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胡传亮
教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特别是听了老师们的点评后,我感受颇深。现将教学反思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学成功点:
我认为本堂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把握较好。主要体现在始终以读、思、背、写为主线,以理解诗歌、背诵诗歌为重点,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客观规律与学习要求。
2、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积极尝试使用导学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体现了较为强烈的新课改意识;
4、授课充满激情,能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
二、教学不足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一问三不知。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学生基础差,参与意识淡泊,或者羞于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活动;主观上,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实际,过高估计了学生水平,问题设置的难易系数没有把握好,事先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供学生预习。
2、教学内容不够精炼,时间把握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不好,学习内容安排也较多,导学案学习进程滞缓,直接影响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方法:
1、多向同事们学习,尽快把握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意图,按照初中语文教学规律教学。
2、认真备课,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与教学环节,力争教学符合学生实际。
3、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实际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搞好语文教学。
4、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古诗四首》 教学反思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是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第三篇:《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与学生共唱《读唐诗》
窗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巫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二、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这节课老师首先带着同学们走进歌里“读唐诗”。(出示课件《回乡偶书》)
1.老师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能看得见的图画,能听见的声音,你想听吗?(要求:第一遍用耳朵仔细听,第二遍用嘴巴大声跟读)
2.如果在读诗的时候我们能注意停顿和轻重音,我们也能读得像刚才录音中那样好听。老师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注上了拼音,相信你读会了诗,便学会了字,快试试吧!
3.孩子们,如果你能把古诗唱出来,那一定比读的好听多了,老师教给你一个快速学会唱一首诗的好办法。
4.古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看着书上的插图,试着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先自己试一试,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讲故事)
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贺知章老爷爷从小离开家乡,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背)古诗。
三、学习古诗《赠汪伦》
过渡: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读懂第二首唐诗。
这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大诗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相传,李白一生既喜欢饮酒作诗,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意思是:“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家。”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家,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园,万家酒家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家,并不是一万家酒家。”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1.孩子们,请你带着这份感动,自己来读读古诗吧!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出示古诗)
2.谁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孩子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老师给你们讲的那个小故事里面,就包含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来看故事的这一部分,你还能找到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总结: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起,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啊!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友情啊!孩子们,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背下这首诗,记下这段友情吧!(背诵古诗)
4.像这样感人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很多,听――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师生先读后唱)
四、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暮江吟》《山居秋暝》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内容饱满,意蕴深长,有的让我们想起那浓浓的乡情,有的让我们忆起那真挚的友情,还有的让我们走进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下面,让我们走进“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走进画里“读唐诗”。
1.学习《暮江吟》。
(1)自由读古诗。
(2)老师用图画来给你们讲讲这首诗吧!(出示自画图,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述画面内容)
(3)现在老师出图,你们来对诗句,看看谁能对上?
(4)请你们边看图边读诗,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如果能背,那就更好了,快试试看吧!
2.学习《山居秋暝》。
(1)自由读古诗。
(2)这首诗我们这样来读,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打节奏:1234,跟老师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试着背一背。
结束语:孩子们,这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千年前的古国,倾听了祖先们对我们的诉说。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加喜欢我们的古典文化,让我们的古典文化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山东省潍坊市潍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
第四篇: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 讲练结合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讨论
明确: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幻灯片10)
5.赏析“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
小结《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播放朗读录音。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笼:笼罩。犹:还在。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 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遂被称 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 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 警示唐王朝。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汇报情况: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印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怀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音 读
我能把这首诗读好。自由朗读,然后播放录音。
(二)、义 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情读
请结合情景,说说诗意。
明确: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四)、美读
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 的诗。
二、学习《过零丁洋 》文天祥
(一)、音 读
我读《过零丁洋》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二)义读
合作学习: 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补充: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①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②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③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三)、情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如何理解?
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如何理解?
明确: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四)美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明确: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总结全文:诗词是最能表达情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写景来创造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体验妙不可言的生活乐趣,受到作者的感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冲动,原因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物皆情物。
接触了这四首古诗之后,你能说说它们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爱国。
第五篇:古诗四首
课题《春望》《泊秦淮》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读: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感。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
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二)译:结合书后注解,读懂诗文意思,用散文描述画面或情感
(三)析:了解背景,了解作家处境.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四)赏:名句欣赏;艺术手法欣赏
相关链接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知识预习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2.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1)《春望》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2)《泊秦淮》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课堂探究
(一)学习《春望》
1.分析“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这两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6.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二)学习《泊秦淮》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烟笼寒水月笼沙”如何理解?
(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用了互文修辞。(相似的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滩。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笼,即笼罩的意思。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3.说说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误国的陈后主作的歌曲。“犹唱”意义深远,它把读者的思绪由历史而带到眼前的现实,再由现实而推想到将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上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正当晚唐内忧外患严重、民不聊生之际,那班官僚贵族们却还叫歌女们唱这种亡国的曲调。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从表面看,是指责秦淮河边酒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因为她们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实是指责那些端着酒杯眯着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的人,即达官贵人之流,亦即他们的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不知亡国恨”。《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的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对比。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
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这里喻“战争”。D.“家书抵万金”中极言战时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抵万金。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诗题“春望”,意为春天磴高远望而有所感。
B.诗的前四句即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战争已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破坏掉了,剩下的只是山河依旧。
C.后四句抒写作者的思亲愁怀,用家书的不易得到、更短的白发几乎不能用簪子插了进一步突出主题,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D.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炼,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3.选出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年幼无知,又抒发了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中的精品。
4.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和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
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听唱的封建贵族、官僚。
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地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
1.《春望》中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作者思念家乡(表达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泊秦淮》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点明主旨)的句子:
;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课后作业 用散文的语言改写《泊秦淮》。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课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相关链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知识预习
1.按拼音填空:
他隶属于北京卫_________(shù)部队某部。
著名的“_________(wù xū)变法”发生在1898年,又叫“百日维新”。
朱德总司令(róng)_______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夜色__________(lán shān)邈远的天空闪着几颗小星星,一切都是那么的静。
只要你时刻有“______(wèi)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我们的社会里,你一定能有所作(wéi)________。(戍 戊戌 戎 阑珊 为 为)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大作:作,兴起;大作,大起,指风雨来势凶猛。(2)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
(3)不自哀:哀,为动用法,“为„„而感到悲哀”。自,自己的处境,宾语前置。
(4)尚思:还想着。
(5)夜阑:阑,尽、晚;夜阑,夜深。
(6)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7)丹心:赤诚的心。
(8)干戈:泛指兵器。大动~~。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1.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2.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课堂探究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题中的“风雨大作”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构思之妙吗?
明确: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所以在他听来,风雨声跟马蹄声相似,于是巧妙地借风雨声把现实和“铁马冰河”的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了报国壮志。2.想想陆游当时的处境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中想到了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明确:他当时年老多病,已“僵卧”在“孤村”,但还要想到为国出力。这种不顾年迈,还想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3.前两句一个“僵卧”、一个“孤村”和一个“思”字写邮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生活处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明确: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即是写实,又有所指,请说说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车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5.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作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来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若浊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
6.这首诗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是怎样刻画这个形象的? 明确:诗人是一位年迈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直接描写僵卧在床听风雨的形象,主要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表现其雄心壮志。
7.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作者“尚思为国戍轮台”,又因为“风吹雨”的和战场上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会产生“铁马冰河”的的梦境。8.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诗人夜卧听雨的叙写,抒发了诗人渴望戍边守疆、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9.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参考示例: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10.陆游的《示儿》诗也与这首诗一样,表达了爱国热忱,请默写出他渴望祖国统一、死而不已的诗句。再联系这首诗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诗一样,反映他虽年老力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二)学习《过零丁洋》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作者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
明确:“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分别比喻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是说明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3.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4.“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你对这两句诗的工整、巧妙有什么体会? 明确:这是一幅绝对,作者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诉说“惶恐”的心情和“零丁”(孤苦伶仃)的感觉。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明确: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表现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体现了怎样的情操和生死观?为什么时候它能激励千千万万爱国者?
明确:联系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以及他宁死不屈的情况看,这两句诗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而这道理又说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的共同的心声,因此特别能激励人。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一)选择
1.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是写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梦景。B.诗的“诗眼”是“思”,诗人日夜思念着抗击敌人、收复失地,所以他并“不自哀”。
C.“僵卧孤村”的老翁连做梦也在“骑铁马、跨冰河”,可见其爱国之情是何等强烈。
D.“风吹雨”既写了眼前的现实生活,也象征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处境和命运。
3.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诗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二)填空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在“ ______________”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僵卧孤标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诗中第二联,运用_______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_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_______。(比喻 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儒家经典)课后作业 将这二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