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看雪教学实录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雪毯、银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2、注重朗读和评价,鼓励个性化阅读。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重点: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难点: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师;同学们,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12课,伸出小手,我们一起书写题目,齐读一遍。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吗? 师:你们看,老师把这些调皮的生字宝宝都请到这儿来了如果你们把它的字音读准了,它就会变得又红又乖了!
师:字音读得真准!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看雪》这篇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的盼望之情,体会海峡两岸人民盼团圆的美好心愿。师: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请大家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来
师:谁来指指哪是“雪毯”,哪是“银装”?你来
师:“到处”除了“天上、地上、树上”有雪,还有哪些地方有?你来 师:面对这么美丽的雪景,你想说点什么吗?你来
师:同学们,让我们对雪的爱、对雪的赞美用我们的诵读表达出来,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注意要把你的感情读出来,而且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师:谁来读一读。你来
师:听了你的朗读,一幅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现在老师的眼前。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是你让我们看到了那么美丽的雪景。大伙儿一起读,配上你喜欢的动作。师:同学们,下雪了,小朋友来到了雪地上,看,她们在干什么?你来生:她们在堆雪人,打雪仗。
师:下雪时,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玩得高兴吗? 师:来,先自由读读这段话师:谁先来?就请你。
师:听了你的朗读,同学们一个一个都想来读一读了。因为我们这里下过雪,你们也玩过雪,所以你们都很有体会,是吗?
师:好!孩子们,站起来,把你们的快乐大声的读出来吧!
师: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玩雪体验,是每个小朋友都向往的,可台湾小朋友却从没享受过,读读他们和老师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心情 师:给你的同桌读读他们的对话。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你来
师:台湾小朋友问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你来 师:文中的孩子们又是怎样对老师说的呢?
你来师:注意前面的提示语是孩子们“争着问”,为什么他们要争着问老师? 师:你们能表演问一问吗?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一问老师吗?咱们合作表演读3-10自然段 师:是啊!雪真是太美了!所以台湾小朋友才会这么憧憬、向往着到北京来看雪。(台湾 北京 看雪)师: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起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时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老师是怎样对他们说的呢?你来 师: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师:你能像她那样读一读吗? 师:谁还想读一读?你来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老师的心思吗?你来 师:此时,你们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你来
师:是啊!什么时候才能让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来我们北京看看真的雪呢?台湾小朋友们盼望着,大陆小朋友们盼望着,海峡两岸的人民也盼望着。师:孩子们,来,站起来,让我们把对雪的爱用我们的诵读传递给同样爱雪的台湾小朋友。师:孩子们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台湾的资料,在班上举办一次“台湾知识交流会”,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我想问下同学有没有去过苏杭两地,无论去或者没有去,你们一定听说过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的确是人尽皆知的,那苏杭最出名的地方大家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是哪里?
生:西湖
师:西湖作为我国的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也有了“人间天堂”这种称呼。(屏幕显示西湖美景)西湖不仅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也对西湖的美景赞不绝口。因此,他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西湖的美景。你们知道有哪些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诗句(屏幕显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师:这些诗句用渲染的手法,多种色彩构成了春秋夏三季西湖不同的美,我们唯独没有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一场雪!
二、整体感知
师:现在我要 请同学们一起将全文朗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屏幕显示全文注音以及节奏的划分,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要检查预习的情况,看看大家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第一段重点词语,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现在我要让同学们看一幅图,这是什么图?(显示图片)生:雪景图
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描绘这幅画的文字吗? 生:能
师: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将他找的读出来。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还有吗?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师:很好。生: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里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三个“与”
子,在现代汉语中就会出现重复啰嗦的情况,而在这里,能不能去掉呢?
生:不能
师:那你们告诉我为什么?
生1:我也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师:很好,这三个“与”字,生动的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的浑然难辨 的景象。
师:那么我要是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这一句与之前的那一句比较,那一句好? 生(:前面一句。
师:你们既然说书上的一段文字比较好,告诉我为什么?
生:这些量词都缩小了,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
师:很好,这些量词,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与我所说的相比,显得微乎其微,使得天地浑然一体。
师:如果我让大家写一段描写雪的文字,大家会怎么写?会不会用大量的修辞? 生:会
师:会不会用优美的语句? 生:会
师:那么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有没有用到修辞手法? 生(一部分):没有,生(一部分):有
师:说“有”的同学就起来说一下,你从中找出来哪些修辞手法。生1:比喻,将小船比喻成草芥。
师:不错,找出了一个修辞手法,大家还能找出其生他的修辞手法吗?
生2:排比,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吗?
生3: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找到了白描,但是白描不是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师:这里还有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分为夸大和夸小,这里运用的是哪种? 生:夸小。
师:对,夸小,刚才有位同学说用到了白描的手法,的确是用到了白描的表现手法。白描究竟是什么呢?(屏幕出示白描的定义)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所以刚才我们所欣赏的一段话就是一副图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在三个地方,写人、写景、写事,它能够使得事尽其态,人物生动形象。我这里有两个例子是使用了白描的这种写作手法。(屏幕出示写人的实例)用非常直观的手法,将杨二嫂以及鲁迅的形象展现出来。
师:接下来是写景的事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出示写景事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景物直观,并没有任何的渲染与衬托,只是对其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出示关灯片)所以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那段文字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大地之苍茫,人物之渺小轻淡,人似乎已经完全融入天地中,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示小结)作者眼中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热爱
赏雪景
师:我们刚刚所欣赏大的一幅雪景图,是张岱出游时看到的景象,并将它记录下来,我们称为游记,那么游记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你们能将它找出来吗?(屏幕出示: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是什么时间?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 师:十二月的什么时候 生:更定
师:很好,那么事什么地点呢? 生1:西湖
生2 :湖心亭
师:那么,有哪些人呢? 生(齐声):余 金陵人 舟子 童子 师:他们在一起干什么? 生:赏雪喝酒
师:很好,我现在就要请一位同学根据这几个要素将课文复述一遍。
生3:崇祯五年十二月下了三天大雪,大学过后的这天晚上,张岱驾着一叶扁舟,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途中遇到一起赏雪的金陵人,于是把酒言欢,畅饮之后就此分别。师:这时候舟子说了一句话,什么话?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说得简洁明了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给我讲述了张岱这次的游行,那么你们了解张岱这个人吗?(屏幕出示作者简介)张岱这个人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们看课下注释是,他知晓音律,可以说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这么有才华的选择了隐居而没有选择走仕途这条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做事明末清初人,明朝灭亡后,他不承认清朝满族人统治的江山是自己的国家,他始终觉得生活在清朝的自己只身是客,所以张岱选择隐居著书立说,他的作品里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这种情绪是建立来怀念故国之上的,今天我们学到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写的。我们说张岱这个人很奇怪,那么张岱所做和所经历的事,有没有令大家觉得奇怪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生4:文中说到是日更定,也就是晚上八点钟,在这么冷的天,我觉得时间上很奇怪。师:很好,这么冷的天,还是晚上八点钟,平时大家这个时间在做什么? 生:睡觉、看电视。
师:那么作者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生:闲情雅致,孤傲,清高。
师:还有哪些你们认为奇怪的地方吗?
生:作者一开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出现舟子,我觉得这里很奇怪。师:这个同学找出了它认为奇怪的地方,还有同学找出其他的吗?
师:你们找不出来了吗?真的找不出来了吗?我到是找出来了几处,看你们能不能跟我解答。师:文章以开始就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同学们看课下注释,崇祯是什么时候的年号? 生:明朝
师:我刚说了,这篇文章是清朝统治年间写的,作者却一直使用明朝的年号,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我。生:他始终不忘故国。
师:哦,原来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使用明朝的年号来记录时间。我还有一处
不明白,为什么作者问饮酒人,其姓氏,那人却说自己是金陵人,谁能告诉我?
师:如果是我们,问了别人什么,别人不答,我们要么追根问底,要么就生气。而张岱既不深究也不生气,这说明他什么性格? 生:洒脱 师:“金陵”在这里有什么含义没有? 师:金陵是哪? 生:南京
师:客人是金陵人,却住在杭州,肯定会思乡、思念金陵。客人思念金陵家乡,张岱听到“金陵”一词会思念什么? 生:思念故国
师:很好,我还有一个问题,跟才的一个同学一样,为什么,一开始作者是一个人,后来却出现了舟子?
师:舟子这里说了一句什么话? 生:莫说相公痴,还有痴似相公者。
师:舟子喃喃说,喃喃表明了什么舟子对于作者的痴理不理解? 生:不理解
师:作者是拥有雅情雅致的人,那么舟子是什么人? 生:凡夫俗子
师:凡夫俗子,也就是俗人,对于俗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放到眼中,这里表现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孤傲
师:那么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性格特点的字词吗? 生:孤、痴
师:为什么说他孤?(出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师:痴是什么意思? 生:痴迷
师:他痴迷什么?(出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游记由三个部分组成,叙事、写景、抒情。(出示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师:我们说到张岱是一个隐士,与他相像的人还有哪些? 生:陶渊明
师:像他这样的人还有,林和靖,许由(出示相关)
师:我们平时学习文章,就是要学以致用,今天就让大家一手,屏幕上的图画大家另选一张,将它用三两句话写出,可以用文言文,也可以用白话文。
第三篇:《看雪》教学设计(2课时)
《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台湾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在冬天看到下雪是一件很美的事,前几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有的同学还把当时的情景写在日记上。我们这里冬天经常能体验到下雪的快乐。而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想看雪,可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2)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3)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1)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3)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台湾孩子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人丁美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掌握文言字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精读、品读、漫读四个步骤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体会山水游记的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既看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一是独立的生活态度,又要看得到他避世的思想和消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的相互交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型:综合性学习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辩证法、联想与想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PPT资料1,显示《江雪》这首诗)我想大家对这首诗都很熟悉吧!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留给大家思考:这首诗描写的诗一幅唯美的雪中垂钓画面,那么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关于雪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来找出答案。教学目标明确:(PPT资料2)对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要学会一些写作手法的运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还要有自己的思想,能以新生代的视角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性格特点。
一、从文言文角度朗读课文(PPT资料3)
1、作者及作品:(PPT资料4)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本文属小品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2、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然后PPT资料5显示这些知识
3、小组讨论翻译全文,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二、从山水游记角度精读课文(PPT资料6)
山水游记就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我想大家旅游的时候也一定有过诸多感慨吧!而作者的感慨可谓是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客观。下面就让那个我们与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PPT资料7)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崇祯五年十二日---明朝的一个年代,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2、(PPT资料8)张岱是独往的吗?为什么不邀请舟子一起?后来遇到了谁?做了什么?(是独往,舟子只是送他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金陵人,饮酒作乐,起初是愉悦,后来分别是惆怅。)
3、(PPT资料9)文中的叙事、写景、抒情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正是本文的特色。)
三、从小品文的角度品读课文(PPT资料10)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1、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PPT资料11)
本文是小品文,全篇不超过200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如“独”、“大喜”等;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2、找出文中写雪的句子,说说他们写的好吗?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你觉得要怎么改?(PPT资料1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3、文中舟子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意义?(PPT资料13---点名主旨,不仅写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 “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作者之“痴”,更写了湖中人痴甚作者,他们来的更早些,见了作者大喜,拉他同饮等)
4、白描手法:(PPT资料14)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口头训练:运用白描手法写人、写物或是写景,准备2分钟后发言。
四、从诗歌的角度漫读课文(PPT资料15)
1、(PPT资料16)请你给本文配上插图并在旁边赋上诗句。(诗句可以是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乡遇故知;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PPT资料17)(“独往湖心亭看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是金陵人,客此”,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崇祯五年十二月”也可表现出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寄托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3、诵读文章,比较与《江雪》的不同。(PPT资料18)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小结:短短的两节课时间,我想大家跟着张岱先生游览西湖并没有尽兴吧?不要紧的,我们今天先吸取经验,从他这里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游记的写法,学习白描手法,学习这种高雅的情趣。以后有机会去了西湖一定要记着写游记哦,老师知道你们当中绝对会有人超越张岱的!教后记: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
肖培东
山水深处里走出的孩子,素素朴朴,清清爽爽,他们很认真地坐着,只等冬天的阳光陪他们一起绚烂。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你们都读过了吗?”文章是八年级上册的,他们是七年级,初一新生。
“读过了!孩”子们抢着说,我能读出他们的期待。
“很好,读文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懂的或比较模糊的字词?” 一学生问了“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他们不知道。原来,他们读的文章是老师自行打印的,没有任何注解,不知道“崇祯”也就很自然了。
“太好了,你们没有注解文字,这样,我们就要靠自己的阅读储备和阅读感悟去学习这篇文章了。”我心里开始一紧,随即就是暗喜,学习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叶老曾经强调读书要 “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感知、领悟、体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素读!“老师,‘雾凇沆砀’什么意思?”一个男生问。确实,这四个字不好写,也不好懂。“同学们先写写这四个字,注意偏旁,写正确。” 孩子们写得很认真,一笔一划的,有的还默默读着。
“谁来说说‘雾凇沆砀’的意思,想想那个雪天„„”我不解释,只是提示着,我的眼前仿佛已是一片白茫茫,雾凇美丽皎洁,晶莹闪烁,似烟似雾,与天云相接,世界瞬时冰寒剔透。“老师,应该是雾气中的植物沾上了雪花,雾气迷蒙的样子。”这孩子,该是去过东北,“雾凇奇观绝天下,吉林冬景冠中华”,能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真好。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冰花一片弥漫。“老师,‘拏一小舟’的‘拏’什么意思?””一个女孩轻轻地问我,眼睛清亮的。“哦,我觉得你自己可以猜出来的。想想看,这个字的后面连接的是‘一小舟’,‘小舟’是指?” “小船!”
“那‘小船’前应该是个什么词呢?你自己猜猜看?“我继续鼓励她,我觉得她能想出来。“撑着小船!”女孩的眼睛更亮了,清泉般地汩汩出鲜活的答案。
“你看,多好,动动脑筋,这不就想明白了,撑船,划船,这个‘拏’字下面是手字,就是个动词。”
我特别喜欢这组对话,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一定要给以信任和引导,没有什么自己荡起小舟划出圈圈涟漪更优雅的事了。教师要“解惑”,更要“设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充实感会让我们发现深层次的快乐。试一试,你能行!学会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你的教学细节中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写文章是没有这些顿号句号的,教材编者该是读懂了张岱此句之美的。若是加上顿号,变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湖心亭看雪》也就少了几分神韵。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天地苍茫,万千气象。虚字不虚,张岱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若是用顿号隔开,遥远又突兀,相看生硬,“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雪夜天地相融水天相接的磅礴浩渺就多了阻碍多了隔阂。这处教学,已经被许多老师熟谙,这也成了《湖心亭看雪》的必然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