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山水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桂林山水》说课稿 申屯中心校 张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 4 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 2、3 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 2、3 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根据提纲背诵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试写一处景物。
(2)、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观看朗读视频,并试着背诵课文。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多媒体课件,配音朗读视频
二、说教法
1、举一反三法:第 2、3 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导游,大家可以称呼我——张导。四年级上学期,我已经带着大家游览了位于台湾著名的蝴蝶岛,它有着 “台湾蝴蝶甲天下” 的美誉;我们还知道我们河南“洛阳牡丹甲天下”,那谁能告诉我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今天,我还要带大家去一个更美丽的地方——桂林,它也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那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给他打个问号(在黑板上打一个问号?)。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用一个问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 “~~~”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仿写练习: a.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_________________。b、公园里的花真美呀。c、。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
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自此,黑板上的“?”擦去了一半。
(5)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读——找——品——诵”的方法可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多写景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讲到这儿,整个“?”全部擦去。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总 板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词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的中心内容也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第二篇:说课稿《桂林山水》
说课稿《桂林山水》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今天的4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二、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一定了解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所以教师还应该对其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认识澜、瑕等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难点是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将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采用的设置情境的导入方式。通过播放张艺谋导演的《印象桂林》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产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所观看的纪录片中的地方在哪里吗?大家有没有人去过或者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题——《桂林山水》。同学们,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想不想去亲身的体验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学生要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概括文章大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自主学习,解决生字新词,并初步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能力通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在整体感知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够清楚的知道,第一段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段分述漓江的水,第三段分述桂林的山,最后一段再总述桂林山水。在突破重难点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学生能够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三)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2、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同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会让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缩影,可以直观的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简洁直观,给学生以形象的感知,便于学生捕捉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第三篇:《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8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11课《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出自于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以“名胜古迹”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写法,即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恰恰就是不知道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将其描写得生动、具体。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抓住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顺序进行描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来交代了观赏的缘由,与最后一自然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游览感受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中间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分别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两段结构相似,都是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水和山的独特美,再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两段又略有不同,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怪石嶙峋”等,整齐中略有变化,这些排比手法和四字词语的运用更生具体地再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好例文。
课后习题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体现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说”---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一习题的设计意在:抓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语言意思,感知景物特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和“读”这两道习题意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你写一写。意在:抓语言文字的训练,使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已积累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预习,因此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以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但文中有六处“啊”的变调是本课的易错点,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要想达到全员读正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及时地纠正。广西桂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和文中插图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抓住特点将景物写生动具体的妙处,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和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我根据年段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点,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甲、无瑕”等词语,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及表达的好处。
3.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及表达的好处。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首先,我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带学生去游览桂林的美景,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出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在反复朗读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画面。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以读代讲,熟读成诵。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特点的语句,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通过评读、赏读、配乐读、赛读、引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反复诵读后,再通过对比读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将桂林的山水写得生动形象,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又恰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思维,又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3.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学习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说说:游览完这具有独特美的桂林山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本课积累的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活学活用,练习了表达,自然地完成了读写任务,实现了轻轻松松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郭维莹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媒体、视频等感官素材,增加美的体验。充分运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体会文本的音乐美、形式美。
三、说学情分析: 伊通离桂林较为遥远,虽说学生通过电视、电脑对桂林有些了解,但普遍没有去过桂林,缺少人文内涵。文中有一些生偏的词句,学生以前接触不多,这会在体会文章内容上形成障碍。
四、说教学目标:
(l)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措施:
重点:了解桂林的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措施: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文章内容。
六、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采取“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情境促读,读中悟情。学法:学生在朗读理解、合作探究、自学、自读自悟中体会感悟。
七、说教学过程: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情、文中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激趣入境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当学生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顺势创设情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荡舟漓江,亲自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坐稳小船,我们出发了。再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请学生观察、欣赏,夸夸自己看到的景色。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读思结合,深读感悟
1、教师领学第二自然段,通过看图、读文、画线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学会学习,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汇报,我适时点拨,通过让学生想一想: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③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启发学生想象漓江水“静、清、绿”的意境。
再让学生观察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认识分号,鼓励学生仿照句式说一句话,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通用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海“波澜壮阔”、西湖 “水平如镜”,体会漓江水的独特之美,进而感情朗读。
这个环节中,我把文中难以完全言传的情感、意境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受到熏陶和人文教育。考虑到学生汇报的顺序可能与课件出示的顺序不一致,我设计了图片链接,使课件更加灵活,适应课堂需要。
(三)、引导学生自学。
1.学生归纳学习漓江水的方法是读、思、议、品。2.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适时展示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山的比较,突出桂林山的独特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展示教学信息,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品读赏析,仿写练笔。
1、让学生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视频感官素材,增加美的体验。学生不必远行就可以欣赏到桂林山水,优化课堂效果,使语文课的知识含量更丰富。
2、欣赏家乡山水风景,体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仿写一处景物。实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五)、拓展延伸。
你想把这样的美景留下来么?那老师给同学们留个小作业画出你心中的桂林山水,配上导游词,制作成一本画册。送给你的小伙伴们好么?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课后学习的热情,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桂
甲 林
天 山
下 水
书画结合,突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和文章结构特点,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语文《桂林山水》说课材料
四年级上学期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郭维莹
三年级上学期
英语Uint2《Colours》说课材料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赵丽丽
语文《丑小鸭》说课材料
二年级上学期
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宋丹丹
第五篇:《桂林山水》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
邱少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甲天下
画中游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