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2: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许承宗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 审美教育功能。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审美功能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

(1)教材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 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 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 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 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远的《三峡》是一偏脍炙人 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 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 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 熏陶更强烈。《母亲》中塑造的母亲,纯真无邪,为传播革命真理,勇敢,无畏,大义凛然,为革命不惜牺牲 一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 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冯婉贞》、《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连升三级》等 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 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3)教材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 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 的磅礴气势,驰聘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 写景内外交织、抒情腾挪有致,并运用排比句与叠词叠句,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 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 溢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 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 爱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 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 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倒反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其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绪之后,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 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他是个丑 八怪,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 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致为“美”而殉。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莫泊桑的小说《我 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天出游,都力图打扮得漂亮一些,有风度一些。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 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可算是形美而神 丑的典型。在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则更是追求貌美的牺牲品,忽视对这一形象的正确 评价,就容易使学生对其向往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其在“舞台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其丢失项链表示惋惜。

再者,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的能 力。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 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由仿写、看图 写、缩写、扩写、改写,或自拟题目写,或由教师命题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我们要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乐之者”。

完成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任务的根本途径是:诱发情感--启发想象--引入意境--深化美感。

(1)诱发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 者披衣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的情绪活动。诱发学生的情 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 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就是寻找激情点。以教《最后一课》为例,教学中应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 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 肃地向学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了。”这里的“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抓 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后不久,韩先生又说:“今天是 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差不多同时说的两句的不同点,即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领悟到韩麦尔 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教师的讲话后,亡国之 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这时,他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表现在快结束时,小弗朗士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 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这“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传发的爱国情与学生被激活的感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 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2)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 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 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 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 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有多美,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又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 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 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3)引入意境。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 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 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如何引入意境呢?一靠提供视听直观和语言直观,教师或凭借有关 的音乐形象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或凭借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象。二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 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 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 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些课,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4)深化美感。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 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 深深的美感,还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如《海滨仲夏夜》描写的中心是海滨夏夜,作者抓住色彩和光亮的变化来写夏夜的优美。抓住沙滩、海水、海风、空气、天空来写出海滨的清新凉爽,这 只是表现在“外在美”;而作者歌颂的时代—一“我们许多许多父老兄弟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 时代”才是作品“内在的美”。由此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感情。徐宏祖《游黄山记》中描绘了 黄山的高、路险、景奇的壮丽风光,表现了作品的“外在美”,而作者寻奇探胜,敢于历险履危的坚强意志和 惊人毅力以及从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奇景的道理,才是作品的内在美。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 的美,到感知形象蕴蓄的美,步步深入,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 造美。

这些途径,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它会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 成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闫苗苗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它是一种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承载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广阔的美的领域。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依托语文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才能充分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提到语文教学,人们都会觉得语文谁都能教,但像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要教好却很难,这让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在课堂上,老师带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往往是讲的口干舌噪,但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来,该背的背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效果微乎其微。归其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理解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水平没有提升到一定程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

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表达的文字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经历美、理智、道德等情感的体验和熏陶。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性地理解文字提升对情感的想象;阅读议论文要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理性地获得情感。因此,语文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语文教育通过文字的表达在思想情感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字凝聚着作者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理想,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巧妙的手段把这些“情”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爱与憎、或哀与乐,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后经过沉淀形成高尚、丰富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另外,课文中还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比较冷峻地再现社会生活状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他们所曾经历过的或未曾经历过的,从而认识社会的另一面。如果教师注意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感受文章的具体形象中养成正确良好的审美情操。这与抽象枯燥的内容灌输比起来要使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会更加有利。

二、语文审美教育关系到德、智、体的发展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所以,智、德、体、美在现实教育中是一体的,但这四者却又相对独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渗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促进德、智、体的各方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以具体形象的文字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虽说系统理论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是必需的,但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这要比抽象的说教更加贴切、有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愉悦,理性地阅读文章内容,感性地体会文章的内在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趣。

语文审美教育在提升语文智育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枯燥,需要机械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文学美的神韵,泯灭了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富有情感的审美媒介打开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心灵感应得以共鸣,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善变,内容更加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理解力、记忆力、感知力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等。

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真善

美的内在统一的要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即美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年代和不同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内涵丰富,给人的美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尤其在听、说、读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文录音,从声音的语调感受文章的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感情,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审美联想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真实的现象准确地写出来,把心中的情感优美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生编硬套,为了凑够字数想出一句写一句,没有丰富的内容,更是没有感情,使得文章就象一段简陋的文字排序,没有一点儿美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细微的能力,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与人产生共鸣。其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会灵活运用。没有一定的素材,任由学生有多少丰富的词语也写不出一篇精美的文章。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素材不只要靠观察平日生活中的细节,还要多读好文章,为己所用,才能具备最基础的写作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是学生要阅读鉴赏的文章,还是学生学习写作、丰富词汇的好典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读本的形式未必不可,学会运用文中的词汇也未必不可行,只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抄袭便可,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写作文风。最后,让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养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开发智力,让学生感受和追求生活中的美,发挥创新精神,锻炼创造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的低弱。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跨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资源。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教师只有充分体味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美读。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有人说朗读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此话可能有点夸大,但 也说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对篇篇课文都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就会收到美的效果。

美读包括:教师示范美读、讲读型美读、背诵型美读、竞赛型美读等。

二、通过想象再现教材中美的情景。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行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虽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特点,但不是无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诗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 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上三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三种方法,只要教师能恰当运用就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又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 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第五篇: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宁海县深圳镇初级中学 胡志英 31561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诸方面进行审美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

创造

审美 高尔基说“人类一天都不离开美。”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备的课文,它们当中蕴含着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教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其艺术化即审美化的途径,通过审美化的途径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艺术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

一、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

在讨论审美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只有了解了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特点以后,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施教方案。中学生是审美观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审美兴趣与其它年龄段的学生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敏感性

一般的学生由于其思维定势,对新鲜事物开始往往采取观望、疑虑的态度,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感觉细腻,面对新事物新东西,容易表现出一种亲近,认同的倾向。他们喜新厌旧,标新立异,偏爱独特,富有个性,他们的这种审美观点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指正。

(二)趋同性

中学生还处于由少年到青年的过度阶段,他们渴望成熟,又尚未达到成熟,因此常常身不由己地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们的这种从众审美观加以指正,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观。

(三)浓烈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主要是视听感官的愉悦活动。与小学生向往神奇,老年人喜欢恬谈、幽静的情景相比,中学生在审美中往往更向往鲜明、浓烈、有力度、强刺激的效果,这种倾向在现代社会中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也不失为一种欣赏途径,但毕竟不是值得提倡的事情,也是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相违背的。

(四)娱乐性

“美”给人以启迪,又给人以快乐。“寓教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往往更多的追求娱乐性,这是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与乐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有如此独特的审美特点,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他们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使我们看到了中学生的审美可塑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纠正中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困难,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努力向前寻找引导中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方案。

(一)感受美

这是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判断美、创造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前提。只有学生能够感受和想象蕴含某种生活真理的具体的生活图像之后,他们才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丑陋现象有辨别能力,不去盲目推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高级审美感官——视觉、听觉,去感受文学形象的美。语文教材中有优美、崇高、滑稽的美;有柔和、俊逸的美;有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所有这些都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其感官去感受,由产生简单初级的美感到形成复杂高级的美感。就语文知识的审美感受而言,语言讲究节奏韵律,结构讲究比例对称,词汇讲究准确清晰,如同主干和枝叶的句子成分,枝繁叶茂,所有这些正是美的体现。教师要尽量唤起学生的视听经验,激发其想象,并化为形象的观照和情感的体验。

(二)鉴赏美

鉴赏美,就是进行审美判断教育。在学生们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以后,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有些低级丑陋的美所侵蚀。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课文中的每篇文章作者都把他的审美理想、审美评价浸透在作品之中,作品是作者审美观的物化。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的感受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以情感人”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不仅能辨别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丑,而且能理解和评价为什么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

(三)创造美

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并在创造中直观自身。表现美和创造美并不神秘,它大量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例如美化学习、生活环境,在与人交往中创造协调、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精神风貌等。

然而,作为语文教学表现美和创造美更大量集中地体现在文学艺术活动之中。表现为:

1、有写作各类文章,尤其是写作各类文学因素较强的文章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模仿进行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基础上,力求创作出形式优美的作品来。

2、有创造性阅读能力,语言艺术的形象不是直观性的视觉形象,阅读时要进行审美再创造,只有再创造才能真正体验到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容。

3、具有演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有“能作有准备的演说”,“能在一定的会议上即席发言”的要求。演说是表现美,有表情地传神地读出文中内容的情感,是一种美的创造,演说时仪表美、手势美、节奏美等,更是一种美的创造。

三、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建立师生共同的情感场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好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学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语文教学应能够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各种情感,这就是要求老师不能仅仅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它不应该成为语文知识的冷静,甚至冷漠的介绍,更不应该成为冷漠而强硬的技艺训练,它应该成为流动着热烈的教学情、学习情和各种丰富细腻情感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既有老师对自己职业、对自己学生、对自己语文课的热爱,更有教师自己被课文感染后,又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各种情感表现,同时也有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学生的情感在这个情感场中,师生之间交流着种种热情,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教学中充满着教与学的成就感、满足感,欣赏快乐,高峰体验等高级审美情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挖掘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课文本身的语言和自己语言修养,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总会有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因素,并加以整理,然后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授课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授课时,按照预先的设计,依次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像,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例如教学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就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文。课文写白花,是“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将初发的花朵的洁白、繁密写得惟妙惟肖。我们看他写藤萝,则是“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顺”、“悬”、“散”,这三个动词都是慢节奏的它把藤萝生长的特征,花穗儿开放的姿态,香气弥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写味觉,则是“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将浓烈的花香与咸涩的海味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地描述为可见可感的荡漾的“浪”,好似历历在目,写绿更是细致入微,“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不光将绿的层次表现得很分明,其中的“灰绿”,更是鲜为人知,绝少描摹,不能不叫人赞叹作者语言的精美,讲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欣赏、体会、从形体、感受、色彩上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美。

(三)分析美的情境,指导学生鉴赏美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此时,他们的性格没有定型,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失之偏颇,审美能力也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所以常常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难以体味,甚至美丑不分。这就要求通过让学生合作的引导探究具体的分析来揭示课文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透过现象,鉴赏美。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应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鉴赏美。父亲的背影“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色棉袍蹒跚地走„„”当他爬上那边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收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课文中的这些描写,学生缺乏鉴赏能力,他们不能理解,这样的“背影”为什么会令作者感到难忘,使作者无比感伤?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抓住“在特定的背景下展示父亲的背影”这一写作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父亲的背影是怎样被引到我们读者面前的?通过看书,自然可以知道父亲的背影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卸了”,真是“祸不单行”,只好“变卖典当”,“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祖母的丧事,这时“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父子二人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不得不在车站依依惜别,临走时,年老的父亲怕儿子长途口渴,不辞辛苦,不顾体态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穿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水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那“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正是用他沉重迟缓的笔调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爱心,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欣赏到课文深层次的美。这样将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感和审美趣味。

(四)引导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一个更高的境界,中学生不仅要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表情朗读和作文练习是实现创造美的两条途径。

1、表情朗读

美感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感,人们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当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它是中学生所

用心

爱心

专心

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教师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展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格美;学生凭听觉去感受这些美。成功地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设置的氛围中,使学生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样给学生带来的理解是深刻的,记忆是持久的,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朗读时最好配上音乐。对于那些语言较深的课文仅靠朗读,不易引起美感,应当辅以语言的描绘。例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学生结合例句来谈体会,再试读评议,之后再伴着悠扬而凄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2、作文练习

作文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例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练习,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亲情。学生的回答肯定会五花八门,然后让他们自己筛选感受最深的,亲身经历的,并比较新颖的题材,让学生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地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1)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美源于生活,因此创造美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细心观察生活,尽量去发现啼天哭地的美的因素,并将这些素材记录下来,多方面进行整理归类,这就是常说的积累素材阶段。

(2)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美的想象。神奇的美的想象能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把获取的五光十色的表象素材,放进申请加入熔炉里去冶炼、重组、创新,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3)要引导学生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尽管你发现了美,尽管你的美丰富多彩,但最终还是要靠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创造美的活动就是一句纸上谈兵的空话,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而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多彩,有开掘不尽的审美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具备浓厚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创设适宜的审美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广泛通过合适的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审美教育,一定能够把各种不同形态的美如春风吹拂到学生的心里,如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促进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蒋念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2、王一民、干建亚,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月;

3、王晓辉,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1月;

4、彭立勋、曾军,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月;

5、吴资颖,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的几点思考,《语文世界》,2004年3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宁县崀山实验学校姚湘英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刘莹 綦江县郭扶小学 【内容提要】在审美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具有其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江苏高邮界首初中戴广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 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巨宝中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摘 要:在职业学校的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也最重要。为此,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ord)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姓名:李淑蓉单位: 四川省三台县潼川中学邮政编码: 621100[摘要]新课改呼唤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利用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