要抓紧时间接种卡介苗,以加强机体人工免疫力。此外,平时注意身体的全面锻炼,增强体质,保证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待营养摄入,对加强抗结核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学校传染病控制措施
1、各学校要把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学校主要领导要统筹安排并明确一位主管校领导分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具体落实。
2、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尤其是教学区、生活区、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并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以保证室内“微小气候”符合卫生要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要认真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的管理,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应将饮用水卫生管理作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的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各级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讲座、班会、板报、校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宣传教育,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较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中小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和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发生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等流行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并积极争取和配合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与控制工作。
4、学校校医院和教育部门所属的卫生保健机构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要深入学校食堂、教室、宿舍等教学、生活场所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卫生检查,督促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病患者,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并协助卫生部门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常识问答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办?
答:(1)要安排在全校开展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让教职工和学生了解春季疾病预防基本知识;(2)注意管理好公共场所卫生,重点是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和厕所;(3)制订预防方案,准备必要的空气消毒和环境消毒设备;(4)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病人,发现学校职工、学生中有呼吸道传染病可疑者,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并向当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5)搞好预防接种。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校教师应该怎么办?
答:(1)保证健康教育课落实,向学生传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2)保证教室、宿舍多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督促住校学生勤晒衣被,参加户外活动;(3)注意搜集所在班级学生的有呼吸道症状者,发现可疑呼吸道传染病者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生应该怎么办?
答:(1)主动学习传染病预防知识;(2)养成良好的群体卫生习惯,保持教室、宿舍多通风换气;(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勤晒衣被,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公共场所;(4)发现有可疑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及时向老师报告。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生宿舍应该怎么办?
答:宿舍应注意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畅和新鲜,注意室内的卫生,勤晒衣被。如有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应请当地疾病控制机构进行专业消毒处理。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校食堂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食堂工作人员应做到按食品卫生从业人员要求上岗,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注意自身的卫生。传染病可疑者应及时调离食堂的工作。注意食品卫生,保持饮食的清洁,餐具应进行蒸煮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问: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学校厕所应该怎么处理?
答:学校厕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注意每天及时清扫,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保证学生大小便后洗手用水。粪便按要求及时清理,如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用过学校的厕所,要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由专业人员消毒处理。
问:学生春季易患哪些呼吸道传染病?
答: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中小学生容易患以下疾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非典型肺炎等。
问: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答: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而传播。
问:为什么春季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答:主要原因有:(1)春季气候变暖,细菌、病毒等繁殖加快;(2)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3)学生集中学习、生活,疾病容易相互传染;(4)封闭的教室,空气流通不畅,疾病容易传播。
问: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答:(1)如果班上有学生患呼吸道传染病,要尽快进行治疗和隔离,其他同学尽量不要与病人接触,或去病人家中串门;(2)保持教室和家庭环境的空气流畅,少去拥挤、密闭的公共场所;(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譬如疫区提倡戴口罩);(4)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多参加锻炼,要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5)做好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