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弈》课堂实录
《学弈》课堂实录
一、导入:指导学生读单元导读,边读边画出学习重点,鼓励学生自学。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习本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学弈》,学习本课。我们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板书课题,了解出处.师: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看了文下的注释。
师:对!查看注释是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简介作者。重点指导读准“字子舆”的“舆”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 生:不认识。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很欣赏同学们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工具书。(板书)
一、初步感知文言文
1、课件出示: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古今对比感知:
白话文:你吃过饭了吗?文言文: 饭否?
文言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泡泡提示:我读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我还发现文言文比白话文…… 感知文言文的内容精炼,难读、难懂的特点。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板书)
二、初读文言文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指名读。纠正“弗”的读音。生练读。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师范读。
学生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指导学生: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出示课件:加了停顿线的课文。师提示:读停顿线时声断气不断。师: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 学生小声练读,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
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全班齐读。
四、研读全文
过渡: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够,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师指着板书: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学课文。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做上记号。
生自学,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师巡视。指导交流:
1、说说你读懂的内容。
2、提出问题。
引导:你想请教谁?教室里只有我一位老师吗?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可以先请教身边的小老师。
3、讨论疑难:“弗若之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读懂了前面,这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师: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师:孺子可教!你平时读书一定很棒吧? 生纷纷摇头
生:老师,他平时学得不好。而且还会拖欠作业呢。师:(疑惑)是吗?“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然也。”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这节课专心致志,平时上课他总喜欢开小差。师:你看,专心致志就会有收获。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学生自由练习读通顺、读流利。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熟读背诵全文。
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以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可以是明白的道理,还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学生小组内交流。抽生汇报。
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咱们即将小升初,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给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课后扩展
课件出示:《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 鼓励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积累。板书设计:
学弈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查看注释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查工具书
多读
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二篇:《学弈》
《学弈》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 诲 鸿 鹄 弗 援 缴 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
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
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足球史话》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引领学生去思考足球精神的魅力;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表示时间的词,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靠的是这样的精神——协作,持之以恒。而这种精神在足球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足球史话》。
二、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易读错的字板书并注音:
临淄 体魄 提供 填充 侵略 咒骂
禁不住 乌拉圭 诞生 磨炼 鬃毛
三、指名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请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了现代足球的特性。
第二部分(2——3自然段)介绍中国是最早发明足球和进行足球比赛的国家。
第三部分(4——10自然段)介绍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3、根据文章的第二部分,填如下表格:
时间 足球质地 足球起源和发展情况
战国时期
西汉
汉武帝时
唐代
宋朝
4、根据文章的第三部分,填如下表格:
时间 国家 足球的起源和发展
1042年前后
1863年
1900年
1904年
1930年
5、同学探讨交流:
为什么中国发明足球最早,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
(宋朝“文强武弱”,统治者奢华颓废,致使世风日下,足球逐渐从军中退出。对抗性渐弱,表演性增强,常作为宫廷宴会的助兴演出。元、明、清三代,社会“重文轻武”以及官府种种禁令,使我国古代足球逐渐绝迹了。)
综合活动:运动会》教学设计之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体育的魅力,同时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及班级的凝聚力。
二、活动准备
(一)、策划。
2、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班内同学讲座可以设立哪些比赛项目,可以是正规的体育项目,也可以是因地制宜的项目。如:踢毽、跳绳、拔河、托球等。请体育老师指导制定运动会的程序,绘制秩序册和报名表,3、运动会前准确性备好比赛器械。
4、聘请体育老师当总裁判。请卫生老师到场以备学生在运动中跌伤。
(二)、文案
2、动员全班同学写班歌歌词、设计班徽(并附带设计说明书)。
3、创作运动员誓词及本班运动员入声时的广播词。
4、整理同学们刻苦训练的事迹等。
(三)、竞标
1、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同学们在评议中要注意分类进行比较、筛选。
3、把评选出的班徽制成胸卡,在入场式时每人佩戴。
(四)、展示
评选出来的代表作品,要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示。会后征求大家的意见,集体修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之五
作者:前福棣
日期:2005-10-6 阅读:2665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再见了,亲人》。
第三篇:支玉恒教学实录——《学弈》课堂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学弈》课堂实录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7至8期里整理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己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白话文:”。白话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导的。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就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白话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迟疑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比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如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如果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按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己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
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学生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学生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绩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爱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里有两个“也”字,好象都没讲,它们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
生:第一个是:“通国之善弈者也”,第二个是:“非然也”。
师: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听我说。这个“也”字在现代语中最多见的是当“同样”讲。比如:“你去我也去。”“他朗读也很好。”都是这个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表示某种语气,它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跟现在的“吧”“吗”“呀”“啊”“了”等相似。如“非然也”,可以理解为:“不是这样啊”;“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理解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了”。你说这个“啊”和“了”是什么意思。
生:没意思。(大笑)
师:对,它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项活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这次讲,不要求越简单越好。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清晰。现在要讲故事,应该在符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挥,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众笑)但要添得合情合理,加得有滋有味!我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找三位同学讲。大家推荐三位同学吧!
生:我推荐王亚欧。
生:我推荐秦浩然。
生:我推荐我自己,我叫史维荣!(笑声掌声)
师:好一位维护自己尊严与荣誉的女同学!有个成语,就是讲自己推荐自己的,知道吗?
生:毛遂自荐。
师:差不多,只差两点!在你说的“遂”字上面加上两点变成“遂”(板书“遂”),“毛遂自荐”。毛遂也是一个人名,是战国时代平原君的门客。他自己推荐自己当一次“谈判代表”把事办成了。后来人们就用“毛遂自荐”来表示自我推荐的意思。好吧,现代女毛遂――史维荣女士请上台!(笑声)
(三位学生并排站在讲桌前,面向同学)
生:(自荐的史维荣)大家好!(师插话:很好,先行问侯!出于礼貌,哪位同学讲完了,我们都要报以掌声!对不起,打断你的讲演,重新开始吧!)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就在四千多年前(众笑),有一个人名字叫弈秋。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怪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了,所以叫弈秋,说明他的棋艺已经到了丰收的秋天,结满了累累的硕果。人们见他棋下得这么好,就请他出面教两个人学习下棋。
师:想在他丰硕的果园里再增添两只金苹果!(众笑)
生:这两个字下棋的学生一个叫李中芳(学生大笑,纷纷往后看),一个叫赵迪。(学生又笑又看)
师:笑什么?(有学生说刚才说的两个人都是本班学生。众大笑,师亦笑)你太棒了!为什么单说他两人?是不是一个爱学习,一个上课尽走神?
生:不是,他俩是我的好朋友。这个李中芳还不错,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上课,她只听弈秋讲课;可是那个赵迪就不行了。(众笑)她一边上课一边走神,看起来好象是在听课,但她一个心眼想着:要是有一群天鹅飞来有多好呀!我拿起弓射它几只下来,可以饱一顿口腹。
师:那叫“一饱口福”,“福气”的“福”。
生:可以一饱口福。结果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老师„„(众笑)
师:最好不要说“弈老师”,你不是说“弈秋”是人们称赞他的一个称呼吗?他不一定姓“弈”,也没听说有姓弈的。
生:两个人虽然一起跟弈秋学棋,可是赵迪很快就跟人家李中芳差远了。(众笑)可赵迪还说:“我的脑子不如你,没你聪明!”但是弈秋却摸着胡须说:“错了,不是这个原因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干什么事,学什么本领和知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然就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们用的成语“专心致志”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师:真的不简单啊!下一位讲。(该生发言略――编者)
生:(讲演得过奖的王亚欧)先生们,女士们。(笑声)
师:这种称呼是从国外传来的,他们比较尊重女性,所以应该把次序调过来。
生: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光临今天的故事大全!(笑声)话说唐朝天宝年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越演越热”的时侯。地球人都知道,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一点不假。这天,正是春末夏初,贵妃娘娘刚刚在华清池洗完了温泉。觉得无事可干,就想下一盘棋。
师:弈秋终于快出场了!(众笑)
生:可是下棋唐玄宗不是杨贵妃的对手。于是,玄宗皇帝传来了太监高力十,问他通国上下谁人下棋最好。高力士说:“启奏万岁,小臣听说诗人李白棋艺不低。”玄宗说:“传我口谕:宣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听说了下棋的事,赶忙奏曰:“微臣李白不才,不敢在娘娘面前现丑。臣推荐一人必能令娘娘满意。”玄宗说:“此人是谁?什么背景?快快道来!”
师:这回弈秋该来了吧?
生:众位客官莫急,嘴急吃不了热豆腐!(众笑)话说李白长吁一口粗气,手捋三绺不长不短之须――我这个“之”字也当“的”字讲。(众笑)我下面开始扮演李白。启奏万岁,此人名弈秋,年已花甲。他乃我大唐天下最负盛名之弈手。日本使臣也派高人与弈秋手谈„„
师:告诉大家什么叫手谈。
生:手谈就是对弈,也就是下棋,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我接着讲。结果日本人也大败而去。(众笑)这时玄宗皇帝已被说得兴起,说:“派两个学生去向他学弈。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李白说:“臣领旨谢恩。”然后李白就给弈秋送了两个徒弟过去。其中一个名叫聂卫平„„(大笑)
师:怪不得聂卫平人称棋圣,原来师出名门!另一个便是享誉全国、名扬欧亚的本人――王亚欧!(全场鼓掌大笑)
师:啊,你也是弈秋名下高徒!请问先生,您会下围棋吗?
生:不瞒您说,本人粗浅涉猎,学艺不精。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就是没有机会!(大笑)话说开学以后,聂卫平兢兢业业、专心一意好好学棋,惟师傅弈秋之言是听;而王亚欧那小子(众大笑)虽然也貌似听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眼见秋去冬来,(师:又扯远了!)大雁准要南飞。(师:不是大雁吧?)天鹅也是侯鸟,到冬天也要迁移。
师:那不叫迁移,一般称其为“迁徙”。(师板书“迁徙拼音”并写“徒”与之区别)
生:好。天鹅也和大雁一样要迁徙。于是那个王亚欧就一心想着天鹅就要到来了。我得引弓射箭,命中几只,好献给老师弈秋。但时间一长,好坏就显出来了。虽然他与聂卫平同师学艺,但两个人的棋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师: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都追不上)就是。所以聂卫平成了棋圣,王亚欧明年才能小学毕业。(大笑)唐玄宗听到这里说:“这个王亚欧可能是小儿痴呆症吧?”但杨贵妃却说:“圣上此言差矣,那个亚欧小儿,非智不如人,是其不务正业,一心贪玩、不求上进也!”(鼓掌)
师:太好了。我问你,我国的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最喜欢哪本?
生:都看过。《红楼梦》没多大意思,尽是家庭琐事。我最喜欢《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的绰号我能背着说出一大半,《三国演义》我也喜欢。
师:他为什么能讲这么好呢?主要是他读书多。读书多,知识就丰富,所以语言生动。说实话,他的知识面和表达能力,就是和中学生比也丝毫不差!你不会骄傲吧?
生:不会。我没学好下棋就已经后悔了!(笑)
师:幽默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大家要像他一样多读书,好吗?还有一点我得告诉大家:讲故事可以创造发挥,展开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符合一般的人情和事理,不能有硬伤。例如,亚欧刚才说他曾想与马晓春小试牛刀。这可以,因为马晓春确实是一个围棋高手;但如果要说成想与姚明小试牛刀,就成了硬伤了。至于故事中把唐玄宗、李白都扯进来,好坏就是一种幽默了,是可以的。
第四篇:学弈-教案
《学弈》教学设计
参赛科目:
参赛单位:
参赛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2.回顾关于孟子言论的语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3.释题导入:“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学弈》源自《孟子·告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读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课件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提供帮助。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过渡:在古代,人们把诵读古诗文看成是一件十分风雅的事情,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读时候的节奏和韵律,读出书的韵味和气质。要把书读得有韵味,那要怎么办啊?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点出把书读得有韵味,需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提问: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看课后注解;查阅资料书;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问家长或老师等)2.教师提示:看课后注释是很好的办法。布置学生将注释圈点在课文相应的位置。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说故事的情节。
4.在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提问,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再次训练朗读)
师:弈秋是怎样的人?
生:用原文回答
于是人们叫弈秋做什么呀?
其中一个人„
而另一个人„
他们学习的结果是„
过渡:由学弈结果切入,反推原因根由。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由“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句意解释,推究产生结果的原因。
①学生依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教师适当引导。②教师指导学生入境朗读,读出结果的味道来。
2.分析解释“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排除是他智力的原因。
①学生依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教师适当引导
②提示是问句,读出反问的语气。点学生反复的朗诵。3.分析解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排除老师的原因。
①过渡:不是智力的原因,那是不是老师的原因呢?(不是)为什么?(他们是同一个老师,而且他们的老师很厉害)②学生提出依据,导出文章开篇的一句。并从“通”,“善”分析老师是名满天下的围棋高手。③指导朗读:老师是全国闻名的老师,要读出对弈秋钦佩,敬仰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4.分析解释“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找到问题的要害————学习态度的原因。①过渡: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是老师的原因,也不是智力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用文中原话回答,导出文段。②学生试着用课下注解,说说这段话的大意。说说这两个学生怎么和弈秋学下棋的呢?请两位同学把读懂的给大家讲一讲。教师做适当的引导。③指导多形式反复朗读。
④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两个人的表现。
⑤总结:揭示是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原因。5.《学弈》经验交流会,深化认识。
①老师谈话:学史可以明智,精彩的学弈,就象一面镜子,它事里折射出的每一个角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专心致志以外,你还从哪个角色,哪个角度有所感悟和收获呢?
②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③总结《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6.孟子讲学,熟读成诵,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文言小故事,尝试着用今天的学习的办法进行阅读,还可以在网上与老师交流。六,板书
学弈
其一人
专心致志 一人 三心二意
第五篇:《学弈》教案
《学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教学方法:引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 诲 鸿鹄 弗 援 缴 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弈:下棋 通:全 诲:教 鸿鹄:大雁 援: 缴 俱:弗 不 若:如 是 他 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
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