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改的调研报告
新课改让师生共同成长
——关于新课改的调研报告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希望,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为助推我县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政协组织了有政协正副主席参加的调研组对全县课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实地察看、访问、听课、座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调研中,明德小学师生的欢声笑语,城关中学的校园文化,西华二中的课堂教学……,让调研组深受感动,由此看到了西华的中小学校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看到了西华教育的美好希望。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在应试教育彷徨面前,在专业人员匮乏的当下,在模式化、批量化、同质化教育的质疑声中,教育的唯一出路在改革,抓住了变学生为老师的课改就找准了最佳突破点。县委、县政府对西华新课改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王田业亲自赴北京与中国教师报主编雷振海接洽,商议加入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有关事宜。王田业书记表态:“我知道如何支持教育。”2013年12月20日下午,在西华县教体局机关召开的课改座谈会上,王田业书记又提出“三给”,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政策给政策。县政府出资200 万元,运作“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工作。2014年2月8日,县长林鸿嘉主持“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会议,推动我县新课改工作新启程。确定了县处级领导课改包乡、包校任务,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2、专家支持,坚定课改不动摇
2013年以来,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课改专家李炳亭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指导新课改工作。2014年2月8日,“中国区域改革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后,李炳亭先生对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进行了为期5天的课改通识性培训,培训人员达600多人。2014年6月17-18日李炳亭主任率课改专家团队对我县的课改工作进行诊断回馈,对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我县下一步课改工作进行指导,专家的支持,增强了师生课改的信心。
3、主动作为,稳妥推进课改实践
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发扬“能吃苦、肯吃亏;善思考、敢创新;重责任、不懈怠”的西华教育精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倾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课改伊始,各校都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介绍课改的意义和对孩子成长的 重要性。学校开展的课改活动也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参加,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了解他们对课改的看法和建议。教体局每周一期的《课改战报》,也成了我县课改工作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经过近几个月的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课程改革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对模块式、批量化应试教育的突破和挑战;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要振兴西华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推行新课改是唯一出路。
(2)、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中,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而点亮这个潜藏在每个学生身上太阳光芒的按钮非切实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可。惟其如此,新课改才能走向成功。推行课改以来,县教体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各乡镇中心校、各中小学校所有人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升、综合测试成绩优秀、发展潜能卓越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在这些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县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改造课堂模式。
(3)、努力做好课改理论学习培训工作。课改之初,教体局带领全县中心校校长、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以及教体局相关同志到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北京房山区房山二中、安阳殷都区、洛阳西工区、山西省泽州一中等学校和地区学习。学习归来,学校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学校制定的课改方案。经过多次学习,促进了教师转变观念,形成了“以学促教,以教引学,边学边改,勇于探索”的良好风气。
(4)、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后,城关中学等六所课改实验较早、推进效果较好的学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这6所“区域课改样本实验校”涵盖了高中、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城区小学、农村小学等各个层面。教学管理中心人员实施两级包校制度,首先将教研员按学段、学科等因素组成六个课改工作组,分头进驻确定的6所课改实验校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发现亮点及时在全县推广。其次是配合县处级领导及局机关领导的包校分工,将教研员分包到各乡镇及局直部分学校参与课改实验工作。对课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定期做好汇报交流。同时,各乡镇也都选定2—5所乡级课改实验校,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并以此为试点,带动全县课改工作全面展开。(5)、评价跟进课改有章可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县教体局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其内容包括:组织建设评价、文化建设评价、课改管理评价、机制建设评价、课改相关活动评价等5大块24个分项38个评价点。印发有专项量化评价表。同时还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堂评价方案》,印发西华县中小学课堂“双向”评价表。该评价表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作了具体规范,即:导学设计的细度、执行流程的精度、自主学习的热度、展示质疑的效度、师生互动的温度、回馈生成的高度、教师关注的广度、课堂放手的程度。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评价从六个方面着手,即;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二、初步成效
调研组通过对课改的全方位调研认为:课改实践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转变,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西华教育的春天已经显露。
1、教师课程观念不断更新。在新的课改思想指导下,教师们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中。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在实践中,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以平等、尊重学生的姿态,用温暖、激励性语言去评价学生;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自学、群学、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整理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培养,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变的敢于质疑,敢于展示,更加阳光,更加活泼。如在西华二中七
(四)班的语文《河中石兽》课堂上,调研组与同学们一同互动,共同探讨了“两座”和“两个”石兽用词是否恰当、“临河岸”和“靠河岸”是否有区别,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主动探讨。课后,调研组评价到:新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找到了石兽,把石兽融在了心中,关键是同学们掌握了找石兽的方法。
4、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起来。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教师们积极要求参加课改培训;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形成了《教师教育教研论文集》、《感悟课改》等教研成果。
5、成绩明显提高。全县普通类高招考生去年5268人,今年4675人,减少593人,加上对口升学减少的人数,全县共减少考生736人。从本科上线人数看,普通类高招一本上线395人,比2013年增加114人,增长65.5%;二本上线1255人,比2013年增加163人,增长15%,上线率提高6.8% ;三本上线2320人,上线率提高3.6%。从普通类考生成绩看,我县高分层成绩突出。全市671分以上考生共38名,我县占4名。考生杨帆、邱云辉、高亚东、王旭豪等以优异成绩位居全市理科生前列,有望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孙康奇、李之浩、常智博等三位同学以其强健的体质和优异的成绩有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院录取。从体育艺术及对口升学的考生成绩看,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364人,对口升学本科上线29人,合计393人,创历史最好成绩。从总体情况看,全县报名考生4675人,实际参加考试4530人,本科上线人数达到2713人,上线率60%,比去年提高6.9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待提高,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尤其农村小学教师趋于老龄化,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新课改理念一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实 践。按照规定,我县应配置教师编制8553人,但目前全县教师只有7426人,其中高中1095人,初中2219人,小学3975人,幼儿园137人。尚缺编教师1127人,其中:幼儿园缺编739人,小学缺编108人,初中缺编172人,高中缺编108人。加上在编不在岗或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弱病残教师316人,全县教师实际缺员1443人。农村学校英语、多媒体、美音体教师缺编严重,许多农村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英语课、计算机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
2、校园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主题不够突出、内涵不够深入,且不便更新。多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课改实施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比如赛课教室建设、多媒体设施建设、导学案印刷设备、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等)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办公需求,许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印制导学案。大部分学校容积率高、操场小,有个别学校无操场,如实验中学有36个班级,2500名学生,操场面积600平米,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活动需求。西门小学1200名学生,18个班级,学校占地面积不足7亩地,没有操场。这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
3、各种课改配套保障体系(制度体系、德育体系、评价体系、奖惩体系等)有待完善,缺乏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课改宣传不到位,没有真正和完全征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对课改的支持。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没有发挥社会和 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责任与作用,致使部分家长对新课改后的学校教学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
5、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实施课改有顾虑,总担心课改搞砸了,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成绩,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改。个别学校仍存在小班现象,尤其在中学、高中存在明显,这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小学老师办辅导班比较普遍,现在有向农村学校蔓延的趋势,很多辅导班失去了其根本意义,成了个别老师创收的第二职业,另有老师推销辅导教材的现象,这些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影响了家长对教育的信任。
6、教育布局不合理,县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严重,给课改实施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由于缺教师、缺课室,造成不少学校班额过大,如城关中学、西华二中、实验中学、明德小学、实验小学、实验二小、西门小学等学校的很多班额超过80人,最大班额达到110人,给教学和管理都造成了很大难度。新课改实施后,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近百人的大班级很难让老师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但部分小学又存在生源稀少等现象,如东王营东老家小学配有7位教师,却仅有 80名小学生。教育布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许多教师每周课时工作量都在15节课以上,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课改力度。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新课改实践的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新课改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做好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让全社会都能了解新课改,关注、关心、支持课改实践。要广泛宣传新课改的成效,宣传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做好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消除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的质疑。建议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召开一次教育课改成果宣传大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把课改推进以来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向家长和社会各界报告,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改的局面。
2、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解决师资结构性不合理状况。要科学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整合教育资源,规范教师交流、管理机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让全县人民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3、加大教育投入。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做好资金监管,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做好教师慰问工作,在教师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让困难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优秀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让教育工作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地位,要避免慰问流于形式,实现一次慰问温暖一片人,真正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局面。
4、健全评价机制。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要尽快修订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按照公开、公正、稳定的原则,以工作实绩和贡献作为绩效工资和奖教评定的依据,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6、建立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一个一流的校长和一个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而且还要有一套科学、高效、民主、和谐的管理机制。因此必须对各个学校的校长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促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调动他们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要探索完善相适应的的评价体系。教体局要认真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结合本县实际,建立以学生为本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特点特长、发明创造、参与社会、人际交流等方面体现课改,从学生的整体成绩、自身闪光点、潜质发挥等方面去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及时、科 学、全面的学校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与课改实践的积极性,促进课改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改革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有教育部门的不断探索创新,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敢于担当,我县课改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振兴西华教育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教研室工作安排,近期到常青中学、实验中学等十余所学校进行了物理新课改情况调研,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同师生座谈交流,了解了这些学校高中物理新课程开设情况、教师对新课程认识、观念及教学方法更新情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现就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对物理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与旧课相比,高中新课程物理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异。高中物理新教材重视情景展现,注重过程探究,强调以社会生活为原型的物理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物理实验中的技能。一句话,新教材的高中物理学习,更需要学习者本身的实践、探索、思考和感悟,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到物理学不仅是深奥的,更是美好的、有趣的,而且是充满哲理的,从而鼓励学生拓展关于大自然知识的疆界。
新课程的高中物理学习,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正确的学习观。这样要求同学们要从“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当今的时代是个知识膨胀的时代,复杂的学科知识单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可以使学习物理学的效率有更多提高。课程改革提出要向同学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康、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的要求,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来讲,要切实改变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高负低效的学习方式,从一切为了分数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面提升自我的“主动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及学生适应性
教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组织好每一节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探讨问题的机会和场所。即组织学生研读课本,从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发表自己见解,教师及时予以肯定、点评、总结,同时配有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难学生的设想及结论。
学生适应性:学生能够积极参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获得学习技能强于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但缺陷同时显现出来,因学生学习时间紧,课后不可能查阅资料及上网查询导致知识面窄,讨论进行一定深难度较难,因此,对重点班学生探究式教学便于工作于进行,而普通班多数仍按传统式教学进行。
三、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数学的难度加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数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应用等等;
2、概念和规律的复杂化,如速度的概念中,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
3、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表现在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大;要求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而学生这方面却比较弱。
4、学生实践增多,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却很差,对探究性的课,课堂教学任务一般不能完成。
5、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习惯也不会探究物理规律、甚至不愿去探索,怕麻烦,怕困难。
6、学生联系生活,科学和社会的能力比较差,遇到问题不想自己联系实际去解决,只要求教师给出结论或答案。
7、学生基础不一,探究物理规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8、实验课需要学生通过做实验,自己寻找物理规律,但不少学生(尤其是高二文科学生)认为做实验只是玩玩而已。
四、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问题台阶大
初中物理机械记忆东西较多,形象思维活动要求多。高中物理在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很大增加,研究物理现象较复杂,分析问题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需要具有特别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过程中“畏难”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在学高中物理之前听他们师哥师姐说:“物理最难学、最抽象、最难懂”,这无形之中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同时在最近学习过程中某些章节较难理解,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学好物理缺乏信心。
3、物理概念的理解难度和规律的复杂性增加。
4、数学知识要求难度增大,表现在数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应用的多元化等。
5、新教材对学生知识体系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
6、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新课改的物理教学要求。课本后“做一做”用到新的实验器材,学校实际不能满足造成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7、有的教师沿袭过去的物理符号,比如:按照新教材位移用符合“X”来表示,但在教学中还是“X”、“S”混杂着使用。
8、教材编写存在缺陷,使教学难度增加。
(1)、物理概念不严密,过于通俗化造成学生难以把握,例如瞬时速度、书上讲:可用一小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而同学们很难把握多长时间为“一小段时间”的含义,使学生计算时错误百出。如处理纸带,求0点的瞬时速度: 或,但哪个更确切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又如:质点概念中,物体能否抽象为质点书上讲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但问题的性质到底是怎样决定呢?(2)、有些物理概念课本未讲,但练习题目中又涉及,学生感到一头雾水,便于工作: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图像的意义。(3)、课后“做一做”栏目,有些不切合实际,教师理解起来费解,何况学生呢?例:卫星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中的子合“遥控器”让学生看它如何确定物体位置。
五、初步的设想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帮助学习以旧知识用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采集数据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习惯。指导学生怎样读?思考什么?通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5、把握好教学进度,开始阶段可以慢一些,对基础知识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致,答疑要及时。
6、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概念的引入要自然、直观,表述要准确,巩固要抓反复,反复抓。
7、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班级答疑机制,每个班级内挂有一个学习答疑本,学生有什么问题及时写在上面老师及时解决。
8、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和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不定期召开学生物理学习座谈会,了解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应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及生活状况。学生亲其师必信其道,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9、教师应加强应对新课改的能力,不断提高整合新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
10、针对教材编写缺陷,解决方法是教师必须补充大量非计划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思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篇:数学新课改调研题目
材料:体现过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以班为单位将调研资料(小组讨论记录、调研提纲、调研资料和一份5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交指导教师。附件:中学数学新课改教育调研课题
1.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建议2.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4.数学开放题的教育功能与特征
5.中小学数学课程新内容的理解与拓广
6.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7.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
8.新课标改革下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9.数学教学课件制作与使用策略
10.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与教学
11.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12.中学数学教学情景的设置
13.网上中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4.数学差生常见思维障碍及矫治方法
15.算法多样化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16.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以生为本的调研
17.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数学方式转变的调查与研究
18.数学新课程与教育技术应用的调查及教学研究
19.西部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查与研究
20.新课标下学校的校本研修的调查与研究
2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与数学新课程教育问题的调研
22.关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调研
23.关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教材内容适应性的调研
24.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状况调研
25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满足中学数学教学需求状况的调研
26.“奥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调研
27.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数学师范生数学能力影响的调
28.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转变的有效途径探究
29.学习环模式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应用
30.中学数学说课技巧探究
第四篇: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新课改实施几年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大家对此次新课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汇报。
此次新课改与以往任何一次的课程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为了让全体教师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开展新课程的工作,我们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知识,理解新课改的具体内容。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的工作,要求广大教师抓紧一切时间自学,正确把握新课改的意图,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其次是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或同校内商讨,或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聚集在一起切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写好一篇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演讲推广。此外学校每学期都结合新课改进行一些教育论坛,每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要交流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得与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开展教学公开课和研究课。大部分教师上了公开课,主要是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课改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的情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少数教师上了教学研究课,由各教研组承担,集体筹划、备课,课后评议。就课堂教学结构,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进行探讨,重点是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上好一堂课,广大教师各抒己见,这对今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促进。
开展活动课,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每周开展一节活动课,小学部全体学生参加,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的专长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开掘和利用,充分挖掘课程外的教材。
经过这几年新课改的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由于学习不够深入,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所以对许多新的观点模糊不清,这样一旦实施起来有时难免会走向岔道。另外,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时间还是少了些,范围还是窄了些。如果我们的脚步不能迈向山外,不能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我们的新课改工作也就只能是原地打转。还有,如何把新课改的工作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我们的每一天每一节课中去,而不是公开课上的做秀,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
难题。这不仅是第一线的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考核教师的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如试题的走向、教师考核的标准等)。
以上是我们对开展新课改工作几年来的情况的总结和反思。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内容,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使我们学校新课改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
育报告
康庄中心小学
2009-8
第五篇: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报告
甘井子区司法局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区委开展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区司法局围绕人民调解工作当前所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我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
当前,我区经济和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涉法信访问题越来越突出。民事纠纷导致治安刑事案件上升,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
首先,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据调查,目前,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转向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参与者的构成复杂化,不仅有工人、农民还有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其次,各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6年,全区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276件。2007年,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359件,同比增长1.07%。再次,纠纷参与面呈现规模化。纠纷所涉及到的已不再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涉及了群体性利益。诸如土地占用,拆迁安置等问题。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同时,群众的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越级上访、基层干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解决。
产生这些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体制上的原因。随着我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体制取代了旧体制,新体制的建立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导致矛盾纠纷的出现。二是基层调解队伍的思路、能力滞后。公民普法虽然已进入“五五”阶段,一些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不研究新政策,仍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三是个别基层干部作风不扎实,导致简单矛盾复杂化。
二、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为构建和谐甘井子做出了贡献。
健全调解网络,抓好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不断强化人民调解网络机制建设,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建立了“组包组,片包片,退休党员包楼院,信息员包责任段,调解主任包全面”的网络工作机制,强化了社区、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和防范功能。到目前为止,全区设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21个(含涉农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47个,人民调解员874人,调解信息员3858人。同时,拓宽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注重在企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独资企业中建立民调组织。在中运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在韩国独资企业和承制鞋(大连)有限公司成立了我市首家外资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另外,还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区域、集贸市场和农村大棚承包户聚集地以及一些集体和民营企业中组建了263家人民调解委员会,构筑了大调解的新格局。
强化管理,打造服务平台。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所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承担着管理与指导人民调解和直接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的任务。以抓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基层全面履行调解职能的力度,拓展服务平台。目前,15个街道司法所实现了办公场所独立化和办公条件现代化,100%达到了“六有”建设标准。其中,营城子街道、革镇堡街道、甘井子街道的司法所和调解庭的面积均达到了200平方米,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调解能力水平。创新人员管理机制。在全区推行了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确立了四级人民调解员制度。创新调解方式机制。组织司法行政干部、律师、法律工作者协同作战,开展联合调解,协助基层及时有效地调解疑难复杂的纠纷。目前,我区所有街道、社区、村均与律师事务所、律师建立了合作关系,律师在人民调解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一些街道设立律师接访日,为群众解疑释惑。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仅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也指导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使调解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解涉法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法所所长兼职太多,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少,使一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果。
第二,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和调解技能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社区、村调解委员会建设不规范,软硬件设施欠缺,有的调委会连最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民调主任多数由村、社区书记、主任兼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第四,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难度大,有的企业领导认识不高,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发展不平衡。
第五,调解工作创新意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调解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区的人民调解工作仍然沿袭传统的调解模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调解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出现了调处不到位,适应不了新要求的情况。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日前,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我区的民调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思路。即:坚持发展、创新、务实的原则,把人民群众满意,各级党委、政府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线,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扩充信息员队伍,补齐人民调解网络,充分发挥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巩固现有街道、社区(村)调解网络的基础上,要大力扩充信息员队伍,补齐过去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漏洞现象,使城市社区每个楼院甚至每个门洞都有信息员;涉农街道各村,每排居民房都有信息员。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特别是在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和民营、外资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覆盖面。努力在全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组织网络,随时掌握纠纷的苗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二)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系互动机制。以贯彻落实《大连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暂行办法》(大委办发〔2008〕5号)为契机,在大调解格局中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作用,探索新机制,推进工作。人民调解要在已建立的网络、制度的基础上,要创新调解组织。在社区设立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室,并同街道调委会、调解庭,社区调委会、调解室结合起来,实行“法制教育在前、信息预警超前、调解工作提前”的“三前”工作法,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同时,针对矛盾纠纷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和配合,实行“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和“访调对接”,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实现相互部门间的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全面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水平。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人民调解组织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今年是奥运年,根据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部署,全区开展了“迎奥运、促和谐、化解矛盾在基层”为主题的民间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各级调解组织应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把防“民转刑”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加大对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协调力度,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变有求调解为主动调解、变固定场所调解为事发现场调解。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区级为各种矛盾纠纷的终结点。
(四)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要加大考核力度,防止不作为现象发生。在当前调解经费紧张,调解人员基数庞大的条件下,提高调解员、信息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对发生的进区进市以上上访的案件,以及“民转刑”案件等进行倒查,防止出现不作为行为。要对调解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培训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以会代训、以案析法、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李凤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 阅读次数:396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目前,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是那些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都较轻的罪犯,即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尚无现成的经验可予借鉴,以致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严峻。为了今后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笔者于2011年2月至3月对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作了专门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水磨镇位于鲁甸县中部,与小寨、龙头山、乐红、梭山、龙树相邻,是原铁厂乡、水磨乡合并的一个镇,全镇国土总面积270.9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镇辖10个村委会,1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万多,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人口构成复杂。目前我镇共接管社区服刑人员15人,解除3人。其中犯故意伤害罪8人,盗窃罪4人,抢劫罪1人,走私罪1人,拐卖妇女儿童罪1人;原判决10年以上有期徒刑5人,3年以上10以下有期徒刑7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3人。并且经过进一步分析,本地犯罪6人,多为家庭、邻里不和而将他人打伤,属于较轻的罪行;而外出犯罪9人,多为暴力伤害、盗窃他人财物,属于较重的罪行。
二、经验和做法
在县司法局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镇从2009年10月开始,坚持“依法、规范、有序”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力求取得对社区服刑人员成功改造的实效。
(一)基本形成镇、村两级工作网络
社区矫正工作在水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2009年10月开始,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司法所、派出所、镇属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另外,10个村委会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联系点,由村干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代表担任联系人。全镇共有社区工作人员及联系人24人,基本形成自上而下、统一协调的镇、村两级工作网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管理,完善工作档案
根据《云南省社区矫正衔接工作若干规定》的具体要求,拟订《水磨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在移交社区矫正对象时严格按照五种犯罪类型的具体要求见人见档,司法所接收后,通过走访和与派出所联系,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处罚类型、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制定个人方案和矫正措施,签订社区矫正协议并归档建立,实行一人一档。
三、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社区矫正经费保障不足。社区矫正强调运用开放、社区的资源来矫正罪犯,目前各部门的协调、办公设施、印制资料、走访等工作经费,司法所经费中无力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障碍。
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当前我镇社区矫正队伍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村级联系人组成。一方面,我司法所只有3人,主要工作除了社区矫正外,还有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处理社会矛盾、综治维稳等九项工作职能,工作繁重。另一方面,目前群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能发展各村工作人员担任矫正志愿者,不可避免地造成有些志愿者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出于其本人意愿,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存在软弱现象。
社区矫正专业技能不强。社区矫正是执法工作,又是矫正工作,涉及到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正,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而在目前的社区矫正中,司法所是工作主体但无执行权,派出所又无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这样就导致了对社区服刑人员重帮教、轻矫治的现象出现,以至于看起来等同于安置帮教。
社区矫正知识知晓度不高。由于社区矫正开展的时间还不长,群众普遍认为要控制和打击罪犯,监禁刑是最好的选择。大多数老百姓认为一个人犯了罪不用“坐牢”,接受其应得的惩罚,却仍然可以在其村子中活动,是不公平的。并且群众担心实行了开放式的社区矫正,一旦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过松或者矫正不得当,则会让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工作中,一些农村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不理解,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四、对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矫正经费。由于当前社区矫正经费尚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议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明确列入预算,由县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司法所。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司法所因经费紧张而无法全面开展工作的难题。
(二)针对不同的矫正对象分类管理。首先,在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改造表现的情况下,分为重点管理对象和非重点管理对象。对于重点管理对象应当提高警惕,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其生活行迹,加强管理和监督;对于非重点管理对象,只需要适时的报告其生活情况,定期参加公益活动,不定期地开展教育谈话。其次,针对不同性格、思想、生活环境的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对于情绪低落,思想悲观的矫正对象,坚持安身暖心,实施心理疏导,使其重燃生活希望;对于存在抵触心理、拒不接受矫正的对象,坚持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矫正方法;对于患病及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加强社区矫正专业知识培训。县司法局定期组织专门培训,邀请专家讲解社区矫正理论知识和国内、国际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提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法律进村等多种形式宣传,向广大群众宣传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内容、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等内容,以便争取广大百姓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同和支持。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高淳县司法局
根据市局《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调研的通知》通知要求,我局于9月15日前以司法所为单位,在全县八个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自查,并对各司法所的自查结果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对本县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县目前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2010年对假释类矫正对象(或拟假释类罪犯)开展审前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1、自2010年1月1日以来,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共有4例,其中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25%,未被采信的有1例,占25%,法院尚未采信的有2例,占50%。
2、我县目前现有在册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21人,其中已完成审前评估的共有5例(注:2009年底完成审前评估4例,2010年来完成审前评估1例。),在册评估率为23.81%。3、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14人,除4人于2009年底进行了矫正环境评估外,2010年来进行审前评估的只有1例。
(二)、2010年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或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1、自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县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的共有2例,其中评估意见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50%,法院尚未采信的有1例,占50%。
2、我县目前在册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共有4人,其中假释的未成年矫正对象1人,被宣告缓刑的未成年矫正对象3人,已完成审前评估的1人,在册评估率为25%。
二、我县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结果被法院采信的情况及未被采信的原因分析:
(一)、自2010年1月1日以来,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共有4例,其中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25%,未被采信的有1例,占25%,法院尚未采信的有2例,占50%。1例审前评估结果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为该拟假释罪犯原判罪名为抢劫罪,系暴力性犯罪,依法不得假释;2例审前评估结果尚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是法院尚未审理这两起假释案件。
(二)、自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县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的共有2例,其中评估意见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50%,法院尚未采信的有1例,占50%。1例审前评估结果尚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是该未成年被告人目前被取保候审,该案尚未审理终结。
三、已审前评估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内的实际表现与审前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1、2010年来已评估的拟假释罪犯(共有1人)转入社区矫正后,由于监狱的相关法律文书在假释罪犯释放后45天才到达我县社区矫正机构,而假释罪犯在离开监狱7日内并未到司法所报到,在我县矫正机构收到监狱邮寄的相关法律文书后,经多次查找和敦促,方才在监督人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陪同下到矫正机构报到并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为此,司法所依法对其行为给予了警告处分,并已将《社区矫正对象惩处通知书》送达该矫正对象。2、2010年来已评估的未成年被告人(共有1人)转入社区矫正后,该未成年矫正对象目前已年满18周岁,为成年人,迄今为止表现一般。
四、目前审前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司法各部门对审前评估工作仍不够重视。自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14人,但14名假释类矫正对象中除4人于2009年底进行了审前评估外,2010年来只有1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减刑假释的规定》的要求进行了审前评估;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有3人,其中根据《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及未成年非监禁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宁中法[2009]285号)进行了审前评估的却只有1人。上述数据说明,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尚未受到诸如法院、监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截止目前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似可有可无的形式。
(二)、社区矫正审前评估主体不明确。2010年来我县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4例,其中所附的委托文书的委托主体有的是监狱狱政科,有的是监狱刑罚执行科,有的是某监狱某监区,有的是法院;而审前评估的被委托主体有的是县司法局,有的是县社区矫正机构,有的是某司法所。由于主体的不明确,致使我县司法局和县社区矫正机构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范围内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个别审前评估意见的做出是否客观与公正尚有待考证。
(三)、没有统一的审前评估意见书格式。我县目前出具的审前评估意见书均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例如:意见书中对拟假释人员转入社区矫正的态度及接收能力事项一栏,有的只需社区签署意见,有的只需矫正机关签署意见,有的只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签署意见。
(四)、审前评估意见书送达形式没有明确。《关于进一步加强减刑假释的规定》和《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及未成年非监禁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中对审前评估意见书的送达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我县有2例拟假释罪犯的审前评估报告是由其家属递交给司法所,之后其家属几次三番地要求司法所为其尽快调查和评价,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司法所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给基层矫正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较大的困扰。
五、对今后审前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严格开展审前评估工作,杜绝执行过程中的任意性行为。对拟假释罪犯矫正环境评估和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评估工作,不仅要受到社区矫正机构的高度重视,更应当引起诸如法院、监所等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为杜绝对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执行的任意性行为,建议将审前评估作为审理拟假释罪犯和未成年被告人案件的必经程序。这样,不仅体现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更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二)、进一步规范审前评估工作,明确审前评估的主体和形式。监狱或法院作为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委托人、区县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受托人,是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合法主体,只有主体合法,审前评估的结果方才合法;同时,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相关法律文书应当由委托人以邮寄或亲自送达的方式送达区县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结果形成书面意见后由区县矫正机构以邮寄或亲自送达的方式送达委托人;并且,社区矫正审前评估意见应当逐级征询社区(村委会)、街道(镇)社区矫正机构、区县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才更为全面、客观。诸如上述主体与形式的规范带来的好处有:
1、确保审前评估文书的真实性;
2、确保审前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3、避免罪犯家属的行为给基层矫正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4、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
以上是对我县2010年以来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综合调研报告,报告不当之处敬请市局领导指正。今后,我县将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减刑假释的规定》、《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及未成年非监禁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来进一步规范本县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做到审前评估走访人头全,调查核实细,资料分析准,评估报告真,更加切实地把好我县社区矫正安全管理的“入口关”。
二O一O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