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2: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一、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1、正音

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

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

用心

爱心

专心

饮:yǐn(饮恨)屏:bǐng(屏住)yìn(饮牛)píng(屏障)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ǒng zǒng)倥偬 :匆忙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 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 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甲戌眉批:是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用心

爱心

专心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质疑解难、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用心

爱心

专心

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布置作业:

1、字词积累

2、找出课文中分别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塑造梁启超先生的文段,并作好旁批。

3、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200字左右。

教后: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3、“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7、“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毛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为什么哀从中来?为什么顿时能回忆起《箜篌引》?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外在的形式表达应该源于他的内心情感的积淀。《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

9、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

用心

爱心

专心

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10、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二篇:2013学年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屏息(bǐng)试泪(shì)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屦:(jù)草屦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

(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

第三篇:语文:新人教必修1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1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第2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第3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第4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

第5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yìn(饮牛)píng(屏障)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 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 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拓展阅读

雅舍

梁实秋

六、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200字左右。

第五篇:2011年高中语文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用心

爱心

专心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doc

    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基础知识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â)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导入 (面带微笑环视教室,约15秒钟)好,同学们,大家把我看清楚了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对我进行一句话描写,最好带上感情倾向。 自由回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蕴藏其中的的精神。 3、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优秀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 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