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反思4份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反思4份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学反思4份让思考充满课堂——“节俭日”里话节俭教学反思 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被我们推崇的智者诸葛亮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在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中,节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每一项涉及到国家的项目,如,轻轨、航天事业„„.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又如,生活里的先进的电子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备受人们,尤其是学生们的推崇,丝毫没有往日节俭的感觉。尤其作为一群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生活的阳光刚刚照入生活当中,眼里满是生活里的高端产品。在社会风气日益浮靡的今天,我们所崇尚的节俭该如何保留,又该如何定义新一代“节俭”,成为一个难题。故而,《品德与社会》在六年级设立了“节俭”一章。目的是教给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高年级重在理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勤劳节俭的好处,对学生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我选择了“节俭日里话节俭”这一个模块作为自己展开项目。鉴于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课程设计上,我将课堂重点定位于,学生们的相互辩论主题,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该不该保留节俭这一美德。我的目的是通过辩论就可以让节俭真正住进学生的心里。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节俭的资料,选择好正反双方辩手,以避免学生观点的一边倒,或者随声复合。尊重绝大部分的选择。本身,我们的论点设置时间限度为当今时代。正反双方纠结于“留与不留”上。辩题之所以成为辩题,是因为论题本身有一条无形的线,线上正确,线下则否。正因为这样话题才有辩论的价值。在当时辩论的过程中,显然很多选择不保留的孩子,将自己更多的目光选择在了,当今社会生活常态,比如一些方便我们提前享受生活的东西上面。而反方则纠结于,若不节俭,钱从何来。这样整场辩论赛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受到节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含义。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定义,最后很多孩子接受了,大手笔不等于浪费,精打细算并不等于悭吝的概念。从而完成了教育任务。可这节课有些地方也有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固守“我有钱,我为什么要节俭”,让我感到孩子的品德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坚持,和家校的共同合作。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答得内容显然文不对题,需要老师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这节课的得与失告诉,我们要树立“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教学”的观念。这也告诉我们,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心中,与其强调这是对的,不如让学生在真理形成的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即便他们固执地不肯说,我相信,在一点一滴的形成过程中,在学生们思考的心灵中,受到影响的是他的内心,真正实现德育的目的。让课堂学习回归生活——说说零用钱教学反思 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零用钱也逐渐司空见惯,小孩子手头愈加宽裕,于是浪费之状也随处可见。诚然,物质需求固然需要满足,但与此同时不能够忽略的就是:生活质量是提高了,但我们每个人不应该忽略节俭。针对这一情况,我选择了高年段的《说说零用钱》这一课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以期让学生明白:在今日的我们,依然需要做到节俭,做到合理使用零花钱。《说说零用钱》是小学六年级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二个主题“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中的一个课题。本单元共有五个板块,都是以“节俭”为线索,前三个是围绕国情、家庭这些大环境来设计的,教材在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勤俭持家”的教育之后,引出了本课题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零花钱,做到合理利用零花钱,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在本课教学时,教材先介绍了第三小组同学调查全班同学使用零用钱的情况,然后由另一个学生提出了同学们在使用零用钱方面碰到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展开了深层次的思考。同时,小博士的话更是帮助了学生深刻地思考如何使用零用钱。随后的“我花零用钱的五步曲”,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本课的最后是经过比较和自我反思,归纳出学生自己的想法。整个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当中去感受合理使用零用钱的意义,懂得什么是量入为出,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零用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于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本课的主要任务。但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对这些理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在自己日后的生活当中真正地运用到这些消费观念,这是自己这一节课的一大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我认识到,无论是教科书的内容还是我们的实际教学,都应当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源自学生的生活中来,并且还要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们的生活为切入点,从调查他们的零用钱数目和用途开始本课教学,接着再深入思考,因此就与本课的“零花钱”息息相关。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激发兴趣、学会感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总结交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由于我们的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和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于是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看着他们认真地调查,热烈地讨论,严谨地总结,我真实地感觉到了学生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调查、思索、分析,可以让自己更加明白:我们应该拒绝浪费。其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资源,结合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思品课应当是十分走近学生、走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教育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行为,这也是这堂课教学的一个核心。我利用个案调查展示的形式说明学生的零花钱处理的是否科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在此之后,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节俭、要体贴关心父母。我们在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关爱社会的责任,因此课堂当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把零花钱节省下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够读书,掌握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也就贯彻到了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总而言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思品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选择事例,再开展教学。当然,这节课当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虽然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但也发现学生的依赖性很强,习惯于“听指令行事”。另外,自己的课堂机智有待加强,综合实践课是生成性的课,这就考验一个老师的课堂机智。总之,今后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自己应做到关注和引导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反省能力和教育智慧。但是,“合理使用零用钱,做到勤俭节约”这样一个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形成,不单单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加强,这也需要在每一件小事情上花功夫,因此,期间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我相信,教育是一个慢热的过程,这些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我也相信:只要不断去坚持终将有所收获。联系生活 培养品德 ——《算算家庭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健康成长”这一框题,从“品格的试金石”到“不可丢掉的传家宝”再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我校精品课研发 选择了“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这一框题,我负责其中《算算家庭账》这一课时。《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能够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要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算算家庭账》这一节课取自生活,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这样一节课能够对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进行感情的升华懂得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整节课下来,我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节的过渡巧妙自然,基本上可以说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有很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在教学之初,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行动起来了解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情况,在课堂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交流从这张调查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家庭中的花费所占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会有学生说:“我家里从来不给我零花钱的。”、“我一分钱也不花的。”这是我备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此时的教学机智帮助了我,我马上让他们回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你的校服不需要钱吗?你的书本和文具都不需要钱吗?你每天在学校的午餐不需要钱吗?你从来都没有买过课外书吗?爸爸、妈妈每天送你上班开的汽车用的汽油都不是用钱买来的吗?当把这些问题抛给孩子们的时候,我看出了他们在思考。再进行一轮的讨论你会发现教学的目的实现了。其实通过这样一个小插曲,我总结出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学设计更为主要的是要备学生。整个教学中还有一个教学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花销占家庭的比例行动起来坐到不同的小组,其实在设计过程中我就担心会不会课堂感觉很乱,自己控制不了。结果我仅仅用了举手的方式进行了统计,没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这样整节课学生没有那么活跃。这就让我反思以后的课堂要放手让学生走出座位,不能因为怕而不去做让,其实正确的口令可以让课堂活而不乱,自己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的空间。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能够很好的完成,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希望在以后的品生、品社课的教学中会有所进步和突破。《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第二个主题第五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主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提高节约的意识,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爱惜粮食从你我做起。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抓住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通过听儿歌看图片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是很辛苦的,因为有了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有了我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给学生做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如果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这时就可以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算出答案。让数字说话是学生明白我们全国有13亿的人口,如果每人都浪费一粒米,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样的浪费,但是我们如果把它节约下来,每个人都勤俭一点,节约一点,那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我国有近3亿少年儿童,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浪费多少克大米?全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浪费多少克大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300克,这些被浪费掉的粮食够我们吃多少天?把水龙头开到最细三分钟就漏掉300毫升的水:接着我又提问:“从算一算,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什么大学问?”同学们有的说:如果每个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浪费26000千克大米;有的说:这些浪费掉的大米够我们吃200人吃一年;近三亿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浪费300毫升水,那么每天将会浪费九百万毫升水;还有的说:假如每人每天需要摄入的水分是一千八百毫升,那么这些水可以满足2.17亿人维持一天生命的需要。同学们说:从这些小米粒中,我们知道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一滴水,不算多,要是浪费了不得,你一滴来我一滴,悄悄泪流汇成河。我们知道了节约从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
我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利用多媒体、看图片,贴爱心卡,建议书,并设计了小组讨论、张贴、计算等活动,让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触动心灵,如当水的数据计算出来后,学生鸦雀无声,他们显然是被感动了。从中我发现设计的活动体验除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外,必须能让学生的情感为之一震,让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在反思中矫正,在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在师生平等交流中生成与感悟。不仅对节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并真正体会到了一粒米所蕴含的大学问:不能小看这一粒米、一滴水,也不能小看自己对待一粒米、一滴水的方式,它不是小事情,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命运。
第二篇: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案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兴开街中心小学
胡立成
2014年9月27日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教案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说说零用钱》
一、教学目标
1.反思自己以往使用零花钱的合理性。
2.学会有计划地安排和使用零用钱。
3.知道使用零花钱应当考虑到节俭。
二、活动过程:
活动步骤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说说零用钱 提出理财
1.(示家庭账本)
导入语: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无论家庭的收入如何,父母为孩子们的付出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开始理解父母为何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了。除了理解,我们更多的是要付之行动。勤劳节俭是我国的文明传统,俗语说:“要一分钱掰开两半花”。你想把自己的零用钱一分钱掰开两半花,帮父母节省节省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理财的问题,说说零用钱吧!
板书:说说零用钱
2.示课前调查表。老师作统计后的分析。展示学生零用钱的花销情况。
同学们,“我想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理财,看怎样巧用零用钱,买到更多我想要的东西吧!
板书:我想要
回忆家庭账本中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巨大。
了解零用钱包括了可独立支配的压岁钱、生日金和平日的定额零用并知道同伴的零用花在何处
以谈话的形式唤回学生已有的生活记忆。感受理财节俭的重要性。
二、巧用零用钱 花钱有招 ’
1.游戏“猜猜,我猜猜猜”
※猜猜一支晨光圆珠笔的价钱?
地点:普通文具店()元。
中华广场文具用品处()元。
A.¥2.5元 B.¥4元 C.10元
(1)同一支笔,为何价格却不一样呢?
(2)老师手里也有一支晨光圆珠笔,价格比你们刚才猜的都要低,它只需¥1.5元,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购买的吗?
板书:集中批发
(3)办公室里的李老师也有一支同样的笔,她买的比我还要便宜,才用了1.3元,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板书:学会砍价
(4)为了更便宜,我就去批发300支笔吧,这样能拿到最低的批发价呀。行吗?
板书:按需购买
※猜猜鞋子多少钱?
购买时间:2007年8月
男童牛皮短靴()元
A.¥269元
B.¥80元
C.¥830元
老师用了80元就买到了原价为269元的鞋子,你知道个中的原因吗?
板:逆时购物
2.创设情景:我来帮她出主意
CICI同学想在圣诞节送给爸爸妈妈一份礼物,她觉得圣诞卡不环保,想送一张圣诞歌曲CD给父母。她怎样才能用最少的零用钱买到她想要的CD呢?
※请帮她选择购买途径,并说说为什么。
A.购书中心音像部 CD¥30元
B.普通音像店
盗版CD¥6元
C.网上购物店 CD ¥5~15元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DIY呀? ※介绍用“酷狗”与刻录机DIY圣诞CD。(播放音乐)
※板书:DIY多动脑
※小结:多动脑,多观察,可以省下不少零用钱呀!花钱有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招数。
学生进行游戏,发表意见。
引导发现,了解巧花零用钱的好招数。学生思考,发表看法。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进行游戏,发表意见。
引导发现,了解巧花零用钱的好招数。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听刻录后的音乐。
在游戏与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发现感受巧花零用钱的好招数。初步具备理财的意识。
三、珍惜零用 存钱有方
1.同学们,学会花钱,也要学会存钱,要不到了急需用钱时,又伸手向父母拿那就不好意思了。老师想知道,你们平时剩下的零用是怎么存的?
2.相机补充存钱的方法:存钱罐、记账本、银行存储卡、教育专项储蓄卡等。
板书:存钱有方
学会记账 学生汇报,交流方法。
了解存钱的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财。逐步增强理财意识。
四、增加零用 赚钱有道
1.零用钱一定要有所剩余才能存起,我们能否想些什么办法赚些零用钱,让我们的零用增多,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呢?
2.介绍“跳蚤市场”活动,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赚钱有道 举办“跳蚤”
3.你还想到什么赚零用的好办法?
4.创设情景:我眼中的他
小明从批发市场以一元钱的批发价批发了50支圆珠笔,他以1.5元的价格买给班里的同学。A同学认为:小明真是个聪明人,即会赚零用,又方便了同学,一举两得。B同学认为:大家是同学,小明不应该赚大家的钱,应该以批发价卖给大家,这才能显示同伴团结互助的精神。赚区区5角钱,伤害了大家的友情,多不值!
对两个同学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5.看影片《钱的学问》,从中我们会了解感受更多。
小结:赚钱有道,我们不能为了钱,忽略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拥有的亲情与友情!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跳蚤”活动。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学生观看影片,发表看法。感受赚钱有道,道在何处。让学生知道现阶段作为小学生合理的赚钱之道。同时在情景的创设中让学生懂得在理财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亲情与友情。让学生真正懂得赚钱有道的道理。
五、特殊零用 捐钱行善
1.同学们,今天我们整节课都在谈有关零用钱的话题。可是,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很多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零用钱”这三个字在他们的脑海里却从不曾出现过。(播放课件)
此时此刻,你觉得我们的零用钱还可以怎么用?
2.板书:捐钱行善 美化心灵
3.小结:同学们,原来分享才是富足,零用除了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需要外,也可以用来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快乐。我们的心灵也成了小富翁呀!
学生观看课件,引发思考:在心灵上如何取得富足?
让学生自发产生特殊消费的欲望,懂得捐钱行善。帮助了别人,给他人带来欢乐,这是分享后的富足之道。
六、克制欲望 珍惜所有
1.同学们,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我们想拥有的东西数不胜数,是否“我想要”的东西,“我都能要”呢?
2.创设情景:我眼中的她 小美每月有十元零用。但她看见班中有些同学每月有二十元至五十零用,可随意吃喝和买心爱的精品。她觉得自己的零用太少,准备向妈妈争取更多的零用。你对她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意见?
改板书:“我想要”该为“我能要”
3.小结:欲望无穷,但资源却有限。“人有”不代表必须“我有”。学会珍惜所有,能帮助我们抗衡社会传媒不断渲染、鼓吹的“消费、拥有”文化。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懂得欲望无穷,但资源却有限。“人有”不代表必须“我有”。学会珍惜所有,能帮助我们抗衡社会传媒不断渲染、鼓吹的“消费、拥有”文化。
七、善用零用 实践理财
总结:老师很高兴,今天与大家聊了一个这么有意义的话题。我想大家从今天开始,是否应该准备一本记账本、一个小钱罐,根据书上的“善用零用五步曲”的提示,结合今天课堂上探讨的理财方法,开始我们的理财之路呢?祝愿大家成为理财高手的同时,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灵小富翁”!
板书设计:
集中批发
花钱有招 学会砍价
第三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六年级教师:柯勇
上津镇中心小学 2015年6月30日
第四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五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但我有时对学生讨论缺乏引导,不会组织讨论,如没有讨论记录,没有深度,讨论的时间又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六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学生不易产生共鸣。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是否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教学生辨别是非。名人高高在上,学生仰视,但难以亲近。
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这门课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也明显感受到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质的突破。
首先,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尊重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其次,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社会和实践、体会等很多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验,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那就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