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语文26课《小石潭记》教案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游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以前学过他的《江雪》,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彩屏显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彩屏显示。)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â
隶 lì 为坻wãi chí 为屿wãi yǔ
为嵁wã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ī 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3.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③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试着背诵,抄写课下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全文大意 1.全文脉络——
1: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二、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三、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四、作业
背诵全文,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学习目标: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全班齐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彩屏显示。)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6)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彩屏显示。)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7)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资料链接】
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历来都是被传诵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技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2、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难点。
3、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导人法: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氛围。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感情。
3、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讨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入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另外,作者还留有《河东诗集》。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3、注意字词的积累
(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huáng)竹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为堪(kān)
参差(cēn cī)披拂
佁然(yǐ)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悄怆幽邃()日光下澈()
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乃记之而去()影布石上()隶而从者()()凄神寒骨()()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解决。
四、齐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 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6、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引导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特写镜头)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轻快、活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板书: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明确: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游记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小组合作,还是畅谈收获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
见其形(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很能反映他的性格和身世遭遇的。《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的文人形象。可以说,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木、石都带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印记。因而,不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与之碰撞、对话,是很难真正领略他的山水游记中深厚的美学底蕴的。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方法简洁地归纳为“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既便于学生操作和领会,又强调了作品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透漏出的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学生背诵柳宗元写的《江雪》,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荒寒的意境,在一个十分寥廓、冷清的背景之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有这么一句话: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写的名篇《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配乐朗读。2、强调生字的读音。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点名朗读。对学生朗读的读音、停顿、重音、语调等进行指导。5、学生结合课下的注解疏通文意,通过习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
三、理解课文 1、寻游者踪迹:
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以游览为序写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发现小谭——潭中景物——小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2、赏石潭奇景
根据作者的描写,我给小石潭设计了一些景点,例如:根据文中的“隔篁竹,伐竹取道”我设计了景点“小径通幽”因为在成林的竹子中开辟一条小路,小谭隐藏在其中,很幽深,很寂静。根据课文的描写,你们还可以设计哪些景点呢?并说说理由。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景点名最好听,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创意。
3、读作者心语:如果你来到小石潭你的心情会怎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字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怎么理解作者的“乐”与“忧”呢?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课文想想原因。(学情预设:在学生找出表达心情的字句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找到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间接体现环境过于冷清的地方?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来理解课文中通过水的鸣响,树的清脆,有声有色来反衬环境的冷寂,通过鱼的游动,水的流淌,动态可见来反衬这里的幽静。从而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忧”是感情的主基调,“乐”是“忧”的表现,欢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4、理解课文写作手法: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说说作者怎样来表达感情,从而理解作者寄情与山水的写作手法。
(柳宗元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山水相伴实际上是走投无路,施才无门。将自己的感情借景表达出来。)
5、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这篇课文的朗读方案,并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之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引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相关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尝试写一个寓情于景的片段。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资料,并进行课前交流。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之一。他被贬永州时,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字。(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新课
师:现在让我们在柳宗元的带领下,畅游“小石潭”,领略它独特的美。
1、理清游踪。
(1)自由朗读。找出文中表明游踪变化的句子。根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顺序,试补全下面的游览图。
明确:从小丘西行→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小结:作者循潭水声发现小石潭,从容漫步,眼中景随观察点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小石潭的美景图。
(2)如果你是导游,请用自已的话根据游览图向游客介绍一下本次游览的安排。(在小组内完成,教师在下面巡视倾听,给予适当指导。)
2、话潭之美。
(1)放配乐朗读。闭上眼睛听朗读,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美景。
(2)说说你感受到的最美的景物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的想象,具体谈谈它美在何处。
要求: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小结:小石潭美在水声清脆悦耳。
美在潭水空明澄澈——清。
美在潭底的石头形态各异——怪。
美在树蔓青葱茂盛,参差披拂——葱。
美在潭中的游鱼清澈可见,轻灵欢快,机敏悠闲——乐。
美在潭身曲折悠远——遥。
美在潭岸峭拔多姿——峭。
美在潭周围竹树环绕,气氛清幽寂静——幽。
3、探讨写作技巧
作者把一个地处荒山僻野的小石潭描写得如此富有画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除了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尽情描写外,你觉得还得益于作者用了哪些技巧?
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用心细读,品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
A.正侧相映展现美。如:写石时以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树木长势侧面衬托;写水时以鱼、石正面衬水。
B.生动形象描写美。如:写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用拟人把鱼的活泼、富有情趣写得栩栩如生;写小溪源流时,“斗折蛇行”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溪身的曲折、蜿蜒;“明灭”二字写出了遥望时溪身的半藏半露,饶有画意。
C.动静结合互衬美。如:写鱼时,鱼影痴呆的静态和灵活游弋的动态相得益彰,把鱼之神、鱼之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4、理解感情。
(1)我们一同游览了富有盛名的小石潭,看到如此忘尘脱俗的美景,你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置身于小石潭的幽邃之境中有怎样的感受?快速跳读,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
A.心乐之。
B.“似与游者相乐”:写鱼之乐以衬人之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景生悲。
(3)作者游小石潭时,心情前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优美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触景生情,不由忆起自己的坎坷命运,又涌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
• 作者因小石潭的美景而欢快,但欢乐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正视逆境,笑对人生。
(1)柳宗元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但心中抑郁之情却难以消除,你还知道哪些与柳宗元有同样遭遇的文人志士,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命运的?
如:范仲淹虽遭贬谪,但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刘禹锡仕途失意,却豁达乐观,凌云之志直冲云霄。
(2)如果你是柳宗元的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意即可,同桌互换角色劝慰,推荐优秀者表演。)
小结:人生失意难免,沉湎悲苦之中,不如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相信明天的太阳依然会从地平线上升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课堂小结
用见解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人物的心情。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把其中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小石潭记 小石潭特点:作者的感受: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幽静
孤独悲凉
幽深冷寂
第五篇:《 小石潭记》 教案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
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彩屏显示。)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彩屏显示。)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彩屏显示。)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彩屏显示。)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彩屏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同步达纲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2.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句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②日光下彻,佁然不动。③俶尔远逝。
④潭西南而望。3.请写出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的句子。
4.写一种你最熟悉的花(或植物)。要写出它的特征和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从桓公伐孤竹(2)蚁冬居山之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文: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后来,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楚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的事故的发生。
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的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变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O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到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1.第②段中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是
2.①③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重要特征分别是
【课文难题点拨】
一、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第2自然段的语句。)4.(第4自然段的语句)
二、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潭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隐约可见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三、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毫不做作。如写游鱼一段,就是画家也很难画出。作者写鱼像在空中游动,其实是写水清澈极了,象看不到似的。写阳光照透潭底,鱼儿呆呆静止,鱼影映在潭底石上,忽然远逝,往来轻快敏捷。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又如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不仅形象,而且写出了事物的动静来。“斗折”、“犬牙”是静态,“蛇行”、“明灭”是动态,一动一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再如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极清幽冷寂的境界,环境的清幽,和作者在当时不幸遭遇下心境的冷寂得到交融。这样描写景物,使景物染上游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文章
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见课本3.“坐潭上„„悄怆幽邃”。4.略 【创新能力训练】
1.讨伐,进攻2.(山的)南面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学科渗透训练】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勘测范围广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