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字源,释疑解难——中学文言文字源教学法举隅
探究字源,释疑解难——中学文言文字源教学法举隅
江西省萍乡市萍乡中学 刘鑫
中学文言文教学,字词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古今词义的巨大变化,很多字词如果不从字源(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的角度探究清楚、分析透彻,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领悟,如下面几个例子:
1、“乖”
“乖”字在古文中经常有“背离、违背、不和”之义,如“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王充《论衡·薄葬》)、“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李朝威《柳毅传》),这和现代汉语中表示“顺从、听话”之义的“乖”简直大相径庭。何以如此?不妨来看看最早的“乖”字长什么样,这是小篆中的“乖”字字形,是不是形似左右二人背向而立?因此“乖”字的本义就是“背离、违背、不和”,而“顺从、听话”不过是后起之义罢了。
2、“比”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里的“比”字并不是现在我们通常理解的“比较、较量”之义,而是“紧靠、挨着、相邻”的意思。这是因为最早的“比”字就是两个同向右方侧立的人紧紧挨在一起、靠在一起之形,表示两人前后紧靠、挨着、相邻之义(注意“比”字和“从”字字形和字义上的区别:“从”字为两人同向左方侧立,后一人紧随前一人步伐前行之形,所以是“跟从、随从、顺从”之义)。
3、“因”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句话:“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这句话里面的“因”字是“依靠、凭借、借助”之义。我们先看 “因”的甲骨文字形“ ”,再看金文字形“ ”,最后看小篆字形“ ”。从上述三种字形看, “因”是个会意字,从“囗(wéi)”“大”,“囗”是“围”的古字,“环绕”的意思;“囗”中的“大”是“人”的意思。那么,“因”就像是人被环绕,可见“因”的本义是指人坐在车席子之上。那么由“因”的本义,可以引申为“依靠、凭借、根据”的意思,也就是上述例句中的“因”的意思。
4、“元”
有次考试,问“(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中的“元”字作何解释。虽然根据语境不难判断“元”就是“头颅、脑袋”之义,但“元”字何以有此义,就必须探究一下“元”字的字源了。“元”是个指事字,由下方的人形符和上方的指事符构成,表示人体最上方的部件,也就是“头颅”“脑袋”,因“头颅、脑袋”在人身体的最上方、最顶部,由此就引申为其他事物的开端、起始,如“元旦”(每年一月一日,一年的开端、起始)等,又因“头颅、脑袋”在人体中起着协调指挥其他部件的重要作用,所以又引申为“首领、统领”的意思,如“元首”(政府首脑、国家统帅)等。
探究字源不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些字词的前身今世,还能帮助我们辨析近义词和易混字。
先看一组近义词:原人教版教材第一册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 “行”、“步”、“走”、“趋”四个近义词,具体句子是:
例1: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例2:(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例3:触龙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例4:(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句1中“行”的意思为“(正常)走路、行走”,句2中的“步”的意思为“(慢步)走路、行走”,句3中“走”的意思为“(大步)快走、奔跑”,例4中的“趋”的意思为“(小步)快走、前进”。同样是“走路”,为什么四个字会有意思上的细微差异?
我们从字源的角度看看这几个字的不同:
“行”,甲骨文写法是“ ”,字形像十字街道的样子,其本义就是“街道,道路”,属名词义,读作“háng”。而“行”做动词时,由名词义引申,读作“xíng”,意为“在街道、道路上直行”,即“(正常)走路、行走”。例1中“行”即为此义。
“步”,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它的字形都是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即为“双脚交替迈步而行”,即“(慢步)走路、行走”。例2中“步”即为此义。
“走”,金文写法“”,会意字。上部像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的脚趾,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所以“走”的本义是“挥摆双臂奋力奔跑”。可见例4中的“走”是用其本义。
至于“趋”,现在看来是形声字,从走,刍声;但从字源看却是会意字,左右结构。左为“”(快走、奔跑),右为“”(以手拔草,引申为收割庄稼)。可见本义为“庄稼成熟时迅速抢收”,含“想快又不能快”之义。例4中“入而徐趋”中的这个“趋”字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病足的触龙望见太后之后,想快步走过去而又无法走快的情形。
再看一组形近易混字:“既”与“即”。“既”表示已经开始,而“即”表示将要开始。由甲骨文里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同样是一人一锅食物。“既”()是人屁股和后脑勺对着食物,所以表示吃完了要离开;而“即”
()是人面对着食物,表示将要开始吃,可说是就餐。所以《烛之武退秦师》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既”是表示“已经”,而《诗经·卫风·氓》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即”则是表示“就要、将要”。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从字源的角度把字义解释清楚,不单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字的本义,还能使本来呆板的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2]林成滔《字里乾坤——汉字文化畅谈》(中国档案出版社)[3]陈炜湛《古文字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