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动物时装表演》教案 北京版
动物时装表演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8个生字,3个多音字,认读4个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能在不断的应用中积累并运用词语,丰富语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能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3月22日 星期四)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汉语拼音初步识字,正确认读字词,正确读文,学会11个生字,掌握5个,认读4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1、[ 提前板书:时装表演]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一场时装表演,你想看吗?请你睁大眼睛,模特上场了!(学习生字装)
2、你知道吗?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时装表演呢![板书:动物]我们快去看看吧!
环节意图:从大家熟知的人类时装表演过渡到动物时装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动物进行时装表演,会穿什么样的服装呢?”这一疑问。问题产生了,自然就引发了读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你打开书,小声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不准地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同桌读难读的句子,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师巡视。挑出难读的句子全班指导读。
3、认读生字、词语
4、出示句子,随文学习缤、称、赞、选。
5、和同桌一起正确朗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遍读边思考: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时装表演了?
三、写生字
四、回读全文:
五、作业:写生字,读课文。
教学反思:在这次课中,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在识字教学中兴趣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的环境中,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板书设计:
6、动物时装表演
第二篇: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动物时装表演》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动物时装表演》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五彩缤纷”“喝彩”“蓑衣”等词语。
3、知道小动物的“时装”对于他们自己都是最佳时装,产生爱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小动物的“时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最佳时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兴趣入手,导入新课
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动物时装表演》。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呀?(学生回答)。今天呀,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时装表演,帮他们把最佳时装评选出来,你们愿意吗?
二、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画批
认真读一遍课文,看看参加表演的小动物都有谁,圈出他们的名字,看看图他们的时装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画批)
2、汇报交流
提示:动物时装表演就和我们的时装表演一样,要有出场顺序,请同学们按出场顺序给大家介绍。
学生回答问题,板书:孔雀北极熊刺猬青蛙变色龙
3、再读课文,说说参赛选手的是时装各有什么特点(1)、孔雀
*指名读课文,说说孔雀的时装是什么样的。(学生读书)*师生合作读书,理解“喝彩”。
(教师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喝彩。通过这个互动环节理解词语)。追问:观众为什么喝彩?学生说出五彩缤纷、漂亮等词语。出示课件,孔雀开屏的图片
*引出第三段,辨析雌雄孔雀的不同,并了解雄孔雀开屏的目的是吸引雌孔雀。(2)北极熊
*指名读第四段课文,了解北极熊的“时装”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北极熊北极
*说一说:北极熊为什么穿着雪白的、厚厚的皮袍?(保护保暖)*小结:北极熊的“时装”对于它来说是最合适的!(3)、刺猬
*指名读课文,说说小刺猬的“时装”有什么好处。(学生读文后自由发言)*出示课件:小刺猬图片蓑衣图片句子。再读句子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小刺猬,你怎样介绍自己的时装?(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发言)(4)、青蛙
*导语:下面该谁出场了?(青蛙)小青蛙是怎么上场的?(蹦跳着、唱着歌)请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来读这段课文。
预设:学得像,就过去了,学得不像,要进行指导,还要集体模仿,理解那个小儿歌一定要读出节奏,可以打节奏读,体会是唱着歌出来的。
*提问:小青蛙为什么说“想在稻田里找到我,那还真是不容易”。了解青蛙的保护色。(5)、变色龙
*导语: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变色龙。出示课件(文字篇):变色龙像个魔术师,不断变换自己的时装。
提问:什么是“不断。”(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出示课件:变色龙像个魔术师,不断变换自己的时装。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变色龙的变化,在书中的插图中找一找,变色龙和周围的环境的颜色很相近。
*提问: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学生发言后出示资料(课件)
变色龙皮肤的每个细胞里,有四种色素:红、黄、储、绿。这四种色素,都会一会儿扩张,一会儿收缩。比如,绿色素一受到草绿色的刺激,就立刻像树枝一样伸张开来,布满了整个细胞,其它三种色素就收缩成为细小的点。这时候,细胞就变成了绿色。如果它跳到红色的花丛里,红色素就受到刺激,立刻布满了整个细胞,另外三种色素又同时收缩成为微点,细胞就又变成了红色。皮肤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起了变化,变色龙自然就变了
颜色。
*出示课件:不同环境中的变色龙。
三、从评价入手,了解小动物的时装的作用
1、评选最佳时装 出示课件:竞选词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时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的时装是最佳时装,请大家投我一票。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
1、学生选择变色龙和孔雀的会很多,这时候教师要扮演一种小动物来竞选,引导孩子说出什么样的时装是最佳时装。
预设:
2、让孩子充分说的基础上,要知道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
2、小动物们能评选出最佳时装吗?
讲解:他们的时装对于他们自己都是最佳时装。(一定要把这一点讲清楚)
四、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
小动物们的时装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最佳时装。下一届的时装表演又要准备了,选手们都准备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呀?
出示课件:图片
五、作业:
替参赛选手写一段自我介绍,帮助他们做个广告!板书: 动物时装表演 孔雀五彩缤纷 北极熊雪白的皮袍 刺猬硬刺 青蛙草绿色 变色龙不断变色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下册 游子吟教案 北京版
游子吟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诗歌的大意,明确形象,把握主旨。3.拓展延伸,研读积累与之相关主题的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情景激励法 课前资料交流法 开放式讨论法 讲授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商定学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三、初读诗歌,蓄积情感,了解大意。
1.试读:按同学们先读诗。请自由出声读诗,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2.正音,并划分五言诗的节奏。3.再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谁来读读。(生自评好在哪里,师指导示范)
四、研读课文,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1)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3)明诗义:
(一)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头脑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
1.读一读,想一想,以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的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和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二)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在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1.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有感情的读出来。
2.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的越密,儿子就会回来的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 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出示多媒体:播放《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音乐)
(三)读作者感慨的诗句: 1.“母爱难以回报,母爱不求回报”,临行前儿子也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这位游子会对母亲说什么?(多媒体播放:《游子吟》)
2.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 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4)悟诗情:
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再次吟咏本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一)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 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二)我创作:
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六、总结收获谈体会。
用自己的话赞美妈妈,对自己的妈妈说几句发自肺腑的话。(多媒体播放:《母亲》)
七、布置作业。
通过想象把你观察到的“母亲深夜缝衣”图的情景写下来 本课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音乐可以激发灵感,在感人的音乐中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情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创作,进一步升华那份朴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爱——母爱。
那么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就不单单是理解背诵,而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下册《论语一则》教案 北京版
14《论语》一则
教学内容: 文本分析:
1、简要介绍孔子和《论语》。低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除学习过古诗外,并未接触过《论语》。因此,向他们介绍一些浅显的知识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孔子,要让学生知道: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对内容理解不要要求过高。本课虽只有两句话,但它是文言文,并且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见到。对于古文教学,不要一字一字做现代汉语翻译,学生对主要意思理解了就可以了。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什么意思。教室可进行一些通俗的讲解。
3、注意指导好朗读。初读准字音外,对文言文来说,重要的读好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可以在“必有”之后有个自然停顿。后一句,则可在“择其善者”“其不善者”两处之后作自然停顿。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4、鼓励学生课外搜集《论语》中自己喜欢的条目。
5、教学生字要难易有别。“之”“改”要多加指导。教学目标 :
1、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2、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引入(3`)
每一个同学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27`)
1、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引出孔子: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位教育家,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3、引出《论语》: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名字叫《论语》,里面写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话。指导朗读:但孔子的这些话,和我们现在人们说的话有点不一样。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加字。②指名读
③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老师读得每一个字。④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5、了解古文特点、了解意思、指导朗读
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有三人代表很多人,刚才同学们说的只要在一起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投影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择:就是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论语》中的一则。
“论”这个字在这里要读二声。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文,应该怎样读呢?自己练一练吧!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能试着背一背吗? 师生合作:教师提示学生背诵。
三人行。择其,其不善者。
三、指导书写(6`)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一则,题目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我们学习汉字只知道结构、会写还不行,还要在田字格中可以写漂亮,关键还要注意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自己试着在田字格中写一写,注意笔顺和笔画位置。自己书写。在你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板书:论
(1)把“改”字送到田格房子里,观察“改”的占格位置,想想怎样写才漂亮?(2)教师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你觉得他(她)写得怎么样?(5)对照范字,找出不足,再写一个,比一比谁进步最大。
四、扩展延伸(3`)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同学从中受到了启发,有了下一步的打算。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的是关于学习的,有的是关于与人相处的,还有有关治理国家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可以找你的好伙伴读一读。
五、总结、布置作业(1`)
1、查找有关《论语》中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背一背。
2、练习把“论”“则”写漂亮。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教学难点: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5`)
1、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34`)
1、读课文,圈画生字。
2、读生字:
3、你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朋友的样子? 熟字换偏旁:论——轮
熟字加偏旁:则——贝 改——己(注意变形)熟字加一笔:必——心
4、组词: 论——论语 则——法则 规则
必——必须 必要 必定 必不可免 必得 必经之地 必然 择——选择 择优 择优选用 而——而且 而后 而今 而是 而已 之——之后 之间 之前 之内
改——改变 改掉 改成 改动 改观 改换
5、仔细观察田格中的例字,然后描红,照样子写一个,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
6、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提示写字的姿势。
7、集体指导: 而——要写的宽些
之——比较难写,要摆正笔画间的位置关系
8、根据老师和同学指导,再写一遍。
三、总结,布置作业:抄写生字。(1`)
课外拓展:
1、读一读。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仑()()贝()()
心()()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语文北京亮起来了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更多地了解北京,从而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金碧辉煌、雄伟”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通过对北京的了解,激发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古都,还记得我们上册书中读到的红墙、黄瓦,读到的京剧、茶馆,读到的胡同、四合院吗?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了中外读者。北京是个老人,也是个新生儿,它在前进,它在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它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它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在《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川流的汽车,绚丽的广告、明亮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这“亮” 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而且还指北京已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
课文开头说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中间描绘了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夜晚的装点,让人感到北京是一座“不夜城”,有着浓郁的现 代气息。结尾用“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总结全文。教学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上学期已经学过《北京》一课,有的小朋友去北京旅游过,对北京已经有一些了解。
教学具准备: 美丽的北京图片 课时: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一)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有关北京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说,老师概括描述《北京》一课的内容)
(二)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北京景点的资料、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介绍?(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三)白天的北京很美,夜晚的北京更美!让我们一块去看看北京的夜景吧!(出示北京夜景图片或课件)看,夜晚的北京多美!
(四)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词语读连贯,句 子读通顺,觉得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在小组内认读生字词。
(三)用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四)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或长句子反复练习读一读。
(五)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三、指导写字
(一)指导写正确
“烁”右边的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比。“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
(二)指导写美观
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掌全字。
夺:撇捺要左右舒展,将下边的“寸”字盖住。
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长。
(三)学生书写
教学反思:
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细读课文
(一)学生再细细地读一读,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选择,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各种北京夜景的图片)在学习过程中重点体会和理解以下词句:
1.夜幕降临
2.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通过读课文和看图片来感受)3.华灯高照
4.像银河从天而降(感受动态美)5.金碧辉煌
6.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感受立体美)
7.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体会灯的种类多,感受静态美)8.焕然一新
9.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体会北京的变化)
(三)每段理解结束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二、背诵课文
(一)同学们读得真好啊!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夜晚的北京实在是美!老师也喜欢夜晚的北京,还把这篇课文背了下来。同学们想听一听吗?(出示有关图片,老师配乐背诵课文)
(二)你能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吗?自由练习背诵。谁愿意来背一背?老师也为他配上音乐和图片。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三、布置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收集有关北京的旅游景点或有名的建筑资料、图片等。
四、总结全文
师: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胡同、四合院。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啊!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再见了,古老的北京,再见了,年轻的北京,我们祝愿你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祝愿你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环形路上
商业街上 天安门城楼
街道上
故宫
广场四周
不
夜 城 设计说明:
1.将课题中的“亮”字用黄色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课文的要点。然后围绕要点有目的的读课文。
2.以“亮”字为点,辐射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罗列地名让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一目了然。
3.最后“不夜城”的出现不仅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做到与课题前后呼应,更加深化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