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2: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一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

姜吉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63例7及练习十四的1、2、4、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会区别并解决求“两数之积”与“两数之和”的实际问题。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会解释所画的图,能把图转化成正确的算式,选择正确的算法。

3.在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中,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体会利用画图的方法作为策略的价值,能主动利用这样的策略 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学案和彩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探索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1)请同学们大声读题,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师示范把题目中的数学条件圈出来,全班交流。① 4排桌子 每排5张 ② 一排4张 一排5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 求一共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2.培养画图意识。

(1)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3)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画图。(4)展示学生画的图,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

(5)检验:图画得对不对?同学们评一评,和题目的意思一样吗?

图示:

小结:通过检查,大家所用的图形和画图的样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表示出了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画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6)辩一辩:两道题中都有 “4”和“5”,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小结:虽然数字一样,但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7)看来根据图这个好帮手,大家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请列式解答。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1)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2)比一比:两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

(3)小结:把4个5加起来用乘法,把4和5加起来用加法。(4)检查:解答正确吗?

a.列式正确吗?你认为该怎样检查,同桌讨论。b.交流:解答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不仅要检查图画的对不对,还要看看算式能不能正确地表示图的意

思,最后算算得数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答完之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验证。)c.把这道题的答填完整。4.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

借助课件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①认真读题,弄清知道什么,把数学信息圈出来;

②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思考; ③利用所画的图,列出算式解答; ④我们还要检查列式、答案是否正确!

板书:①圈;②画;③列;④查。

小结: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能把文字题目转化成图形表征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把图形表征转化成正确的算式并选择正确的算法。)

二、运用与巩固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题。(1)尝试解答,汇报结果。(2)产生冲突,激发画图的需要。(3)讨论交流,感受画图的好处。(4)检查反思,回顾解题的步骤。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题。(1)画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3.互动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好方法?

4.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泸师附小

姜吉英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朋友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认识东南西北》教案

泸师附小 罗继红 1.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给定一个方向(东,西,南,北)能辨认教室里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地图.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教室里的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教具学具:多媒体(投影仪)

童话导入“帮助兔子找家.”

一只小兔子在大森林里玩的很高兴,但是,它不小心摔伤了,遇到两只好心的小鸟决定帮助小兔给兔妈妈报信,于是小兔把自己家的地址给了小鸟,通过地址和图你能帮助小鸟找到小兔的家吗?有困难没有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帮助小鸟找到兔子的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同学们,我们昨天画了学校四个方向主要景物的设施图.

1.展示,说说分别是什么地方.(学生展示平面图,说一说各个方向都有什么设施.)

2.对比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把两张方向(东、西、南、北)定位不同的平面图展示对比一下,观察不同点.)

3.你们知道吗,为了使我们每个人看平面图的时候非常的方便,清楚.图上的方向习惯上还有一定的规定呢?谁知道是什么?(齐读: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4.你能把你的图调换一个方向和图上的规定一致吗?(学生操作)

5.你能再根据这幅图说说我们的校园东、西、南、北每个方向都有什么吗?现在能帮助小兔找到家吗.(指名演示回家的过程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图上的方向,根据地址一步一步指着图纸,帮小兔子找到家.)

二.我们每天在教室中学习,你能清楚的辨别出方向吗?

A:到底北在哪个方向呢?(学生判断“北”在哪儿.)

B:你们说的对不对呢?我有好办法验证一下!知道是什么吗?

1.指南针演示.一起用手指指向“北”的方向.刚才谁判断的对呢.起立!

2.转向各方,指指 “北”在哪?所以“北”的方向永远不变.

3.在教室的“北”面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4.画小人图,我们面一起向北方,你的后面是什么方向?伸出手臂?左边呢,右边呢?

“当我们面向北方的时候,总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学生自己伸臂体会.看着平面图,你可以想象自己面向北方站在图中央也就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5.在教室的南面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根据学校这个方向有的设施回答.)

6.自己选择“东”或者“西”在教室看到什么?穿透墙壁你能在校园里看到什么?穿透校园你能看到什么?自己说说.指名说.(小组合作、交流.)

7.如果你站在(走出)学校门口,说一说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8.出了北京,或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到大海,沙漠、森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辨别出方向吗?(可以用查阅到的资料为根据.)

三.请你做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新的校园,安排一下“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位置.贴在纸上.

1.和你的同桌说说“教学楼”和“图书馆“在校园的哪个方向?用剪贴的学校设施在白纸上粘贴.

2.小组合作把剩下的部分选择好位置,设计一个新的学校.

四.回家设计一下动物园的位置.

设计理念:

首先通过童话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故事中问题的产生,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与极力想找到方法的想法推动新课的行进.学生通过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最熟悉的学校的建筑来认识方向,引出图上的各个方向,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童话故事中的问题了,学生学以制用,自然兴趣盎然.

接着从图中的方向过度到熟悉的生活之中的方向,以一个方向(北)为依据,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到学校外的景物认识东、西、南、北每个方向,再身临其境的把自己放在其他的地方再次的感受方向.最后,让学生通过资料解决在荒郊野外时辨认方向的办法,从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泸师附小 罗继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现实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从三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确定方位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方位概念。如:观察和交流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三是通过介绍生活中常用的、有实用价值的确定方位的策略,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想想做做”的习题安排学生进行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如:同桌之间指一指四个方向;观察交流教室和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观念。

课堂结合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并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另外,让学生动手制作校园平面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概念。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

黄燕 1.本届课的教学是围绕一位数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的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课标中对本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本节教学内容在本册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是接一位数乘两位数后的教学,学生掌握较好,通过教学、练习、作业等检查发现学生掌握较好,95%的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能清楚认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计算法则进行熟练计算。

3.少部分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中的连续进位掌握不够,有忘进位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泸师附小

黄燕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在知识延伸中自主尝试着解答新知识,在交流汇报中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1、以学为主,培养迁移能力。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让学生结合所出示的情境自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效的结合,而且情境对算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学习新课时先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习笔算乘法做好了知识储备。

2、突出重点,理解算理。本节课的中心题目中13乘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估一估,然后鼓励学生想办法算一算。学生出现了摆小棒、口算、笔算的方法。通过全班交流,学生对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很容易就理解了,为学习笔算打好了知识基础。对于笔算,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围绕中心问题“2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上?”“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全班进行交流。

3、存在的问题。在本课中,虽然执教老师意图让学生在明确算理的同时掌握算法,但是在算理和算法的结合上还有所欠缺,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存在困难。有的学生不知道用第二个因数还要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十位上数,对乘法意义有所遗忘,如果在列出13乘2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理解“求2个13是多少”,这样学生就会知道有2个3,还有2个10,对算法会更加明确。另外,我感觉本节课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如果课堂更加紧凑一点会更好。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研讨、交流,让他们进行思维的碰撞,自己得出胜利的果实。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泸师附小

任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必要的复习铺垫。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在二年一期学习了表内乘法,时隔数月,很多同学都已忘记,所以我设计了表内乘法的口算和笔算,意在唤醒学生的认知意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迁移准备。

2)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我在教学探究算法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及时小结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我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最佳方法,然后及时练习,并让学生通过编题的环节,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4)注重知识结构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我让学生尝试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很快算出结果。还有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仅会提出运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的问题,还能自己解决出进位乘法的问题,学生正沉浸在自己探索的喜悦中时,我趁机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后要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链接起来。这样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

5)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6)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迁移类推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伴随孩子们学习终身。

每一次教学都是我一次崭新的体验,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同的学生带给我不同的感受,也给予我不同的教学灵感。看到有学生都提出要买一百万个机器人,并自豪的报出结果时那成功的笑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的迸发,让我感动,也让我快乐。遗憾的是,许多学生还想展示自己时,我却宣布本课结束。我想,我们需要用我们的教学改变学生眼里的数学世界,让他们掌握有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探究感受到数学世界的魅力。教学道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

任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分析、综合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口算、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的习惯,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4×2= 6×8=

2、口答。(卡片出示)

2×3= 8×2= 4×3= 5×6= 4×9= 6×6= 20里面有()个十。6个十是()。16个十是()。

3、检查板演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乘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出示大象运木头的主题图,学生看图说图意。(2)、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列的算式有加有乘,重点板书乘法: 20×3 =(3)、用不同的方法读出算式。(4)、探究口算方法,20×3怎么算?汇报交流。学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

①20+20+20=60,3个20相加就是60 ②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 ③因为2×3=6,所以20×3=60。

师:刚刚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方法呢?

师重点讲解第三种方法的算理,从而优化算法,让学生明白直接想乘法口诀算起来又对又快。

(6)、出示“试一试”“照这样计算,8头大象呢?” 你会快速列式计算吗?(20×8=160)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任意写出5×40= 你会算吗?

(8)、小结:(指板书)像这样的算式是整十数乘一位数,我们刚才是怎样口算的?(引导学生自己小结算法)(9)、练习。比一比,算一算。4×3= 40×3= 4×30= 学生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在口算这组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然后师出示5×6= 由学生自己编出与它相应的题。最后自己试编一组。

师在学生编出的题组后接着编几百乘几,几千乘几的题,学生口答,说出你是什么算的。

师: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小朋友已经能根据我们今天学的方法类推出来了,说明小朋友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

小朋友都表现这么棒,小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

2、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出示小猴采桃的主题图,学生看图说图意。(2)、谁能列出乘法算式?说说是怎么想的? 板书:14×2 =(3)、用不同的方法读出算式。

(4)、这样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你们会算吗?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重点板书:4×2=8 10×2=20 20+8=28 并结合图讲清每个算式求出的是哪一部分桃,让学生理解算理。(5)、尝试探究竖式的书写。

你们会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写成竖式吗?(学生尝试)师巡视,选取学生中有代表的写法板书竖式,并让学生讲清算理,师在对应的每一步适当勾勒。

(6)、简化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达成共识。(7)、试一试:3×21= 指导:一位数在前的算式,写竖式时,通常把两位数写在上面。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再汇报订正。

(8)、验算:用再算一遍的方法可以验算乘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9)、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巩固应用

1、口算 ×60= 40×7= 30×5= 90×4= 6×60= 2×50=

2、用竖式计算:

33×2= 2×43=

3、解决问题。

(1)、第71页第5题。学生观察图,说出提意,再列式计算。(2)、最后请大家到商店里去瞧一瞧——

机器人 玩具小汽车 布娃娃 玩具小狗 32元 21元 13元 23元 大家仔细看一看有哪些玩具,价格分别是多少?

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要买几个随便你,不过要准确计算出自己要花多少钱。

(学生看图自主选择玩具,计算价钱)

生汇报(略)

4、拓展延伸。

师:如果买42个机器人呢?怎么列式?用42×32列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要怎样算呢?我们以后会逐步学习的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先自己想想办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泸师附小 何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这节课,让他们动手实践,在做中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过程,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小小魔术师。教师出示不规则图形。(1)师:你能直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2)师:你能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说一说用什么方法?

(3)师: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结:刚才同学们先将不平整的部分剪下,再平移补到缺口处,就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转化。把不认识的图形变成了认识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是相同的?(形状变了,面积相同)

(设计思路:“温故”是课堂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出示复习题,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后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趣引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早上我听校长说,学校要建一个宣传栏,其中要用一块底是5米,高是4米的平行四边形胶合板。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漂亮的图形,你们听了校长的话,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要花多少钱才可以做成。

生2:我想这个宣传栏建起来一定很漂亮,会把我们的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

生3:我想知道这块胶合板的面积有多大。

师: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都想知道这块平行四边形胶合板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三、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指名复述过程)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让学生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它的底是多少厘米?(3)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高与底有什么关系?(5)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用这个方法计算面积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既然不方便,我们能不能用更方便的方法来解决呢? 小组交流,学生讨论,发表意见。生:用剪和拼的方法。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长方形吗?怎样剪呢?剪歪了怎么办?(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

师:这条虚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哪部分?(高)还记得怎样画高吗?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学生动手操作)

师:拼成长方形了吗?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师: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的剪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它的面积没有多,也没有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我们看课件演示。(板书:底=长,宽=高)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同意吗?谁能讲一讲,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

教师小结方法指名让生叙述。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当初的猜想谁是正确的?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算出建宣传栏要的那块胶合板的面积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书:5×4=20(平方米)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着实体验了把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1、填空。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用字母表示是()。

(2)0.85公顷=()平方0.56平方千米=()公顷

2、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2.5cm,高=3.2cm。

(2)底=6.4dm,高=7.5dm。

3、解决问题。

(1)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后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任选一题)

(2)、解决问题: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量出它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设计思路: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选择作业。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泸师附小 何源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文并茂,把静止的问题活动话,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将两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求出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样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这节课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

90.72÷24 262.8÷18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课

(一)揭示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教学例2

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1.读题并列式

117÷36=

2.尝试计算

3.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数”等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4.继续完成解答过程

5.练习,列竖式计算

25.5÷6 86÷16

6.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3

0.056×0.15=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全班共同订正,解决问题

3.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4.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

三、质疑调节

(一)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

2.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二)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4÷15=16 1.26÷28=0.7

(二)列竖式计算.

32÷5 6.6÷4 610÷16 37.5÷6

17.92÷32 1.26÷28 16.8÷28 1.35÷27

(三)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大?

五、课后作业

(一)张村去年只有24家有电视机,今年又有30家买了电视机.张村今年有电视机的家庭是去年多少倍?

(二)一个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量,平均每只每年产蛋294个.如果按照每16个蛋重1 千克计算,平均每只鸡每年产蛋多少千克?

(三)一只大象体重5.1吨,是一头黄牛体重的15倍.这只大象比这头黄牛重多少吨?

六、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永丰乡原来有拖拉机36台,现在有117台.现在拖拉机的台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第二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 整个过程围绕购物,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

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设计了根据场景编题。如果说列式解答归一问题是算式模型,那么编题就是语言模型。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讲蕴含归一问题的场景,就足以证明他们对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1支钢笔还是5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预设要求过高了,出现冷场的场面。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生活情景编具有归一特点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但编出来是一步计算的。可以借助“计算比赛场景,老师编出唐欣语4分钟完成了8道笔算题,照这样计算,她10分钟可以完成几道笔算题”。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具有“归一特点”的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简单、快速的记录下来,并解答。

第三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 6 —— 10 各

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 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 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

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学

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 算。

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

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 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 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

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 11-20 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

以内的

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 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 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 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

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 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 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

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 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 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 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 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

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 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

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 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 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 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 得最慢; 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 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

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我在教学整时的认读时,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几

个特殊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互相认,小组说,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及有意识的板书,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 程,帮助学生相对容易的发现看整时的方法,同时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为半时的学习作好铺垫。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 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 的影响,因此,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 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 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 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 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 加 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 “交 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 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 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 凑十法,只有少数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 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 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 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资源,并加大了自主学习的力度,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我力求做到------有趣、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段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既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提高兴趣,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课件演示“小明和小芳来到小商店购买东西”的情景,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过,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她应该付多少钱?”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着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到游乐场游玩而引发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教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我在教学的时候走入了“死胡同”,总是想让学生能用综合算式和多用小括号列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特殊性。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一定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写出来,应该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解决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第一单元要好,所以整个教学很顺畅,但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我也有不足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还有待加强。例如练习十二的第3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想到的是刚学习的求倍数的除法问题,也都很顺利的列式解决了。这时候我并没有想着让他们联系之前的知识,拓展思维提出些不同类型的题目。而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题目提出了四个选手的跳绳情况,而他想到了“画面外的第5号选手”。这个新问题是:5号选手跳了100下,比3号选手跳的数量的6倍加4号选手的跳的数量的和,多多少下?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就头大了,因为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很多孩子都不会解决,我就想你什么要提一个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可我立刻就想到,这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所以我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这道题目。这道问题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然多样化了,今后我要多注意关注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 “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读懂文字—会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学生对找单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点句说出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2、多数学生对线段图不理解,画不出来。

3、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准确抓住数量的等量关系。

当教学例4后,有的学生对我说,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为了帮助学生分清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我决定加强训练学生找等量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我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步骤,平时要按照解题步骤去做题。步骤如下:

1、读题,找出题中有哪些量;

2、哪个量是单位“1”?;

3、最关键的句子是哪句?

4、根据关键句子画出线段图得出等量关系。

5、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把单位“1”设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因本班学生的接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很好,解题能力比较强,能正确的画出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正确解答。可还有好多个学生无法正确解题,只有加强辅导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周二数学教研是由五年级组数学组织主持的,陈中昌老师带来的教研课是《用方程解决问题(3)》。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过解方程的步骤以及简单解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堂伊始之时,陈老师通过两个解方程来复习解方程的具体步骤,随后通过简单的问题,对上节课学习涉及的几倍的问题复习。最后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步骤,明确设、找、列、解、验、答六个步骤。在新课讲授时,通过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整节课上陈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着急单纯去讲授知识,而是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充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反观自己的课堂,相差有很多。首先在课堂上存在有很多的齐答现象,造成会的学生会,不会的学生跟着随口附和,我以为所有人都会,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真的掌握了。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的太少,我不是引导而是灌输,把孩子们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机械地往里填充我认为的知识点。

最后,没有真的的为孩子上课,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差异。对于以上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首先从常规做起,回答问题要举手,点名回答问题,设置分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每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我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了,也能在有点跑神的时候提醒到他注意听讲。另外,在设计教案时,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探索知识。充分考虑孩子们可能提出的想法,提前做好预设,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出现新奇的想法时,才能尽快有所反应。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习,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习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解放军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习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数学本位的东西不会随着潮流的改变而改变”丛老师站在数学的更高处,与我们一起交流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在心里清晰的很多。《速度时间与路程个关系》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过程。体会数学是一门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

整节课我分成了四个大环节:

1、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通过短视频介绍物流的重要性引出,信息窗的数学信息。孩子们做的比较好的一方面是:能自己选取信息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构建路程模型。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列出算式900*8=7200(米)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简单,但要让孩子们亲自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出算式?就语塞了,数学既要让孩子之然还得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对于算式的探究。

3.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学到知识就要应用到生活中,借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中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的不错,看得出学的还是比较扎实。

4.回顾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开始先提出问题,然后呢找到数学信息分析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数学关系式,最后我们用关系式更快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没有发现,刘老师用简单的几个字竟然概括出了我们一节课40分钟所学的东西。刘老师厉害吧?呵呵,不是刘老师厉害,而是我们的数学这门课程很厉害。数学就是一种用简单表达复杂的学科。怎么样,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吧!“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把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放在重点。事实上,教材的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作为本课重点,应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课堂上我对速度的处理得比较浅显一些。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多,放的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放手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一堂课结束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提高自己数学教学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跳绳”、“买书”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真实的情境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审题不够细致

这节课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教学,而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主题图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再通过充分的读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学时,我只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就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分析题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这样那些中差生很难理解题意。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多次默读并思考,然后再分析题意。

2、析题的方法单一

在教学例题时,我先出示了主题图,并没有出示问题,我是想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除法问题。这样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也就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完成做一做和练习时,我也是让学生从数学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用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反过来再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不同的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思考“起点”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三、思考“过程”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分数解决问题及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着力问题的解决。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再把题目中的分率改成百分数,让学生发现原来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分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全相同,从而较好地达到了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来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2.着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训练。在教学中,虽然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但是总感到教学中缺少了一些训练,那就是还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目都是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具体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进行解决问题,只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关系,问题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求相差的分率的方法虽然能够掌握,但是对于单位1的量仍然有个别学生找不准,以致出现错误。

改进之处:

加强对问题类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型来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

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

相差量÷单位1的量=相乘的分率(百分率)

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对应量

对应量÷分率(百分率)=单位1的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只不过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局限在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内,所以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很广泛,但学生心里已经存在种种疑问,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适时给予启发,就能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让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经过这次展示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教学时多给学生创造平台,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总结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长自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进行的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较扎实,并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推理和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学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整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导入新授到独立解答问题,环节清晰,教学目的明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找到重难点,突破重难点。通过2个瓶子的倒置,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再来求它们的体积。在进行转化时,让学生明白倒置前空气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倒置前水的体积在倒置后属于哪一部分。不管在倒置前还是倒置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要求瓶子的体积实际是求什么?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习探究氛围高,体现高年级学科特点,并且灵活运用生命化课堂的四自模式、新技术,运用熟练,课堂中使用恰当有效。但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更简洁明了。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我时常为此感到纠结。

刚刚尝试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范式,难免有困惑和疑问,今后我还要一如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以内退位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给出的条件问题完......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有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小朋友参加春游为情景主线,将一个个数学问题蕴藏在不同的活动中,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情节,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情景中参与......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

    《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工作两个多年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这么简单了,而是要......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二节。整理这二节课,看看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 本单元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用加减法、小括号的算式,乘加(乘减)来解决相关问题。其中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用加减法,乘加乘减来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