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3: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

第一篇: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

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论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1 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2 独立性与信赖性的矛盾3 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的冲突4 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 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 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感问题4 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 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重要性: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 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 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法: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 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3 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 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 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物质生产发展有关,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社会动力a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b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首先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求 2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B 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1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 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办法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 教师本人正确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 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 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4 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 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3 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知识学习的过程1选择阶段 2 领会阶段 3 保持阶段 4 应用阶段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特点1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由基础2 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1 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 父母的文化修养 4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 学生具有发展潜在可能 3 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 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 4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教师的各种角色1教员 2 领导者 3 人类灵魂工程师 4 心理医生 5 青少年的朋友 6 父母 7榜样 8被攻击的对象 9 研究者 10 学校管理者 隐形课程的功能1 陶冶 2 育美 3 益智 4 健体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 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 在教材的编写上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b 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对文化的普及 3 教育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a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 b 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c 通过法律

d 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2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a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b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c 实现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d 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学原则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原则3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4 因材施教原则5 循序渐进原则6 巩固性原则7 启发性原则8 可接受性原则

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A反应活动整体性: 1 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3 一般心理活动与科学心理活动的统一 4 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统一

B 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1 保证不同年龄学生的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 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3 合理设计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4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C 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1 了解学生的需求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1学习领导的管理方式 2 学生的定型期望 3 班集体的特点 4 教师的行为方式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论断式、经验交流式

素质教育主要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 2 基础性 3 内化性 4 综合性

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友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级相互矛盾又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与学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一致。

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处境促进的规律1这里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含义:a自身方面的发展 b 智力方面的发展c 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学有紧密的联系。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1 道德知识的掌握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 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师生感情关系: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效果良好 3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进行学习

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 重视个别差异5 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家庭的教育功能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 3 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 4培养社会角色 5 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

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分析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是指测试及评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的)2 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2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3 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4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 1 生存权 2 受教育权 3 受尊重权 4安全的权利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也称教学计划)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及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式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教学计划: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形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校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部分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他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第二篇:四川省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

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指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8、强调信息提取

9、提倡发现学习

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

1、知识

2、理解

3、应用

4、分析

5、统合6、评审 情感的教学目标分类(柯拉斯沃)

1、接受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

1、整个身体的运动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流

4、语言行为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原则: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培养和激激发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用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2、在观察前腰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定出周密的计划

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6、知道学生做好观察的几轮,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学生学习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预防学习疲劳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学习测量与评定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

3、管理功能

4、教育心理功能

教师角色的心里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

5、过度学习

6、记忆术

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可用性。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暠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暠。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3准低耗性标4准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1)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教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确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因材施教的策略:1)能力分班活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遗忘产生原因:

1、生理原因

2、记忆痕迹衰退:

3、干扰

课堂教学管理技巧: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

2、邻近控制

3、提高兴趣

4、使用幽默

5、安排余暇

6、劝离课堂

7、移除诱因

8、提出要求

第三篇:四川省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

名词解释: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

学习后立即侧得的保持量还要高的现象。

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

能,他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

认知结构时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识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知识相对于原有的知识结构

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的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了,充实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

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

智力的活动方式。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

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

人批准同意,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组织者: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学习材

料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

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简答:

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

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

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

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暠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

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效

果。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

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

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

学习的内容。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

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暠。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暠。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

采用的不同方式。

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

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

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过来高原现象后,成绩又会逐步上升。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

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对

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

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

答: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如下: 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

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加

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必须提出明确

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

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学习目标的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

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学生学习的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预防疲劳的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与鞭策功能。(3)管理功能。(4)教育心理功能。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

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客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

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

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

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培养学生认真思

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

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怎么样促进学习的迁移。(1)合理的安排课程

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

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1)宽大误

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1)教学内容和

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发展发

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

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可用性。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暠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暠。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

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3准低耗性标4准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加涅的观点:1)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教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通过直观教

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

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教学内容

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1)树

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1)愿意花时

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确的对待方

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因材施教的策略:1)能力分班活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

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第四篇:教育学简答题总结

简答题目

1简述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教育有较强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较强的选择性; 学校教育有较强的基础性。

2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3教育对生产力起哪些作用(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教育对形成现代经济生活观念的重要作用。

4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必须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5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

6一堂好课的标准

新课程视野下的好课标准

(1)教学目标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贴切;(4)教学评价完善

传统教学视野下的好课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7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期什么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8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产生了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9教学过程有那些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纵向)引起求知欲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横向)(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必然联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巩(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5)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必然联系

10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科知识结构;

便于教师教学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课程安排上有很强的计划性。缺点: 割裂了知识本身的统一性;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论述题

具体的自己阐述一下 1.论素质教育

① 全面发展②面向全体③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个性发展)

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全面的和谐的教育,是新时期中国试图整合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的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①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全面的质量观、辩证的教育观

② 进行教育整体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现全面转机

③ 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不能只看升学率,要看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否全面提高

④ 改革考试制度,淡化升学考试的选拔功能 ⑤反对面向少数,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在教学中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作用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4.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高尚的师德 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知识;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知识面宽,文理互补,对哲学、艺术等有所了解。

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素养:①教育学、教育史知识; ②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知识;③课程与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知识。.教育教学工作能力:①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②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④运用教育机智的能力;⑤自我控制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智力品质;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老师上课讲的

高尚的师德①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钻研教育教学业务②对学生热爱,关心爱护学生③对待同事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于律己,廉洁从教

知识的素质①本学科知识精深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知识

能力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沟通能力③了解学生,观察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⑤自我控制能力 身心素质

5.什么是班级授课制?优点与缺点?如何扬长避短?P264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体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有利于高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形健康。

缺点;不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分析“ 作品违反了什么原则,该原则是什么,贯彻该原则要求是~~~~~~~ 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的反映。

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否定教育是社会活动的观点,认为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存在于动物界。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是决定因素。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的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机械唯物论。代表人物是墨子。

遗传决定论 认为遗传是决定因素,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和宿命论提供依据。代表人物是霍尔

社会本位论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个人本位论 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以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人的发展指个体一生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主要是指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6-18岁)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n 人的身体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 机体的正常发育 体质增强

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 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教育目的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具体说来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

课程

“传统教育”派的定义:

课程是知识

“现代教育”派的定义:

课程是经验

本书的定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经验的总和。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1)教学即“学”(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n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德育内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外延: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

学科课程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第五篇:四川教师资格证教育学A类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

1、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论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2、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独立性与信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63、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感问题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4、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

重要性: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互相访问2通讯联系3召开家长会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物质生产发展有关,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社会动力

a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b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首先适应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需求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2.1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 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办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教师本人正确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2 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 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3.4.5.6.7.8.应试教育的负效应1片面追求升学率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 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知识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2 领会阶段3 保持阶段4 应用阶段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由基础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 父母的文化修养4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9.10.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潜在可能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1.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教师的各种角色

1教员2 领导者3 人类灵魂工程师4 心理医生5 青少年的朋友父母7榜样8被攻击的对象9 研究者10 学校管理者

13.隐形课程的功能陶冶2 育美3 益智4 健体

1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在教材的编写上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5.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a 教育实现是劳动力和生产力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b 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文化的普及教育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16.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a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施控制

b 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c 通过法律

d 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a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b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c 实现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d 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17.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

反应活动整体性: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2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一般心理活动与科学心理活动的统一4 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统一

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保证不同年龄学生的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合理设计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4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C 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18.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了解学生的需求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19.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1学习领导的管理方式2 学生的定型期望班集体的特点4 教师的行为方式

20.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

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论断式、经验交流式

21.素质教育主要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 2 基础性 3 内化性 4 综合性

22.论述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友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级相互矛盾又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与学之间的积极配合,协调一致。

23.论述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处境促进的规律

这里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a自身方面的发展b 智力方面的发展c 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

以上三方面都与教学有紧密的联系。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24.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道德认识:1 道德知识的掌握 2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 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25.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26.家庭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

4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

27.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28.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分析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是指测试及评分

29.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的)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在进行这种学习时,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30.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31.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

2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生存权2 受教育权3 受尊重权4安全的权利

33.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34.“教育期待”的作用和应用

教育的期待是教师职业情感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期待会促使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期待,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教师的期待是在同学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形成,并表现在教师的行为之中,同事学生接受教师以为中暗含的期待,并吵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师不断的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学生会相应的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主要包括对学习潜力和品的发展的推测,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同时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充分理解学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的发展前进

35.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

36.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次)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37.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目标:民主型师生关系

3)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38.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老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39.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对文化的普及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作用:一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及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40.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设计和编制结构变化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综合41、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42、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基本规范的内容

43、德育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在集体中教育原则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

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5、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6、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也称教学计划)

7、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8、是指教育者以及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9、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式以

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10、教学计划: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11、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1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

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13、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14、隐形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15、校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部分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16、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17、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

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8、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9、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0、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向全班

学生集体上课

21、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

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他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2、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23、教育情景: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24、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25、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的方法。

2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27、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最突出的角色(1分),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1分)。其角色功能主要是

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2分)

28、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

29、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

31、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3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33、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

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4、课程(结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

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

35、课程结构定义: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

36、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37、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新学科

38、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

39、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40、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1、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42、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43、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

44、课的结构: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5、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及其运行的空间、时间与程序在课程内部的反映。

46、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

体验。

49、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教师与班集体和教师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

50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

5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52、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听发生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5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避短、得最佳的发展。

54、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5、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教师与班集体和教师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

下载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教育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经济性信息:经济性信息是指与企业发展有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财政、金融、信贷方面的信息,经济资源信息等 日本式报价:将最低价格列在价格表上,......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 1. 简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现代教育胡公共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胡科学性。 现代教育胡未来性。现代教育胡国际性。 现代教育胡终身性 2. 简述我国......

    教育学简答题

    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人认知事......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2.教育的本质属性 答: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学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 4页)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绪论 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反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