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练习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2.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会遇到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面对这些题时,我们有时候会无从下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说一下表现手法以及这类题的答题技巧。
二、关于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结合练习,掌握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1.阅读《乱后》,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想一想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2)具体写出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3)分析该手法表达的效果以及所蕴含的感情。3.解题的注意事项
(1)注意试题中出现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不同概念。(2)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联系。
区别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4.结合练习,掌握答题技巧以及和修辞手法的联系。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明确:①比喻(拟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柳叶喻双眉,梨花喻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伊人伤离的形象,通俗而又贴切。②想象、虚实结合(或对比)。“别时”句,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到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临行时的心情更加沉重。③以景结情。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说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颇具蕴藉含蓄之致。(答出两种手法即可。)
四、总结
回归课本,总结表现手法,熟悉并掌握。
五、探究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人心灵的栖居地,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寓所。一首首简单的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诗歌的学习对我们而言有着很多的意义。我们也可试着写一写古典诗歌,并且把这些手法应用其中,来体味古典诗歌的魅力。举一反三,这些手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之中,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大家把课本翻到第50页.先请大家一起诵读一下这首词..(生读)
问题一大家诵读完这首词,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词人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总结)表达了羁旅愁绪(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遥,何日去).情感的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串讲: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再来读一遍这首词吧.(生读)
串讲:很好,大家的这一遍朗读明显比初读好了很多,可见有意识的注重韵脚和情感基调对诗歌的朗读会起到指导作用.问题二: 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所以我们先来看上片,请大家谈谈你对上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生答)
板书:
燎香图
室内
燎沉香,消溽暑
沉闷
潮湿,湿润的暑气
鸟雀呼晴图过渡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欢快
拟人的手法
风荷图
室外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动态美,力度美
注意点:当学生涉及风荷图,结合提问三:怎么解读这几句对荷花的传神描绘呢?(学生三到四位)
总结: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阳的照射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摇曳生姿,只一个“举”字就将荷花的动态美,向上挺立的力度美刻画的十分传神.串讲:“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
串讲:“燎沉香, 消溽暑”作者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潮湿的暑气,已经消失。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作者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拂晓的晨曦,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窥”将鸟雀在晨曦微露中活灵活现的神情描摹地很到位“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提醒课文注释:富丽精工)
学生回答完问题三后,教师进行上片小结
在一个闷热的夏初新雨后的清晨,作者由眼前的实景不断地转换而情随景异,情感变化巧妙:由燎香消暑的沉闷到鸟雀呼晴的欢快直至风荷摇曳的欣喜.到上片结束,词人的情感已经发展到了高潮,那么他的下片情感走向还能怎么发展呢,我们一起来看下片.下片作者重在抒发羁旅愁绪(教师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问题四:浓重乡愁词人需要有情感的依托,他是怎么排解这一浓重的乡愁的呢?(学生回答)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再现了童年时的结伴嬉戏画面,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乡,而从友人角度落笔,反写不知道旧友是否记得,江南五月,众人结伴划船进入荷塘深处(即芙蓉浦).而今又是一年五月天,在外羁旅的词人, 只能“梦入芙蓉浦”,借梦境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串讲:这种反写的手法是我们在古典诗词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的,不防一起来看看:
问题五:举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学生回答)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串讲:至此我们可以理清作者的内在情感脉络了:由上片的沉闷到欢快再到欣喜,达到高潮,继而再由愁思到最终的排解,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再把全词按照感情基调的变化,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串讲:把握了这首词内在的情感走向,问题六:作者上片的写景与下片所抒发的羁旅思乡之情是怎样融汇贯通的呢?(学生回答)
作者选用风荷作为了纽带意象,构建起上下片之间的桥梁,又和下片的“芙蓉浦”暗合,作者由眼前的实景风荷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吴门亦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著称,从而思绪纷飞,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词人的笔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风荷竟也是如此的摇曳生姿,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之色彩。”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作者的梦中家园.问题七:要求:从“荷”的意象分析入手,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以下两首词.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学生回答)
赏析提示: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乱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杨慎《词品》谓张先的《系裙腰》“词秾薄而意优柔,亦柳永之流也”。词人见到东池中的荷叶才刚刚泛绿,小如铜钱;便想到荷花生长的过程最终要“结藕开花”的,于是心中便有些许安慰,与心上人的见面,尚待时日,还没有到真正“结藕开花”的时候,但终究有“结藕开花”之日。(“藕”、“莲”运用象征手法,“藕断丝连”,“莲”谐音“怜”,古诗词中常用莲来表示爱情。)
问题八: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学生回答)
课后作业:按要求将鉴赏内容形成不少于50字的文字.赏析提示: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人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
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2、通过探究,掌握朗读吟诵诗词方法
教学重点:
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赏析这首词。教学难点:
总结近来三周时间学习古代诗词的收获(感受、长进)教学时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语句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自读词文,把握词作感情。
2、指定学生诵读,学生自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点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6教师总结:缓慢低沉----欢快活泼-----欣喜轻快----缓慢深情----梦幻轻柔
7、点名学生再次朗读。(通过刚才朗读、揣摩、指导后,看他是否超过刚才那位同学)
三、赏析名句-----深入赏析(同学们,你认为你最喜欢最欣赏这首词中哪一句,为什么?或者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呼”“窥”字的作用。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 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4、“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
四、总结探讨:通过近三周时间的学习,你觉得在诗词欣赏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哪一方面有了长进?谈谈你近来学习古诗词的感受。1.学生交流 2.学生发言。
五、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周邦彦
写景————荷花————抒情
晨
韵
五
思归
荷
思乡
月花
清风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5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近年高考情况
1、考点全面,题材丰富.涉及的题材:写景、田园、咏史、边塞、送别、咏物、即景抒怀等多个方面。
2、体裁集中,作家熟悉.熟悉的作家:主要有辛弃疾、苏轼、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储备少,对诗歌鉴赏考点不明,分类及术语不清楚.②积累少,读诗背诗少,对诗歌内容感情和表达形式不熟悉.③训练少,书面表达能力差,缺乏答题技巧。
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
1、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2、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3、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4、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5、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
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6、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7、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字不离句,句不离诗。)
训练有素:提高鉴赏能力
做题步骤:
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辨:题目类型.析:做题前对诗歌有个总体分析。
答: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几个“不”
1、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2、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
3、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4、不必引经据典.5、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6、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8.对比赏析,凸现鼎势.9.“点”的考查是主流.,尾句考查是重点.四、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应试对策
(一)明确诗歌常欣赏的8个角度
1.诗歌的感情 2.诗歌的意象(意境)3.诗歌的内容 4.诗歌的手法(技巧)5.诗歌的语言 6.诗歌的色彩
7.诗歌的节奏 8.诗歌的含蓄
(二)立足课本,构建诗歌鉴赏系统知识框架
1.了解主要体裁和流派特点.2.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分类.爱国类(略)
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
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
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
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
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
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
忧民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
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3.了解常见文学性鉴赏术语
形象:包括自然景象、物象、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分析意象,了解形象的特点、内涵,包含的感情、社会意义,品味意象营造的意境。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简洁明快、沉郁顿挫、飘逸雄奇、清新明丽(生动)、平淡质朴、绚丽奇幻、辛辣犀利、通俗、简约、精练、典雅、凝练等
结构技巧——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渲染、抑扬、点面、虚实相生、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或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等,尤其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缘情写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具体抒情方式
(三)循序渐进,训练鉴赏思路
第一步,任选角度鉴赏.第二步,指定角度鉴赏.第三步,比较鉴赏,进行评价
(四)结合典型试题,培养解题技巧和方法
怎样快速而又正确的阅读一首诗?
1.解读暗信息:这些暗信息包括题目、注释、作者等,题目一般暗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旨等。
2.熟悉诗词体裁,突破重点诗句。.绝句重点看尾句;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3.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弄清景和情的内在联系。
一般的形象(或者景物)可能有三种暗示:一是时令(春夏秋冬).二是色彩(或阴暗或明朗)三是氛围(或寂静凄清或清新自然).4.先整体把握,在深入诗句
五·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在辞格上具有的作用。(4)有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2005年福建卷)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人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景物特点)。(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4、炼字型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其修辞妙处。(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拂”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5.一词、一句领起全诗型
答题步骤:(1)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句)在全诗构思上所起的作用。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2005年山东卷)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诗的表达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故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游子思故乡:
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与格式
考纲陈述: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试题答案规范格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
一、诗歌形象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诗歌画面内容和诗歌意境营造。意象、意境是题目拟制的基础,情景关系是题目拟制的核心。分析意境必须扣住两个基本方面: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
【典范答案】
1.尾联写出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全国卷ⅱ)
试题要求回答王维《新晴野望》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案紧扣“无闲人”“倾家”,结合诗作准确回答了描写的“图景”。
2.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上海卷)
试题要求“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画线句指苏轼《阮郎归?初夏》下片“琼珠碎却圆”句。试题要求“鉴赏”苏词下片营造的意境。答案展开想象,再现该句描绘的画面,析出了画面中渗透的人物的内在情愫。
【规范格式】
①运用„„等意象,②描绘了„„的画面,③营造了„„的氛围,④表达了„„的感情。⑤其他。
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写到,应针对问点组织答案。但关键是“情景”二字,即②④两项。在形象类试题答案中,“情景关系”往往是无从回避的。是定点观察还是移步换景?是静止景象还是运动景象?是虚幻景物还是实在景物?是远看之景还是近视之景?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是乐景衬哀还是哀景衬乐?这些问题往往常见,应据题目要求回答。答题忌语:“意象丰富”“画面优美”“意境深远”等。
【相关术语】 环境特点: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廖廓、辽阔等。情感特点:喜悦、激动、哀伤、忧愁、悲苦、孤寂、消极、旷达、洒脱、悲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结合诗中意象,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向渔人问讯的情景。“渔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探究诗眼词眼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内蕴,分析语言风格的特点。试题一般关涉到下列几个因素:事物情状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作用的分析。
【典范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全国卷ⅱ)
题目要求析出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中“最精 炼传神”的两个字。答案析出了“诗眼”形容词“明”和“出”,并结合诗句描述了诗 人营造的情境。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诗人孤傲寥 落的情怀。(福建卷). 试题要求简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谢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对表情达 意有什么作用”。答案说明了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并展开联想,阐明了诗作表 达的情怀。
3.刘诗„„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温婉悲凉,凸显婉约 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浙江卷)
题目要求“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三篇作品”指刘禹锡,《乌 衣巷》、吴激《人月圆》、赵善庆《山坡羊?燕子》。答案用相关术语“含蓄深沉” “温婉悲凉”“明快直露”,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规范格式】
①采用„„修辞手法,②描绘了„„情状,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结构上起„„作用。⑤语言具有„„特点。⑥其他。
语言类试题涉及修辞手法,本文将其归入表现手法一类(见下)。这类试题 要针对问点作答,同样不必面面俱到。例l是对词的鉴赏,例2是对句的鉴赏,例3是对全篇语言风格的鉴赏。答案须要言不烦,切忌空洞。答题忌语;“语言优 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等。.
【相关术语】
作品语言风格: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作者主体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清飘俊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朦 胧隐晦(李商隐)、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乐观放旷(苏轼)、缠绵悱恻(李清照)、慷慨激昂(辛弃疾)、深沉悲凉(陆游)等。.
【答案示例】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是“闲”。全诗描绘了山村静幽而又繁忙的农家景象。即令在雨天,妇姑也相约“浴蚕”,可以推想丁壮更是早到田间去劳作了。此时唯有“中庭栀子花”悠闲地开着。
这种“闲”正反衬农家之忙。一个“闲”字。成为表现雨后农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个词。
三、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修辞手法,一为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几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等。这些概念往往是从整首诗的角度考虑提出鉴赏要求的。
【典范答案】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湖北卷)
两首诗指吴融《华清宫》和李约《过华清宫》。题目要求指出两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辨析两诗表现方法的相同处在运用对比,并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此题需要分析横、纵两种对比方式),描述运用这种方法表现的不同情境。
2.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安徽卷)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词指陈维崧《醉落魄?咏鹰》。答案的核心词是“衬托”,然后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
【规范格式】
①运用了„„手法,②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③表达了„„情感,④产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这一类试题,首先要明确用一个术语来说明是何种表现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种表现手法进行具体分析,有时还需要说明这种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说明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当然也必须针对问点回答。
【相关术语】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借代、用典、通感、叠词等。要 注意把握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表达技巧:烘托、渲染、铺垫、铺陈、对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分析。例如烘托,要具体回答以何物衬托何物。
【答案示例】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兰溪棹歌》的主要特点是动静交错。凉月、柳湾、山色、溪水,构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静态画。末句“半夜鲤鱼来上滩”与前三句渲染的静态相映照。前三句写静景,末句写动景,一个“上”字,静中见动,愈见兰溪之静。
四、诗歌观点评价类试题
这类试题的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列举诗歌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典范答案】
1.“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安徽卷)
试题要求结合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用“猛气犹存”“老当益壮”“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等词语,结合诗句作了准确回答。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江西卷)高蟾《金陵晚望》:“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试题要求“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文本中阐明的观点,依据诗歌意象说明两种观点形成的缘由,说明观点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实后上的一致。
【规范格式】
①说明情感或观点的总体特征,②具体分析这种情感或观点在诗歌中的体现,③其他。
【相关术语】
思想情感:建功立业、息影林泉、壮志难酬、志得意满、悲苦孤寂、旷达洒脱、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爱国之思、亡国之悲等
【答案示例】
洗 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反东坡洗儿诗
钱谦益
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阅读北宋苏轼《洗儿》和清初钱谦益《反东坡洗儿诗》,试析二诗观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两诗立意不同:苏轼《洗儿》侧面表现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灾多难。钱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场阿谀奉承曲线求官的风习。两诗皆用调侃幽默之语,使读者在审美中获得新奇的心理满足。
赏析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这是一个合理的流程。从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看,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题的两个基本点,扣住这两点答题也就成为成功抢分的关键。组织诗歌答案,应当记住四句话:扣住一个点,抓住两个字,记住三句话,坚持四步走。一个“点”指“问点”,弄清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字”指“情、景”,情景关系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话”指“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读全诗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诗情,针对问点组织语言,揣摩文字誊清答案。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总到分的形式来组织文字。那种不作深思随手答题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例说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必须涉及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试题涉及古代诗歌也只能以“鉴赏”的名目出现,以区别于古文阅读及其他理解型题目。但是,一般所谓古代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按谢冕教授的说法,诗歌鉴赏是鉴赏者在诗作者艺术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与高考特定的环境、形式难以相容。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的、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这种考试必须有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和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代诗歌鉴赏,实际是“前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一般性的 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
从同学这面看,真正的困难,也正在于一般性理解。同学们学习紧张,一般没有许多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生活和文化,不熟悉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教授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罗嗦”地“泡”开!大凡浓缩的精品,都需要“泡”,古代诗歌也在其列吧。
但是,在惯常的语文备考中,在模拟考试中,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决定着同学一时的脸面荣辱,是大家的关注点、兴奋点。其实,任何题目都是为了考查解读诗歌而设置的,诗歌读懂了,一切全有了。因此,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备考中,我们特别强调“淡化题目,重视诗歌”。
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
方法仍然是“确认、整合、发散”,仍然是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关注古代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
这里且举一例——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模拟一下泡开的思维过程:
幽兰露——幽暗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幽兰。
如啼痕——好像还留有眼泪的痕迹。谁的眼泪?诗人李贺的吗,路人或拜谒者的吗?当然是苏小小的。由南齐到唐,四百年了,泪痕还没有干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用来连接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自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同心结。
烟花不堪剪——为什么?因为烟雾笼罩的花朵,是无法剪下来编织同心结的。
草如茵,松如盖——青草像地毯一样,松树像车盖一样。哪里的草与松?自然是苏小小墓旁的草与松。周边环境渐次清晰。
风为裳,水为佩——风做的衣裳,水做的佩玉。谁的裳与佩?自然是苏小小的。人物形象初具轮廓。
油壁车,夕相待——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幕中久久的等待。谁的油壁车?谁在等待谁?自然是苏小小在等待阮郁啊,四百年了,痴心不改,还在期待心上人前来迎娶。感情与寄托已经清晰地渗透出来。
冷翠烛,劳光彩——寒气逼压着小小的绿色蜡烛,它的光彩很难发散出去。这翠烛,可能是诗人点燃的,也可能是诗人想象的。诗歌由主体特写形象浸润开去,诗人的心境渗透出来。
西陵下,风吹雨——西陵的坟墓间,寒风吹着冷雨。诗人在凭吊沉思中,回到现实,进一步感触到周边凄苦的氛围。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 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这样我们就大致读懂了这首唐诗。唐代诗人李贺来拜谒情死的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坟墓。在墓前,诗人触发想象,描摹了一场鬼魂的婚娶——这是一场现实中被阻隔,只能在诗歌想象中展示的婚娶。诗人除了表达对墓主人无限同情,对坚贞爱情由衷赞许的感情之外,还传达出自己内心守候与凄迷的一份情愫。
既然名为“泡”,当然可以更“开”些。要“开”,就要加入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只要它合理。让我们举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一步“泡”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真令人陶醉啊,人们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欣赏、享受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
这样的“泡”,对于提升用于作文写作的联想、想象能力,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正因为在古诗鉴赏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重视题目而忽视诗歌,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有了对诗歌一般性理解,有了“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实现题目要求。
一、【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1·2009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理解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次??韵”,按照某韵写诗。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莲,花中君子。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示例]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备考答案示例]
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彩: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诗歌选择的意象,也别有寄托。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同为南宋文学家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赞美莲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品性。而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其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二、【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2·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理解泡开诗歌]
军城早秋——军事要地的城池,早秋的季节。根据注释和诗句可知,“军城”应该是唐代西部的边城,诗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
昨夜秋风入汉关——秋风从昨天夜里自西北方向吹来,汉关,是一种泛指,就是诗人戍守的唐朝边隘。
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边,边塞;满,笼罩。随着秋风夜来,寒云冷月,笼罩边塞关山。两句写自然景色突变,寓示着环境肃杀,军情紧急。
更催飞将追骄虏——在前两句环境描摹的基础上,诗歌后两句写局势行动。飞将军,原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代指迅捷勇猛的得力将领。追骄虏,表明骄横一时的敌军已经败退。
莫遣沙场匹马还——沙场,战场;匹马,代指一兵一卒,败兵残部。诗歌末句大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显示出诗人勇毅豪迈的卫国气概。
[译诗]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汉的关隘,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飞将军进军,追击骄横敌虏,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题目解析]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评分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备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由夜色、秋风、汉关、朔云、边月和西山等景物连缀构成的初秋时节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画面,寓含着边境军情紧急、局势紧张的信息,也传达出军城统帅与将士紧张与警惕的心情。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题目解析]
这一道题目所问“情怀”,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诗歌没有直抒胸臆,“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评分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备考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统帅,那种高度警惕,刚毅果断,胜券在握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得力将领奋力出击,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统帅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第四句写务求全歼进犯敌军的决断,“宜将剩勇追穷寇”,显示着必胜信念和御敌卫国的战略远见。
三、【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3·20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准拟:准定。
[理解泡开诗歌]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词牌,表明词的形式;“黄陵庙”,词题,表明词的内容;“又题阻风三峰下”,词的别题。结合注释,可知词题简括了词的背景。
张孝祥——注释,南宋初词人。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根据注释可知,时值秋日,诗人大约十天前乘船沿湘江北行,沿途好像装满了秋光。刚到洞庭湖时,风平浪静,广阔的湖面上,水光灿烂。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行至黄陵庙下,船为风浪所阻。但是诗人并没有沮丧、忧郁,而是把这种阻隔当做波神的挽留,波神为了留“我”欣赏斜阳,还特意召唤来粼粼细浪。明明是狂风巨浪,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粼粼细浪。这是心胸的写照,而且也不仅指自然风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明天风向转换,可以继续航行了就会更好,今天夜里就露宿在这船上又有什么关系?一种豪迈和信念,自在其中。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明明耳边惊涛骇浪咆哮,在诗人的心中笔下,却幻化成了水晶宫里演奏的《霓裳》乐曲。明天我一准登上岳阳楼,从那里再一览洞庭湖光。
[译词]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着一船秋天的景色航行,开阔的水面平铺开明澈湖光。
是洞庭水神挽留我观赏斜阳,平湖上有意召唤起粼粼细浪。
明天风向改换将更利于航行,今夜何妨就露宿在湖面之上?
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时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地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尽量确切,作答要尽量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题目解析]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评分答案]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备考答案]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险阻的。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
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四、【古代诗歌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理解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答题时要扣住语言、形象、感情依次落实;
④泡诗和答题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例4·2009年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理解泡开诗歌]
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无路那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陌上,村头(同学们学过“陌上桑”),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江南乡村充满早春特有的生机。桑叶吐芽,蚕种生化,多么和谐适时。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早春农事。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视野由村内扩展向村外。平冈,矮矮的丘冈;细草,冈上刚刚萌生细细的青草;鸣黄犊,黄色的小牛犊在平冈细草间“哞哞”鸣叫。我们可以想象,阳光暖洋洋地笼罩着平冈细草,牛犊告别寒冷,沐浴阳光,鸣叫格外生机勃勃。一天将要过去,太阳西斜,照向带着寒意的树林;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枝桠间,暮色里,栖息的乌鸦就像墨点点在那里,特别显眼。它们作别了白天的暖意,此刻肃穆起来。诗人用国画写意的笔法,两句,选择典型形象,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有远有近,层次分明;路,有横有斜,错落有致。青色布旗上面张出一个“酒”字,这里显见是一家小小酒馆。这两句写早春人的活动。远远近近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前六句着意描绘早春景象的基础上,词结末两句异峰突起,点评春色,吐诉胸臆:城中生长的桃花李花,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而溪边大片娇黄的荠菜花,正展示、享受着烂漫的春光。
第三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第四篇: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衡东五中 赵伟民编写
[考点知识储备]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三、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典例分析] 例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例3.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安上)。(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士登场作铺垫(2)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 借物(马)喻人,表现作者热切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例4.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①表达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答案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③“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③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例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晚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怀古伤今
例7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三、四句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悲愁、孤寂和思亲之情。
赏析 尾联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少有人来,阶前长满青苔,更显冷寂。红树,为暮秋景。青苔、红树,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下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随堂练习] 1.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考点突破]
1、虚实结合
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答: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答: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2、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表达更为含蓄。
比如,诗人常赋予松、竹、梅、菊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再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05湖南卷)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答: 这两句诗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3、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谓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名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细描
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分析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 把对友人的绵绵思念融入对孤帆、滚滚的江水的描写当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甫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答: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答: 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答: 作者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之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恬静美丽。
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梁·王籍《入若耶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6、借古讽今: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咏史》唐·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答: 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劝谕皇帝任用贤臣。
7、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答: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王安石《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树木茂盛。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
斫:zhuó 砍。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答: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9、衬托、烘托、映衬、烘云托月
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其中有正衬与反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虚幌:huǎng 透明的窗帷。
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和刻骨的思念。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10、渲染、烘托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贾岛《暮过山村》
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答: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11、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jùn弹琴》
答: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抑扬法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纪晓岚:“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答: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6 生问鬼神。
答: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的昏聩。
13、多角度描写:
动与静,远与近,实与虚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答: 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
王禹偁chēng《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答: 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14、明暗结合:
一般体现为小说的双线结构,在古代诗词中也有这种手法。
如《琵琶行》中明线写琵琶女的演奏过程,暗线则写听众欣赏琵琶声的感受。
《孔雀东南飞》明线写刘兰芝被遣,逼婚,投水自尽;暗线写焦仲卿与母亲的争辩,辞行,自缢庭树。
(2009湖南)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答: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5、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答: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答: 以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悲凉的景象(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烘托出老兵心中的悲哀。写喜乐的景物与欢快的氛围,往往反衬出男女主人公不合于时,寂寞失落的情绪。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但由于自己如今成为阶下囚,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恰恰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家国之痛。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答: 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一写繁华,一写悲苦,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16、以哀景写乐情
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 前两句写悲凉孤寂的边塞风景,衬托出戍边战士杀敌报国的信念。
第五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分数。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模式举例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三)课堂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四)板书设计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五)课后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