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船渡河专题教学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小船渡河专题教学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一物理的教学中,我们向学生讲授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为了让学生明确合运动和分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我采用了专题课的形式向学生做了讲解和演示。此次,我的专题选择了经典的物理课题—小船渡河。通过采用flash动画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动画中,将小船渡河的若干种可能熟记于心,并能熟练掌握相对应的计算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抛砖引玉,提出了如下问题: 小船在有一定流速的河中过河时,实际上参与了两个方向的运动。那么究竟是那两个运动的同时参与,使得小船顺利过河?
这个问题意在引起学生的思考,两个运动的共同作用,是不是像之前学习过的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呢?这两个运动,又是怎样的运动呢?
图1
如图1所示。我们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两个运动分别是船随水流的运动和船划行的运动。那么,学生同时可以从图上看到,他们同样也是符合我们前面力的合成章节中提及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运动的合成,和力的合成同样,遵守着平行四边形法则。所以,两个运动的合运动,就是图1中船实际运动的矢量指向。在明确了这个基本的关系之后,我提出了如下两大类问题,进行一个课堂讨论:
运动我们追求的,一个是时间的最短,或者一个是运动轨迹的最短。那么,如何在小船渡河的运动中,使到小船渡河的时间最短呢?小船渡河如果要在最短的路程渡河,那又将是如何呢?
下面,我们依次探讨这两大问题。
一、最短时间过河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路程和速度的变量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当夹角θ =90°时,(d为河道宽度),此时t值最小,也就是渡河的时间最少。
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学生首先建立在明确时间,路程和速度三者的关系上,加之以理解运动的表现是速度发生在某个特定方向的矢量。这样两者的结合,就使到时间最短的问题得以比较容易地解决。
二、最短距离渡河
在讲授这个问题之前,我抛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两点之间,怎样的距离是最短的。在学生明确了两点之间,垂直线段最短之后,我们就在河的两岸,寻求两点,使到两点符合在同一垂直于河岸的方向上。于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
一船准备渡河,已知水流速度为v0=1m/s,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 =2m/s,则:
要使船能够垂直地渡过河去,那么应向何方划船?
图3 如图3所示,当水流的速度为v0,船的运动速度是v’,那么合速度为v时,此时运动路径是最短的。此时,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点,又再一次出现在课堂上,当水流的速度与船的运动速度成何种夹角时,合速度会垂直于河岸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原理,我们不难得出,当夹角为60°时,运动路径可以达到最短。
在讲授了上面两种情况之后,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小船渡河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了不同的运动效果。
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将抽象的物理理论和具象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到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从小船渡河的专题中,通过运动和力的类比,学生懂得了新的知识,是可以建立在与学过知识的类比中得出结论的。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在生活中可以得到一种类比的思维。同时,为下面将要学到的电学做了一定的铺垫。例如,以后学到的电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与右手法则的结合理解,可以使到电场这种触摸不到但又实际存在的物质,在学生的脑海里,得以具象化地掌握。
课堂,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解题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生活和处事的能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将新事物与旧事物进行合理的类比,是小船渡河这节专题课授课的非物理目的。当然,这节课在物理学上,学生同时也学会了运动的分解和合成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我们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新课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物理教师对教学不做反思,那么怎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呢?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教师鼓励的话语多了等。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还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如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放“孔明灯”(事先准备)玩,然后要求学生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学生热情很高,并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同时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与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
例如,在讨论“物质是可分的”这一结论时,个别学生提出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可分,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节课中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作出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在后来的探究“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了“孔明灯”升空的原理与火箭升空原理一样,这时我不慌不忙,又提出了下一个观察探索问题:观察“冲天炮”的升空过程,探索其升空原理。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把深奥的物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而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引申。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
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的物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侧重对学生物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
总之,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新课题;许多反思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教师。
第三篇:高一物理教学
高一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付振勇
郑大一附中450052
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物理知识往往存在很多的不适应。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特别对于高一物理来说有许多自己粗浅的认识,本文拟就几方面予以讨论。
一.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努力平缓初、高中知识的“台阶”
初中知识以定性为主,所研究问题大都很直观、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联系紧密,而高中物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要比初中物理有很大增加,研究对象比较复杂而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推理、论证。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这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和一个较高的“台阶”,如何能够搞好衔接,平缓“台阶”,是作为一个高一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
1.认真分析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改变原有模式和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一学生已学习过两年物理知识,如:重力、弹力、二力平衡、力的图示等,而有的知识对学生是完全陌生的。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独立性等。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等概念,用新知识来调整、替代原有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走弯路”,以降低学习的人为“台阶”。
2.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特别是关系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欲速则不达。
如在讲物体受力分析时,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步要求,第一章要求学生会分析简单的静力学问题,第三、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分析,这样处理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步步提高。
又如力的合成和分解,对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公式解答,也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求解过难的静力学问题,因为静力学问题许多问题可放在第四章静力学中解决,力的正交分解法也不用一次讲到位,可以放在第三章中渗透解决。
第三章讲牛顿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应用。例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并不是全体学生学习的重点,连接体问题高一学生一般不涉及,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高一强调的就是打好基础,而不是“一次到位”。“一次到位”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反了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应当指出,循序渐进并非裹足不前,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规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日常生活。除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可以用一根橡皮筋中间提一个锁来演示;讲“竖直上抛运动”时可以用一根粉笔头演示;讲“圆周运动”时可以用易拉罐和一条细绳自制“水流星”等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小物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学生不论学习物理还是将来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高一物理的力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和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能够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也可以用一些夸张甚至荒谬的结论引人入胜,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列举新鲜事例,加强密切联系。可以结合国内外事件、收藏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的专题。如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有关知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3.密切学生情感,教学中多用启发、鼓励性语言,可以使学生很快与教师沟通心理通道,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贴近学生,使学生信任和尊敬老师。想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闯难关的帮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
对于解题规范化,高考有明确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
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因此从高考角度看高中物理规范化要求应该从高一抓起,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
1. 力学中要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中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认为问题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不画图,虽然有时可能也会撞对答案,但一旦不良习惯形成,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2. 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必不可少的文字描述,它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整。而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这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根本没有根据,没有原始式,一上来就代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的同学表达式中有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3.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原始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也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简洁,不能把大量演算过程写在卷面上。
四.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果讲课叙述烦琐,将很难使学生具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不顺,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叙述和对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还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务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的;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而且要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过程,提高推理能力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
另外在讲解中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能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应让学生逐步积累,逐步体会。
五.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就学习过程而言,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都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讲好,派生知识不一定都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播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代劳,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还有些问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予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最好不要由教师包办,都由教师讲给学生。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竖直上抛运动”这个知识点,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去讲,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求解。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有深入、概括的理解。
第四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学习物理来说,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一定提高。
第五篇:小船教学反思
篇一:小船教学反思
《小船》教学反思
白丽华
《小船》这首歌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在演唱中我力争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
愉悦,美的熏陶。
课堂上我采取集体唱、小组唱、领唱与齐唱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习,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得到父母关爱后,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这节课总体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篇二:小船教学反思
小船教学反思
篇一:小船>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在这节课中除了综合能运用得少一些,其他的方法,渗透在我教学的各个环节。音乐是审美的艺术,是>倾听的艺术,在进教室、发声、感受音乐的情绪、节拍、强弱规律等音乐要素时,无一例外都通过倾听体验音乐作品来完成,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投入到学习中。如初听《小船》,这是一种完全放松和无意识的听赏方法,以此来渲染一种柔美、恬静的氛围。接着是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所体会到的对歌曲的点滴感受,这是一种联想想象式听赏,是学生自身感受与音乐情感的交融。
模仿更是音乐教学离不开的最有效的方法。从音乐要素入手,学生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在大脑里储存丰富的资料,为音乐表现和创造奠定基础。
通过此次上课,备课,也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作为音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音乐知识与技能融于活动之中,并隐性成线,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获得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情感的激发,忽略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永远只是有丰富表情但无实质内涵的人,无法让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篇二:小船教学反思
我在歌曲教学《小船》一课中,在教唱歌曲后,为激励学生有主动表现,参与的意识,我设计了“请学生讲有关妈妈的>故事”,朗诵描写妈妈的歌谣和唱有关妈妈的歌曲这一环节。
首先,我给同学们唱一首有关妈妈的歌曲《鲁冰花》当我有感情地投入到歌曲中时,我发现孩子们都静静的听的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掉下了眼泪,可是只有一名从头至尾始终捂耳朵,当我唱完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这首歌听起来很抒情”,有的说:“我很喜欢这首歌曲”,老师你能教我们唱吗?我一直在注意那名捂耳朵的同学,于是我说:“我知道同学们都很爱听这支歌,我会教给你们的,可是,有一位同学不喜欢听,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在对那位同学再三的开导下,他终于说了出来“我想妈妈”同学们都哭了,我的眼睛也禁不住湿润,没想到短短的几句歌词,引起了同学们伤感的情绪,我对她说;“你想妈妈一定很伤心,可是你还有老师和同学在关心你,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护你,把老师当成你的妈妈好吗?”这时,有同学举起手说:“只有你好好学习,你的妈妈才会高兴。”有的同学给她唱了一支歌,还有的同学送给她一个小故事??就这样,在歌声、故事、诗歌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节课,孩子们的脸上又微微的露出了笑脸。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课轻松、愉悦的特点,以“大胆说为切入点,给学生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想说就说、想唱就唱”,对学生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总是以鼓励支持的态度,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使得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越来越相互尊重和理解。
这样,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乐于畅所欲言了。
篇三:小船教学反思
《小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首歌曲,这个单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家庭>温暖,希望永远得到父母关爱的心情,抒发了对美满、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和赞美之情。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以唱为主的。首先学唱第一段,跟录音学唱一遍,跟老师学唱两遍,教唱过程中,老师讲解歌曲中的休止符、全音符、依音等音乐知识点,并反复指导唱不准的旋律。然后找两名学得快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通过反复学唱,最终学生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了。在学习四四拍强弱规律时,先让学生来设计怎样用身体来表现强弱规律,然后老师总结: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双手摊开,第三拍拍手心,第四拍双手摊开,学生都能做到。
不足之处就是课件制作不精美,而且还有一些瑕疵,歌谱书写不规范,还有就是学唱歌曲时肢体动作太僵硬,不够娴熟,以后还是要多钻研业务,向前辈们学习!篇三: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在学习《造一艘小船》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要使小船浮起来,则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排开的水量要足够多,引导孩子们制作小船,并进行尝试载物。对于本节课的思考:
2.如何利用学生的前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3.改变橡皮泥制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制作船,这是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让橡皮泥浮起来)来制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于实验材料的缘由,取消本环节的学习,侧重点在学生尝试替代材料进行制作。4.根据在测试中情况改进小船载重、在测试的时候,学生不断的改进小船的构造,使得小船的载重量不断增加,学生在载重测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让本来沉下去的材料浮起来的经历。篇四:音乐课《小船》教学反思
音乐课《小船》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冯浩
本课的优点有以下方面:
1、本课在研究和落实小专题的同时,还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和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摈弃教参书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情感上独出心裁,出示汶川地震孤儿的图片,教师在配有《感恩的心》音乐的衬托下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通过有家与无家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家庭,同时教育学生要回报父母的爱,并知道关心他人,渗透了德育教育。在这个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再次演唱歌曲时都很动情,达到了我制定的情感目标。
3、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采用观看歌曲《大中国》mtv将气氛推向高潮,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家的意义进一步升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二、对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反思:
1、因为是“同课异构”研讨课,我们音乐组的老师上同一节课
《小船》,为了达到同课异构、独特创新的特点,我摈弃了教参书上用学过的歌曲《小小的船》导入,而是采用家庭温馨图片配乐教师朗诵散文创设意境导入,但这样导入太直接,有点象语文课,虽然现在提倡学科综合,可是缺乏音乐课应有的特点,不够巧妙,也反映出我对同课异构这种新的教研方式的理解的有偏差。
2、在学唱乐谱的环节中,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没有接受识谱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自主唱谱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教师逐句教唱的方法进行乐谱教学,以便自然的引出本课涉及的音乐知识,从而使小专题得到顺利的落实。虽然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但也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识谱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今后的音乐素养有重大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识谱教学,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项音乐技能真正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3、由于歌曲难度较大,在学唱环节纠正问题时间拖延了一些,导致多种演唱形式这一环节没来得及安排,使的唱歌教学的实效性没有显露出来,没有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一点充分证明我对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掌握还很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的掌控方面我要多下工夫,不断完善自己。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篇五: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在上一节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探讨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时,“如何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这部分我使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一环节“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时,时间已不够。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对能浮的形状学生做了探讨,有船形、碗形、饺子形等等。但在最后一环节排开的水量的比较上,对能浮的形状1、2、3的比较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个别组的测量数据符合标准,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宽下窄,边缘较薄的形状,效果才明显。由于学生测量时的时机的把握、数据的读取、形状的设计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这部分实验基本上以体验为主。所以,本节课《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两部分来进行。首先,先把上节课的最后内容“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进行,在上节课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学生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测量出数据,然后,在对比总结的理论基础上,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体积大”,在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让小船载重量大,那么关键就在于浸入水体积的大小了。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小船载重比赛进行完了。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化。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二)这是一节科学动手实践制作课。我觉得应让学生多参与操作。因此实验器材的非常重要。
在上周五的课上我就“预告”孩子们每组准备三到四块同样轻重的橡皮泥,准备到今天的课上进行造船比赛的。今天一大早,我就把一架天平拿到他们教室去了,跟课代表交代说,有时间的时候就让大家称一称橡皮泥的重量,也好为课堂节省点时间。说话的时候是当着全班同学说的,我想他们一定听到了我的话,也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的。于是就放心地走了
下午第三课,是他们班的课。看到他们远远地走来,手里似乎在掂着东西,应该是橡皮泥了吧。等大家坐定,我问,每一组的橡皮泥都称好了,都一样重吗?他们的回答
出乎我的预料:没有!
怎么回事呢?他们纷纷说了原因。
“课代表没拿出来。”有孩子怪罪课代表。课代表很委屈:“他们都没有问我要啊!”
也有孩子很坦白:“我忘了??”
听到这里,我全明白了。这件事,不怪课代表,不怪大家,应该怪我。
五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在一起的负担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学校的作业量还不多。对科学这门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他们能记得把橡皮泥从家里带来,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再向他们提过高的要求,也显得不尽情理。
我怀着好心,把天平拿到教室里,为的是减轻他们的负担。要从教学楼跑到实验室去使用天平也需要消耗他们的课间时间的。放在教室里多好啊!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需要督促的。尤其是在有其他任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不自觉地分清了“主次”,把科学的事情放在了后面,我非常理解。而要把这事做好,只需要我去他们教室里说一声,提醒一下。因为从心底里他们是喜欢>科学课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对科学课上的“作业”是乐于完成的,而且完成这样的作业也是有意思的,至少还亲自操作了天平。
我们需要孩子们自觉,可是自觉也是有限度和条件的。我也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不提醒的时候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可是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有时是主动地犯错,有时是被动地犯错,他们犯错的时候需要我们给与体谅和理解。如果得到了理解,也许以后的事情会更加主动了。
我没有再追究今天的事情,因为是我的疏忽导致了这个遗憾。当然我也没有揭发我的疏忽,而是把称橡皮泥的时间放到了课上,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好好经历课上的探究过程就可以了。
看来以后得更勤快点,让我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三)在学习《造一艘小船》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要使小船浮起来,则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排开的水量要足够多,引导孩子们制作小船,并进行尝试载物。对于本节课的思考:
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类的
2、如何利用学生的前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3、改变橡皮泥制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制作船,这是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让橡皮泥浮起来)来制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于实验材料的缘由,取消本环节的学习,侧重点在学生尝试替代材料进行制作。
4、根据在测试中情况改进小船载重、在测试的时候,学生不断的改进小船的构造,使得小船的载重量不断增加,学生在载重测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让本来沉下去的材料浮起来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