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评议课记录(佛山谢明轩--声音的音调)
听课记录
10月12日 星期二 3:00 主讲:谢明轩 《声音的声调 》 学生:48 四年6班
师:我是来自佛山的老师,今天来向大家学习。现在来玩一乐器。(课件)
探 究活动一:你所练的乐器是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探究声音是振动产生)生:我所练的是小提琴,用琴弦拉的。生2 师:做个实验,用手压尺子发出声音。(听不清楚……)(再把细节讲清晰些,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尺子怎么按,怎么听,观察什么?小组分工……)
(示实验记录表)尺子、橡皮筋、简易竖琴、发出声音的方法、发出声音时物体的状态、停止发出声音的方法、停止发声时物体的状态。物体发声的原理。(可提示按记录表完成)(学生实验)
学生:用橡皮筋套在尺子上弹(很明显学生不明确实验要求的表现)师引导竖琴怎样做(实验材料有创新)学生做
师提示做记录表。(之前没有明显实验要求)生1:因为它在(听不清、师暂停)
生2:橡皮筋自已会弹回去就发出声音(学生概念仍未发生改变)生3:……
师:总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二、探究活动二,声音的音量
师:见过吗?会唱吗?(乐谱不一定全部学生看得懂,有的学生可能引不起兴趣。)师:声音逐渐变弱的原因? 生:快慢 生2:
探究:我们通过用不同的力度振动伸出15的尺子,尺子的振动幅度不同,产生的声音竟是大小怎样,印证前面的预测。
生按的时候不一样,长度不一样、力度不一样,有的玩起橡皮筋(老师若能演示一次会理好)
学生做记录。(仍然有学生玩尺子)
学汇报:生1振动幅度很大,声音就越来越大,师重复总结一下 出示乐谱(高音低音)师:怎样吹高音
生:吹气多一点,用力一点 师:弹琴呢? 生:拉得大力一点 师:钢琴? 生:琴弦
师:根据琴弦松紧不同
师:尺子伸出桌面20厘米、10厘米,用同样的力度、压弯同样的高度(产生振动的时间基本会相同,定议为一个时间单位)让生不同快慢的振动,会否产生不同音调。师:注意观察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的我或少,估算笔感觉其频率的快或慢,任听觉观察声音的音调不同,摊牌几次,注意记录和对现象分析。(学生没有记录,还在玩尺子)生:尺子声音伸出越长越大 师示范
生1:笑(波形)
演示实验(应该向学生介绍怎样看软件的声波图)生吹,学生笑
老师介绍:音量不同频率不同 生仍笑…… 课结束 3:35
评议课:
黎:课堂容量比较大。发声的方法去掉,不是主要研究它的状态。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活动二,应该把两个实验合在一起做,如15厘米、20厘米、10厘米一起进行实验。
群: 实验表格,可以再简略一点,音乐两部分合成一部分
少芬:课的容量太大,第一个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没有改变,小组活动分工习惯需要养成。要先组织好学生的纪律。两个乐谱可换掉。
赖:容量太大,东西挖得不深,导入要有更好的方法。直接按就感觉到振动,就直接进入主题。
帮:不管是小组合作应该有个讨论,交流。
罗:小组分工的时候先确定个小组长,作个记录。实验要求板书比较多,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再简单一些。调动引导学生的时候,先让学生静下来,听不清楚。吴:比较紧张
教学要有一个教学模型是怎样,探究、协作、建模,如果没有框架,没有整体观念是不行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告诉学生运动形式:转动、平移、振动。重点在音量高低大小、振幅。脑里要把概念模型十分清楚,不相干的、影响不是太大的、去掉无关的。越简单的课越好。细节,小组合作问题在三年级不上课都要训练这些习惯。表格设计也要针对小组来设计。发出声音时物体是什么状态,学生会误为动态。
需要进一步考虑是的振幅、频率。一定先想好我们的支架是什么。
涂:用传感器进行学生。利用好学生的资源。开始可以摆出曲的音调。探究要求太多了。学生不感兴趣,主要让学生观察发声音和不发的有什么不同。
周:课很赶,要求太多。活动不太清楚要探究什么。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做完了,学生汇报感受,老师忙于得出结论。把不太重要的内容删掉。
伸出10厘米、20厘米的实验,是不是一定进行感性认识。听听有什么不同(快慢)而不是数数频率。
前测结果:
内容:声音产生和音量大小跟振幅有关,音量高低 学生状况:
声音振动:学生停在振动动作上,没发现振动现象。
声音特性:混淆高低大小概念,不能认识音量跟振幅、快慢有关。
总结:容量大、小组合作、纪律问题、老师概念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