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教学案例及反思
《家乡的桥》是本学期一篇课文,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怀乡之作。作者怀着真挚淳朴的感情,回忆了故乡江南小桥的特点及小桥给自己童年生活带来的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一节的内容清晰,层次分明,都围绕小桥的一个方面来说,中心突出,意境深远,读起来很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花的时间最多的是第三节的教学。第三节主要是通过对“过户桥”和“单拱桥”的描写,突出了“家乡的桥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这句话。描写得最为生动的是“单拱桥”,但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更不能理解的是最后一句话的描写: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这么美的意境,学生竟然说不出心中的感受。我觉得当时自己费尽口舌,也似乎无法让学生体会这“单拱桥”的漂亮和气派。现在想想,其实是教学上有些问题,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自己进行想象作画;其次进行交流,畅所欲谈自己画的桥;接着出示几幅在网上找到的和课文中意境非常相似的单拱桥,让学生体会单拱桥的美。最后理解上面的一句话,我想学生就能说出一大摞心中想说的话了。
看似简单的步骤,从中却体现出教师的独具匠心,要比前面的反复说教肯定强得多。所以说“教无教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我按照上面的几步去教,既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又让学生手动起来,还能让学生产生兴趣,通过电脑所出现的美丽的画面,体会单拱桥的美,一潭死水可能就复活了,学生的思维一调动起来,就可能摩擦出各种想不到的火花来,所以,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
通过这篇课文对一个小节的教学设想,还使我感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第二篇:《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是一篇文情兼美、意境悠远的怀乡之作,本篇课文结构清晰,无论是全文还是每个小节的结构特点都很清晰明了,所以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江南水乡那份意境,体会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怀的同时,进而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授课后,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思考:
一、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的特点可能有过接触,但还不够熟悉,因此,合理地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直观形象的感知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特色风光,教师伴着柔美的音乐做动情的旁白,让学生从形象感受开始,产生“阅读期待”。这一场景的引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叙述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有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出示在网上找到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在品读句子中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
二、通过反复品读感悟真情
本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应该不难。可要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家乡情和思乡情,那就离不开品读课文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桥”的文化,我就采用多形式的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引读„„同时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的情境培养。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朗读环节,如在授课开始我就出示了“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一句让学生先读,然后体会句子的含义。当孩子们读了这句话、理解了这句话后,就对整篇文章中作者的基调有了了解,那就为之后的感悟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就以这句话贯穿始终,反复组织多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自己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强烈的爱乡、怀乡之情。通过用心读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情感,使学生真正领会作者“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这份恋乡情怀。另一方面在学生体验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体悟文章的结构特点,贯穿单元学习目标,始终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进而为复述全文做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学中悟。
三、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朗读的指导。孩子们的朗读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没有读出来。
第三篇: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篇一: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生字词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然而到了中高年级,我却往往淡化了这一方面的教学,总认为几年下来,学生应具备了识字的能力,不如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课文的理解上,结果发现学生的抄写、默写中常常出现错误,事后的弥补又费时间,学生也不太容易接受,更何况许多词语的理解上如存在欠缺,也势必影响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强调了学生忽视的“当作”中的“当”字。“缀、撷取、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几个词较难理解,我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做了不同的设计,如“缀”我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
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桥名的趣,我给学生讲述了有关于“震龙桥”的故事。果然,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我则出示在《怎样学语文》上找到的“如意”二字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充分表现出对家乡那些桥的喜爱。
在学习“乐园”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快乐,然后师生合作,通过引读,帮助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样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又让学生感悟了课文描绘的美景,体验了课文的语言之美。
记得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不合理的东西,但决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始终力图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新课改的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做到既回归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使继承和创新相互包容。
但在教学中,还是有问题出现的,对于反映“桥多”这节的学习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学习“造型千姿百态”这节中的一个练习“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句子”,再“换一种形式念文中描写桥名的句子”的设计不合适,应该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填空:家乡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而名称也非常有趣,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来的)。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了解由传说命名的桥,让学生欣赏图片来说说由造型命名的桥。这样,学生学得更丰富,体验更真切。
另外,自己在时间控制上还得把握得更准一些。
篇二: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家乡的桥》是一篇怀念家乡的作品。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感,以优美的文字、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小桥,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浓浓的爱乡、思乡之情。在本文教学中,我结合文章特点,抓住美和情两个字开展教学,主要感受有:
一、利用现代教学展示美。
《家乡的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为把文章的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知这种美、体验这种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的声、形、图、情,让学生在感官上直接体验文章的美。如我把从网络上搜索的大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各式各样的水乡小桥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欣赏美图、美景中学习美文。在讲解“篆、隶、楷、草”四种字体时,我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四种字体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字体的认识。在课题引入时,我通过多媒体以一首优美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配合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弦律和令人神往的美景中,自然进入课题,感受意境。
二、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情。
本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应该不难。可要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家乡情和思乡情,那就离不开品读课文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桥”的文化,我就采用多形式的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引读„„同时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的情境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自己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强烈的爱乡、怀乡之情。通过用心读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情感,使学生真正领会作者“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这份恋乡情怀。另一方面在学生体验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体悟文章的结构特点,贯穿单元学习目标,始终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进而为复述全文做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学中悟。
三、借助大量板书促进学。
在这堂课中,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在板书上,我设计了一个圆形单孔石拱桥的样子,把课文的重点板书在桥洞里面。外观美观,直观上也重点鲜明。从家乡的桥的特点到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些特点的,我都一一出示在黑板上,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学生如果能按照这个思路把话说清楚,那对他们以后的写作来说也是有不小帮助的。在品味课文语言的同时,教学生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逐个介绍家乡小桥的特点,在借助板书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将文本的语言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达到了感悟、积累、运用的良好效果,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三: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造型课,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结构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首先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用爱心桥,让学生了解桥不但可以行走,跟可以传达感情。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1、有人说:“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我在视频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桥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可以说一举二得。这节课使一些平时“不安分”的学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中让学生摸桥,感知桥,用身体去感受桥等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所以借助游戏的力量来辅助>美术教学,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一直是我尝试的,效果较好。
2、《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这节课上,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承认。
3、在创作作品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几个胆小有缺乏信心的学生,他们对创作无从下手或不敢大胆表现。这时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教师采用鼓励语言帮他们树立信心,让学生自由、大胆创作。
4、在拓展中,用爱心桥,让学生对桥的内涵有更高的认识,桥不但是交通工具,更是心灵的沟通。
总得来说,我感觉这一堂课下来,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收益颇多。
第四篇:《家乡的桥》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已于xx年全面铺开,虽说实施已有一年的时间,但我常常困惑,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渗透?是不是只有抛弃了旧有的一切才算真正走进了新课程?
为此,我也翻阅学习了许多的文章,明白了新课程同样强调知识,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去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就语文课程来说,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须的新知识,都是语文课程中必须传授的,关键是教法上的改变。
本学期第一课是《家乡的桥》,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生字词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然而到了中高年级,我却往往淡化了这一方面的教学,总认为几年下来,学生应具备了识字的能力,不如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课文的理解上,结果发现学生的抄写、默写中常常出现错误,事后的弥补又费时间,学生也不太容易接受,更何况许多词语的理解上如存在欠缺,也势必影响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试图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去认识这些生字,学会这些生字。如“篆”,平时出现几率较少,笔画又多,学生书写存在一定困难,我就利用一分钟时间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当场书空几遍,时间虽短,但在后来的作业中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缀、撷取、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几个词较难理解,我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做了不同的设计,如“缀”我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
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桥名的趣,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画画骆驼桥、元宝桥,想象一下青龙桥和娘娘桥这俩名字的由来并编编故事。果然,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画的画栩栩如生,编的故事也表现出学生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引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我则出示在《怎样学语文》上找到的“如意”二字的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充分表现出对家乡那些桥的喜爱。
在学习“乐园”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快乐,然后师生合作,通过引读,帮助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样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又让学生感悟了课文描绘的美景,体验了课文的语言之美。
记得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不合理的东西,但决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始终力图将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新课改的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做到既回归传统,又能超越传统,使继承和创新相互包容。
第五篇:家乡的桥教学反思
“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在引入课题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为后面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使一些平时“不安分”的学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的魅力能使人的身心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借助游戏的力量来辅助美术教学,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一直是我尝试的,效果较好。接着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样式、特色入手,找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然后请同学做一名讲解员,给大家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桥功能和特征。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出结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地设计安排出桥的使用功能部分,再加以美化,就形成一座漂亮的桥。最后进入主题,请学生将心中的桥用画笔画出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