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石 教案
搭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俗语”、“平衡”、“清波漾漾”5个词语,并理解“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重点通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知道搭石的作用,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音乐美和画面美,从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在农村。请看屏幕!(幻灯片)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这平凡而美丽的(板书课题)——《搭石》。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读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写字:学生找容易写错的字,老师板书指导。(序、暴)2.检查课文朗读
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落实重点
(一)第一自然段
1.在大家读的时候我找到了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2.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3.理解“搭石”。
可是读了这么长时间,我还没有明白“搭石”到底是什么呢?
生回答。(师预设表扬: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上。)(第一自然段幻灯片)大家一起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4.学写生字。(点击幻灯片3出现第一自然段的前一部分,再点生字变色)
这里有五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写的时候哪个字的哪个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师示范书写“暴”。学生用食指跟着我写一遍。(再点三个词语变色)读词。5.句子训练,感受搭石的重要。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点击幻灯片,出现句子训练: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
(写4个))想一想还有谁要做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回到原句再读读。
(二)第三自然段
1.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又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我们杭州西湖。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生读——找)
2.生字书写:学写“衡”。请同学上来写。
3.学习重点句随机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出示三个词语:
师:这里有几个生词呢(点击屏幕,“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三个词语变红色),谁来读?男同学读一遍。(注意读正确读整齐)(女同学读。)(2)理解“协调有序”,感受动作美
师:“协调有序”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我先问问你们,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的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他们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体会得真好啊!
(3)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再来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绰”是生字,大家查字典。
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的“绰”是哪一种意思呢?(姿态柔美)
师: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绰绰有余。好的,我们回到这两个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设表扬:你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师:能读读吗?
师:有感觉!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叠词读来给人一种韵律感。像这样的词语你收集了几个呢?(同时叫学生上来写)全班读写在上面的词语。最后再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有韵味呀!“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声情并茂地读,引来了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四、质疑结课师:搭石仅仅是构成了这样一道风景吗?你还看到了怎样风景呢?它又体现了一种什么美?不,请大家看书本课后习考题二中。这堂课,我们只是感受到了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它暗示我们还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呢。这“美”究竟藏在哪里呢?等待下一堂语文课我们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心灵感。(核心目标)
2、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感受风景美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人们过搭石时的景美。(出示第三自然段生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生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生:一道风景
二 赏析课文,体会心灵美
1、搭石,不仅是人们渡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的见的风景“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
2、小组合作,找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段,与同学交流,说说它美在哪里?(完成导学单第1题)
3、全班交流。
A“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①“平整方正、按二尺左右的间隔”体会到人们在搭搭石的勤劳、仔细,B “上了点年岁的人……” ①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生:我从老人调整搭石,感受到了那种善良的勤劳的,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
③师:这样的画面,现在变得有韵味多了,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课文,我相信你会和刚才的读有所不同。(出示课件)
④师:善良的老人与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勤劳。
⑤、当老人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他想,当老人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他想。老人这是心中时刻有他人啊,这是一种美。C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和谐)。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
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D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①年轻人,当你背着老人过了小溪,你需要得到老人的回报吗?需要老人对你说谢谢吗?为什么?是啊,每一位老人都像是自己家里的老人,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理应这样做的意思。
师:在这句话中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要做的?
生: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你具体从哪些动作体会出了这种心灵美?
生:“总要、伏下”两个词体会出。
师:请学生上台表演“伏下”这个动作。
师问表演者:老人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了岸,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老人不向你道谢,你会生气吗?
师引读: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曾经——也总要——,因为他把这看成———
这位年轻人年老的时候,也会有年轻人————,因为他把这看成————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生:尊老。
师:这幅美丽的尊老画面与搭石够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再读课文,从文中找找,还有哪些被乡亲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②拓展。每天来走搭石的人还有很多。假如遇到怀抱婴儿的母亲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们会——。假如„„.人们把这些都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他们心中都存着一份美好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出示:爱)
4、感悟最后一自然段。
①师:那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出示:4自然段齐读)
②假如你是一块搭石,你想对家乡的人们说什么? ③家乡的人们,你想对搭石说什么? ④带着这份美好情感再读本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①师: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消失了。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刘章爷爷心中,永远留在家乡人们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②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搭石一样平凡的事物,也时刻发生着很小却很美的事,你能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受到的美吗?
(完成导学单第2题,小组成员都说一说,组长做记录,说完后读一读,再全班交流)
四、板书设计: 搭石
一道风景
景美
人美
爱
第二篇:搭石教案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劳勤莉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谴、隋、绰”等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洪、暴”等11个生字。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等词语,并正确读写。
2.学习采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依托典型语段揣摩细腻的动作描写以及采用关联词语有序表达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
4.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人民心系他人、相互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家乡人民的美好心灵,揣摩作者细致描写、有序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平凡的事物来体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呈现插图,情景描述
师(出示课文情景图):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终年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溪水两岸,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成年以后,每当刘章爷爷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让他觉得最独特、最美丽的就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二、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思考:什么是搭石?
2.出示词语,指名朗读再齐读,并随机理解:
汛期 谴责 懒惰 俗语 俩人(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谴责”)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伏下身子(采用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脱鞋绾裤”)间隔一行人(指导读准多音字“间”和“行”)
3.什么是搭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语句: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师:读后,你知道搭石是干什么用的?(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石头。)
师(小结):是啊,因为溪水中没有小桥,人们就踩着搭石过小溪,这样就不会着凉了。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老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行吗?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这样改行吗?(不行)为什么?(少了这些词语句子就不够具体、细致,没有把搭石是什么样的写明白。)
师:咱们把这些词语请回来,从中我们知道了(师生问读)人们摆搭石的时候,还要根据水的深浅,水深的地方石头应该选得一(大一点),水浅的地方就可以选得——(小一点),搭石的形状是一(平整方正的),每两块搭石之间的距离都是一(二尺左右),我们还知道搭石的方向是一(横的)。
师:你看,作者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细致吗?(刘章爷爷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十几年,每天都在仔细观察,所以才会有这样细致的描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以后,聚焦关键语句从文字描述中认识搭石,并通过删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细致的描写,潜移默化地渗透作者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三、列小标题,梳理内容
师:作者不仅观察了搭石,还观察了发生在搭石上的一件件小事。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搭石曾经发生过哪些小事,给每一件小事列一个小标题。
师:咱们先一起合作着完成第一个小标题。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了谁?(上了点年岁的老人)老人在干什么?(换搭石,小标题列为:老人换搭石。)
师:下面请大家采用“谁干什么”的方法,给第3、4两个自然段列一列小标题,在自然段的旁边做批注。
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平常的小事,把“搭石”这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写具体的。
四、品读美丽,揣摩写法
师:请大家默读第一件小事,画出老人换搭石时的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上)
师(小结):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动作,把老人换搭石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可见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
师:透过这些动作,让我们猜一猜: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看到搭石不平稳时会怎么想?(这一块搭石不平稳,人们过搭石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溪水里,会着凉的,我必须把不平稳的搭石换掉。)
师:此刻,也许老人正急着去幼儿园接小孙孙回家,也许他正急着上菜市场买菜做饭,也许他急着给生病的小猪买药。但是,只要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生:一定会放下手头的事,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此时此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心中有他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关心他人)
师(小结):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体现老人心系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师:找一找,用横线画一画,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老人的这些动作连接起来写的。(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
师:用上这些词语就连贯有序了,咱们一起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总结):刚才咱们通过先圈动词,再展开想象谈感受,然后再画关联词,感受了老人的美好心灵和作者描写的具体细致、连贯有序。下面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里以第一件小事为例,让学生圈动词、谈体会、画关联词,从中感受老人美好的心灵,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引领后续的学习。】
五、迁移自学。读写结合师:下面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
事
例 相关动词 我的感受 关联词 俩人让搭石 走到
止步
招手
说家常话
相背而行 相互谦让 如果„„总会„„ 再„„才„„ 背老人过搭石 遇上 伏下身子
背 尊重老人 假如„„总会„„
1.结合第一个事例的填写,让学生演一演“俩人让搭石”的情景。
2.结合第二个事例的填写理解:过搭石以后,如果老人不感谢年轻人,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生合作朗读这一段)
师:这两个事例和刚才的事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具体的事例、动作描写,都用上了一些关联词语。)
师:如果下面这些人也来走搭石,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进行描写。
第一组人物:年轻的妈妈抱着娃娃、提着行李,背着箩筐的伯伯。
第二组人物:腿有残疾的小孩,挑着重担的叔叔。
第三组人物: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扛着锄头的大哥哥。(扣住动作描写和关联词语的使用)
师(结课):小小的搭石让我们感受了家乡人民心系他人、相互谦让、尊重老人的美好心灵。所以,作者这样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迁移自学,以表格为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从中进一步感受家乡人们的美好心灵,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后创设情境,在仿写练笔中内化写法,升华情感。这样,围绕核心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知体验到迁移自学,再到尝试运用的学习过程,既习得了学习方法,又积累了写作方法,努力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一课一得。】
第三篇:搭石教案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教写 “暴”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教写“裤”和“暴”两个生字。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3.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看老师板课题
3.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吗?那老师就来检查下预习结果吧!出示词语:谴责
懒惰
俗语
俩人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伏下身子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平稳平衡
绾裤
间隔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
走
让
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重点感悟)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1)指名读。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1.展开想象,试着用
“假如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_______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_____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板书设计: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
让
谦让
背„„过
敬老
第四篇:搭石教案
21、《搭石》教案
执教者:刘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搭石是一种怎样的桥,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中不懂的字词、语句,能想办法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进行理解。
(2)、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表演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并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难点: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引出搭石。
2、什么是搭石(1)、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2)、(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3)、原来这就是搭石啊!现在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发现美、感受美
(一)走搭石
1、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
2、学习多音字“行”。
3、模拟走搭石,体会“协调有序”。
4、解释“人影绰绰”,并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到画面的美。
5、将句子变成诗的语段,读出韵律美。
(二)、面对面过搭石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伏老人过搭石
1、如果“年轻人”和“老人”一起过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把这句话多读几遍,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3、设置情景,学生做“伏”的动作,并理解“理所当然”的含义。
4、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总结、升华延伸
1、搭石仅仅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出示句子)
2、请齐读最后一段,读后谈谈你对这段的理解。
3、师总结。再一次一起带着美好的心灵读这段话。
4、拓展延伸(1)、美丽而又平凡的搭石,不仅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捡垃圾。美在身边,美是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美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
美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2)、学生口答,然后写在书上105页“小练笔”的空白处。
第五篇:搭石教案
第三课时《搭石》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简单说说这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搭石,怎样调整搭石,怎么走搭石),这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去感受他家乡的搭石。
2、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完课文后,首先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
3、结合“脱鞋换裤”这个词,说一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是怎么过小溪呢?引导学生读句子,人们出工、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会体会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会很辛苦。还会很麻烦。
所以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而且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会觉得很美。
二、精讲点拨
随文得法
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1、在“上了年岁的人调整搭石”这一环节,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先让学生体会上了年岁的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再由老人延伸到家乡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比如:读完句子后,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我这样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这样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追问: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这样做吗?(不是的,所有人都是这样)上了年岁的人都这样,更何况年轻人呢?急着赶路的人都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更是如此),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拿东西的人呢?(都是这样)
从而引出:在我的家乡,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所有人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所以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而此时的风景已经不仅仅是一块块平整方正的石头了。
2、在“一行人走搭石”这个环节,我主要抓住“协调有序”这个词展开教学。
当学生读完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后,帮助学生从多层面理解“协调有序”这个词语,如:“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也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这就是联系下文来理解了。
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合作朗读,更进一步来理解“协调有序”的含义。
师引读::让我们一起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组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组2: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这样的反复朗读,不仅让学生联想到当时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而且真切地体验到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另外,“人影绰绰”这个词比较难理解,我就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帮助解决。如:“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很自然选择“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更深地感悟到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在学习两个人走搭石这一环节时,我抓住“理所当然”一词,进行教学。我问:当年轻人
背老人到了对岸,他需要老人向他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老人没有向年轻人表示感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在他看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透过 “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什么?(看出了人们对老人的尊敬。)这其实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最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样反复的理解,乡亲们的谦让、尊老的传统美德也会更深的印在学生的心中。
四、巩固延伸
学以致用
1、由于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家乡人为他人着想,谦让、敬老的美德,这一环节我就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一方面打开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能力,另一方面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谁总会怎么做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不知道学生能不能说出来,于是预设了一些: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
最后总结: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
2、拓展阅读《爱,是这个世界的温度》 教学板书: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