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2:3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

第一篇: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

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對改善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之教學實例分享

台中市西屯國小教師/陳秉均湯麗惠 高雄市莊敬國小教師/陳怡孜

摘要

本文個案為一名重度自閉症學生,筆者針對其行為問題,提出輔導介入方案經驗,供特教班教師進行教學輔導參考。

正文

壹、前言

在處理行為問題中,各派學者已發展出相當數量的理論及應對策略,這些方式對於行為問題的改善相當有助益;身心障礙的學生常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加上環境或是本身能力的限制,無法表達自我需求,而產生各種行為問題,尤其是在教學環境中發生,不僅干擾教學也可能讓其他的學生產生模仿的動作;而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以自閉症學生的困難最多,本文旨在提供自身的教學經驗,供特教班教師進行自閉症行為問題輔導參考。

貳、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處理模式

自閉症兒童除具有溝通障礙、社會性互動障礙外,行為問題亦為其主要障礙之一(張正芬,1996),而出現這樣的行為可能是因為自閉症學生先天的限制,與環境互動時出現不良影響所形成。

早期對於自閉症兒童行為問題的處理,是採負向看法,主張以嫌惡治療方式消除行為問題,而現今的作法,則逐漸轉化為正向的處理方式;這幾年來,藉由行為支持(behavioral support)的新觀念,以功能評量為基礎,在自然情境中重新調整環境並教導個體新的技巧,以預防的角度來處理行為問題,而功能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的實施可幫助行為問題功能的瞭解(陳郁菁、鈕文英,2004)。ㄧ、功能性評量

功能評量是一種藉由收集各種行為問題的資料,有系統地分析那些維持行為問題的變項,這些變項由後果、前事和情境事件組成,是一些可能引起行為問題的特定線索(楊瑛,1999;Horner & Carr, 1997)。任何行為問題的產生都是有意義的,實施功能評量並不是要採取介入或消除行為,而是要瞭解問題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原因,在進行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前,如果少了這個功能性評量這個步驟,就貿然實施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可能會導致成效不彰或是出現不良的後果。

近年來使用功能性評量來找出行為問題的原因已成趨勢,國內也有多篇研究使用功能性評量找出自閉症學童行為問題背後之原因,採取介入後皆成功改善個案之行為問題(鍾儀潔,2002;侯禎塘,2003;陳郁菁、鈕文英2004;唐榮昌,2006)。以上研究能瞭解使用功能性評量分析後,再擬定行為處理策略對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的改善有良好的成效。

二、正向行為支持的意義

正向行為支持不只是一個用獎賞或處罰來減少行為問題的過程,而是以功能性評量為基礎,團隊合作的方式發展個別化的支持計畫,採取全面性、多元的介入,處理行為問題並增加生活品質,發展正常化社會關係的一種方式。

三、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實施步驟(施顯烇,1995;鈕文英,2001;Hersen,Sugai,& Horner,2005)1.選擇與界定行為目標,選擇一個優先的行為問題進行處理 2.診斷目標行為及收集相關資料 3.針對行為問題發展假設 4.擬定介入的計畫 5.實施介入計畫

6.評量實施後的成效

四、正向支持計畫的處理策略

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處理策略包含三大部分,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1.前事控制策略

前事控制策略是一種預防策略,目的在減少行為問題的需求。2.行為訓練策略

行為訓練策略是藉由教導個體一個可替代、更可被接受的行為來達到同樣目的的一種方式(Janney & Snell, 2000)。3.後果處理策略

後果處理策略是在問題行為出現之後,安排立即的後果,使問題行為不相關或無效,而使適當的替代性行為相關且有效,並達到與問題行為相同的功能(鈕文英,2001)。

綜合上述,在處理個案行為問題時,採取多元、個別化、實用性等方式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功能評量,再加以正向行為支持計畫的施行,對於個案行為問題之消除和建立合適行為將有很大的幫助。

參、自閉症行為問題輔導實例分享 個案--『星星公主』

一、個案情況簡介

文文目前就讀於國小啟智班6年級,被診斷為自閉症重度的患者,口語能力、生活自理尚可,繪畫著色方面有不錯的天分,在行為問題中最令筆者憂心的是文文不適當說話行為,包括:出怪聲、尖叫、喃喃自語三種,聲音之大常影響教學及同儕的學習,因此教學的介入和輔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輔導與教學經驗分享 針對「不適當說話行為」情形,筆者提供的行為輔導策略為:

(一)利用功能性評量找出問題的前因後果:由於筆者為個案導師,熟悉學生情形,故直接利用自編之「行為問題觀察表」進行不適當說話行為的前因後果檢視,發現文文的行為以無聊時獲得自我感官刺激為主。

(二)前事控制策略

1.重新調整環境:增加環境上的豐富化,下課時間播放文文喜歡的音樂營造

輕鬆愉快氣氛,並在教室佈置角落放置各種圖書和玩具、布偶,讓他能有

自行操作使用機會,減少因無聊而產生的行為問題。

2.調整課程中的教學方式:提供符合個案能力、興趣和需求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從功能性評量的前事事件中發現文文在老師上課未關注他和獨自一個人坐在位置時,最常發出怪聲以尋求自我刺激,針對此情形,在上課時老師除了用口頭提醒文文要專注於活動外,也盡量其提供上台操作、回答問題的機會。

(三)行為訓練策略

1.進行「音樂活動教學」:讓學生能分辨「音樂」是好聽的聲音,「發出的怪聲

尖叫、喃喃自語」是不好聽的聲音後,指導其欣賞兒歌,並學習兒歌的唱誦。2.讓「唱歌」成為不適當說話行為後的活動:讓文文知道出現不適當說話行為

後,必須立刻停止,接著就要唱兒歌,目的是希望他能馬上停止怪聲尖叫,習得「唱歌」才是好聽的聲音,也讓其有正確感官刺激機會,避免在習得正

確替代行為之前,因抑制不適當說話行為,產生其他問題行為。3.運用提示和示範策略教導文文跟老師說:「老師,我要….」取代不適當的行為:教導學生無聊時,可以來跟老師說:「老師,我要…」,為讓學生仍能學習完應學的課程內容,和出現學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的情形,筆者設計活動圖片表,限定學生要求的活動內容,活動內容以休閒技能為主,並事先示範教導文文這些活動的技能。

上課可從事的活動內容為:編橡皮筋繩子、進行吸管貼畫、著色畫。下課可從事的活動,除了上述三項,還有樂器的敲擊、吹泡泡、聽故事、玩拼圖。除獨立說出外,行為訓練期間,由最少提示至最多提示,當能表現替代行為時,即逐漸褪除提示,使文文能獨立表現出正確替代行為。訓練步驟如下:

(1)示範並告訴學生,當感到無聊時,可以跟老師說:「老師,我要….」。(2)運用口語提示問學生「你想要做什麼」?

(3)若學生表現出替代行為,則給予選擇活動的機會。否則,再次用口語提

示學生「你想要做什麼」?且加上給予圖片提示,讓他選擇活動。

(4)若學生還是沒表現出替代行為,則再次用口語提示學生「你想要做什麼」?

加上圖片提示,並用動作協助學生用手指出想從事的活動。

(四)後果處理策略:在與搭檔老師、家長研究過後,當文文跟老師說:「老師,我要……」,先給予口頭讚美,再讓文文蓋獎章,蓋滿三個獎章,則可以換取上述的他想要的活動,若仍表現不適當行為則讓她反覆唱兒歌,直到行為停止。

(五)實施成效:開始實施時,文文的配合度並不高,常需花較多的時間讓他反覆唱兒歌,暫時使他停止不適當說話行為,約1-2星期後他會開始牽老師的手,並指著活動圖片,這時筆著即會以口語提示文文「你想要做什麼」,約一個月後,文文開始出現「老師,我要編橡皮筋」的語句,接下來就陸續出現活動內容字句,漸漸的發現文文獨自坐在位置上的次數減少,從事活動的次數增加,幾乎每節下課都會要求要從事活動,因此不適當說行為減少至一天2-3次,而說出:「老師,我要…」的替代行為,一天約可達到6-7次,更讓筆者意外的是,文文漸漸喜歡聽音樂且會出現在位置上唱歌的情形,還會要求老師放音樂給他聽,也讓筆者體會正向行為支持計劃對於個案的影響之大。

肆、省思與結語

使用功能評估與對合作的輔導模式,對於行為問題的輔導改善有很大的效果,讓學生不僅能消除不當的問題行為,還能發展出良好的適當行為,方能更有效的幫助個案,在教導文文過程中,更深感團隊合作、互相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事,期盼有更多在這片領域努力的教師們,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方法,共同為自閉症的孩子搭起一座通往美麗人生的橋梁。

伍、參考資料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市:五南。

侯禎塘(2003)。特殊兒童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以自閉症 兒童的攻擊行為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8,155-192。

唐榮昌(2006)。自閉症者玩口水的固著行為之功能分析與介入。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213-230。

陳郁菁、鈕文英(2004)。行為支持計劃對國中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83-205。

張正芬(1996)。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特殊教育季刊,59,1-9。楊瑛(1999)。重障者的行為支持與功能評量。特殊教育季刊,70,1-6。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鍾儀潔(2002)。自閉症兒童固著行為的功能分析與介入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Hersen, M., Sugai, G., & Horner, R.(2005).Encyclopedia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volume three.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Horner, R.H., & Carr, E.G.(1997).Behavioral support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1), 84-104.Janney, R, Snell, M.E.(2000).Behavioral support.Baltimore, MD : 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第二篇:自闭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与管理策略教育论文

闭症学生由于具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行为刻板等特点,其课堂问题行为更为普遍和严重,主要表现为拍手、摇晃身体的自我刺激行为,碰头、打自己脑袋的自伤行为,离座位乱跑的破坏行为,咬人、踢人的攻击行为,过度兴奋或没有理由哭泣的情绪问题等。这些行为往往会直接破坏课堂秩序,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果断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效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课堂教学活动将直接受到影响,以致无法正常进行。

一、自闭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

(1)厌烦不满。

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厌烦。当自闭症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或不喜欢所学内容时,他们会觉得索然无味,产生厌烦不满的情绪。

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不满。教师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

③学生对教师本人的不满。由于自闭症学生具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不少学生连跟自己的父母交往都有很大的问题,跟不熟悉的人交往更会让他们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紧张和不安,因此存在排斥老师、排斥同学的现象。

(2)紧张焦虑。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不同的自闭症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自闭症学生能遵从教师的要求,顺利完成任务;而有的自闭症学生则会因为老师的要求而感到一种压力,引起紧张焦虑,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泄。

(3)需要得不到满足。自闭症儿童也有各种需要和需求,当他没有能力来表达这些需要时,就会用特定的手段——问题行为来传达各种信息,引起老师的注意。

(4)感知觉异常。因为自闭症学生感知觉的异常,他们有时会对课堂中出现的某一个画面、某一种声音或某一个词语等过度敏感,而引发各种问题行为。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加强,容易诱发问题行为;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一概不管,让一些本来可以得到抑制的轻微问题行为越演越烈,以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教学不当。教师备课不充分,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迟钝、笨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多,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就会让学生厌烦、不满;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是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学生就有可能放弃当前学习,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3)管理不当。当自闭症学生的问题行为干扰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不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是采取批评、训斥等过激的方式处理问题,就可能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

3、环境方面的原因

教室布置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温度过高,也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问题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

二、自闭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从内心相信每一个自闭症学生都能接受教育、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发展;其次,教师的关爱要贯穿于课上、课下以及与学生日常交往接触的一切过程中;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形成课堂规范,培养自闭症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监督执行,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如:要求并训练学生上课铃响后停止活动,走进教室,将学习用品摆放好等,都有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适时指导学生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认真仔细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练习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能在学生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并予以科学合理的指导。

4、灵活运用多种奖励方式,激发自闭症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任何一个自闭症学生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对他来讲什么是奖励:是物质强化,如零食?是感官感受,如拍手、拥抱?还是表扬、赞许等社会性奖励?教师应根据自闭症学生的喜好,建立起课堂教学所需的奖励系统,将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与赞许、鼓励之类的社会性奖励结合起来使用。

5、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是对自闭症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最好办法。

6、保持课堂的整洁、有序与优雅。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脏乱、嘈杂的教室环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倦怠;整洁、幽雅、宁静的学习环境,能让自闭症学生愉快、专心地学习,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7、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师通过电话、家访或建立家校联系手册与家长多加联系,互相沟通孩子的表现与问题,不仅能保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培养自闭症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和控制其问题行为,还能与家长共成长,探索出自闭症教育康复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篇: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丽水第二高级中学徐骁

【摘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予以关注的同时,对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提出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矫正

学生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打瞌睡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全球教育界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只要有学校的地方都存在这些现象。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回避,而是要花些气力研究它,找出解决问题的门道,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秩序进行。

一、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现在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表述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

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节外生枝。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

3、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架。无故迟到早退。

4、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非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5、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够关注,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进一步逐渐产生回避困难的退缩行为,使其不能正视挫折,性格偏执。

以上种种行为变现,以其表现的主要倾向为标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发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和故意不遵守规则、不服从指挥、反对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

1为。

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上课时凝神发呆、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

外向性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内向性问题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无论是属于那种表现、哪一类的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它。要解决它,我们就必须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既包括学生的主观因素,也包括教师及家庭、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

(一)学生因素

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生理障碍。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存在视、听、说等方面的生理障碍,则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发生的转学、转校、更换班主任、初中进入高中等事件,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沮丧、兴趣减弱、注意力降低、多动闹事等。这些特征严重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3、心理挫折。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挫折而导致的。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面对挫折,有些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勇敢地排除各种障碍,实现奋斗目标。而有的学生对挫折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则会导致问题行为,学生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怨天尤人,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气愤,就可能出现外向性、攻击性行为;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就可能出现内向性退缩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就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想方设法逃避学习或脱离学习环境等。

4、寻求注意。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感到自己受到别

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别人关注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二)教师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

1、教育思想失当。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譬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轻德,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会引起学生逆反行为甚至对抗性行为。

另外,一些教师对个别学生存有厌恶、歧视的态度,不尊重学生,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或激起学生反感,产生师生对立情绪,由此引发问题行为。

2、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也因缺乏接受教导或改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敏,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与焦虑。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反感或对立,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3、教学上的偏差。教师教学上的偏差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教学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不了解学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含糊不清、学生听不明白;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都容易失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三)环境因素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有关。

1、家庭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父母不和、经常吵闹家庭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对其百依百顺,容易养成孩子

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非常严厉,动辄打骂,则容易养成孩子弄虚作假、消极对抗、冷漠孤僻、情绪异常等。

2、社会的影响。社会的不良环境也是诱发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如社会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及媒体传播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信息,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中,影响教学活动。

三、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当下,教育界对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问题,也是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要矫正好学生的课堂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一)认识

认识,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前提。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时候,产生了什么性质问题行为;这一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矫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看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

(二)改正

改正,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认识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还要有相当的耐心。

(三)塑造

塑造,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在认识前提下改正、在改正的基础上塑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时,完整的行为矫正才宣告完成。

此外,在矫正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最易使用的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问题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而且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产生对抗性严重的问题行为。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

2、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教学与管理,2000,(8).

[2]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现代教育科学,2004,(1).

第四篇:90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及矫治策略

90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及矫治策略

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杨荣华

【摘 要】现在学生因社会影响与学校、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以及学生个体内化的主观差异等原因,形成了散漫性、攻击性、利欲性问题行为。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使问题行为得以矫治,使之成为21 世纪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90 后中职学生 问题行为 矫治策略

“问题”行为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双差生、后进生。在非常重视教育、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学生判断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行为的产生。

一、90 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学校主要表现的几种类型

(1)散漫性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作业拖拉,甚至抽烟喝酒赌博等等,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2)攻击性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学校内外打架斗殴,欺负同学,不尊重老师,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破坏性很大。

(3)利欲性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利欲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

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等等。

2、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影响与学校、家庭教育不一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

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学生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性格。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3)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初中、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这就导致了我们中的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多年的心理偏差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进入电大后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原因。

(4)学生个体内化的主观差异。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受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学生接受影响的主动选择。学生由于身心素质的不断发展,其接受教育和影响的方式渐趋灵活多样。如果在相同的环境影响中,一些学生由于理想水平、道德水准的差异,选择认同有不良倾向的人或群体,其个性倾向就会向不良倾向发展。一些学习动机不强烈、兴趣爱好低层次、是非观念不清的学生在一起往往更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

二、对90 后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慢慢形成。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独立人格的逐步形成,使他们的个性倾向具有目的性、差异性、可塑性的特点,这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最好时机,教育引导得当,可使他们终身受益。

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工作,是对学生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再塑”工程。面对学生当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从容理智地去处理好学生当中的一切偶发事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对我们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主要应注意三个策略:

1、预防与纠偏相结合我们每接一个新班,首先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实际,与学生一

起确立个人奋斗目标和班级体建设目标,以此实行定向控制,重点在于营造一种学生不断为一个个目标而攀登的动力系统;其次是健全组织机构,实行责任控制,以此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建设一支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第三是遵循学校班级为主的周期性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循序渐进地、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互助争先教育等等;第四,按照学校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的要求和班规内容,对学生在课堂、校园、宿舍等各个场所不同时段的表现全方位反馈信息,每周汇总测评。通过科学严密的班级管理,尽可能有效地杜绝滋生危机的温床,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根据班级管理控制系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避免问题行为的产生。如学生军训后,情绪相对放松,抽烟、打架、迷恋上网

游戏等苗头性倾向,都被及时制止、纠正,遏制了不良群体的产生。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通过经常的、系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要从小事抓起,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抓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犯的小错误,看准机会,及时教育学生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在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思想、学习、行为、纪律、交往等方面自控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只有严格教育,措施扎实,方法不断变换,才有可能使整个班集体处于积极向上的有序氛围。否则,一

个班级有可能松散自由,问题行为接连不断,班主任疲于奔命,充当“消防队员”,显得极为被动。

高明的严师,应该是严中有爱,以严导其行,以爱感其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严格的、通情达理的、关爱他们的,也是讲究工作艺术的。(1)对于学生中的散漫性倾向,严抓不放,毫不松懈,如:上课迟到、作业拖拉、实训懒惰等等;(2)对于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考虑其突发性特点,根据产生的后果情况,可能的话给予适度的宽容,使学生在几次的“后悔”的历练中,走向沉稳,提高自控能力;(3)对于学生当中的利欲性问题倾向,则区别对待,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矫正。如青春期男女交往过密、迷恋网吧而夜不归宿等等。

4、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疑虑心理及对立情绪要学生信任老师,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礼。对成绩差、表现差;课堂上顶撞老师;考试作弊;对所犯错误无动于衷;态度顽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同学要采用特级老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一书中总结的“挖掘闪光点,抓住反复点,促进飞跃点”的教育流程,在学习、生活上以爱心、细心、恒心去关怀感化他们,使他们能逐步克服各种不良行为。我们应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抓住他们有要求进步的愿望,给予鼓励,指明方向,激发其良好的动机,从而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改造他们的坏习惯。

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首要的是预防,在此基础上摸清症结,寻

求科学有效的策略。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使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需要,克服错误的道德意识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创设各种良好环境和条件,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成为21 世纪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王爱霞.中职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3]张山.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调查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

(5)

[4]顾援.课堂常见问题行为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第五篇:小学教师教学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小学教师教学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一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引导的作用。而小学教师教学态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学认知态度;二是教学情感态度;三是教学意向。其中教学认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教师对教学意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原则的认识和评价;二是教师对小学生外形特征、小学生学习成绩、小学生思想意识、小学生性格特征的认识和评价;三是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情感态度是教师对职业和小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学意向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三个部分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认知态度制约着教学情感,又制约着教学意向。因此,教师消极的教学认知态度、教学情感态度和教学意向态度阻碍着小学生学习进步,会导致无法补偿的损失。而积极的教师教学认知态度、教学情感态度和教学意向态度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勤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影响小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

一、小学教师教学认知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消极的教师教学认知态度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一个小学老师不重视学生对教学知识重要性的理解,那学生很难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将导致小学生对学习过于松懈,不重视知识;若老师不注重对教学过程认知指导,则学生产生只

关注成绩不注重过程,不能从根本上去提高;若老师在教学上对教学内容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任何课程都是生搬硬套,缺乏创新,不能举一反三讲解问题,则会很难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知识以及各种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很难学会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失去学习独立性和学习能力,导致了小学生形成不善于思考问题,过度依赖老师,缺乏学习创新等不良学习行为;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对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进行分析,不了解学生心理和学生性格特征,也没有去关注学生的成绩进度,更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上课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认真设计教学策略,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等,则将导致小学生不能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读书学习有孤独感,对学习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活力和动力,产生厌恶心理,回避甚至抗拒的不良学习行为;如果小学教师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自身不注意经常自我反思,不自我总结,不与时俱进,则学生将和老师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水平中,学生就很难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若老师不能紧扣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步骤,那么小学生将很难形成一种以科学逻辑思维和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学习行为,导致了思想呆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良学习行为。还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教学原则,在课后也没有布置巩固作业,那么小学生也不会形成课后巩固练习的行为和认真按时按量完成原则等。同时,课后若老师没有对课程进行分析总结,做出评价,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一种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与评论的学习行为,则很难得到提高。这就得不到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是恰

恰相反,禁锢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抑制了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阻碍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积极的教师教学认知态度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技能和管理能力,热爱工作,态度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丰富的知识文化给予学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小学生从一个无知的孩子具备了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求知欲望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原则,对教学内容以及重要性有自己的见解以及教学方法,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有原则有方法去学习,学会分析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抓住重点,找亮点,找规律,对知识核心内容以及细节上谨慎分析的学习行为。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小学生在学习上或者在生活上有困难,面对小学生因外形特征或者心理特征存在身理或心理障碍和健康问题,面对个别学生存在特殊问题,老师主动与小学生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原因,正确认识小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学生找出困难所在和解决措施,与小学生共度难关,从而感化小学生,促使小学生形成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自尊自爱,大胆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查缺补漏,争取做到更好热爱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发挥特长,积极表现,以乐观心态去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刻苦努力,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用于攀爬的良好学习行为。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鸡对蛇说:“蛇的缺陷是没有腿脚。”但是蛇说:

“正因为没有腿脚,所以我们才跑得更快”。鸟对鱼说:“鱼的最大缺陷是没有翅膀。”但是鱼说:“正因为没有翅膀,我们才能在海里游得最深、最快。”大树对小草说:“小草的最大缺陷是长得太矮小。”但是小草说:“正因为长得低矮,我们才不会被风暴摧折。”这则故事证明,老师教学态度积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以积极态度去帮助和引导每个小学生,那么学生将会各自发挥其能,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乐观,刻苦努力,勇于攀爬等良好的学习行为。

一个拥有积极任职教学态度的小学教师将从各方面心理及身理上促使小学生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乐观、刻苦努力、小心谨慎、注重方法和效率、注重实践与创新、勇于探究、艰苦奋斗、超越自我等良好的学习行为。

二、小学教师教学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消极的教师教学情感态度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如果一个不懂得关爱学生,不懂得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小学老师,冷漠对待学生的消极教学情感态度,那他将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将没办法了解学生,就不会懂得如何教导学生,而学生只能是其中的受害者。学生会产生回避心理,出现讨厌老师,与老师对抗,不听老师的话,不听从老师教导,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完成作业,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等学习不良学习行为。导致了小学生学习成绩落后,没有学习动力,失去了奋发图强的精神。

(二)积极的教师教学情感态度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爱,是最好的教育;爱,可以搭建老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可以给

予学生以自尊、自信、自强。热爱学生,关爱小学生,和蔼可亲,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主动帮助学生,建立师生友好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以善为美,把关心学生看成人生中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赢得更多学生的爱戴,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更能使学生和老师结为一体,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小学生向真、善、美方向发展。

积极的教师教学情感态度是一种感恩教育,主动帮助困难的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给他们一份真正的爱,让学生从小就懂得感恩,把爱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刻苦努力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学习行为。

小学教师教学意向态度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一)消极的教师教学意向对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万事开头难,做好开头的准备已经是成功的一半,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足够的信心,就没有能力及把握把一件事做好。若是一个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能吃苦耐劳的心理素质,不能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生没有希望,没有十足的把握完成教学工作,一直处于被迫和恐慌的心理状态,那么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更是对自己和对学生不负责,这将无法传授知识给学生,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难题,更是无法引导学生向前发展,甚至导致了小学生形成贪玩、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动力等不良行为。

(二)积极的教师教学意向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个有信心、有理想、有方向感的小学教师,抱着理想,对教学满怀信心,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制定目标,埋头苦干,认真负责,兢兢克克,不怕困难,勇于攀爬,把工作当作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保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情,做好一切准备积极去做好教学中的每一件事,上好每一节课,制定每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本,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朝学习目标不断努力,向着正确方向努力前进。则学生也会信任老师,充满活力与信心,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世界观和人生观,抱着理想,向着人生美好理想目标努力学习,形成充满自信、刻苦学习、全力以赴、勇于克服困难、勇于攀爬、积极进取的学习行为。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只蝴蝶想从茧子中挣脱出来。由于茧子口太小,尽管它很努力很久,还是很难出来。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个人以为蝴蝶被卡住了,于是拿剪刀把茧子口子剪大一点,蝴蝶终于顺利出来了,但是它的翅膀又干又瘦,根本飞不起来,从此只能颤巍巍地爬行一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奋斗感的老师,将奋斗精神影响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学会克服困难,使小学生形成在曲折的学习生涯坚强面对困难,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奔跑,坚持奋斗,勇于拼搏的良好学习行为,为将来“飞翔一生”做准备。

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趋向,一个小学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消极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特别是我们小学生,是被影响的主体。那么,一个带着消极的教学态度的小学教师将会阻碍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导致了小学生呆滞、怠慢、懒惰、自卑、自责、抱怨等各种不良学习行为,甚至将学生误入歧途。相反,积极的教师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极大意义与价值所在。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焦虑感,增强小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诚恳和善,体贴关怀,为人师表,端正态度,遵守纪律,爱岗敬业,传道解惑,小心谨慎,努力踏实,勇于创新,积极上进,幽默有趣,育人为本。一个不怕挫折,敢于迎难而上的教学精神态度的小学老师,才能鼓舞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而是迎难而上,想法设法解决困难,打破困境,刻苦努力的学习行为。小学教师的教学态度从各方面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消极的教学态度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积极的教学态度会促使小学生努力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向前进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下载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学生行为问题之教学实例分享[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