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本站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及设想
汾西县第二小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必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整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
二、工作目标
1.构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出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结合学校本土特色、利用学校资源、开发校本潜力,合理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到“六有”,即校本课程有基地、有教案、有教师、有课时、有评价、有成效。并形成特色、凸显水平。
3.师资培养与培训。学校积极培养校本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使不同层次教师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课程开发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要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教师教教材。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5.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新的工作,同时各校课程资源不一,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上,无论是选用、改编或新编课程,不要求全求大求新,应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工作措施及设想(以下是我对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设想:)
(一)以汾西文化为底蕴,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区域特点和我校的传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乡土民俗研究、农村特有资源搜集与应用、社会热点调查、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一些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学校一直以农村资源为基础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课堂教学,拓宽学科活动的内容,打造“资源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资源。
1.营造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素材库。
为了加快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地方特有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我校特色化、个性化的建设,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启动了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本着“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实用高效、投资合理”等基本原则,让教师深入生活合理采集资源。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老师们和学生利用假期充裕的时间,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深入农村生产、生活,融入大自然。拍照留影,调查研究,全面认识资源。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更多的渠道,尽可能全面地、多形式地获取资源。将师生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存入资源库,建立一个实用的素材库。并且不断补充更新资源库。便于教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2.开展课堂实践
打造资源应用型课堂
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校学科教师全面进入农村特有课程资源和校外及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验,教研组及学科教师都有实验计划,每一教案在农村特有课程资源利用和校外及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上详尽列出其具体研究点,并在教后进行反思;各年级、各学科从文本出发,将资源的定义、本地的分布情况、教师对资源的解读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结合文本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依托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向课外延伸,极大地拓宽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将学习向课后延续。
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学校骨干教师要开设教研活动, 随着骨干教师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研组也要开展组内的研究与实践。各备课组的每位教师都要选定一个内容,先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被调研的老师先阐述自己的设计,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在研讨中达成共识,从而提高课堂预设的有效。这样不但能促进课题的研究,也能促进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二)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开发教师资源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当教师满怀真心、爱心、细心、耐心地投入工作,充分彰显主动工作的活力,教师的卓越智慧才能如同光芒辐射孩子心灵,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才会给予学生一生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人生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与质量。应当合理地开发教师资源,提升其素质,激发其活力,使之适应课程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三)根据学生差异,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一到二年级,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和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至六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条件。
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学校自我更新的机会。
第二篇: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有时会有这样的感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与学都含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本质含义就是教师只教授对考试有用的知识,学生也只学习对考试有用的知识,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事实上语文有极丰富的内涵,它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而且鲜活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合理利用我们身边这些现成的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务之急。开发校本课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因此,从编写语文校本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而是要有词句的积累,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精神的润泽。从开展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都要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应该说,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一片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它大有文章可做。所谓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简言之就是由学校自主编写供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但不仅仅追求文本出现的结果,更偏重于它的过程,在整个编写过程中,让教师、学生受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亲近现在、融人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使情感受到熏陶,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1、自编教材,扩大阅读
以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不仅面窄,而且存在陈旧和缺少弹性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要“新”,“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根据小学生在校时间长、社会接触面小和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人员编写一些由我国古代优秀诗篇、韵文及富有童趣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儿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所组成的“新”语文教材。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识字量,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学科整合,整体推进
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编写集语文学习、电脑学习、游戏竞赛为一体的语文电子课本。设立语文电脑课,为学生提供宽带上网的便利,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自己去搜索材料。使语文学习与电脑学习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这样做,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不仅语文知识掌握扎实,而且,电脑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3、学科活动,拓展教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许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摄影展、绘画展、诵读比赛、拼读比赛……这些活动,我们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家长参与。通过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学科活动,不但用活了教材,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4、开设选修,自主选择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部分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是必要的。在上足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学校可以开设语文选修课,丰富多采,打破课堂教学那种形式刻板、单一,内容固定不变的局面,不仅使学生们的智力、体魄、意志得到锻炼,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给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
射箭应有靶子,叫做有的放矢,语文校本课程也要有靶子,这把靶子就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它是语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首先以课程标准、大纲的课程目标为目标,然后在这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应当符合社会的需要、文化传递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大趋势,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结合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小实际,使目标具有这项内容的独特性;2.明确性原则:确立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必要时可进行详细描述,便于达成和检测、评定;3.整体性原则:既融会“课程标准”“大纲”的目标要求,又要使自己的目标整体性和阶梯性,突出重点;4.可行性原则:制定的目标应与实施效果联系在一起,必须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兑现、落实,一纸空文的教学目的是毫无意义的。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基本包括范围、分量和进程,其中课程的范围课程开发的难点、也是重点。分量、进程要着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来安排。下面着重分析一下范围。
语文校本课程的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日常学习生活类:这一类是每天必做的,一般学校都可以做到。如观看学校闭路电视中的自制节目,浏览校局域网,阅览校阅览室的报刊,自编自制报刊等。2.活动、比赛类:这一类带有课外活动性质,但要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取消随意性,使之课程化,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烈士陵园祭扫、参观博物馆、纪念观等,这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3.乡俗、人文、自然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一类课程资源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我国风俗淳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充分挖掘定会有不少收获。比如收集民间传说、春联,对本地历史名人搞专题研究等。4.个性特长类:这一类是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教师的特长、学生的兴趣来开掘的。这一类容易使学校、教师、学生全身心投入,容易出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往往是深远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因此,从编写语文校本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编写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就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而是要有词句的积累,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陶冶,有人文精神的润泽。从开展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这些活动都要有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探究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课文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向课外知识延伸。由课文的内容向相关语文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包括
1、中点辐射型。以课文内容为中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
2、起点延续型。以课文的内容为起点,确定主题纵向延伸。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后,可以以“我对课文人物的了解”为主题,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关的章节,组织学生对人物进行讨论,认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
(二)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拓展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包括:
1、联系学生生活。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激发学生回忆生活、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
2、开展实践活动。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后,可以以“我眼中的荠菜”为主题,带学生去野外认荠菜、挖荠菜;尝一尝荠菜的味道;写写自己的体会;与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播室传来琅琅的播音;公开栏里贴着种类繁多的应用文;学习园地里盛着同学们一份份语言文字的自主餐。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低年级可以带学生认字,学拼音;组织学生按时收听校园广播,学习普通话。高年级可以带学生给校园里的花木贴上生物学标签;为学校的花坛、食堂、阅览室设计广告语;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等。
四、以时事信息为焦点,动态补充语文课程。校本课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我们的周围天天都发生着一些学生认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的校本语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智力得到训练,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这样的事小到一场雪、一次运动会;大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神州成功6号上天”„„都可以成为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抓住报纸、电视等有效的载体,进行读、查、做、想、练的活动,从而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创出一方新的天地。结束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我们只有把它看成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激发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部分。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龙街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请教研室老师来校指导。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教研组以教研组长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目标明确的思想 我校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稳中求发展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一支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教育敏感、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的整个科研过程为: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实施计划——总结反思——再提出问题„„循环往复,研究不已。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在参与中探寻,在探寻中思索,在思索中变革,在变革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三课带动,岗位练兵。
通过开展三课活动,加强岗位练兵,大力度的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以点带面。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师在新的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一次校内评优课,全校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人自选内容,或组内教师同上一个课题。通过个人精心准备,组内集体备课,学校按个人抽签安排好日程,人人讲课。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评课小组,个别教师的教学标准达成度较低,领导教师进行分析帮助其对症下药,边学边改。
示范课引路。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特点的教师在校内做新课程的示范课,给其他教师开拓思路,以供学习和借鉴,起到引路的作用。使教师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本学期龙开锋、安丽萍、周云等老师均上了两节以上示范课。
特色课促其提高。为了加速骨干教师的成长,学校要求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如龙开锋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特点;周云老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特点。学校通过组织这种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讲课的教师受到鼓舞,听课的教师受到启迪,实现了教学双赢,使他们能够在新课程实践中尽快成熟起来,通过以上三种讲课的形式,锻炼了教师,提升了教师授课水平,也使课堂主阵地成为我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
2.课题带动,专题探索。
课题带动。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问题即课题,小现象真问题。我们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遵循“教学-问题-归因-设计-教学-反思”的研究思路,学校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积累和运用有效的结和起来”、“联系农村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个课题,各个学科又有小课题,如中学文科组“阅读与写作”、理科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验组“优化农村实验教学”等。用教学实际充实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专题探索。在课程改革中,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课程的评价等等。如果我们采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办法,肯定都抓不好。我们分轻重缓急,采取“话题式”教研,重点突破的办法,把课程改革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等等。每个专题的探索,我们都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控制、有总结;每个“话题”的探索,都使老师们观念上有所收获。
案例研究。我们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等形式进行了案例学习,请县教研室刘桂华老师到校听课、指导、分析。引导老师们边学边做,边做边创,在讨论、研究中,老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攻略。
3.互助带动,反思提高。
为使教学研究 经常化,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师师互进。集体备课需教研组长精心策划,全员教师参与,共同学习指导,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借鉴了“个人先期备课、集体研究、形成通案、个性化修改、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思路,浓厚了教研氛围,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抓了三个重点:一抓个人研究的落实。每位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初步教学思路,形成简案。备课组长对每位教师的简案进行审查签字,并把简案纳入备课考核之中;二抓集体研究的效度。统一研究时间,统一研究地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突出课堂设计,突出学法研究;加强检查和督促。三抓个性化修改操作的实效。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结合学情修改。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真备学生,根据学情对通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二是结合特长修改。教师充分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修改通案,突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将个性化修改,作为备课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出个人的简短教学后记,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让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成败、启示和顿悟,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路历程,养成自觉学习、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达到教学与教研的同步,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共进。校本教研,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提高的平台。
四、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不断总结 1.经验:
①我校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勇于开拓,不等不靠,大胆带领教师开发和研究适合我校需要的校本课程。
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整合一批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条件,既拓宽了青年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③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纠正了自己过去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把好的习惯和能力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我校期末统考成绩良好。
2.存在问题:
①缺少专家的引领,所以造成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底气不足,开发的深度不够。
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下步工作设想:
基本思路:继续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有效落实教学常规,科学开展课题研究,注重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1、严格执行新课程课时计划,确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要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特别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继续加强新课程教材研究。通过课改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促进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提高。
3、扎实深入的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员及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培养特色典型,形成骨干梯队。要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优秀典型;本着边实验,边落实,边总结,边提高的宗旨,充分发挥特色典型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努力达到有办学特色的学校。
龙街二中教务处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规章制度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学校特色,探索校本课程教学经验,优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
长:袁红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卢新颖 连懿德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选择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抓好理论学习和宣传。
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在教师、学生、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整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参加相应的校本课程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自主发展;有个性地发展。
3、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课程开发寓于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成功地实施校本课程。
(2)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每位教师必须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小组定期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并将根据课程开发目的意义,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标准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凡经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的课程,均被确立为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学校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也将定期对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加强监控。
(5)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进行评估。
(6)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
4、做好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
开展校本课程培训交流活动,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有:一是学生的出勤率;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方面构成。继续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建立自我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同时学习对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3、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
4、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5、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6、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7、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8、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xx小学 2011.9
第五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
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
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
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
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
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
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三.本人尝试
1、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6.孔孟之乡——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7.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8.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
五.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