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及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品读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古诗,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孟郊的《游子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赞美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二、出示简介,走进作者。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五角的书价,贫困的家境,让“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四、再读课文,感悟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同学们,读过课文之后,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
配着《琵琶泪》的音乐,教师范读这首小诗。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沐浴着母爱的光辉。
六、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学生欣赏冰心的小诗——《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总是留着——留着,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
七、布置作业,升华情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写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写出来!你可以写给文中这位母亲,可以写给孟郊的母亲,也可以写给自己的母亲,还可以写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挣钱
辛苦
塞钱
辛酸
凑钱
心疼
教后反思:
《慈母情深》一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散文。在讲授这一篇课文时,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制作了ppt课件,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行了独特的设计,用孟郊的诗歌《游子吟》导入新课,再走进作者的经历和作品,在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作者家境的贫寒和母亲挣钱的艰辛,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和热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然后出示一位作家和冰心关于母爱的两首小诗,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母亲,给自己的母亲写一段话。学完此文之后,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感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孩子们的心头播下。希望大家对我的这篇教学设计多提宝贵建议,谢谢了!
第二篇:《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及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及反思
《慈母情深》为著名作家梁晓声所作。文章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却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母爱。读着课文,我被感动了——浓浓的人文性,平凡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人世间平凡而又伟大的真情。
如何引导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份伟大的母爱呢?我在教学时理解重点词为突破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问学生: 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母亲明明把一元五角钱给了“我”,一分不少,一句话也没说我,按理说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喜悦、丝毫的欢欣,只有眼泪擦洗过的四个字——鼻子一酸。这是为什么呢?
默读课文,找找句子,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用波浪线恭恭敬敬地划下来。于是我指导了这样一个句子: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是这样分步骤引导的: 首先请学生说说理解词语。大家一齐读读。“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呢?多么可怕的嗓声!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在理解了“震耳欲聋”这个词语后学生的读第一次有了感觉。
耳朵都要震聋了!这样的声音,迎面扑来,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一读,通过这样一铺垫,学生都感受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十分的不容易。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有了进步。
同学们,这样的声音停止过吗?浏览全文,去找找哪些地方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止过呢? 生1:“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生2:“母亲大声问” 生3:“向母亲探身,喊” 生4:“接着又对我喊” 生5: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过。想象一下,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想象一下,明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想象一下,去年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想象一下,明年,后年,又一个后年,母亲将来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此时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地读,反复地酌字酌句地理解,深切地体会到了母亲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些孩子,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那份伟大的母爱。
教后反思: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我引导学生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激情。
第三篇:《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个人越来越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慈母情深》教学片断就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二、案例过程——“走近母亲,感受母亲的普通”教学片断 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得不错,能读得再深情一点吗? 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梁晓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母亲!(板书:走近)生: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空里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写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师:巡回指导。
生: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瘦弱的段落: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也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生: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把这样的一位母亲形象读出来吧!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师:除此,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出示14——16段)“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大家先来读读第16段,再把14-16段连起来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师:这一幕幕把我们带进了电视剧中的慢镜头,在这一幕幕中,谁能再现这疲惫的母亲的形象?指名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来继续把你看到的母亲形象向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看到了一位劳累的母亲!
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26段、19段、29段—忙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
师:同学们谈到了母亲的劳累,请大家把以上内容连起来再读读,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一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感受劳累的母亲!
生:分角色朗读或选择片断朗读。师:指导好朗读。生:评价朗读。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浑身疲惫、万分劳累的母亲,你还有没有独特的发现,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师:能读一读吗?
生:朗读文章的第28自然段。生:我还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生:朗读文章的第33、34自然段。
师:自己是那么瘦弱、那么疲惫,那么劳累,却是那么理解孩子,爱孩子。亲爱的同学们,你看到过这样的母亲吗?赞美母亲的音乐响起。
(引伸到生活,打开学生思维,触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与文本产生共鸣。)
生:我不仅看到过,还在天天感受着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比如:有一次,我的腿受当了,妈妈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尽管泥泞的路让妈妈寸步难行,但她依然背着我艰难的行走在家与学校的路上……
生:妈妈为了我,受尽了累,吃尽了苦。白天,妈妈依靠自己的力气干壮工挣钱,晚上,妈妈带着一身的疲惫为我检查作业、辅导我功课。(室内一片沉寂)
师:原来,这样的母亲比比皆是,她们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的缩影,她们就是这样,用她们的瘦弱的身躯、劳累的工作、涓涓的爱意来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供我们看闲书!(板书:普通)
师:(出示27段)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太不容易了,我们的成长中有着母亲太多的付出!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不仅走近了母亲,感受到了母亲的普通,而且和母亲的心贴得越来越近,已经悄然走进了母亲!让我们继续学习——走进母亲,感受母亲的伟大。
三、案例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片断——“走近母亲,感受母亲的普通”,主要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让学生在质疑、自主阅读、多元解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1、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本教学案例中这一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
本课的教学片段设计从读文入手,让学生阅读的过程时刻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每次朗读,都有着对文中母亲形象的新的理解和体验,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学生一次一次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知道了母亲为儿女的操劳,并意识到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还要关心母亲。由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不是最好,还要在启发学生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尊重学生自己的朗读体验,好与文本产生共鸣。
2、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案例中,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时他的独特阅读感受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如: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不同的
学生感受到的也就不同,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瘦弱;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疲惫;有的感受到母亲的劳累;还有的感受到母亲的爱孩子……这种独特的体验和解读,丰富了文本和自我。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阅读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呈现出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深入解读。即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慈母情深》教学片断足以证明:个性化阅读,须从文本出发,既要放飞学生的个性,又要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及反思
天心区红卫小学 高佩霞
一、教材简析
《慈母情深》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片略读课文,与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
二、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上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写作方法及表达效果,以写法连线《慈母情深》;
2、以两篇课文中相同的写法激趣,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相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引导学生在领会写法的过程中感悟慈母情深这一中心。
三、教学重点、发现《慈母情深》中的写法,并体会每种写法突出表现的是什么;
2、交流探讨不同的写法,不同的表达效果;
3、在体会写法的过程中投入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一
师:本单元的专题是—— 生齐答:父爱母爱 师:老师曾告诉你们两句诗
生齐答:父爱彻夜难眠,母爱泪水涟涟。师:为了表现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侧面衬托——通过其他父母的放弃衬托这位父亲的坚定、伟大。生:时间过程慢镜头——通过“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对下传出孩子的声音„„”表现父亲的坚持,父爱的坚定、伟大。
生: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表现父爱的伟大、无私,他已经不顾自己的生死了”
生:中心句反复——课文中三次出现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中心句,中心句反复三次,说明父子之间的这句话是他们心中的桥梁,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共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所以能够创造奇迹。表现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确了不起。
师:看来,一篇文章的写法十分重要,它能够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下一课《慈母情深》,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相同的写法,或者还能发现别的独具匠心的写法。
默读——思考——同伴交流(5分钟)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运用了环境描写,如“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母亲很辛苦,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挣钱,她都愿意把钱给儿子买书。我感到母爱很伟大。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也用了侧面衬托的写法——“旁边的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谈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这些侧面描写表现出母亲不同的爱,说明母亲的爱是深沉的爱。生:我发现文中也有慢镜头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与《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间慢镜头类似,不过这里描写的是母亲的动作。
师:那这叫什么慢镜头? 生齐:动作慢镜头。
师:这个动作慢镜头,突出表达了什么?
生:突出了母亲的艰辛,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她为儿女劳动太辛苦了。师:母爱无怨无悔。
生:我发现课文中对话描写写出了作者的心理—— “妈——”“妈——”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这些对话表达了作者一种愧疚的心理。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应该说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爱,因为他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了母亲很辛苦,挣钱很辛苦。所以,他不忍心,却又很想买书。生: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他,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
师:啊,你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对吗?
生:(点头),我觉得“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说明母亲再苦再累也要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生:我还发现了细节描写——“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个“攥”字,说明作者很疼爱母亲,他也被母亲的爱感动了。
师:噢,这一个“攥”字传达出了什么?
生:母亲挣钱不容易,我一定要珍惜,绝对不能浪费,不能对不起母亲。生:还有前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都是细节描写,表现母爱很无私。读到这里,我的鼻子也一酸。
生:我发现结尾5个自然段开头有3个“那一天”,都是作者的回忆。如:“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这些回忆说明作者终身难忘。
师:对啊!文章是作者事隔多年后写的,他把自己当年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情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回忆,写成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疼爱。(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结尾5个自然段)
五、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几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只有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情感。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四个镜头: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工作环境的镜头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动作的慢镜头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工作的快镜头和一个塞钱的特写镜头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透过文字,通过这几个句子的细细咀嚼,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和作者的真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外貌等体会人物的情与爱;难点则是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然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但大多数孩子却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虽父母的付出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体会慈母情深,还要学生学会作者对母亲的敬重、感激之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本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学生读中感悟了母亲的无私、慈爱之后用写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引出了另外一条暗藏在课文里的另外一条线索——“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也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碰撞后得到了升华,发觉了自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让我非常感动。
课后我发觉了自己在本堂课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自己随机指导的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时,我便不知道如何评价与指导,并且有时候语言组织还不够严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以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定会好好积累。
第五篇:《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给孩子勇气,还课堂精彩 ——《慈母情深》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来的。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刻画了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文中母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来品读课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大家读完课文后都说这篇课文很感人,你能用“
”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能。”(四分钟后)
生汇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使你感动?”
(这时,有多一半学生的手放了下去,原来大家其实只想读自己找的句子,一提谈想法就犯了愁。但仍然有几个同学在举手。)
生:“从这段话中我感到母亲很辛苦”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受,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感到母亲很累”。
生:“母亲没想到‘我’来,所以吃惊。”
(看来孩子们还是很理解文中的母亲的,只是在表达上不自信。)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母亲工作的劳累。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自己找的句子?”
(还是那几个举手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摆出专注读熟的样子,还有个别学生认为这类问题和他没关系。)
师亲切地说:“前边几个回答问题的孩子真勇敢,老师相信这些孩子也是孝敬懂事的孩子。善解人意的孩子咱们班很多,请同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答对的同学还有加分的奖励哦!”(这时有几只手跃跃欲试,接着,越来越多的手举了起来……)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母亲为了让家人过得好,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来工作,她真的很不容易。”
(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哪怕是说对一个词语也及时予以肯定)生相继读出其他句子“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想法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发现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能够理解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的要求不高,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只要他能参与进来,就是进步。)
三、案例分析
1.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其实学生在朗读中就已经读懂了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时,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胆怯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五年级学生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事实是孩子们对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并非不理解,他们只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高年级的孩子不再像低年级时那样简单,他们有很多顾虑:如,回答错了会不会被同学嘲笑?会不会被老师批评?这种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难……只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用自己的言语真切地让学生增加勇气,使他有自信,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当然就变得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会越来越多。
2.完善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方法,如使用精美的课件,语言上的鼓励,但是如果能配合好的奖励机制,必然会事半功倍。我班采用的是积分制,兑换奖品,孩子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们应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奖励机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好还是很有作用的。
3.欣赏孩子,给他勇气。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做一个心中有爱的老师,工作一定不会差。不要因为孩子的答案荒诞不羁,就有一种听不下去的感觉,告诉自己:“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闪光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点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由此可见,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的一声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的肯定,也足以给他很大的勇气,让他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勇敢地表达出来,让我们的课堂上不再是死水一滩,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还原课堂本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