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3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

第一篇: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

教版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

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随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2.诗歌意象

简单地说,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3.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4.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二、课题导入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三、诵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先听课文录音

再让学生带问题朗读全文

问题:

1、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

2、上片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

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 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 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二)深入分析,体悟揣摩 上片:

问题:

1、前三句写得是什么内容?

2、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得

各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精到之处 明确:

1、交待了时间、地点。

2、所写景物是按: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远景——近景——高景——低景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山、林—江、舸—鹰———鱼 善用动词,增强了表现力。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体现了鱼游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注意:

1、词的“一字领”的用法。

2、词的凝练的语言特点——有时会使某些语句出现省略、倒装等现象,如词的前三句。

下片: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回忆中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

2、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1、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旺盛——年龄气质

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精神状态 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文章 ——战斗行动

蔑视官僚军阀

2、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

注意:

1、下片回答了“谁主沉浮”设问。

2、“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

差别:“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能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四、体验交流:

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壮志豪情,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加强感受。

五、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确:

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将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诗为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诗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的秋多悲凉,凄清,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姿态,充满生机? 明确: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的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六、学后练习

研究性积累:以“我读毛泽东”写一篇短文 补充内容: 古代写秋的诗句

月乌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 勃

教后感言:还是要多读多背,老师少讲,但总怕学生不知道,这个习惯要改,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 潘志敏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创作背景

导入: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伟人,同时也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1925年,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

⑴ 指导诵读,分清节奏、韵脚、语速: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⑵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1、写壮景,抒豪情:

⑴ 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 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研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的运用 :

词中运用多种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⑴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⑵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⑶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⑷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5、比较分析:

⑴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⑵ 分析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湘江秋景图近观

漫江碧透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仰视

俯瞰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中流击水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浪遏飞舟

(动)

第三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认真领会词的意境,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二、教学环节:

(1)以学生质疑互答,步步深入,解决诗歌疑问。(2)力争当堂成诵。

(3)教师引导重点,解决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知人论世、炼字等基本技巧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参与讨论)

2、《沁园春长沙》诗歌质疑。

3、针对学生疑问,分批梳理。分类板书学生问题。字音、字形 诗歌朗读 教师把握: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在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大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处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来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采用设问的表达方式。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茂盛,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使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

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参考: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教参)

4、赏析诗歌炼字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万)山——红(遍)山之多 红之广(层)林——(尽)染 林之密 染之透(漫)江——碧(透)水之盛 水之清(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击”突出鹰“飞”猛、劲; 鱼——翔浅底。“翔”突出鱼“游”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5、再次齐读感受,提问: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课后思考作业)

6、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习案。

第四篇: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结合创作背景,读懂本词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雄心壮志。

3、体会意象,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指导诵读,把握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雄心壮志,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教法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指导诵读,以预习学案为依托引导探究,当堂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沁园春 长沙》预习学案

一、回忆初中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复习有关词的知识,与本课要学的《沁园春 长沙》作比较阅读,看看自己有怎样的收获。

二、查找资料,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三、结合注释或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反复朗读《沁园春 长沙》,注意把握节奏,了解词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进一步阅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是怎样描写的?景中融入了怎样的情感?注意理解上片结尾一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蕴含的深意。

2、词的下片转入回忆,作者回忆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注意理解下片结尾一层的象征意义。

五、提前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指导诵读本词,指导赏析词的上片,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触景生情而作的深沉思考,背诵上片。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的领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同学们学过他的哪些诗词?(背诵《沁园春 雪》)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毛泽东的词,这就是《沁园春 长沙》。(板书课题)

二、介绍本词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正蓬勃发展。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在长沙逗留期间,他重游了橘子洲,眺望湘江秋景,追怀往昔岁月,胸潮澎湃,于是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

三、指导诵读

1、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本词,读后大家评一评

2、教师指导朗读要领:

朗读要有层次。上片主要内容是写景(中间七句),前后各一层,朗读写景部分要注意画面的呈现,结尾一层转入思考;下片主要内容是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间七句),前后各一层,前一层过渡,后一层煞尾。

情感的把握。景中有情,忆中有情,结尾更是豪情满怀。

节奏要分明。注意标点,区分节奏,例如上下片中间七句,句节呈现二二三的形式。

3、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出情感。

四、指导赏析词的上片

(一)上片的结构:三层。开头三句是起句,中间七句写景,结尾三句煞尾。

(二)赏析起句

1、开头三句叙述了哪些情况?(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样)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眼前湘江之水向北滚滚流去。(注意词的语序)

2、“独立”一词还有怎样的效果?

“独立”一词不仅表示一个人,还能让人想象毛泽东面对滚滚而去的湘江那样一种中流砥柱的形象。

(三)赏析写景

1、“看”字领起写景,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2、作者选取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这些词语为什么生动?

万、遍、层、尽染、漫、透、百、争、击、翔、竞

3、这七句对景物的描写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远近相间、俯仰结合、有动有静、对照鲜明

4、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一幅湘江秋景图?融入了怎样的情感?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精神?

是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画面壮阔的湘江秋景图。

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完全没有过去诗词中那种肃杀感伤的情调,而是充满了赞美热叹,体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

(四)赏析结尾

1、面对如此绚丽壮观的湘江秋景,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

由谁来主宰大地的沉浮

2、怎么样理解毛泽东想到的这个问题?

“沉浮”指盛衰,主宰大地的盛衰也即主宰中国的盛衰,毛泽东实际上想到的是由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作者有观览景物而产生理性的深远的思考,直抒胸臆。那么由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呢?作为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毛泽东是有这个雄心壮志的。

(五)朗读上片,当堂背诵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沁园春 长沙》跟《沁园春 雪》写于不同时期,我们却同样能感受到毛泽东的胸襟气魄和革命情怀。

完成《同步训练》,熟读下片并背诵。

板书设计:

上片:三层

起句“独立”

写景“看”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画面壮阔

热爱赞叹博大胸襟昂扬乐观

结尾深沉的思考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诵读赏析词的下片,理解“峥嵘岁月”,感知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理解结尾的象征意义,总结本词主旨,概括写作特点。当堂背诵。

一、导语设计

在词的上片中,作者面对湘江秋景触动了深沉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这个问题在词的下片得到了含蓄的回答。

二、指导赏析词的下片

(一)下片的结构:三层。开头两句是换头(过渡),中间七句追忆,结尾三句煞尾。

(二)赏析换头

1、这两句在本词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携”、“侣”表明了什么?

过渡。由上片过渡到下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毛泽东1911年-1923年在长沙读书求学,12年的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令他难忘,他也曾和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在湘江里游泳。“携”、“侣”表明了同学关系亲密、团结。

2、作者为什么称往昔的岁月为“峥嵘岁月”呢?

见注释。往昔的岁月是不平凡的、不寻常的,那又为什么呢?且看下面的回忆。

(三)赏析追忆

1、令作者难忘的是什么?

同学少年旺盛的风采才华,强劲有力的书生意气,他们在做什么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这样的同学少年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是书生,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之辈,他们是青年,却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的某些当代青年,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他们有理想有才华,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要改造旧中国、旧世界,他们分明是一群革命青年,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英勇无畏的革命志士。毛泽东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这样的生活岁月也是战斗的岁月,难道不是“峥嵘岁月”吗?

(四)赏析结尾

1、最令作者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呢?

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是我们同汹涌的急流搏击,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的体现,具有这种精神的革命志士必将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革命的胜利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手法,犹如特写镜头,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象征了革命志士英勇无畏改天换地的战斗精神。含蓄而巧妙地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即主宰中国命运的必将是新一代的革命者,也揭示了本词的主旨。

(五)朗读下片,当堂背诵

三、概括本词的艺术特点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情中有景。

2、语言极富有表现力。

3、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主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青年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凸显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战斗的精神。

作业:完成《同步训练》,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下片:三层

换头过渡

追忆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

结尾象征主旨

教学反思

革命青年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下载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原文赏析: 《沁园春 长沙》 作者: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4[共五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广东省恩平市华侨中学 关健明【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学法指导......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 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