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

时间:2019-05-15 03:3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

第一篇: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教材内容解读

要点1 筛选菌株w.w.w.k.s.5.u.c.o.m(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要点2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要点3 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要点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

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制备培养基

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将土样以1、101、102……依次等比稀释至107稀释度,按照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涂布平板,不必更换移液管。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以及平板培养样品的稀释度。将涂布好的培养皿放在30℃温度下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的菌产生。比较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中菌落的数量、形态等,并做好记录。

(4)细菌的计数

当菌落数目稳定时,进行计数,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求出平均值,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要点5 实验案例

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土壤取样

从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取样。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样,将样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中。

2.制备培养基

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以作为对照,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由于初次实验,对于稀释的范围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稀释倍数为103~107。每个稀释度下需要3个选择培养基,1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因此共需要15个选择培养基,5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此外,还需要准备8个灭菌的试管和1个灭菌的移液管。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参考课本中图2-7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将10g土样加入盛有90mL无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中(锥形瓶体积为250mL),充分摇匀,吸取上清液1mL,转移至盛有9mL的生理盐水的无菌大试管中,依次等比稀释至107稀释度,并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操作。按照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涂布平板,不必更换移液管。

将涂布好的培养皿放在30℃温度下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的菌落产生。比较牛肉膏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中菌落的数量、形态等,并做好记录。

挑选选择培养基中不同形态的菌落接入含酚红培养基的斜面中,观察能否产生如课本中图2-10的颜色反应。

4.细菌的计数

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目。

要点6 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

(2)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相同吗?

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本中: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数约为2185万,放线菌数约为477万,霉菌数约为23.1万。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人教版]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课题重点

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课题难点

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以及接种技术。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脲酶。1.2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尿素,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

1.4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思考5〗第二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实验组。

〖思考6〗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2.2 根据图示2-7填写以下实验流程:

2.3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2.4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5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6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7菌落的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方面。

〖思考8〗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等。2.9 实验过程

1)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2)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10 g。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3)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4)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5)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思考9〗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3.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

3.2 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了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 升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 pH 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3.3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思考10〗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你认为在该实验中至少应取三个水样。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测定的正确的表述是

A.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

B.至少接种一种细菌

C.接种一个细菌

D.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

解析: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是:一种细菌、恒定容积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定时测定细菌总数。在这些条件下,才能测定出细菌的生长规律。测定时只能用一种细菌的子细胞群体的变化规律表达微生物的生长;恒定容积是给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环境;液体培养基才能通过样品推测细菌总数。若接种多种细菌,则会发生种间斗争而不能测定一种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在接种时,要保证一定的接种量。答案:A 例2.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种内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 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解析:种内斗争是一种生态因素。种内斗争反应了种内生物对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的争夺。在生活空间充裕,营养充足的时候,种内斗争的程度是比较低的。随着微生物个体数目的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营养物质也越来越少,每个个体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种内斗争就越来越激烈。由此可知,在稳定期的种内斗争最激烈。在衰亡期,微生物的数目已经开始减少,pH已经极度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次级代谢产物积累到很高的程度,这时的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主要是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答案:C ☆综合应用 例3.(2005年江苏)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⑴青霉素发酵产生青霉素。青霉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青霉素是青霉菌的代谢产物。⑵在生产和科研中,常选用处于期的青霉菌作为菌种或研究材料,因为此时的青霉菌代谢旺盛,和比较稳定。

⑶对青霉菌菌体生长情况的测定: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再计算发酵罐中菌体的总重量。

解析:青霉菌属于真菌,其代谢类型应为异养需氧型,而青霉素作为它的代谢产物,并不是它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所以青霉素应属于次级代谢产物。在测定培养基上青霉菌菌体的生长情况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青霉菌的细胞数目,另一种是测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称菌体的湿重,或烘干后称干重,再由此计算出其中的细胞总重量。在细菌生长的四个主要时期中,因为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的材料。

答案:⑴异养需氧型次级⑵对数个体的形态生理特性⑶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五)巩固练习

1.在一个“淀粉—琼脂”培养基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将此实验装置放在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h后,将碘液滴在培养基的5个圆点上,其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C)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蓝黑色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

接种面包霉

棕黄色

只有新鲜的唾液?

只有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请指出④和⑤所发生的颜色反应,以及③接种的面包霉的分泌物分别是 A.棕黄色、棕黄色、淀粉酶

B.蓝黑色、棕黄色、麦芽糖酶 C.棕黄色、蓝黑色、淀粉酶

D.棕黄色、蓝黑色、麦芽糖酶

2.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链霉素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

B.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链霉素对结核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3.利用生物工程生产啤酒、味精、胰岛素、酸奶的常用菌种分别是 A.酵母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B.酵母菌、大肠杆菌、青霉菌、乳酸菌

C.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D.黄色短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4.下列操作不属于微生物的分离步骤的是

A. 稀释

B.划线或涂布

C.接斜面

D.培养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温度、水分

B.温度、水分、PH

C.水分、PH、氧

D.温度、PH、氧 6.下列微生物的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 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色素

B.多糖、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 C.核苷酸、多糖、维生素、毒素、抗生素 D.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 7.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是指

A.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B.控制发酵时的温度 C.调节发酵过程中的pH,氧气通入量

D.包括A、B、C三项 8.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繁殖

B.生存斗争

C.种间斗争

D.种内斗争 9.与调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中,可缩短调整期的一组是

①用与菌种相同的培养基②营养丰富的培养基③稳定期获得的菌种④对数期获得的菌种⑤接种时间提前⑥接种量加大⑦接种量减小⑧接种种类加大

A、①③⑤⑦

B、②③⑤⑦

C、①④⑥

D、②④⑤⑥⑧ 10.微生物群体生长善的测定方法可以是

①测定样品的细胞数目②测定次级代谢产物的总产量 ③测定培养基中细菌的体积④测定样品的细胞重量 ⑤测定初级代谢产物的总产量

A.②④

B.①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1—5

CDCCD

6—10 DDCCB ★课余作业

某生物小组以空气中细菌含量为指标,调查校园内不同区域(教室、草场、校长室、卫生间)的空气质量状况。请你写出完整的实验调查方案。★教学体会

本节课可以从尿素在农业上的重要应用切入,介绍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而说明这种细菌的作用是能够合成分解尿素的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尿素以及分解尿素的细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课题背景的介绍,可以进行STS教育。对于实验中的对照原则,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掌握微生物分离技术的同时巩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资料袋 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含义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的培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的改变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第三篇: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的教学设计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刘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三、教学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以及接种技术。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 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脲酶。

1.2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 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 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 尿素,琼脂的作用是 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 具有(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 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

外,显微镜直接计数 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

1.4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 样品稀释液中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 恰当的稀释度。

〖思考5〗第 二 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 一个 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 菌落数 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 被测试 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 的实验。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实验 组。〖思考6〗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2.2 根据图示2-7填写以下实验流程:

2.3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2.4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5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6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7菌落的特征包括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等方面。

〖思考8〗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等。2.9 实验过程

1)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

2)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10 g。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3)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4)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5)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

〖思考9〗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3.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 生物化学 的方法。

3.2 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 脲酶 将尿素分解成了 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 增强,PH 升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 pH 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3.3 在以 尿素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 红,说明该细菌能够 分解尿素。

〖思考10〗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 伊红美蓝 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 黑 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你认为在该实验中至少应取 三 个水样。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测定的正确的表述是

A.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

B.至少接种一种细菌

C.接种一个细菌

D.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

解析: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是:一种细菌、恒定容积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定时测定细菌总数。在这些条件下,才能测定出细菌的生长规律。测定时只能用一种细菌的子细胞群体的变化规律表达微生物的生长;恒定容积是给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环境;液体培养基才能通过样品推测细菌总数。若接种多种细菌,则会发生种间斗争而不能测定一种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在接种时,要保证一定的接种量。答案:A 例2.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种内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 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解析:种内斗争是一种生态因素。种内斗争反应了种内生物对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的争夺。在生活空间充裕,营养充足的时候,种内斗争的程度是比较低的。随着微生物个体数目的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营养物质也越来越少,每个个体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种内斗争就越来越激烈。由此可知,在稳定期的种内斗争最激烈。在衰亡期,微生物的数目已经开始减少,pH已经极度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次级代谢产物积累到很高的程度,这时的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主要是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答案:C

第四篇: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第1课时学案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一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和进行微生物计数的实验原理

2.说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用途

3.归纳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土壤样本稀释液

2.学会用稀释涂布法将菌样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平板

3.学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体会在实验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分离、计数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第二个课题,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培养基和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使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并测定其数量。其中既有关于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等知识性内容,又有土壤溶液的稀释、菌落数量统计等操作性内容,难度较大、探究性较强,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关键在于两点:①

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并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②

处理好课上与课后的关系。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时间不长,但是操作前要制备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操作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的培养时间和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本课题教学可分2个课时进行,2个课时之间应留有2

d左右的间隔,以便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土壤溶液的配制

为保证实验取得预期效果,应选择经常施用尿素的农田,铲去表土后采集3~8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回实验室后,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枯枝败叶及其他杂物,用托盘天平称取样品10

g,加入到盛有90

g无菌水的锥形瓶中,震荡10

min,即制得101土壤溶液;制备完成后可置于冰箱冷藏室内备用(1~2

d)。

2.配制培养基并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配方: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氯化钠5

g,琼脂20

g,加热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如条件具备可用琼脂糖代替琼脂),分装到100

mL

带棉塞的锥形瓶中,每瓶各25

mL。

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0

g,尿素1

g,KH2PO4

1.4

g,Na2HPO4

2.1g,MgSO4・7H2O

0.2

g,琼脂15

g,加热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分装到100

mL

带棉塞的锥形瓶中,每瓶各25

mL。

将上述分装好的两种培养基、装有4.5

mL

蒸馏水的带棉塞试管、装有99

mL

蒸馏水的250

mL锥形瓶、包装好的培养皿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尿素是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终产物,也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但农作物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尿素,而有些土壤微生物能产生并分泌脲酶,通过分解土壤中的尿素为自身和植物生长提供氮元素,由此引出课题:在特定的土壤中可以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数量是多少?如何从土壤中的众多微生物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分析原理,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教师介绍Taq细菌的发现和选择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微生物利用的基础,而要选择出符合需要的特定微生物,则要从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特点出发,创造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初步设想,以尿素为惟一氮源,配制培养基,阻止不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的生长,从而筛选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由于本实验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在设计实验流程时可能存在不少困难。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小组内部开展讨论,逐步修正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适时的参与到各组的讨论过程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3.总结设计结果,得出可行的实验流程

让各小组展示设计结果,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评价,最终得出可行的实验流程,并要求学生明确各步骤的具体目的。根据教师课前所进行的预实验,所取的土壤样品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大约为1.5×108个/g。因此,可选择让学生进行104、105两种土壤稀释液的涂布接种。这样既可保证实验效果,又减少了器材、试剂的用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以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培养作为实验对照,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选择性培养基的设计策略和选择效果。

4.学生分组操作

为节约教学时间,教师可在课前将前期备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用电磁炉加热融化后,于课前置于80

℃的水浴中进行保温,保持融化状态,以便学生及时取用。

倒平板:将融化的两种培养基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指导其按规范倒平板,将两种融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每个100

mL锥形瓶中盛有的25

mL培养基,可倒两个平板,每个实验组可制得两种平板共四个。制作完成后,分别编号,置于实验台上等待其冷却凝固。

配制104、105土壤稀释液:将101土壤溶液和经灭菌的装有4.5

mL

蒸馏水的带棉塞试管、装有99

mL

蒸馏水的250

mL锥形瓶分发给各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制备104、105两种土壤稀释液。具体的方法可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由各小组自行讨论制定方法,因学生对微量移液器的使用不熟悉,教师应给予指导。

接种菌液,分离尿素分解菌:教师指导学生用微量移液器,各取0.1

mL104、105土壤稀释液,分别加入到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使用涂布器,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打开培养皿,将加入的菌液均匀涂布于整个培养基,盖上培养皿后,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以上为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教学实施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观察培养情况。

观察对比培养结果并计算:2

d后观察比较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中菌落的形态并计数。可以明显地发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多样,数目较多,而且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的数目减少。而尿素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比较单一,数目也明显少于对应稀释倍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学生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数量。例如学生计数在105稀释倍数的培养基上出现的平均菌落数为60个,则每克土壤中尿素分解菌数量为60×5×105×10=3×108个/g。

教学反思:

本课题既有关于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等知识性内容,又有土壤溶液的稀释、菌落数量统计等操作性内容,难度较大、探究性较强,因此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这都是在预料之中的,老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细致地给学生指导,同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

一、课题背景:

CO(NH2)2CO2+NH3+H2O

二、研究思路:

(一)筛选菌株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二)统计菌落数目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三)设置对照(完全培养基与选择培养基)

三、实验设计

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第五篇:高中数学第一章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教案新人教B版选修(范文)

1.2.1 排列

教学目标:

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了解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重点:

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了解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类计数原理:

2,乘法原理:

二、新课学习: 1.排列的概念: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2.排列数的定义: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元素中取出

m表示 m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n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

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所以符号An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3.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

mm求An以按依次填m个空位来考虑Ann(n1)(n2)(nm1),排列数公式:

mAnn(n1)(n2)(nm1)=

n!(m,nN,mn)

(nm)!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nm1,共有m个因数;

(2)全排列:当nm时即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全排列数:nAnn(n1)(n2)21n!(叫做n的阶乘)

4、典例分析

364例1.计算:(1)A16;(2)A6;(3)A6.

m例2.(1)若An17161554,则n,m .

(68n)(69n)用排列数符号表示 .(2)若nN,则(55n)(56n)例3.(1)从2,3,5,71,1这五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组成分数,不同值的分数共有多少个?

(2)5人站成一排照相,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3)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共有14队参加,每队都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1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课堂小节:本节课学习了排列、排列数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下载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2.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选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