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3: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第一篇:《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 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文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文,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来,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个“结”。

其五,重点段,讲不出精彩来;思想性,讲不出濡染来。

《荷塘月色》的重点处,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三是《采莲赋》中的浪漫怀想。讲课中,虽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总觉得,重点段没有讲出精彩来,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

有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说我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他的潜台词是,我太喜欢“独霸”课堂了,总喜欢一个人“表演”。

我自责的是,即便我“独霸”了,“表演”了,但还是达不到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没有感染力,没有震撼性,没有濡染心灵。

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为什么讲不出来?内功差,积重难返。

“一辈子学做老师。”此话,绝非谦辞,是真言。

第三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我于9月13日举行了校内教学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荷塘月色》是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主题的一篇课文,它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合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落在鉴赏语言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上。

回顾课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即欣赏美进而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本着这样的思想设计本堂课,出发点是可取,但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要求,这点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效果更好?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情感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诵读教学是早已被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了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心灵熏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诵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升华,课堂阅读教学就不会再气氛沉闷,而是进入到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诵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诵读不仅要用声去读,更要用心去读。将优美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意境,这样就会达到在诵读中生情、在诵读中传情的阅读境界,这样的诵读才称得上“美读”。再次,诵读不仅需要老师范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诵读方式应当多样化。老师的范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学生的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一的诵读可以使他们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生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品味回读等形式的诵读,首先感觉还是读的不够,尤其是赏析第二部分时读的甚少;其次缺少齐读形式的设计,冲淡了学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课堂的活跃氛围。

2、莫让方法限制学生的审美思维空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于是我想在赏析“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让学生领略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和动词的精心妙用。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态,我先引导学生赏析一处优美的写景句子,让学生领悟到赏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赏析自己所喜欢的写景句子。受我讲的方法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对美景的欣赏上,所以他们也没发现美,更不用说读出美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把学生框住,他才能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二、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的面较广、知识点相对较多,经组内讨论,面对我校普通班层次的学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马观花,并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修辞与动词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方面上。经过课堂检验,少而精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学习应注重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学习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讨论的价值。由于本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乱了合作小组,有一组成员由于缺少领导组织者而未能参与讨论,使得本堂课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都是教师的疏忽,像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小组来安排座次。

四、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性以及课堂生成的驾驭力、师生活动的融洽度无不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而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往往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呵护者,是学生干渴心田的浇灌者。他应该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碰撞、激荡。我深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语言的凝练度、课堂点评的精当度、课堂时间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组内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助我成长的阶梯,我会以此自我鞭策,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

高一语文必修2选编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颇有感触。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4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荷塘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其次,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但由于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3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三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4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点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彻;其四,学生活动不够。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学要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如何读,要课前设计好,面要广、要意义。

第三,抒情散文教学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样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老师不是大学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奥,要讲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无启发。

第四,教学要设计亮点和高潮,教学要有波澜,有余味。

第五,教学要选好突破口,设计好有价值的提问。

第六,散文教学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可以从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第八,第二课时重点欣赏描写部分通过诵读来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写技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5

《荷塘月色》是篇诗化般的散文,其语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从鉴赏语言着手来赏析这篇课文,对语言的鉴赏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刚好看到孙玉老师曾经也对《荷塘月色》的语言进行赏析过,所以就有借鉴,最后定下来。

自上课以来也有近两个月了,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用新课程标准来给学生上课,虽然有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这次“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成效度”专题赛课活动中,在众多老师的评价中,各种问题都突显出来。以前没人听课,发现不了问题,如今,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才发现,原来问题很多。下面我就说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的紧张。平时面对学生倒也没有紧张心理,但是面对后面坐着的一排听课老师,突然就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来了,喉咙发干,就怕说错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复下来,跟着自己的思维来。由此,不得不说,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好。

其次,新课改虽然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是对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更高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生掌握到的基础上,拔高他们的高度,而不是说完全让学生学,教师不需要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这节课上,我应该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意见,不能说只是让学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个评价环节要落到实处。在这节课上,小组互评和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完成得不是很好。

问题很多,要学习改进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做一个合格的,新型的教师。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6

我受瑞安市立信财会学校的邀请,给成人高复班上课,今天我上的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 备课准备充分。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我了解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我制作的课件是符合中等生,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应,且能围绕考纲作教学设计,搜集了写作背景和五四散文有关知识,下载了荷塘月色美景图,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目标明确,落实到位。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积累叠词,赏析美文佳句,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目标,逐层深入的教学思路,课堂预设落实到位。

第三, 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课堂教学由写作背景导入课文,学生自然把握了本文的文眼之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学生沿着作者颇不宁静的思路,理解了院中的自我,路上的自我,学生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烦闷之事应如何排遣苦闷彷徨的心境。在欣赏荷塘月色时,配上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在讲到修辞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学习了特殊的修辞方法—“通感”,理出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写景顺序,分析比较了描写荷塘上的月光中“泻”、“浮”、“洗”、“笼”用词的好处,这些都是主要的考点之一。从情感方面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这是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场景。与学生探讨时,课堂也是一个活跃的场面。

第四, 课堂练习,效果极佳。

课堂练习设计了辨别字音、字形,修辞方法,阅读赏析第四、五两段,紧扣考纲。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研讨结果表明,有85 %以上的学生无错误,有两位学生几乎不会做,后经指导,能听懂一些,课堂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出门——游荷塘看月色——回家

(身心烦闷)(自我超脱)(情感失意)

我认为,今天这堂课是成功的,源于准备充分,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是教学水平飞速提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7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

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但是,如果讲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不到位的话,讲课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课堂上这点做的很少。

2、本课应该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让学生读了,但是读的效果并不好。

3、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并且作为难点来进行处理的,但是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我自己讲了讲,没有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如果让我重讲这篇课文的话,我会先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不管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在反思中都是一种成长。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9

《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而且它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非常多,应该有一个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点,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两节,从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写一个月字,却能够尽得月之风姿说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

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而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个是上课时的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让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1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结合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踪并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自读、默读),体会这篇文章的情趣美、语言美、画面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风光)面对这样一面荷塘,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感叹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的娇美。而周敦颐则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赞美了荷花的高洁的品质。同样一片风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风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这一片荷塘又有怎样的景致。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诗句的导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结合作者的游踪,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学生概括文章观荷塘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五、重点分析观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画面,品味语言美及画面美。

六、总结全文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 课堂时间较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 学生朗读不足,未能充分体会画面美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观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课时中,把剩下来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行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趣美及画面美。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2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

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3

如何上好朗读课是我们这一学期探讨和践行的微课题,很荣幸胡主任给我执教朗读课的机会。如何定位朗读课,语文朗读课和语文阅读课有何区别?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始终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之所以选择《荷塘月色》作为自己的朗读教学试水课,是因为根据教学进度,我们正好进行到散文单元教学,《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语言优美,特别适合朗读。之前曾经上过诗歌朗读课,诗歌朗读情感充沛、热烈,或慷慨激昂,如《将进酒》;或委婉哀怨,如《声声慢》。而《荷塘月色》悲喜的情感起伏不大,偏于舒缓、低沉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情感该如何拿捏?学生把握起来实有难度。

为此我大胆尝试,在前两课时已理清了文章思路且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础上,把朗读教学放在第三课时进行“美读”展示,这样是更利于诵读?事实证明这样设置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后,大家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收获颇多:

一、关于朗读指导

在学习《荷塘月色》之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觉朗读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更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够在情感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到美。因此,在教学时,着力指导朗读至关重要:一要把握好朗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音高的强弱的变化等;二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或喜或悲,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为此,我着实了下了一番功夫,课前对课文的每句话仔细琢磨、推敲;对每一位诵读学生进行指导、点评。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是说荷塘的总体形状是不规则的,“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一望无际、充满视野,“亭亭”是形容荷花高而美的情态,这些叠词需要强调、重读,要读得稍慢,适当拖音。又如:“J层层的叶子中间,J零星的点缀些白花,J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J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读“叶子”句时,重在反映它高而美的特点,不要把感情处理得太浓。读“花”时感情色彩开始加重,“羞涩”一词应极力反映出情态。由于句子形式比较整齐,要读得灵活些,有适当的变化,“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朗读时可用升调,语速稍快,“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要用降调,语速变缓,变轻,变柔,读出美感。还有一些对比比较明显的句子,比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前一句读时要控制音量,要低、弱,读出阴森感;后者读时声音要变高,变强,读出欣喜感。另外文中还有很多动词用得绝佳,需要重读、强调,比如“画”、“泻”、“笼”等,总之,像这样一篇美文,朗读时值得我们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如此方能读出味道,读出美感。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我的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学生进步很快,大多数都读得不错,我也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二、关于朗读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文章,学生充满情感地美读,读中感受美,仿佛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审美体验啊!我常常问学生:“你读得投入吗?你感觉到美了吗?你享受其中了吗?”所以,我认为只要学生读出情感了,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到美,并且享受其中,这就达到了朗读的目标。哪怕是个别的句子读得并不是很好,我们也不必求全责备,以免打消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正确引导是关键。

三、要注意的问题:

1、朗读目标要明确具体。初读、品读、美读,每一个朗读层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要具体、可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朗读目标,有层次感,不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美读,要循序渐进;具体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2、朗读形式可多样化。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推荐朗读的形式,如小组齐读、全班朗读、模读、跟读、比赛读……今后的朗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章的特点,我会进一步尝试多种朗读形式,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朗读的机会。

3、关于听读:课堂时间有限,展示朗读的同学有限,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听读,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有效听读,从听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听读前明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我思考和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朗读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今后,我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与学生一起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他们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让朗读永驻语文课堂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确定此文的教学思路: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泄等方面。这样有了学生的亲身体会,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颇不宁静:独处————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改变环境——以达到改变自己的心境

改变心境——改变自己的情绪(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忆)

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家还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闷之中。优美的文字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对此,在欣赏完文章的结构后,我把重点放在了,4、5、6三个自然段。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四自然段,内容:田田的叶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词语。层次清晰,对象突出。分析描写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讨论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辞为主,鉴赏比喻的妙处,同时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六自然段,以叠词的使用为主,主要补充叠词的表达效果。最后简单分析,对诗歌应用的好处。

对于这种设计,我认为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学中大量的讲解内容,对于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避而不谈,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

我于9月13日举行了校内教学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荷塘月色》是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主题的一篇课文,它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合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落在鉴赏语言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上。

回顾课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即欣赏美进而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本着这样的思想设计本堂课,出发点是可取,但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要求,这点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效果更好?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情感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诵读教学是早已被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了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心灵熏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诵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升华,课堂阅读教学就不会再气氛沉闷,而是进入到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诵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诵读不仅要用声去读,更要用心去读。将优美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意境,这样就会达到在诵读中生情、在诵读中传情的阅读境界,这样的诵读才称得上“美读”。再次,诵读不仅需要老师范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诵读方式应当多样化。老师的范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学生的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一的诵读可以使他们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生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品味回读等形式的诵读,首先感觉还是读的不够,尤其是赏析第二部分时读的甚少;其次缺少齐读形式的设计,冲淡了学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课堂的活跃氛围。

2、莫让方法限制学生的审美思维空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于是我想在赏析“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让学生领略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和动词的精心妙用。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态,我先引导学生赏析一处优美的写景句子,让学生领悟到赏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赏析自己所喜欢的写景句子。受我讲的方法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对美景的欣赏上,所以他们也没发现美,更不用说读出美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把学生框住,他才能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二、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的面较广、知识点相对较多,经组内讨论,面对我校普通班层次的学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马观花,并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修辞与动词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方面上。经过课堂检验,少而精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学习应注重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学习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讨论的价值。由于本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乱了合作小组,有一组成员由于缺少领导组织者而未能参与讨论,使得本堂课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都是教师的疏忽,像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小组来安排座次。

四、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性以及课堂生成的驾驭力、师生活动的融洽度无不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而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往往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呵护者,是学生干渴心田的浇灌者。他应该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碰撞、激荡。我深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语言的凝练度、课堂点评的精当度、课堂时间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组内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助我成长的阶梯,我会以此自我鞭策,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3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文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文,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来,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个“结”。

其五,重点段,讲不出精彩来;思想性,讲不出濡染来。

《荷塘月色》的重点处,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三是《采莲赋》中的浪漫怀想。讲课中,虽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总觉得,重点段没有讲出精彩来,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

有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说我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他的潜台词是,我太喜欢“独霸”课堂了,总喜欢一个人“表演”。

我自责的是,即便我“独霸”了,“表演”了,但还是达不到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没有感染力,没有震撼性,没有濡染心灵。

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为什么讲不出来?内功差,积重难返。

“一辈子学做老师。”此话,绝非谦辞,是真言。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确定此文的教学思路: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泄等方面。这样有了学生的亲身体会,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颇不宁静:独处————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改变环境——以达到改变自己的心境

改变心境——改变自己的情绪(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忆)

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家还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闷之中。优美的文字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对此,在欣赏完文章的结构后,我把重点放在了,4、5、6三个自然段。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四自然段,内容:田田的叶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词语。层次清晰,对象突出。分析描写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讨论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辞为主,鉴赏比喻的妙处,同时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六自然段,以叠词的使用为主,主要补充叠词的表达效果。最后简单分析,对诗歌应用的好处。

对于这种设计,我认为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学中大量的讲解内容,对于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避而不谈,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结合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踪并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自读、默读),体会这篇文章的情趣美、语言美、画面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风光)面对这样一面荷塘,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感叹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的娇美。而周敦颐则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赞美了荷花的高洁的品质。同样一片风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风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这一片荷塘又有怎样的景致。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诗句的导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结合作者的游踪,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学生概括文章观荷塘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五、重点分析观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画面,品味语言美及画面美。

六、总结全文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 课堂时间较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 学生朗读不足,未能充分体会画面美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观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课时中,把剩下来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行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趣美及画面美。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6

《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而且它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非常多,应该有一个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点,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两节,从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写一个月字,却能够尽得月之风姿说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7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

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9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但是,如果讲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不到位的话,讲课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课堂上这点做的很少。

2、本课应该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让学生读了,但是读的效果并不好。

3、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并且作为难点来进行处理的,但是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我自己讲了讲,没有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如果让我重讲这篇课文的话,我会先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不管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在反思中都是一种成长。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1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三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3

《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要求学生用美妙的声音朗读。可以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接着让全班一起模仿录音朗读,老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展现自信。不论学生朗读的效果如何,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受到认可。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给学生正确、生动的范例,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模仿优秀的朗读方式。正如哲学家所言,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他们的言传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应该注重在课堂上展示高水准的范读,以此激励学生,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广阔天地。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学生们整体朗读完课文之后,可以选取几位学生进行重点自然节奏的抽读。首先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讨论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讲解如何掌握朗读的'技巧。在选择学生进行抽读时,可以挑选朗读水平较好和较差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促使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能力。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个性化,还能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上,引发学生情感的涟漪。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涵盖了很多内容,但应该精选重点,让学生深入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朱自清在《月下荷塘》中没有直接描写月亮,却通过荷塘的描绘展现了月的风采,这是他高超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高明之处。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4

《荷塘月色》是篇诗化般的散文,其语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从鉴赏语言着手来赏析这篇课文,对语言的鉴赏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刚好看到孙玉老师曾经也对《荷塘月色》的语言进行赏析过,所以就有借鉴,最后定下来。

自上课以来也有近两个月了,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用新课程标准来给学生上课,虽然有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这次“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成效度”专题赛课活动中,在众多老师的评价中,各种问题都突显出来。以前没人听课,发现不了问题,如今,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才发现,原来问题很多。下面我就说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的紧张。平时面对学生倒也没有紧张心理,但是面对后面坐着的一排听课老师,突然就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来了,喉咙发干,就怕说错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复下来,跟着自己的`思维来。由此,不得不说,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好。

其次,新课改虽然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是对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更高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生掌握到的基础上,拔高他们的高度,而不是说完全让学生学,教师不需要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这节课上,我应该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意见,不能说只是让学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个评价环节要落到实处。在这节课上,小组互评和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完成得不是很好。

问题很多,要学习改进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做一个合格的,新型的教师。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

在二中上课不好上,语文课更是难上难。这里卧虎藏龙,新锐的,资深的,经赛的,得奖的,新星的,特级的,立说的,著书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大师云集。

吴忌特级曾当着师娘的面对我说,某某老师你就是捏着他一边嘴,他也能讲一节好课。无非是叮嘱我,要好好教书,虚心请教。徐芳松副校长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课。我至今都没揣摩清楚,这好好到底要怎么好好法,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周才虎副局长曾在他办公室里接待我时说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大概就是这种滋味。

此次执教公开课,原是学校语文大组组长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为学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申办市级示范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马进场,我站到讲台上,张伟中副校长轻声告诉我,一会有电视台来摄像。瞬间,我还真那么一点儿紧张。从小到大,从教二十余年,还真没有以主角身份亲身体验过电视摄像,何况还是公开课上,怕讲不好,留下话柄,留下骂名。

真没想到二中不仅暂时接纳了我这个人,学校领导对我这样一个新人,一个普通老师,对一堂组内常规公开课,还如此高度重视。三个校长全部到场,教务处、教研处、团委、工会一并进驻,学校领导对一线教师,对一线教学,对教育教学教研之重视可见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轻心。好在一正式上课,满脑子只有教材、学生、教学了,其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也许同样因为电视摄像的影响,还有其他领导和老师们来听课,特别是吴特随时抓拍,同学们多少有些拘谨,不如平时放得那么开。课后,班长刘冰琴还在109班教室对我说,同学们觉得没有表现好,不如平时来得有激情,愧对了老沈。但评课时还是有老师认为,同学们敢讲能讲。

因为事先设置的问题过于细碎吧,有的问题略了。从临场情况来看,有的问题也真不需要讲,不需要多讲。总的时间大约多余一分钟,结果这一分钟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学们阅读事先分发的美文赏读材料,当堂也阅读不了,更谈不上完成延伸鉴赏。实际上不痛不痒。要么干脆让同学们课后去处理,要么挤压前面的环节,腾出时间当堂处理更好。

课时安排及重难点设置上,大多数老师对“剥开来看,拆开来看”那点持有异议,吴特更是直接说,重新表述,或干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读,品味语言。这样真的更明确,集中,可操作,见实效些。我们桐城的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里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我还要对教学设计再斟酌,之所以迟迟没有按吴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为再设计。吴特很勤很忙,见他一次不容易,原来的设计没有向他讨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过欣赏作者“剥开来看,拆开来看”的技巧,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可能因为时间紧,没很好地落实到位。看来放到上一课时,可能还相对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来也就只点到为止,大家好明白。而应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正好吴特所言,干脆就来个美文美读。

自我感觉,“抢”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老怕问题处理不了——问题本来就没有足够精选,致使教师操控太多,结果学生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就某个具体问题充分地展开探讨。徐芳松副校长说,课堂生成上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还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我的课堂牵引太多。现在想来,远没达到吴特所强调的充分放手,逼学生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进入问题,跳出问题的理想境界。吴特总是给我真诚的关怀,切实的`指导,有时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恰如庖丁解牛,关键处一刀下来,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杂,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陈信怀先生第一次来校视导的时候(20xx年10月)曾叮嘱我,一定要给吴特打好杂。话里话够我回味。

感谢吴雪姣同学在谈比喻句时对“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个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课文,如有机会还想试试看。可以是多课时,也可能是一课时处理完。周才虎副局长曾在程集教研会上对市局陈信怀先生说,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一个惊喜。谁不愿意呢?但愿学生给我以更多的惊喜。

第五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

在二中上课不好上,语文课更是难上难。这里卧虎藏龙,新锐的,资深的,经赛的,得奖的,新星的,特级的,立说的,著书的,等等等等,应有尽有,大师云集。

吴忌特级曾当着师娘的面对我说,某某老师你就是捏着他一边嘴,他也能讲一节好课。无非是叮嘱我,要好好教书,虚心请教。徐芳松副校长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课。我至今都没揣摩清楚,这好好到底要怎么好好法,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周才虎副局长曾在他办公室里接待我时说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大概就是这种滋味。

此次执教公开课,原是学校语文大组组长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为学校迎接办学水平评估、申办市级示范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马进场,我站到讲台上,张伟中副校长轻声告诉我,一会有电视台来摄像。瞬间,我还真那么一点儿紧张。从小到大,从教二十余年,还真没有以主角身份亲身体验过电视摄像,何况还是公开课上,怕讲不好,留下话柄,留下骂名。

真没想到二中不仅暂时接纳了我这个人,学校领导对我这样一个新人,一个普通老师,对一堂组内常规公开课,还如此高度重视。三个校长全部到场,教务处、教研处、团委、工会一并进驻,学校领导对一线教师,对一线教学,对教育教学教研之重视可见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轻心。好在一正式上课,满脑子只有教材、学生、教学了,其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也许同样因为电视摄像的影响,还有其他领导和老师们来听课,特别是吴特随时抓拍,同学们多少有些拘谨,不如平时放得那么开。课后,班长刘冰琴还在109班教室对我说,同学们觉得没有表现好,不如平时来得有激情,愧对了老沈。但评课时还是有老师认为,同学们敢讲能讲。

因为事先设置的问题过于细碎吧,有的问题略了。从临场情况来看,有的问题也真不需要讲,不需要多讲。总的时间大约多余一分钟,结果这一分钟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学们阅读事先分发的美文赏读材料,当堂也阅读不了,更谈不上完成延伸鉴赏。实际上不痛不痒。要么干脆让同学们课后去处理,要么挤压前面的环节,腾出时间当堂处理更好。

课时安排及重难点设置上,大多数老师对“剥开来看,拆开来看”那点持有异议,吴特更是直接说,重新表述,或干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读,品味语言。这样真的更明确,集中,可操作,见实效些。我们桐城的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里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我还要对教学设计再斟酌,之所以迟迟没有按吴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为再设计。吴特很勤很忙,见他一次不容易,原来的设计没有向他讨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过欣赏作者“剥开来看,拆开来看”的技巧,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可能因为时间紧,没很好地落实到位。看来放到上一课时,可能还相对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来也就只点到为止,大家好明白。而应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正好吴特所言,干脆就来个美文美读。

自我感觉,“抢”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老怕问题处理不了——问题本来就没有足够精选,致使教师操控太多,结果学生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就某个具体问题充分地展开探讨。徐芳松副校长说,课堂生成上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还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我的课堂牵引太多。现在想来,远没达到吴特所强调的充分放手,逼学生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进入问题,跳出问题的理想境界。吴特总是给我真诚的关怀,切实的指导,有时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恰如庖丁解牛,关键处一刀下来,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杂,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陈信怀先生第一次来校视导的时候(20xx年10月)曾叮嘱我,一定要给吴特打好杂。话里话够我回味。

感谢吴雪姣同学在谈比喻句时对“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个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课文,如有机会还想试试看。可以是多课时,也可能是一课时处理完。周才虎副局长曾在程集教研会上对市局陈信怀先生说,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一个惊喜。谁不愿意呢?但愿学生给我以更多的惊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3

高一语文必修2选编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颇有感触。

教学中,我采用中间突破的方法,从第4节开始切入文本解读,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荷塘的意境,点拨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的荷韵;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句。并留下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对话交流。但是,这一过程中预设的比生成的多,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不够,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充分。教学过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来设计高潮在学生自主阅读、质疑对话环节,但由于课堂没有把握好时间,这个环节没有出彩。

其次,朗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范读、学生抽读、集体齐读等朗读形式。目的是想通过师生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但由于学生朗读时,我没有对朗读进行确当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关键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没有准确把握。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多了些,诵读的时间少了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4

我受瑞安市立信财会学校的邀请,给成人高复班上课,今天我上的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 备课准备充分。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我了解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我制作的课件是符合中等生,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应,且能围绕考纲作教学设计,搜集了写作背景和五四散文有关知识,下载了荷塘月色美景图,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目标明确,落实到位。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积累叠词,赏析美文佳句,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目标,逐层深入的教学思路,课堂预设落实到位。

第三, 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课堂教学由写作背景导入课文,学生自然把握了本文的文眼之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学生沿着作者颇不宁静的思路,理解了院中的自我,路上的自我,学生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烦闷之事应如何排遣苦闷彷徨的心境。在欣赏荷塘月色时,配上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在讲到修辞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学习了特殊的修辞方法—“通感”,理出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写景顺序,分析比较了描写荷塘上的月光中“泻”、“浮”、“洗”、“笼”用词的'好处,这些都是主要的考点之一。从情感方面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这是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场景。与学生探讨时,课堂也是一个活跃的场面。

第四, 课堂练习,效果极佳。

课堂练习设计了辨别字音、字形,修辞方法,阅读赏析第四、五两段,紧扣考纲。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研讨结果表明,有85 %以上的学生无错误,有两位学生几乎不会做,后经指导,能听懂一些,课堂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出门——游荷塘看月色——回家

(身心烦闷)(自我超脱)(情感失意)

我认为,今天这堂课是成功的,源于准备充分,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是教学水平飞速提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5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文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文,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来,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个“结”。

其五,重点段,讲不出精彩来;思想性,讲不出濡染来。

《荷塘月色》的重点处,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三是《采莲赋》中的浪漫怀想。讲课中,虽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总觉得,重点段没有讲出精彩来,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

有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说我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他的潜台词是,我太喜欢“独霸”课堂了,总喜欢一个人“表演”。

我自责的是,即便我“独霸”了,“表演”了,但还是达不到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没有感染力,没有震撼性,没有濡染心灵。

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为什么讲不出来?内功差,积重难返。

“一辈子学做老师。”此话,绝非谦辞,是真言。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6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三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7

我于9月13日举行了校内教学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荷塘月色》是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主题的一篇课文,它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合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落在鉴赏语言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上。

回顾课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即欣赏美进而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本着这样的思想设计本堂课,出发点是可取,但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要求,这点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效果更好?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情感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诵读教学是早已被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了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心灵熏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诵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升华,课堂阅读教学就不会再气氛沉闷,而是进入到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诵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诵读不仅要用声去读,更要用心去读。将优美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意境,这样就会达到在诵读中生情、在诵读中传情的阅读境界,这样的诵读才称得上“美读”。再次,诵读不仅需要老师范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诵读方式应当多样化。老师的范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学生的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一的诵读可以使他们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生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品味回读等形式的诵读,首先感觉还是读的不够,尤其是赏析第二部分时读的甚少;其次缺少齐读形式的设计,冲淡了学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课堂的活跃氛围。

2、莫让方法限制学生的审美思维空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于是我想在赏析“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让学生领略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和动词的精心妙用。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态,我先引导学生赏析一处优美的写景句子,让学生领悟到赏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赏析自己所喜欢的写景句子。受我讲的方法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对美景的欣赏上,所以他们也没发现美,更不用说读出美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把学生框住,他才能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二、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的面较广、知识点相对较多,经组内讨论,面对我校普通班层次的学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马观花,并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修辞与动词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方面上。经过课堂检验,少而精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学习应注重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学习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讨论的价值。由于本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乱了合作小组,有一组成员由于缺少领导组织者而未能参与讨论,使得本堂课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都是教师的疏忽,像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小组来安排座次。

四、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性以及课堂生成的驾驭力、师生活动的融洽度无不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而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往往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呵护者,是学生干渴心田的浇灌者。他应该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碰撞、激荡。我深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语言的凝练度、课堂点评的精当度、课堂时间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组内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助我成长的阶梯,我会以此自我鞭策,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8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

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可见其重要性。如何上好这一节课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结合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踪并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齐读、自读、默读),体会这篇文章的情趣美、语言美、画面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文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风光)面对这样一面荷塘,我国著名诗人杨万里感叹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的娇美。而周敦颐则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赞美了荷花的高洁的品质。同样一片风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风光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这一片荷塘又有怎样的景致。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诗句的导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先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结合作者的游踪,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学生概括文章观荷塘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五、重点分析观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画面,品味语言美及画面美。

六、总结全文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 课堂时间较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 学生朗读不足,未能充分体会画面美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观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课时中,把剩下来的时间进行诵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行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趣美及画面美。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点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彻;其四,学生活动不够。

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 散文教学要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如何读,要课前设计好,面要广、要意义。

第三,抒情散文教学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样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中学语文老师不是大学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奥,要讲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无启发。

第四,教学要设计亮点和高潮,教学要有波澜,有余味。

第五,教学要选好突破口,设计好有价值的提问。

第六,散文教学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可以从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第八,第二课时重点欣赏描写部分通过诵读来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写技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

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而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个是上课时的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让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3

如何上好朗读课是我们这一学期探讨和践行的微课题,很荣幸胡主任给我执教朗读课的机会。如何定位朗读课,语文朗读课和语文阅读课有何区别?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始终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之所以选择《荷塘月色》作为自己的朗读教学试水课,是因为根据教学进度,我们正好进行到散文单元教学,《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语言优美,特别适合朗读。之前曾经上过诗歌朗读课,诗歌朗读情感充沛、热烈,或慷慨激昂,如《将进酒》;或委婉哀怨,如《声声慢》。而《荷塘月色》悲喜的情感起伏不大,偏于舒缓、低沉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情感该如何拿捏?学生把握起来实有难度。

为此我大胆尝试,在前两课时已理清了文章思路且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础上,把朗读教学放在第三课时进行“美读”展示,这样是更利于诵读?事实证明这样设置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后,大家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收获颇多:

一、关于朗读指导

在学习《荷塘月色》之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感觉朗读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更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够在情感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到美。因此,在教学时,着力指导朗读至关重要:一要把握好朗读的语速、节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音高的强弱的变化等;二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或喜或悲,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为此,我着实了下了一番功夫,课前对课文的每句话仔细琢磨、推敲;对每一位诵读学生进行指导、点评。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是说荷塘的总体形状是不规则的,“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一望无际、充满视野,“亭亭”是形容荷花高而美的情态,这些叠词需要强调、重读,要读得稍慢,适当拖音。又如:“J层层的叶子中间,J零星的点缀些白花,J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J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读“叶子”句时,重在反映它高而美的特点,不要把感情处理得太浓。读“花”时感情色彩开始加重,“羞涩”一词应极力反映出情态。由于句子形式比较整齐,要读得灵活些,有适当的变化,“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朗读时可用升调,语速稍快,“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要用降调,语速变缓,变轻,变柔,读出美感。还有一些对比比较明显的句子,比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前一句读时要控制音量,要低、弱,读出阴森感;后者读时声音要变高,变强,读出欣喜感。另外文中还有很多动词用得绝佳,需要重读、强调,比如“画”、“泻”、“笼”等,总之,像这样一篇美文,朗读时值得我们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如此方能读出味道,读出美感。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我的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学生进步很快,大多数都读得不错,我也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二、关于朗读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文章,学生充满情感地美读,读中感受美,仿佛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审美体验啊!我常常问学生:“你读得投入吗?你感觉到美了吗?你享受其中了吗?”所以,我认为只要学生读出情感了,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到美,并且享受其中,这就达到了朗读的目标。哪怕是个别的句子读得并不是很好,我们也不必求全责备,以免打消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当然,正确引导是关键。

三、要注意的问题:

1、朗读目标要明确具体。初读、品读、美读,每一个朗读层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要具体、可操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朗读目标,有层次感,不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美读,要循序渐进;具体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目标具体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高效。

2、朗读形式可多样化。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推荐朗读的形式,如小组齐读、全班朗读、模读、跟读、比赛读……今后的朗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章的特点,我会进一步尝试多种朗读形式,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朗读的机会。

3、关于听读:课堂时间有限,展示朗读的同学有限,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听读,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有效听读,从听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听读前明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我思考和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朗读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今后,我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与学生一起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他们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让朗读永驻语文课堂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4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确定此文的教学思路: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泄等方面。这样有了学生的亲身体会,那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颇不宁静:独处————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改变环境——以达到改变自己的心境

改变心境——改变自己的情绪(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忆)

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家还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闷之中。优美的文字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对此,在欣赏完文章的结构后,我把重点放在了,4、5、6三个自然段。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四自然段,内容:田田的叶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写的对象,描写的词语。层次清晰,对象突出。分析描写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讨论鉴赏它的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辞为主,鉴赏比喻的妙处,同时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六自然段,以叠词的使用为主,主要补充叠词的表达效果。最后简单分析,对诗歌应用的好处。

对于这种设计,我认为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学中大量的讲解内容,对于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避而不谈,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学生能很快从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

《荷塘月色》是篇诗化般的散文,其语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从鉴赏语言着手来赏析这篇课文,对语言的鉴赏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刚好看到孙玉老师曾经也对《荷塘月色》的语言进行赏析过,所以就有借鉴,最后定下来。

自上课以来也有近两个月了,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用新课程标准来给学生上课,虽然有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这次“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成效度”专题赛课活动中,在众多老师的评价中,各种问题都突显出来。以前没人听课,发现不了问题,如今,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才发现,原来问题很多。下面我就说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的`紧张。平时面对学生倒也没有紧张心理,但是面对后面坐着的一排听课老师,突然就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来了,喉咙发干,就怕说错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复下来,跟着自己的思维来。由此,不得不说,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好。

其次,新课改虽然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是对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更高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生掌握到的基础上,拔高他们的高度,而不是说完全让学生学,教师不需要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这节课上,我应该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意见,不能说只是让学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个评价环节要落到实处。在这节课上,小组互评和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完成得不是很好。

问题很多,要学习改进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做一个合格的,新型的教师。

下载《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篇)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

    《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与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海口实验中学 冯家琦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 生:读过了。 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

    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