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作者深沉、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法。
3.体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珍爱亲情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
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是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开篇和结尾的两句,展示了作者不同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在这期间史铁生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板书课题:我与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概括两部分的内容要点。
生:写地坛的风景和对母亲的追思。
师:概括非常确切,谢谢。
板书:
(一)古园风景
(二)追思母亲
“我”的思绪 理解生命
师:要想很好地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请根据节选和注释谈谈史铁生的经历。
生:他忽然患腿疾而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内心苦闷彷徨。他经常躲到园子里(地坛)去,母亲给了他很多理解和帮助。在母亲去世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了一条写作之路。
师:在全面深入了解作者后,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第一部分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呢?
生:是以母亲作为线索的。
师:笑着摇头。
生:是以作者的思绪为线索的。
师:仍笑着摇头,并鼓励学生再想想。
生:那是以地坛为线索的。
师:很有道理。作者由地坛写起,自己只喜欢去地坛,灵魂在地坛得以升华,母爱在地坛得以昭示。请找出第一部分写地坛特点的一个关键句。
生:园子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生: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
生: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师(点头赞许):配乐范读第3段。
(多媒体出示):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地坛的荒芜?
生:作者用一组排比描写地坛的变迁: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野草荒藤茂盛。让人读来有历经沧桑之感。
师(鼓掌):是的,昔日荣华的地坛如今已无人关注,沉寂而安详,正好 与作者悲惨的命运相映衬,这让铁生找到了知己的感觉,这儿成了铁生的心灵憩园。
(多媒体出示):作者为什么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生:园子里沉静,更适合思考人生。
生:作者苦闷彷徨,逃避现实。
生:地坛也有创伤,作者去那里有同病相怜之感。
师:聪明的孩子分析得甚是精妙。地坛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了铁生整理思绪的绝佳环境,在此他感受到了地坛的命运变迁。
(多媒体出示):作者在园子里究竟做了些什么样?
师提示:速读6~7段并勾画出关键性句子。
生: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我为什么要出生。”
生:作者最后弄明白了:出生是一个不需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怎样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个瞬间就能想透和一次性解决的。
师(情不自禁地鼓掌):是的,地坛此时已成了作者的哲学导师,作者成天候在园子里,主要思考了“生、死、怎样活”三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不知死,安知生”,自己的磨难与地坛的沧桑相比确实微不足道,灵魂由此得以升华。
(多媒体出示):第5段和第7段的写景文字。
抽生朗读(配乐)第5段的写景文字,请同学们品味,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喜欢写瓢虫的句子,因为瓢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我喜欢小蚂蚁的沉稳多思,满腹经纶。
生:蝉蜕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完成再生。
(师生一齐鼓掌)
师:是的,此时进入作者眼界和心境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生齐答:小却有生气,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师:另外,露珠坠地真能“轰然”吗?草木竞相生长真能“窸窸窣窣”吗?(学生小声讨论)我认为这是园子里的小生命们顽强不息、精彩地活着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它们虽然细微,却不轻言放弃,“我”又有何理由颓废呢?(学生受了感染,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师:园子荒芜但不衰败,人身残了但不能颓废。指定学生朗读第7段的写景文字。
(多媒体出示):本段的景物描写与前一段相比有无不同?为什么?
生:本段写了落日、雨燕、古柏,前一段写了蜜蜂、蚂蚁、瓢虫、蝉。
生:前段的景物小而有生气,本段的景物宏大而深沉。
师:是啊,本段连用六个“譬如”,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器官,一景一物,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前段似“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段犹“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第二课时 师:在第一部分作者犹如一位大手笔的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偌大的宁静而幽远的场——地坛,在第二部分地坛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形象——母亲。让我们来读读母亲在作者心灵探索过程中为“我”做了些什么?
生齐读第9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生:她疼爱儿子,她理解儿子,她总是无言地帮儿子。
生: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她宽恕儿子的烦躁,她尊重儿子的选择。
生:她宁愿自己在儿子去地坛后忧心忡忡,也从不在儿子面前唠叨。
师:是的,一位善解人意,承担着巨大痛苦和折磨的母亲总是默默地送“我”去地坛,又总是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地牵挂着儿子,即使去找儿子也不愿让儿子发现自己,读来让人揪心。请问母亲给“我”的是怎样的爱?
生齐答:默默的,不张扬的,有如和风细雨般的爱。
师:是的,母亲就是这样。母亲前往地坛找“我”的文字尤其能体现这一点,写得十分感人,大家推荐一名同学读读第15段。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鼓掌,有女生眼圈红了)
师:读完本段,你们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自己日夜操劳的双亲。
师:母亲是晨曦里的一只闹铃,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母爱是一杯醇酒,母爱是一盏明灯„„
请畅谈自己对母亲(爱)的感悟吧。
生(性格开朗的女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就离异了,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直到现在才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对妈妈没有多少感情,甚至有点恨她。
生(直率却不乏真挚的女孩):我和她的情况差不多,但我不怨我妈妈,因为我明白她也很无奈,我时常想见她,想偎依在她怀里撒娇,想她和爸爸牵着我散步„„
(泪水已挂满双腮,声音也哽咽了,座中许多女生啜泣不已,男生也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
师:能感受到亲情的人是幸福的。铁生当时未能理解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本部分的回忆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痛悔而自责。
师:是啊,如今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我们要懂得珍惜他们给我们的默默的爱,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本文共节选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地坛,后一部分写母亲,请速读全文,思考:地坛与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究竟有何关联?
生:母亲给了作者第一次生命,地坛和母亲一起赋予了作者第二次生命。
师:是啊,“地坛”让铁生感悟到应该活下去,母亲让铁生感悟到该怎样活下去,可以说她们是作者由自卑自贱走向自信自爱而爱他人的精神源泉。
师生齐读《秋天的怀念》(配乐)深切悼念母亲,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师:以《轻轻地拥抱母亲》为题写一篇献给母亲的文章,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妈妈听。
第二篇: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毛驴儿
这是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创造的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李晓斐和朱应华老师!
执教人:吕洪亮
地点: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高一六班
时间:2003-11-29
上课铃„„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该谁演讲了?(每节课前三分钟演讲)
张清走到讲台上(不自信地)说今天我和大家一块儿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先给大家赏析„„
(没有投入但学生还是给以掌声)
师:好,张清同学能抓住这首诗的精髓,尤其是尾联: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大家一块儿读一下。
生:齐读李白《将进酒》。
师:读诗要读出诗味。下面同学们一块背诵一下上节课学的《我的空中楼阁》。
生:齐背《我的空中楼阁》。(朗朗书声)
师:空中楼阁是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桃花源,刘禹锡的精神家园是陋室,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
生:地坛(齐声说)。
师:史铁生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残疾的作家。
师:他怎么残疾?
生:双腿残疾。
师:他什么时候残疾的?
生:二十一岁。
师:对,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疾了双腿,同学们,你们想想假如让你在这个年龄残疾了双腿,你如何感受?
生:(低头不语,一种极不愿意接受的表情)。
师:那么,史铁生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假如我就是史铁生,你想了解我的内心世界吗?
生:想(齐答)。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访谈,你们就是记者,而我就是史铁生,咱开始好吗?
生:好(很兴奋)。
师:因为我的双腿残疾,所以我必须坐下。马凯,请给我一个凳子。
生:(把凳子递给我,含有同情的眼神看着我)。
师:好,从我坐下这一刻起,我就是史铁生了,访谈开始。
生1:请问史先生(学生笑),在你残疾后,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师:我第一个念头是--------我还会不会有媳妇?(生大笑)。
生2:当你残疾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师:我曾经一度想到死,并且这个念头很强烈,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
生2:是你怕死吗?
师:非也,是因为我觉得我已悟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好,我们一块儿读一下(师生齐读)
生3:假如现在有人愿意比如我要捐献给您双腿,您愿意接受吗?
师:(鼓掌)我会非常高兴。但我不能接受,因为就目前医疗水平不可能使我的双腿康复,所以我只能真心的谢谢您的好意。但你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你不可能把双腿给我,如果让你先把双腿给我,你还会说这句话吗?(生笑)所以,爱人者必先爱己。
生4: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您若有幸康复,您最想干的的什么呢?
师:和刘易斯赛跑(生吃惊)。可能大家不知道,我最爱的体育运动是田径,最喜欢和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2001年3月20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我见到了刘易斯。
(大屏幕展示史铁生与刘易斯的合影)
师:我在1988年写了一篇短文《我的梦想》其中有一句就是写给刘易斯,我写到:你的跑鞋我的梦。
生5:您有没有打算参加残疾人运动会?
师:会的。但是作为啦啦队的人,我会为和我同病相连的人喝彩。
生6:您的将来如何打算?
师:我沉思,我写作,我活着,我写作。
生7:先生,请问您为什么要写作?
师:我的写作是逼的,是为生存找到理由,是为写自己的感受,但我的文字打动了一些人时尤其是一些残疾人时,我就为写作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生8:什么力量使你站起来的?
师 :我还在坐着(学生笑)。当然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妹妹,我的妻子和孩子。
生9:在您的小说中,可以看出您对母亲的爱,但您怎么评价您的母亲?
师:母亲对我的影响很深,她让我感到了她那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但她早早离我而去了。
生9:很不好意思提到您的伤心处。假如让您的母亲回来,您想做点什么呢? 师:我还一如既往的写作。但最想的是让母亲推着我到处走走,那是我最大的幸福,也是母亲最大的快乐。
生10:您这么爱您的母亲,可为什么您却任由母亲去找您呢?您要知道那是很辛苦的。
师:这正是我的母亲的伟大之处。而当时任性的我实在不忍心让母亲看到一个残疾的儿子。我认为我的母亲很理解我。
生10:您的母亲是令人敬佩的。
师:是的。这一点在《我与地坛》里第二部分最后两自然段写得很深刻,让我们一块读一下好吗?
(师生齐读)
师:黑大春有一首诗《圆明园酒鬼》这样写到:这一年,我永远不能遗忘,这一年我多么怀念刚刚逝去老娘,每当我看见井旁的水瓢我就不禁想起她那酒葫芦似的乳房。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庄重地)爱自己的母亲!
而在座的每一位“女记者们”要成为一个有爱的母亲,“男记者们”要成为一个有爱的父亲。
生11:史先生很冒昧的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只字不提您的父亲?
师:(作沉思状)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对不起。
生12:您有孩子,您是怎么教他的?
师:我从来没刻意想过去教育他,他很可爱,我从不打他,骂他,当我在黑暗的房间里写作时,他会打开门从门缝看我,然后他就悄悄跑出去给我倒一杯热茶,我,我还用教育他吗?
生13:您为什么会选择地坛?
师;地坛只是一个偶然,因为我当时残疾后,只想找一个近点儿的,宁静的地方,地坛就成首选了,所以地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生14:谈一下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师:培根《论死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犹如儿童恐惧黑暗,人对死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其实,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比如死前的呻吟,死时的痉挛,亲友的悲嚎,然而人类的感情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对死的恐怖,我早已看透生与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谈另一个话题。
生15:写《秋天的怀念》时,您怀着怎样的想法? 师:“秋天是落叶的季节,是归根的季节”,我是想找到一种归的感觉,视死如归的“归”。
生16:您既然对生死看的这么透彻,有没有想过做个禅师?
师:说到“禅”让我想到了释加侔尼,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一出生便是一个王子,后来毅然承担一个伟大的责任,超脱苦难大众。我并不想自比佛祖,但我在地坛里也是“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感觉,但我不想做禅师,我只追求一种禅意。我也做不了禅师,我对禅的理解很少,弘一法师,海灯法师那才是禅师。
生17:残疾是不是更有利于您的写作?
师:我不清楚,我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我的残疾给了我更多的沉思的时间,如果我不残疾我可能会和朋友去网吧,去三里屯,通宵达旦狂欢,去体验生活,但现在只能而且很快乐地坐在这里。所以,残疾对我来说是幸福中的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幸福。
生18:张国荣在事业顶峰时跳楼自杀,您如何说死是一种不必求成的事?
师:对于张国荣的死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但你只关注了张国荣的死,就因为他是名人,您有没有关注山西瓦斯爆炸而死去的几百名矿工,这就是名人之死与凡人之死的区别,有人不想活了,自杀了,死了,死了就死了,那是一种解脱,从屈原到海子,从老舍到川端康成,死的——自然而然。
生19:如果让您做高一六班的一名学生,您会怎样?
师:会非常珍惜,因为我初中没毕业就插队,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我会珍惜的。
生20:最后,您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师:我有虽不健全但健康的身体,我有健康的心,我活着,我幸福!(铃声响,伴随着遥远而深沉的思想)
师:访谈到此结束,谢谢!(生热烈的鼓掌)
(当我站起时,感觉双腿已麻木)
课后札记: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一直在追寻着这样一种境界: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因为这两个词限制了很多东西)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就像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样,那才叫教学相长、如沐春风。
巍巍兮泰山,仰止于兹;皎皎兮明月,照我前行。
第三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
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②的另一个世界。③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①处“它的意图”指的什么?
2.文中②③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
③指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的缤纷的生命世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
3.给文中四处横线上的空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遮 撅 摆 祈祷B.斜切 捡 捋 休息
C.斜切 撅 捋 祈祷D.遮 捡 摆 休息
4.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存未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 前三句同下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 文中的“上帝”指的是什么?
3.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
4.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3.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
3.(1)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也有倔强地对待母亲的事情吧?(3)你现在怎么想?
《我与地坛》(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句子的理解。联系作者情况,史铁生二十岁上忽然双腿残废,这个年龄本应是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时候。
【答案】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语段的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答案】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②的另一个世界。③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①处“它的意图”指的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联系语境,下文“正如”是提示语。
【答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2.文中②③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联系文中内容及作者境遇,可得出答案。“另一个世界”指下文小生命给予他生命的感悟的精神家园。
【答案】②指悲苦的现实世界。
③指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的缤纷的生命世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
3.给文中四处横线上的空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遮 撅 摆 祈祷B.斜切 捡 捋 休息
C.斜切 撅 捋 祈祷D.遮 捡 摆 休息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辨析选择。“斜切”有种动态的美,更生动形象;“撅”比“捡”更显示了内心的烦躁、苦闷;“捋”照应了下句的“想透了什么”,更传神;“祈祷”揭示了小生命诉说的生活的蕴藉。
【答案】C
4.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文主要写了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另外联系上一段内容,也可看出,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
【答案】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存未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3. 前三句同下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案】交代去园子逗留的地点之广,时间、次数之多,引出下文在园中对生死的思考。
4. 文中的“上帝”指的是什么?
【答案】自然规律。
3.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
【答案】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4.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3.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答案】类比说明。具体表达了“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心境上的变化(轻松与坦然)。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语句的理解。在全文第二部分第二段有提示。
【答案】母亲疼爱并理解儿子。一方面她知道我心中苦闷,不该阻止我来古园,另一方面又担心我想些什么,做出危险的事情。这揭示了母亲矛盾又紧张的心情。
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用比喻,表现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深沉的母爱。
【答案】揭示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
3.(1)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也有倔强地对待母亲的事情吧?(3)你现在怎么想?
【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一句有提示:“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答案】(1)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无言而又深沉爱的痛悔。作者认识到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去体会、去设想、去理解,才有真切的感受,千万不要到“来不及”时,才感受到。(2)、(3)略
第四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说出了多少母亲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儿子„„“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的秋,已经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植根在成长的足迹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体弱多病的坚强的母亲,是她每日起床时的咳嗽叫醒了太阳,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灯送走了月亮„„母爱是那样饱满、丰润,而又是那样的琐碎,婆婆妈妈。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回味无穷。当秋日悄悄的来临时,母亲,请注意身体,女儿在心里为你祈祷,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满树的红叶就是我对您的爱和牵挂。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第五篇:《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