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唐海波
浅谈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读”运用
观察世界靠的是眼睛,理解世界靠的确是阅读!
发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只有喜欢上阅读,才可以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就要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这也是我国语文教学课堂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关于阅读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既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应该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体,以读促感悟,读思结合,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重视朗读的培养,奠好阅读基础。
阅读,在小学阶段,重点是读,特别是刚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培养方向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虽然是在边远的山村小学,但在教学中,我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低段,我就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语感,乡村小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差,阴阳上去四声调都无法读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需要老师在字词教学中做妻“领读”,教师在低段领读,必须做到读准音节,并且让学生做到读准,读好。特别是他们的上声调,从小就不要形成拖声扬气的声调,发音干脆准确,才能为将来阅读精读课文打下基础。中段,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准课文内容,不添字,不漏字,并注意抑扬顿锉。要培养学生的感情的朗读,就要教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作者写这一段很高兴,就教学生高兴的读,带着笑容去读,作者写这段内容体现了艰险,就让学生带着惊讶的表情去读„„总之,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然后自己也跟着用表情,用语调去表现喜怒哀乐,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础。高段我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中段已经做了相应的练习,所以学生在高段,再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要提高要求,入情入境。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低段课文《风娃娃》一文中有一句:“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着,风娃娃也高兴极了。”有些同学读出高兴新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甚至有些同学还跟着吸口气,吹出来,读到后来自然而然地笑出来„„可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也并非难事,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阅读中,学生是可以创造出属于他们的读的奇迹的。
(二)带着目标去朗读,做到“有的放读”
“以读为主体”,不是机械地重复多遍,而是每次都要带着不同的任务。阅读教学中,我每次要求学生读,都是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比如我在中段就给我的学生想出了一个“三读解文法”即:一读扫清障碍——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实在不懂的作出标记便于课堂或者课外交流。二读理清脉络——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能够流利课文。三读体会情感——读中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体会人物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义以及思想,价值观等„„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当然,三读三读,并不只局限三读,有些句子,有些段落,为了体会与感悟,甚至要多次读,重复读,带着不同的情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带着不同的任务读,多读自然成诵,从而也避免了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的学习方法。也让学生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读,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儿。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读,学生不知道读的意义与作用,思维力不跟着嘴嘴动,读而不思,读而不悟,读了也没达到训练的目标也降低了读书的效率。
(三)注重各学段默读的培养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默读。默读,是小学中高段读书感悟的常用读书方法,也是将来阅读成长的终极阶段,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关键着默读。小学中段默读时要求做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情感的最便捷的方法。而在小学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以提高课堂效率。可见阅读教学中默读的重要性。所以从中段开始,阅读教学就要对朗读和默读多加练习。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率。当然默读对学生阅读成长也是分阶段的,小学阶段,只要按课程标准来能达到标准就够了,做到循序渐进。
二、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注重读中感悟,从小培养读思结合。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读思结合,思即想象并领悟。在读中想象并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想象结合起来,读其文字,头脑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虽然这是初级层次的阅读,但也是小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的基础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与领悟,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秋天的雨》课文描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想像秋天的雨就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正拿着她神奇的颜料笔在银杏树的叶子上图画黄色颜料的的图景,启发学生由其色彩美——黄黄的叶子;形态美——像一把把小扇子;动态美——扇哪扇哪;意境美——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这一切,都是美丽的秋雨(姑娘)送来的。让学生由感受到物的美,去体会景的美,再体会语言的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秋天的雨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也就是所谓心到、眼到、口到之法。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有人说过: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领略读书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如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1、2、3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读:“⑴师: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请学生读原文回答,下面直接用”生读“表示)。师:首先写了谁?生读。师:写了她的什么事?生读。⑵师:然后又写了谁?生读。师:她又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让人感动的事?生读。⑶师:第3自然段又写了谁?生读。师:写了她什么让人感动的事?生读。师:多么让人感动的事,多么让人感动的亲人,有这样的亲人,志愿军战士能不感动吗?他们感动得怎么样?生读。所以在离去的时候才这么直接地写出不舍得,依依惜别之情怎么忍心就此分别,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志愿军的情感。生读。(4)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发现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中心的写作方法。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我是非常喜欢我叔叔的,我家的叔叔非常喜欢我,记得那次„„。(①那次你叔叔帮你做了什么事儿让你感动?②他们怎么做的?③后来如何又怎么样让你感动了?)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小学阅读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放飞乐读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主体,“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课改的力度,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唐海波劳动心得体会
劳动总结
上周我们物流0921/0922班进行了为期7天的劳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的保洁工作都交由我们两个班同学负责,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且劳动兴趣浓厚,表现积极,不仅能够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让我们对校园卫生有了更深的感触!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次劳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保洁人员劳动的艰辛,更深一步体会了“苦尽甘来”的涵义。经过这一周的劳动,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的安心的学习是由其他同学辛勤工作作为保证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幸福的时光,好好学习。
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在劳动周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学校的美丽,劳动周是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度过难忘的一周后,我们的收获也是同样的难忘!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学校每年安排学生在学生进行劳动,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经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累着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长大一点。
通过劳动实践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我班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应该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劳动周已经结束了,短短几日的劳动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是远远没法比的,我们不能就此停住脚步,我们会把劳动当成一项长期的、必需的、自发性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该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劳动心得
学校对大二的学生每年都会安排一次劳动周。在这一周,参加劳动的同学不再上课,而是被分到学校的各个岗位,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其实劳动周不是可以不上课的“休息周”,更不是大玩一场的“娱乐周”,而应该是投身劳动的“实践周”、“学习周”。这对每个大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各个岗位上,需要许多人做简单而平凡的事。参加劳动的同学就被分到这些岗位。有的同学去打扫草坪上的落叶;有的同学去捡垃圾;还 有的在学生宿舍打扫卫生。在这些岗位要做的事情都很小,也很琐碎,需要耐心和认真。
可能很多同学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总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有在每件事情上的认真负责精神,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做事情干工作的良好品质。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也正是学校安排劳动周的目的之一。
当我真正参加到劳动中才发现劳动周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打扫卫生、拖地板、捡垃圾,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还要和其他同学分工合作。这就需要有团队精神、集体观念,不能拈轻怕重。
可能所有的同学都有这种体会,打扫后的宿舍楼非常整洁,在这种环境里会感觉很舒服。可到晚上,楼道、地板上就非常地脏乱。瓜子皮、水果皮、塑料袋,甚至污水、污泥满地都是。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不至于此。在垃极桶的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塑料袋,地上甚至会有残羹冷炙。其实只要大家注意一点,文明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劳动周里参加完劳动后,还会有很多空闲时间。这是一个复习功课的绝好时机,平时难得这么集中的时间。或总结前一段的学习或预习下面的课程或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总之我们要好好把握而不是浪费时间。有这种时间观念,一个星期才不会转眼就溜走。
一个星期的劳动周说长不长,但是从中我们体会了很多东西。一周的劳动,美化了校
园,给全校师生创造出一个美好、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好印象,同时,也让我们这群温室里长大的幼苗得到了身心上的锻炼,真可谓一举三得。我们在这里由衷的感谢学校为我们组织的这次活动,它让我们有了如此多的收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到了在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与知识,获得了很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能力,懂得了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关心这个社会,只要我们有这颗爱的心,在哪都会让人感觉温暖。
物流092107号唐海波
2010-11-29
第三篇:唐海波劳动心得体会范文
劳动总结
上周我们物流0921/0922班进行了为期7天的劳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的保洁工作都交由我们两个班同学负责,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且劳动兴趣浓厚,表现积极,不仅能够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形成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让我们对校园卫生有了更深的感触!
校园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卫生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这次劳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同时也体验到了保洁人员劳动的艰辛,更深一步体会了“苦尽甘来”的涵义。经过这一周的劳动,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的安心的学习是由其他同学辛勤工作作为保证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幸福的时光,好好学习。
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在劳动周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学校的美丽,劳动周是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度过难忘的一周后,我们的收获也是同样的难忘!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学校每年安排学生在学生进行劳动,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经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们累着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长大一点。
通过劳动实践周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我班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应该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劳动周已经结束了,短短几日的劳动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是远远没法比的,我们不能就此停住脚步,我们会把劳动当成一项长期的、必需的、自发性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该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劳动心得
学校对大二的学生每年都会安排一次劳动周。在这一周,参加劳动的同学不再上课,而是被分到学校的各个岗位,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其实劳动周不是可以不上课的“休息周”,更不是大玩一场的“娱乐周”,而应该是投身劳动的“实践周”、“学习周”。这对每个大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各个岗位上,需要许多人做简单而平凡的事。参加劳动的同学就被分到这些岗位。有的同学去打扫草坪上的落叶;有的同学去捡垃圾;还 有的在学生宿舍打扫卫生。在这些岗位要做的事情都很小,也很琐碎,需要耐心和认真。
可能很多同学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总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实做什么事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把每个细节做好。没有在每件事情上的认真负责精神,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做事情干工作的良好品质。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也正是学校安排劳动周的目的之一。
当我真正参加到劳动中才发现劳动周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打扫卫生、拖地板、捡垃圾,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还要和其他同学分工合作。这就需要有团队精神、集体观念,不能拈轻怕重。
可能所有的同学都有这种体会,打扫后的宿舍楼非常整洁,在这种环境里会感觉很舒服。可到晚上,楼道、地板上就非常地脏乱。瓜子皮、水果皮、塑料袋,甚至污水、污泥满地都是。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不至于此。在垃极桶的附近每天都有很多塑料袋,地上甚至会有残羹冷炙。其实只要大家注意一点,文明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劳动周里参加完劳动后,还会有很多空闲时间。这是一个复习功课的绝好时机,平时难得这么集中的时间。或总结前一段的学习或预习下面的课程或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总之我们要好好把握而不是浪费时间。有这种时间观念,一个星期才不会转眼就溜走。
一个星期的劳动周说长不长,但是从中我们体会了很多东西。一周的劳动,美化了校园,给全校师生创造出一个美好、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好印象,同时,也让我们这群温室里长大的幼苗得到了身心上的锻炼,真可谓一举三得。我们在这里由衷的感谢学校为我们组织的这次活动,它让我们有了如此多的收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到了在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与知识,获得了很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能力,懂得了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关心这个社会,只要我们有这颗爱的心,在哪都会让人感觉温暖。
物流0921 07号唐海波
2010-11-29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试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综合体现,起着集成和展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许多农村小学当前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教师在作文课教学中虽有一定经验,但比较零散;虽有一些方法,但不成体系。很多教师感到作文非常难教作,学生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想象,弄虚作假、语言啰嗦,错别字多,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不协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很难做到表达真情实感,也没有创新精神,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比比皆是,教师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作文成了农村小学师生最头痛的事,。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以及自己多年来在农村小学的教学经验,确立了课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研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教学理论
我校是西北农村一所半寄宿制学校,孩子们都生长在农村,他们生活资源广泛,和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广阔,实践经验丰富,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谓见多识广。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无限的写作生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打开这一扇扇关闭的门,农村小学生的表达激情就会如开闸的洪水一样,一泄而不可收。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等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
三、基本内容
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探索、总结。现在我结合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农村现状,试谈一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我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在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我在布置《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我没有立即让学生动笔写,而是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贴鼻子”游戏。在活动中,学生看到同学蒙上眼睛小心翼翼向前摸索的滑稽样子,笑得前仰后合。在这异常欢快的气氛中我启发学生:你们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这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认真地完成了《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的写作,大部分作文写得都很真实、生动、富有情趣。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典型,描写不生动,还有错别字、病句等。对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教师在批阅时,要用一双‘有色’的眼睛去看学生的作文。在文中,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尤其是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怕写作文了,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二)培养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积累作文素材
孩子们之所以讨厌写作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心中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无话可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学生的“米”从何处来?对于农村学生,我认为“米”就在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只要用心去观察,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无限的写作生机。
1.走进生活,积累作文材料
到草丛中去捉蟋蟀,到河里去摸鱼虾,这样的乐趣是城里孩子所体验不到的。这一件件小事汇集在一起便在无形中创建了一个素材库,这仅仅是第一步。学生有了观察习惯就会特别注意身边的事,无论事情大小,妈妈添了白发,同学有了进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从中选择印象较深的事例加以积累,学生可以借助写日记,记录片段等方式来积累素材。
2.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
农村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时刻伴在我们左右,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我让学生亲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享拂面清风;领着学生去看弯曲的小河,看茂密的树林……美就在我们身边,但她们却很少触动我们的心弦。老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开启他们的审美情感,为习作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三)读写结合、丰富语言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写作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适当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班上我增设 “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藏书拿到这里来。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推荐图书室中的书籍,带领学生去图书室借阅。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学生摘抄的语句通常都是他们自己喜欢,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语句,这样的语句才会使他们用的得心应手,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不断的积累,才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四)学会修改
修改能使学生写的作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能感受成功与乐趣。但在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又不能很好地自行修改作文,因此修改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要重视作文的批改,而且批阅要及时、细致。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修改学生作文要采取“多就少改”、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相批改,共同体验。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等现象,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找出这些问题并学会正确修改。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还要求学生要主动与他人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师教学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符合学段习作要求,训练项目明确。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脉络及习作方法中的某一方面有所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组织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文字的运用,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专业素养。用语准确、简练、形象,具有示范性。板书设计科学美观,书写准确规范,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组织有序,调控得当,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生成,适时激励,灵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
3.教学梯度。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指导要联系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难点,合理有效地设计梯度,目标预设有层次。合理分配各项训练点训练时间,讲究节奏,训练有效。
(二)学生学习
1.学习方式。自主思考训练的时间累积不少于二十五分钟,有良好的练笔习惯。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并符合习作教学需求。学习过程中练笔与口语表达要结合。
2.学习状态。能互相关注、相互倾听,合作学习时能分工明确,有民主氛围,呈现有效有序。.积极参与,主动呈现,善于运用。参与面不低于百分之九十,无边缘人物。
3.学习效果。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各个训练点的训练任务。能完成课题预设的习作目标。在某一个或多个习作方面的训练点得到有效强化,从而提升习作能力。
五、教学成效与反思
(一)取得的成效
课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研究》确立和实施以来,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1.改变了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过不懈的努力和试验,学生有了浓厚的作文兴趣,作文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习作内容丰富,朴素动人,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评议时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作文在大家面前读出来,参与评议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发现精彩的片段,也能发现不足的地。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一旦有写作的机会,便会紧紧抓住。
2.教师有了全新的习作教学观和教学素养。在实践与探索中,教师获得了进步,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了学生习作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作文教学充满了人文情怀,形成了新的作文教学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推动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势头,语文成绩在稳步提升,教师关于作文方面的论文、教学设计等多次发表在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学生习作在作文大赛中及国家、省、市、区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凸现出我校实施《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显著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加上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重复。家长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不能给孩子的作文给予正确的评价。促使家长重视孩子作文的评价,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