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案学案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14近代物理
第14单元:原子、原子核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α粒子散射、能级、天然放射性现象、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核子、中子、质子、原子核、核能、质量亏损、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以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半衰期、核反应方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等规律。
本单元所涉及的基本方法,由于知识点相对分散要加强物理现象的本质的理解。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根据已有的规律和事实、条件作出新的判断。核能的计算对有效数字的要求很高。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各个概念、现象混淆;对多种可能性的问题分析浅尝则止;计算不过硬。
(1)求电子在基态轨道上运动时的动能。
(2)有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n=3的激发态。画一能级图,在图14-1上用箭头标明这些氢原子能发出哪几条光谱线。
(3)计算这几条光谱线中波长最短的一条的波长。(其中静电力恒量K=9.0×109N·m2/C2,电子电量e=1.6×10-19C,普朗克恒量h=6.63×10-34J·s,真空中光速c=3.0×108m/s)。
【错解分析】错解:
(1)电子在基态轨道中运动时量子数n=1,其动能为
(2)作能级图如图,可能发出两条光谱线。
(3)由于能级差最小的两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线波长越短,所以(E3-E2)时所产生的光谱线为所求,其中
(1)动能的计算错误主要是不理解能级的能量值的物理意义,因而把
道上的能量,它包括电势能EP1和动能EK1。计算表明EP1=-2EK1,所以E1=EP1+EK1=-EK1,EK1=-E1=l3.6eV。虽然错解中数值表明正确,但理解是错误的。
(2)错解中的图对能级图的基本要求不清楚。
(3)不少学生把能级图上表示能级间能量差的长度线看成与谱线波长成正比了。
【正确解答】
(l)设电子的质量为m,电子在基态轨道上的速率为v1,根据牛顿第
(2)当氢原子从量子数n=3的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可以得到3条光谱线。如图14-2所示。
(3)与波长最短的一条光谱线对应的能级差为E3-E1。
例2 关于半衰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种放射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半衰期比单质中长。
B.升高温度可以使半衰期缩短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D.氡的半衰期为3.8天,4克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克
【错解分析】错解:每经过3.8天就有半数的氡核发生衰变,经过两个半衰期即7.6天后,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氡,故选C,D。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种统计规律,半衰期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子核来说,是无意义的。“上述”解法忽视了这一事实,故错选了C。
【正确解答】
考虑到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又考虑到半衰期是一种统计规律,即给定的四个氡核是否马上衰变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支配。因此,正确答案只有D。
例3 钍232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一种稳定的元素。这种元素是什么?它的原子量是多少?它的原子序数是多少?
【错解分析】
应的次序也不是先进行6次α衰变,再进行4次β衰变,所以此解法是错误的。
【正确解答】
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总的效果使原子量和原子序数变化为
原子量=232-6×4=208
原子序数=90-2×6-4×(-1)=82
何况反
第二篇: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1——质点的运动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质点的运动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例
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加速度
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a
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例
2、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物体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得H=13.9m
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
【正确解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
由①②③解得H=125m
【小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如图1-2所示)。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如图1-4),由题意
例
3、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1445m。
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正确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5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方法二:如图1-5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
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
由题意知tCD=17-2=15(s)
=1275(m)
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6所示)。
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
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 =2s,tB-tD = 17-1=16(s)
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
【小结】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
例4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小结】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
例
6、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错解分析】错解: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
S2= v2t = 6×40=240(m)
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
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
所以两车不相撞。
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
【正确解答】如图1-8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
△S=364-168=196>180(m)
所以两车相撞。
【小结】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8,通过此图理解物理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9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
例
7、如图1-10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11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1= v·cosθ。
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和。vA=v/cosθ
【正确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12,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θ。
【小结】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FvAcos人绳绳船
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例
8、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正确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
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
②当v2<v1时,如图1-14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合速度)(θ≠0)
③当v2=v1时,如图1-15,θ越小航程越短。(θ≠0)
【小结】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
例
9、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皮带轮转动起来以后,物块在皮带轮上的时间长,相对皮带位移变大,摩擦力做功将比皮带轮不转动时多,物块在皮带右端的速度将小于皮带轮不动时,所以落在Q点左边,应选B选项。
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准确。实质上当皮带轮逆时针转动时,无论物块以多大的速度滑下来,传送带给物块施的摩擦力都是相同的,且与传送带静止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时一样,由运动学公式知位移相同。从传送带上做平抛运动的初速相同。水平位移相同,落点相同。
【正确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正确。
【小结】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
(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
(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
(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
第三篇: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一总结范文
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一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概念部分
【易错题】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
1、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A、Na2CO3
B、KHCO3
C、Al2O3
D、NaHSO4
2、下列关于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2O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Na2O
B、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只作氧化剂
C、用Na2O2漂白过的织物、麦杆等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D、Na2O2放入饱和NaOH溶液中,放出大量的O2,并有白色固体析出
3、经过下列试验,溶液仍为澄清透明的是()
A、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B、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C、C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KOH溶液
D、少量的CO2通入CaCl2溶液中
4、用金属钠制取Na2O通常采用下法:2NaNO2+6Na=4Na2O+N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不采用Na在氧气中燃烧获得Na2O的原因是。
(2)上述方法的优点是。
5、下列各反应的反应式或离子方程式中,能够说明次氯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A、次氯酸光照下分解:2HClO 2HCl+O2↑
B、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Ca(ClO)2+CO2+H2O====CaCO3↓+2HClO
C、次氯酸与氢氧化钠中和:HClO+NaOH====NaClO+H2O
D、次氯酸与H2SO3作用:HClO+H2SO3====H2SO4+HCl
6、G、W、X、Y、Z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未配平):
①G→W+NaCl
②W+H2O X+H2↑
③Y+NaOH→G+W+H2O ④Z+NaOH→W+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的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A、W、G、Z、Y、X
B、G、Y、W、Z、X
C、G、Y、Z、W、X
D、Z、X、G、Y、W
二、基本概念
1、下列物质,用酒精灯加热时能分解生成酸酐(即酸性氧化物)的是()
A、KClO3
B、Cu(OH)2
C、CaCO3
D、NH4HCO3
2、怎样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2)盐溶液里一定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3、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
D、熔融NaCl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被氧化,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不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5、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FeCl3+2KI=2FeCl2+2KCl+I2
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0
若某溶液中有Fe2+,I-,Cl-共存,要除去I-而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6、下列粒子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A、Na+
B、Al3+
C、Cu2+
D、Fe2+
7、关于离子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B、因为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相等,所以溶液呈电中性
C、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
D、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不能导电的物质是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易错题集锦及分析一答案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概念部分
编
稿:孟海燕
审
稿:赵宏伟
责
编:顾振海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
1、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两点:
(1)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例如B选项:HCO3-+H+=H2O+CO2↑;HCO3-+OH- =H2O +CO32-
(2)Al2O3是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这是在初高中知识衔接讲解物质分类提到的。反应方程式到高二学,现在了解:Al2O3+6H+=3H2O+2Al3+;Al2O3+2OH-=2AlO2-+H2O。以后既能和强酸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将拓展为一个小专题,现在就要注意积累。
答案:BC
2、解析:
A选项应中Na2O2久置于空气中会变成Na2CO3;B选项Na2O2与水的反应中,Na2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是氧化还原中的歧化反应;C选项Na2O2由于强氧化性而漂白物质,漂白之后不会再变色;D选项饱和NaOH溶液中放入Na2O2,由于Na2O2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O2,水少了,溶质NaOH增多了,会有白色固体NaOH析出。其中C选项可漂白的物质也应总结成小专题,现阶段学过的有:活性炭,吸附褪色,物理变化;Na2O2、HClO由于强氧化性褪色,化学变化。以后注意继续补充。
答案:D
3、解析:
A选项会发生化学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由于生成的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2CO3,而且通过反应溶剂水少了,溶质的质量增加了,所以肯定有NaHCO3固体析出。B、C选项重点考查弱酸的酸式盐和碱的反应,B选项反应生成Na2CO3和水,溶液仍澄清透明,C选项反应生成有CaCO3沉淀。D选项很多同学误认为反应,其实不发生反应,因为CO2通入水中只能得到极少极少碳酸根,难以与钙离子生成沉淀,或者认为如果反应,碳酸制备了盐酸,弱酸制备强酸,不合理,且生成的CaCO3在盐酸中不能存在。
答案:BD
4、解析:
在评价一种制备方法优缺点时,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反应原理可行,其次在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从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三角度分析,包括原料来源广泛、无污染、实验条件容易达到等方面。
答案:
(1)N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Na2O2,不生成Na2O;
(2)生成的氮气将生成的氧化钠与空气隔绝,防止了外界环境的干扰,生成的氧化钠不会变质。
5、解析:
A选项证明次氯酸不稳定;B选项证明次氯酸酸性弱于碳酸,是弱电解质;C选项证明次氯酸有酸性;D选项证明次氯酸有氧化性。
答案:B
6、解析:
题目告知几种物质均为含氯的含氧化合物,说明其中氯元素皆正价。①G→W+NaCl,氯的化合价有降低为-1价,则必有升高,即氯的化合价W>G;②W+H2O X+H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元素的化合价就要升高,即X>W ③Y+NaOH→G+W+H2O,结合氯气与NaOH的反应,可得出这是歧化反应,Y中氯的化合价必处于G、W之间,结合 ① 可得:W>Y>G ④与③同理。本题重点考查对氧化还原得失电子的灵活应用。
答案:B
二、基本概念
1、解析:
本题中四个选项加热都可以分解,A选项分解生成KCl和氧气;B选项代表不溶性碱受热皆可分解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水,此时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皆为碱性氧化物;C选项代表不溶性碳酸盐受热皆可分解成金属氧化物和CO2,CO2是酸性氧化物,是碳酸的酸酐,但此时加热需要800摄氏度以上,酒精灯温度最高只能500度左右;D选项代表铵盐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即可分解,生成NH3、CO2和H2O。本题容易错在对反应条件的选择。
答案:D
2、答案:
(1)不正确,如果此物质是纯净物,则该物质一定是氧化物,但是若该物质是混合物,例如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则该物质不是氧化物。
(2)不正确,例如铵盐(如NH4NO3)溶液中就没有金属阳离子。
3、解析:
A选项ClO3-原子团中的氯不会出氯离子,BCD中都有-1价的氯,但是BD是盐,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会出自由移动的Cl-,而C选项HCl是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无离子存在,只有在溶液中水的作用下,才会电离出氯离子。
答案:BD
4、解析:
A选项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是同种元素被氧化还原,例如氯气与水的反应;B选项非金属单质也可以是还原剂,如氢气;C选项也可以被氧化,如氯离子变氯气;D选项如Fe3+被还原可得到Fe2+。
答案:B D
5、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通过三个反应,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可得出氧化性强弱顺序为:KMnO4> Cl2> FeCl3> I2,还原性顺序为:I->Fe2+>Cl-。除去I-,就是将I-氧化成碘单质,而不影响Fe2+和Cl-即两者不被氧化,可加入的试剂选择相对只能氧化I-的弱氧化剂FeCl3。
答案:C
6、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单质还原性越弱,即失电子越难,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得电子越容易。
答案:C
7、解析:
B选项前半句应改为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量相等;C选项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于离子浓度,强电解质溶液很稀,导电能力照样较差;D选项在熔化或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两种情况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答案:A 高一上学期化学错题集锦及分析二
化学计算部分 编
稿:刘
银
审
稿:赵宏伟
责
编:顾振海
一、基本概念计算
1、溶液浓度
例题1:
密度为1.45g?cm-3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直至沉淀完全为止,已知沉淀物的质量与原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则原硫酸溶液的浓度为()
A、29.6%
B、42.1%
C、14.8mol/L
D、6.22mol/L
2、溶解度计算
例题2:
t℃时,将某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无晶体析出;第二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析出晶体3g,第三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原温度时析出晶体质量应为()
A、等于3g
B、大于或等于3g
C、小于或等于3g
D、无法确定
3、溶液稀释
例题3:
密度为0.91g/cm3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即质量分数为25%),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例题4:
将质量分数分别为5X%和X%的硫酸等体积混合后,其质量分数为()
A、大于3X%
B、等于3X%
C、小于3X%
D、无法确定
例题5:
质量分数相同的浓氨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各取等体积分别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氨水质量分数为a%,所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b%,问a与b关系。
二、化学计算方法
(一)守恒法
例题6:
体积比是3:2:
1、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溶液中Cl-浓度比是()
A、3:2:1
B、1:2:3
C、1:1:1
D、3:4:3
例题7:
在S+2KNO3+3C=3CO2+K2S+N2↑ 的反应中,若有32g S被还原,则被S氧化的C质量是()
A、36g
B、24g
C、12g
D、6g
例题8:
在150℃时,加热高氯酸铵发生分解反应:2NH4ClO4 N2↑+Cl2↑+2O2↑+4H2O↑其气态生成物组成的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40.75
B、29.375
C、14.69
D、无法计算
例题9:
将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5.38g,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中Na+的浓度为0.4mol/L,若将等质量的该混合物加热至恒重,计算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例题10:
某混合溶液中含有0.2 mol Na+、0.25 mol Mg2+、0.4 mol Cl-,另一种离子为SO42-,则SO42-为()
A、0.1 mol
B、0.3 mol
C、0.5 mol
D、0.15 mol
例题11:
现有一定质量露置于空气中的KOH样品,测得其含KOH为90%,K2CO3为8%,H2O为2%,现向里加1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问把溶液蒸干可得晶体多少g?
例题12:
有某种浓度的盐酸,将一定量的该盐酸分成三等份A、B、C。往A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往B中滴加少许AgNO3溶液,过滤后保留原溶液,C保持原样,现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以上三种溶液至中性,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A、VB、V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A=VC>VB
B、VA C、VA>VC>VB D、VA=VB=VC 2、极限法 例题13: 向10g不纯净的碳酸钙(杂质可能是①SiO2 ②MgCO3 ③Na2CO3 ④KHCO3中的一种)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并将所产生的CO2全部收集,体积为2.22L(标准状况),则这种杂质可能是() A、② B、④ C、①或③ D、①或④ 例题14: 常温下,向20升真空容器内通入a mol H2S和b mol SO2(a和b都是正整数,且a≤5,b≤5)。反应(2H2S+SO2=3S+H2O)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约是() A、24.5g/L B、14.4g/L C、8g/L D、5.1g/L 3、差量法 例题15: 二硫化碳(CS2,液态)能够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若将0.228g CS2在448mLO2(标准状况)中充分燃烧后,所得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例题16: 将过量的铁粉投入到H2SO4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把溶液过滤,称得滤渣的质量跟投入铁粉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和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例题17: 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和铜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发现前后质量相等,求碳酸氢钠质量分数。 例题18: 88.5gNa和K混合物投入水中,完全反应后将气体还原氧化铜,反应后称量固体质量减轻24g,求钠和钾的物质的量之比。 4、观察法: 例题19: 由CO2、H2、CO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中CO2、H2、CO的体积比是() A、29:8:13 B、21:1:14 C、13:8:29 D、26:16:17 例题20: 120℃时,将0.2gH2和2.8gC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O2充分燃烧后,立即将所得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粉末,固体质量将增加() A、2.8g B、3.0g C、7.2g D、无法确定 高一上学期化学错题集锦及分析二答案 化学计算部分 编 稿:刘 银 审 稿:赵宏伟 责 编:顾振海 例题1: H2SO4+BaCl2=BaSO4↓+2HCl w(H2SO4)=m(H2SO4)/m(H2SO4溶液)=m(H2SO4)/m(BaSO4)=98/233=0.421 C=1000ρw/M=1.45 g/mL×1000 mL×0.421/98 g/mol=6.22 mol/L 答案:BD 例题2: 第二步溶液由不饱和(也可能饱和)蒸发10g水变为饱和时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能溶解的溶质大于或等于3g。 答案:B 例题3、4、5 这三道题均为溶液稀释问题中的等体积混合与等质量混合所得溶液浓度比较问题。 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若溶液密度>1(水的密度),如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则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若溶液密度<1,如氨水,则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②若溶液密度>1,则(与水或与同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浓度:等体积>等质量; 若溶液密度<1,则(与水或与同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浓度:等体积<等质量; ③对于同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均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所以物质的量浓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必然越大。 答案:C、A、b>a 例题6: 三种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则Cl-的浓度之比为1:2:3,与溶液体积无关。 答案:B 例题7: 根据电子守恒,1 mol S 被还原必有0.5 molC被S氧化,即32g S 能氧化6gC。 答案:D 注意: 该反应中被KNO3氧化的C不能计算在内。 例题8: M=m总/n总 假设有2mol NH4ClO4分解,根据质量守恒 m总=2×M(NH4ClO4)=2×117.5g=235g n总=8 mol ∴M=235g/8mol =29.375 g/mol 答案:B 注意: 本题分析时要从平均分子质量的基本概念入手,根据生成物均为气态产物,善用假设,再利用质量守恒从而将题解出。 例题9: 该混合物加热至恒重后为Na2CO3,根据原子守恒,Na原子物质的量等于0.04mol,所以Na2CO3固体物质的量必为0.02mol即2.12g。 答案:2.12g 例题10: 根据电荷守恒,n(正电荷总数)=n(负电荷总数) 0.2mol×1+0.25mol×2=0.4mol×1+2x Na+ Mg2+ Cl-SO42- x=0.15mol 答案:D 例题11: 本题看似复杂,计算量大,实际只要抓住最终固体为NaCl,根据Cl元素守恒: n(NaCl)=n(HCl)=100 g×14.6%/36.5 g/mol=0.4mol m(NaCl)=58.5 g/mol×0.4mol=23.4g 答案:23.4g 例题12: 根据H+守恒,消耗等浓度的NaOH体积必为1:1:1。 答案:D 例题13: 本题利用平均值的思想,采用假设法。假设10g均为CaCO3,与过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2体积恰好为2.24L>2.22L;假设10g均为杂质,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的CO2必小于2.22L,则①③满足题意。 答案:C 例题14: 由于容器体积固定,气体密度最大即气体质量最大,即气体物质的量与式量的乘积最大。 假设H2S剩余: 2H2S+SO2=3S+H2O 2b b n(H2S)剩余=(a-2b)mol ρ= m/V=〔(a-2b)×34 〕/20 g/L a= 5、b=1时ρ达到最大值5.1g/L 假设SO2剩余: 2H2S + SO2 = 3S+H2O a 0.5a n(SO2)剩余=(b-0.5a)mol ρ=m/V=〔(b-0.5a)×64 〕/20 g/L a= 1、b=5时ρ达到最大值14.4g/L 答案:B 例题15: CS2(l)+3O2(g)=CO2(g)+2SO2(g) 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根据阿伏加得罗定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最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仍为448mL。 答案:D 例题16: 设与酸反应的Fe的物质的量为a mol,与CuSO4溶液反应的Fe为b mol。 滤渣质量与投入的铁粉质量相等,则析出的铜的质量与消耗的铁的质量相等,即: m(Cu)=m(Fe) 64b=56(a+b) a:b=1:7 根据题意: Fe ~2H+ Fe ~ Cu a 2a b b C(H+):C(CuSO4)=n(H+):n(Cu2+)=2a:b=2:7 例题17: 设混合物中NaHCO3物质的量为a,Cu物质的量为b。 2NaHCO3~H2O~CO2 △m=m(CO2+H2O) Cu~CuO △m=m(O) 根据题意:m(CO2+H2O)=m(O) 31a=16b NaHCO3%=84a/(84a+64b)=21/52×100% = 40.38% 例题18: CuO ~ Cu ~ H2 ~ 2M 1mol 1mol 2mol △m= 16g xmol △m= 24g ∴x=3mol 混合金属平均式量=88.5g/3mol=29.5g/mol 设混合金属中Na物质的量为a mol,K物质的量为bmol,23a+39b=29.5(a+b) a:b=19:13 例题19: CO与N2的式量相等,所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中CO的存在不影响混合气体的密度。则题目简化为CO2和H2的二元混合气。根据阿伏加得罗定律推论,CO2和H2的平均式量为28,利用十字交叉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混合气体中CO2与H2的体积比为13:8,CO为任意比。 答案:CD 注意: 三元混合物的题目必然存在内在联系,解题时要注意观察化学式的组成、式量、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等信息,找出联系,简化解题步骤。 例题20: 根据关系式,H2和CO在先被氧化再被Na2O2吸收的过程中先得氧,再失去等量的氧,所以固体增加的就是H2和CO的质量。 答案:B 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电学易错题 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电学部分易错题分析 例1.一个验电器带有正电,它的箔片张开某一角度,用另一个有绝缘手柄的导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关于导体的带电情况,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可能带负电B.只可能带正电 C.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 [解析] 验电器的箔片的张角减小说明箔片上正电荷减小,而金属球上的正电荷增加,显然这是导体的异种电荷吸引的结果。这说明导体是不可能带正电的,导体带负电是可能的。但如果导体不带电,靠近带正电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导体的近端会出现异种电荷──负电荷,远端会出现同种电荷──正电荷,这种感应电荷也会对金属球的正电荷有吸引作用,使箔片上的正电荷减小,所以完整的答案是:带负电或不带电都可能。正确答案为C。 例2.一个灯泡的铭牌上标着“PZ220──100”,在室温下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1,后在正常工作时再用伏安法测得它的灯丝电阻为R2=48.4欧,发现R2比R1大10倍以上,这是由于() A.前一次测得的阻值必定是错的B.后一次测得的阻值是错的C.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属于这种导体 D.不论什么导体,都是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解析] 此题是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正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灯丝在不同条件(温度)下的电阻值不同,加深学生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截面积、材料以及温度有关,大部分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除外)。灯泡正常发光时 22/P(220V)/100W484欧,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电阻很小,所以正确的说灯丝的电阻R1U额 法是C。 例3.把一个1.5欧的电阻与一个用电器串联后接到电压是7伏的电源上,要想使用电器消耗的功率是8瓦,则这个电源供给用电器的电流可能是() A.2安B.3.5安C.2.67安D.2.31安 [解析] 本题将用电器消耗功率P限定为8瓦,其所加电压U、通过电流I和自身电阻R均不知,用电器是与1.5欧的电阻串联在7伏电源上的,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和整个电路中的电流相同,I1=I2,即8W/R7V/(R1.5),解得用电器的电阻分别为R=2欧和R=1.125欧,代入IP/R可得电流强度的可能值为I=2安和I=2.67安。正确选项为A、C。 例4.一盏电灯接到220V的电源上使用时,功率为100W,如果将这个电源连上长导线,再接这盏灯使用,它的功率为81W,求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 灯光电压U=220V时的功率P=100W,功率为P'8时的电压为U′,且灯泡电阻不变。1W 根据P=U2/R,得:P/P′=U2/U1,所以 'P'/1W/100W2201VV98。这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灯=I灯R灯=484Ω×9/22=198V。这时,加在导线上的电压为:U导=U-U灯=220V-198V=22V。则导线上消耗的电功率是P导/P′=IU导/IU′(灯泡、导线I相同),P导=22V×81W/198V=9W。∴导线上消耗的功率为9瓦。 例5.将灯L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上时,灯的电功率为25瓦,若将灯L与一个电阻R串联后仍接在原电路上时,灯L消耗的电功率为16瓦,设灯丝电阻不变,则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是()A.2瓦B.4瓦C.8瓦D.9瓦 [解析] 此题目为两种电路状态,即灯L直接接在电源两端,PL=25W,此状态可列出方程PL=U 2/RL=25W,当灯L与电阻R串联后接到原电路中,灯L两端电压为U2,此状态可列出方程,将此二方程求比: P'U/R16WLLL PL/PL'U /RLU 2L /RL(U/UL) 则U/UL=5/4,UL/UR=4/1,根据分压公式:25/16,UL/UR=RL/R=4/1,在串联电路中,PL/PR=RL/R=4/1,则PR=4W。正确答案为B。 例6.如图1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 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5安。开关断开后,电压表的示数是4伏,电阻R2的功率是0.2瓦。则此时电流的示数是安。 [解析]:此题目为两种电路状态,其一是当开关S闭合时,R2被局部短路,R1′直接接电源两端,电路中的电流为0.5安。由此状态可到方程I1=U/R1=0.5A。当开关S断开后,R1和R2串联为第二种电路状态,此时伏特表测得R1两端电压U1=4V。 电阻R2的功率P2为1.2瓦。由第二种状态中电流相等,可列得 方程:I2=U1/R1和I2=P2/(U-U1),即4V/R1=1.2W/(U-4V)。由第一、第二状态所列方程联立可解得R1=20Ω。代入I2=U1/R1=4V/20Ω=0.2A。正确答案为“0.2”。 例7.将一盏灯接在电源电压不变的电路中使用时,它的电功率是40瓦。如果将灯L跟电阻 R串联后接到同一电源上,电阻R10秒内电流做了36焦耳的功,此时灯的功率是瓦。(RL>R) [解析]:此题目的电路状态为两个。其一是灯L直接接到电源两端,则灯的功率为40W。由此状态可列出方程PL=U 2/RL=40W。其二是灯L和R串联后再接入原电路,电阻R的功率为PR=WR/t=36J/10S=3.6W,则PR=I2R=(U/(R+RL))2·R=3.6W,由两种状态所列方程求比PL/PR=(R+RL)2/R·RL=40W/3.6W,可求得RL/R=9/1和RL/R=1/9(据题意舍)。在串联电路中PL′/PR=RL/R=9/1,∴PL′=9PR=9×3.6W=32.4W。正确答案为“32.4”。 例8.甲、乙灯泡串联接入电压一定的电路中,甲灯的功率为P甲,乙灯的功率为P乙;若把甲灯和乙灯并联接入同一电路中,则甲灯的功率为。 [解析]:当两灯串联接入电压一定的电路中,甲、乙两灯的功率分别为P甲、P乙,P甲=U2/R甲,P乙U乙/R乙;甲、乙两灯并联在电路中,P甲′=U2/R甲。所以 P甲′/P甲=U/R甲÷U甲/R甲=(U/U甲)=(∴P甲' (P甲P乙) P甲 222 U甲U乙 U甲) (P甲P乙 P甲)。 例9.把额定电压是4.8伏的小灯泡和定值电阻R并联在某一电 路中,灯泡正常发光,干路中的电流是1.2安。若把它们串联在另一电路中,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它额定功率的1/4,这时定值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是0.24瓦。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瓦? [解析] 根据P=I2R PL'PL I'RLIRL (I'I) 14,∴ I'I 2由并联电路R UIIL ① 1.2AIL 4.8V 由串联电路电流相等R PRI' 12W.I' ② 联立①②可解得:I=0.4A,PL=U·I1=1.92W.例10.如图3所示,R1=10欧,R2的最大电阻值为30欧,电源电压值为8伏,求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电阻为多大时,R2上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最大为多少? [解析] 设R2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x时,其消耗的电功率最大为P,根据P=I2R有: P=I2Rx=(U/(Rx+R1))2·Rx,P(810Rx)Rx 64Rx 10020RxRx,根据 数学上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时,△=b2-4ac≥0求解。将上式整理为关于Rx的一元二次方程PRx2(20P64)Rx100P0,因为Rx存在且有正根,所以△=(20P-64)2-4×P×100P≥0,解不等式得P≥1.6瓦,所以R2消耗的最大电功率为1.6瓦,将P=1.6瓦代入原方程可以求得Rx=10Ω。 【同步练习】 1.如图4所示电路,电源电压8伏保持不变,电阻R1=20欧,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和的示数之比是1:1,V和的V3V2○○1V2○○示数之比是5: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R2=20欧B.R3=30欧C.电流表的示数为0.1安 A○ D.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为0.8瓦 2.在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和电灯L的电阻均保持 不变。开关S闭合后,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向下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变大B.电灯L亮度不变 AC.电流表 1的示数不变D.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 ○○ 3.甲灯标明10V,乙灯标明4W。甲、乙两灯电阻分别为R甲:R乙。 且R甲>R乙,并保持不变。将它们以某种方式接到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两灯均正常发光,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连接到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乙灯正常发光,甲灯的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16/25,则U′与U的比值为() A.4:9B.9:4C.4:5D.5:4 4.一根电热丝的电阻值为R,将它接在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为Q。使用一段时间后,比电热线被剪掉了一小段,剩下一段的电阻值为3/4R。现将剩下的这段电热丝接入电路,则() A.若仍将它接在电压为U的电路中,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为3/4Q B.若仍将它接在电压为U的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为Q,所需时间为3/4t C.若将它接入电压为3/4U的电路中,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为3/4Q D.若将它接入另一电路,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仍为Q,这个电路的电压为3/4U 同步练习答案: 1.BCD;2.BD;3.B;4.BC 【单元点评】 在解决电学问题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确定电路状态。2.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比例 法、列方程及联立方程求解。 初中物理总复习易错题集锦 1.__________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高压锅内水的沸点________100℃.2.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好象向______弯折,潜水员从海面下看海边的房子稍________于房子的实际高度.3.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4.安装家用电路时,电灯开关必须接在______线上,螺旋灯泡螺旋套应接在________上.5.发电机是根据___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电动机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6.电热器是利用_______________制成的.它的主要部分发热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金丝制成的.7.如图所示,A,B 两个滑轮重均为2牛,物体G重为10牛,两个滑轮中属于定滑轮的是_____.属于动滑轮的是______.如果不计摩擦,力F的大小为_______牛,如果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牛,当不计摩擦时,物体的最大重力可以是_________牛.8.___________电路的一部分_____________在磁场里做___________磁感线运动时,____________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_________电流,在这个现象里,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发现电磁感应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9.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只是_________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10.体积为500厘米3的物体有2/5的体积浸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牛,若把它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牛.11.一个质量为8.9千克的实心铜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牛,如果把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牛.12.一物体放入密度为的液体中,露出液体表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5,把它放入另一种液13.14.体中有1/9的体积露出液面,则后一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质量相同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放入水银中,它们所受到的省浮力是()A.木块受到的浮力大 B.铁块受到的浮力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如图:开关闭合时,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端移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是() A示数减小,○V示数增大 D.○A示数增A.两表的示数都减小 B.两表的示数都增大 C.○V示数减小 大,○质量相等的水和铝球:初温度相等,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后,再将铝球放入水中,则()A.水和铝球之间没有热传递 B.热从水传给铝球 C.热从铝球传给水 D.温度从铝球传给水.把一个装满水的轻塑料袋密封好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当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A.略小于袋中水的重量 B.略大于袋中水的重量 C.等于袋中水的重量 D.没有示数 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三个球都带电 B.只有一个球带电 C.有两个球带电 D.这三个小球都不带电.如图所示,将温度计正确的放在沸水中测沸水的温度,示数如图,那么,此时水面气压的大小是()A.小于一标准大气压 B.等于一标准大气压 C.大于一标准大气压 D.无法确定.用凸透镜做物体成像实验,马民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大小为()A.u B.u>2f C.2f>u>f D.无法确定.15.16.17.18.19.20.如图所示,物体甲重5牛,物体乙重3牛,甲,乙均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乙受到绳子的拉力的大小为________牛,地面受到的压力_______牛,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_牛,(滑轮重不计).2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阻力为2000牛,这辆车的功率是______瓦.22.如图所示,灯L标有”3V 1.5W”的字样,R=30欧,当开关S2闭合,S1断开时,灯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_安,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__伏;如果S1闭合,S2断开,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_________瓦.2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S1闭合,为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均减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断开S2,滑片向左移动 B.断开S2,滑片向右移动 C.保持滑片P不动,使S2由闭合到断开 D.保持滑片P不动,使S2由断开到闭合.24.如图所示的装置0中,甲物重5牛,乙物重3牛.甲,乙均保持静止状态,不计弹簧秤自重,则甲受到的合力和弹簧秤的示数分别是()A.0牛 3牛 B.0牛 5牛 C.2牛 5牛 D.2牛 3牛 25.图6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在甲,乙两 处分别接 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测的U甲:U乙=1:3,断开开关S ,折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此时I甲:I乙是()A.3:1 B.1:1 C.1:3 D.4:3 26.地面上有一条大木杆,抬起A端需用力300牛,抬起B端需用力200牛。这条木杆的_________端较粗,整个木杆的重量(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_牛。 有一个写着F字样的胶片放在教学用投影仪上。此时屏幕上刚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请在屏幕上画出F的像。如果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投影仪_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屏幕,并把透镜向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在一次实验中需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聪明而粗心的小刚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同组的小林发现有错,主张拆了以后重新连接,可是时间来不及了,小刚眼珠一转,在图示电路中只增加了一根导线,电路就正常工作了。问:(1)如果闭合图示电路中的开关,电压表的读数约为多少?电流表的读数约为多少?小灯泡发光情况如何? (2)在图中画出小刚连接的那条导线。 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工人师傅在改装电炉时,为了使电功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A截去一半电炉丝; B串联一条相同的电炉丝 C并联一条相同的电炉丝; D把连接电炉和电源的电线长度增加一倍。 5、实验室用的普通温度计的横截面为()形,而体温计的横截面却为()形,体温计的横截面做成这样形状的目的是加强玻璃的()作用。 3.标有“220V,40W”和“220V,60W”的两只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时,两灯泡均发光,实际消耗的功率分别为W1和W2,则: [ ] A.W1>W2 B.W1=W2 C.W1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牛,动滑轮重力为50牛,定滑轮重力为40牛,人的重力为600牛,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需用力: [ ] A.218牛 B.220牛 C.210牛 D.236牛 9.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5.在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为了使糖汁在沸 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时的温度要低于100℃。可行的做法是:[ ] A.缩短加热时间 B.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C.降低炉火的温度 D.将糖汁密闭在高压容器内加热 5.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9.拖拉机深耕时总比在道路上行驶时速度慢,这是为了 [ ] A.提高传动机械的效率。C.增大拖拉机的牵引力。B.节省燃料。D.提高柴油机的功率。 12.如图3,烧杯中的冰块漂浮在水中,冰块上部高出杯口,杯中水面恰好与杯口相平。待这些冰块全部熔化后,[ ] A.将有水从烧杯中溢出。 B.不会有水从烧杯中溢出,杯中水面也不会下降。 C.烧杯中水面会下降。D.熔化过程中水面下降,完全熔化后有 水溢出。 2.安装家庭电路时,从进户线到用电器之间应有总开关、电能表和保险盒,它们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重500牛的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150牛,为使物体匀速移动,必须在绳端加60牛的水平拉力,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若物体移动速度为0.2米/秒,则1分钟内拉力做的功为__________焦.28.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应设法保持______、________一定,改变____,记录下若干组对应的_____有关数据,最后通过这些有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即可得出结论。 29.一木块浮于足够高的圆柱形盛水容器,如图6所示,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75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厘米3。(g取10牛/千克).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有密度; (3)若未投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0。试分别求出木块漂浮时,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伯压力F1和F2; 30.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象的大小取决于()A.镜面的大小 B.观察者的位置 C.物体的大小 D.物体与镜面间的距离.31.将200克的物体缓缓浸没在原盛满水的杯子中后,溢出160克的水,放手后,物体最终会()A.沉入水底.B.漂浮在水面上 C.悬浮在水中.D.无法确定 32.5 33.6 34.7 35.第四篇:初三物理中考总复习电学部分易错题分析
第五篇: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易错题集锦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